背景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经产妇为主要分娩人群,高龄、慢性合并症、产科并发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等问题日渐突出,给产科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目的基于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对新生育政策下经产妇的剖宫产现状进行分析,为合理控...背景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经产妇为主要分娩人群,高龄、慢性合并症、产科并发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等问题日渐突出,给产科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目的基于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对新生育政策下经产妇的剖宫产现状进行分析,为合理控制剖宫产率、提高产科医疗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纳入2017—2020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共19170例,分为初产妇组(n=5630)和经产妇组(n=1354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产妇信息,包括年龄、孕产次、既往分娩情况、胎方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妇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等,并对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产妇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采用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根据产科特征(产次、胎位、胎儿数量、分娩孕周)对产妇进行分类,对比两组在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中的分布及各组占比随年度变化情况。结果经产妇中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比例高达81.4%(11026/13540);经产妇组的年龄、孕次、产次及年龄≥35岁、妊娠合并糖尿病比例均高于初产妇组(P<0.05)。修正版Robson分类在所有剖宫产产妇中,以R3类(妊娠≥37周单胎头位,至少有1次剖宫产史)为主(50.4%,9668/19170),其次为R1类(妊娠≥37周单胎头位初产,自然临产、诱导临产或临产前剖宫产)(20.8%,3993/19170);经产妇中,R3类的占比最高达71.4%(9668/13540)。分析经产妇人群特征发现,2017—2020年,占比最高的R3类产妇从73.5%下降至67.1%,而R2类[妊娠≥37周单胎头位经产(无剖宫产史),自然临产、诱导临产或临产前剖宫产]、R8类[所有妊娠<37周单胎头位(包括有剖宫产史)]的占比均有所升高。经产妇组产后24 h出血量、输血比例高于初产妇组,而术后住院天数低于初产妇组(P<0.05)。19170例产妇共分娩新生儿20026名例,其中初产妇分娩6077例,经产妇分娩13949例;经产妇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高于初产妇组新生儿,而1 min Apgar评分≤7分、转新生儿科比例低于初产妇组新生儿(P<0.05);两组产妇剖宫产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是经产妇的突出特征。R3类的占比虽然逐年下降,但仍是剖宫产经产妇的主要人群,为降低剖宫产率,需有效控制初次分娩剖宫产,并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广R3类产妇经阴道试产。同时,经产妇中R2类和R8类的占比有所升高,对产科临床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展开更多
目的 应用Robson十分类法统计剖宫产情况,为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该院住院分娩且符合R obson十分类人群特征的产妇1614例,应用R obson十分类法计算各组的剖宫产率及构成比。结果 总剖宫产率为38.6%。产妇主要...目的 应用Robson十分类法统计剖宫产情况,为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该院住院分娩且符合R obson十分类人群特征的产妇1614例,应用R obson十分类法计算各组的剖宫产率及构成比。结果 总剖宫产率为38.6%。产妇主要分布在1、2、3、5组;5组剖宫产构成比最高,为妊娠≥37周单胎头位,前次剖宫产者。1、2组单胎头位初产妇剖宫产构成比33.9%。5、6、7、8组剖宫产率最高,均在95.0%以上。结论 应用R o b s o n十分类法对住院分娩产妇进行分类,可根据各组剖宫产率制定诊疗策略,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经产妇为主要分娩人群,高龄、慢性合并症、产科并发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等问题日渐突出,给产科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目的基于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对新生育政策下经产妇的剖宫产现状进行分析,为合理控制剖宫产率、提高产科医疗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纳入2017—2020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共19170例,分为初产妇组(n=5630)和经产妇组(n=1354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产妇信息,包括年龄、孕产次、既往分娩情况、胎方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妇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等,并对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产妇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采用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根据产科特征(产次、胎位、胎儿数量、分娩孕周)对产妇进行分类,对比两组在修正版Robson分类系统中的分布及各组占比随年度变化情况。结果经产妇中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比例高达81.4%(11026/13540);经产妇组的年龄、孕次、产次及年龄≥35岁、妊娠合并糖尿病比例均高于初产妇组(P<0.05)。修正版Robson分类在所有剖宫产产妇中,以R3类(妊娠≥37周单胎头位,至少有1次剖宫产史)为主(50.4%,9668/19170),其次为R1类(妊娠≥37周单胎头位初产,自然临产、诱导临产或临产前剖宫产)(20.8%,3993/19170);经产妇中,R3类的占比最高达71.4%(9668/13540)。分析经产妇人群特征发现,2017—2020年,占比最高的R3类产妇从73.5%下降至67.1%,而R2类[妊娠≥37周单胎头位经产(无剖宫产史),自然临产、诱导临产或临产前剖宫产]、R8类[所有妊娠<37周单胎头位(包括有剖宫产史)]的占比均有所升高。经产妇组产后24 h出血量、输血比例高于初产妇组,而术后住院天数低于初产妇组(P<0.05)。19170例产妇共分娩新生儿20026名例,其中初产妇分娩6077例,经产妇分娩13949例;经产妇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高于初产妇组新生儿,而1 min Apgar评分≤7分、转新生儿科比例低于初产妇组新生儿(P<0.05);两组产妇剖宫产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是经产妇的突出特征。R3类的占比虽然逐年下降,但仍是剖宫产经产妇的主要人群,为降低剖宫产率,需有效控制初次分娩剖宫产,并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广R3类产妇经阴道试产。同时,经产妇中R2类和R8类的占比有所升高,对产科临床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摘目的 应用Robson十分类法统计剖宫产情况,为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该院住院分娩且符合R obson十分类人群特征的产妇1614例,应用R obson十分类法计算各组的剖宫产率及构成比。结果 总剖宫产率为38.6%。产妇主要分布在1、2、3、5组;5组剖宫产构成比最高,为妊娠≥37周单胎头位,前次剖宫产者。1、2组单胎头位初产妇剖宫产构成比33.9%。5、6、7、8组剖宫产率最高,均在95.0%以上。结论 应用R o b s o n十分类法对住院分娩产妇进行分类,可根据各组剖宫产率制定诊疗策略,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