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工珠·云丹嘉措的修行实践思想
1
作者 何杰峰 《中国佛学》 2019年第2期249-257,共9页
工珠 云丹嘉措是近代康区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其所编著的《五巨宝藏》之一《知识总汇》中,对于“止”“观”的概念内涵,在修行方式、禅修经验等方面阐释了他在修行实践上的理解,这为日渐固化的藏传佛教思想传承及教... 工珠 云丹嘉措是近代康区藏传佛教“利美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其所编著的《五巨宝藏》之一《知识总汇》中,对于“止”“观”的概念内涵,在修行方式、禅修经验等方面阐释了他在修行实践上的理解,这为日渐固化的藏传佛教思想传承及教派壁垒刮来了一阵清风,对藏传佛教修行实践思想的融汇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珠 云丹嘉措 五巨宝藏 修行实践
下载PDF
试论札勒那措朗大师修行实践思想
2
作者 何杰峰 《中国佛学》 2018年第2期277-285,共9页
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大成就者札勒那措朗大师在对大手印教法认识基础上,对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大手印”、“灌顶”以及“中有”修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梳理,这些阐述与表达丰富了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修行实践内容,圆融了噶举派的修行实践思... 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大成就者札勒那措朗大师在对大手印教法认识基础上,对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大手印”、“灌顶”以及“中有”修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梳理,这些阐述与表达丰富了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修行实践内容,圆融了噶举派的修行实践思想体现,为藏传佛教噶举派修行实践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举派 札勒那措朗大师 修行实践
下载PDF
宁玛派觉姆的修行实践——以甘南曲宗宁玛寺为例
3
作者 刘凡 《宗教人类学》 2024年第1期35-49,I0005,共16页
甘南藏族自治州曲宗宁玛寺觉姆在寺院的修持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尊崇并践行宗教教义。她们将修行实践视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身体力行追求心灵的归宿和解放。
关键词 曲宗宁玛寺 觉姆 宗教信仰 修行实践
下载PDF
禁欲精神
4
作者 卓新平 《竞争力》 2007年第2期78-78,共1页
“禁欲”在不少宗教中都是颇为重要的修行实践,基督教的“禁欲”精神在西方宗教传统中最为典型。人之欲念乃人性表现,而宗教的“禁欲”精神及僧侣主义则被视为“违背人性”,成为其受批评和指责最多之处。但在基督宗教的信仰观念中,... “禁欲”在不少宗教中都是颇为重要的修行实践,基督教的“禁欲”精神在西方宗教传统中最为典型。人之欲念乃人性表现,而宗教的“禁欲”精神及僧侣主义则被视为“违背人性”,成为其受批评和指责最多之处。但在基督宗教的信仰观念中,人的欲念和贪婪则与罪恶相关联,被称为邪恶和不义之源,“禁欲”遂成为其宗教克服欲念、达到升华和救赎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欲 精神 宗教传统 修行实践 信仰观念 基督宗教 基督教 人性
下载PDF
慈悲与杀生的辩证——兼评《佛教、暴力与民族主义》 被引量:1
5
作者 伦伟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3年第4期114-116,共3页
即使如田立克(Paul Tillich)所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是人仰望星空、探察彼岸的方式,信仰者的双脚毕竟还站在现实里,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此来理解信仰,选择修行实践,所谓“此时此地此人”(梁漱溟语)。佛教一般给人两个印... 即使如田立克(Paul Tillich)所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是人仰望星空、探察彼岸的方式,信仰者的双脚毕竟还站在现实里,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此来理解信仰,选择修行实践,所谓“此时此地此人”(梁漱溟语)。佛教一般给人两个印象,一是讲究圆融、方便,没什么原则和是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佛教 辩证 杀生 慈悲 暴力 终极关切 修行实践
下载PDF
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佛教净土宗的作用
6
作者 牛延锋 胡东东 《保定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6-88,133,共4页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佛教净土宗拥有众多信众,重视实践修行,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它的信、愿、行三资粮、消业与集福、临终关怀与人间净土的思想上。
关键词 净土宗 实践修行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书讯
7
《中国文化遗产》 2018年第4期112-112,共1页
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何恩之、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著,王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定价:188元。本书将石窟及壁画视作当地僧团独特修行方式的再现,目标是复原龟兹境内数处石窟寺院中僧团的生活。经过中国... 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何恩之、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著,王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定价:188元。本书将石窟及壁画视作当地僧团独特修行方式的再现,目标是复原龟兹境内数处石窟寺院中僧团的生活。经过中国考古学熏陶的魏正中和经过佛教、艺术史学术传统训练的何恩之合作,对公元之初至650年左右的龟兹地区石窟寺院进行了研究,从而对龟兹地区佛教僧团生活和修行礼拜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作者认为石窟整体,包括建筑、壁画及现已不存的塑像,是僧侣们精神生活的创造,是他们特定修行实践的有形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龟兹地区 书讯 精神生活 修行方式 视觉再现 有形展示 修行实践
下载PDF
神秘之路:苏非的传统
8
作者 蔡红艳 《宁夏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67-71,共5页
神秘主义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本文对苏非神秘主义在前古典、古典及后古典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文化史的描述和梳理。通过陈述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和显著特征 ,展现出苏非神秘主义的内省方式、修行实践。
关键词 苏非 神秘主义 内省方式 修行实践 追求境界
全文增补中
谈“空”说“有”话佛理 被引量:3
9
作者 方立天 《法音》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共5页
大家好!很高兴来此作这场佛教学术交流活动。今天和诸位交流佛法研究心得的题目是《谈"空"说"有"话佛理》。因为在座诸位都有一定的佛学基础,所以就讲讲佛教义理的核心的问题,即"空""有"及其关系,以及如何指导修行实践的问题。... 大家好!很高兴来此作这场佛教学术交流活动。今天和诸位交流佛法研究心得的题目是《谈"空"说"有"话佛理》。因为在座诸位都有一定的佛学基础,所以就讲讲佛教义理的核心的问题,即"空""有"及其关系,以及如何指导修行实践的问题。一、"空""有"问题是佛教义理的核心1."空""有"理念的涵义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在现象在,因缘散现象灭,因缘不是永恒不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理 “有” “空” 学术交流活动 佛教义理 修行实践 因缘 佛法
原文传递
“教演天台 行归净土”四分期说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俊勇 《法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3,共7页
“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教理阐释依据天台宗的思想体系,而修行实践则以净土宗的称名念佛为依归。这八个字最早出现.是在蒋维乔居士为谛闲法师写的像赞里。原文是:“巍巍大师,乘愿再来。行归净土,教演天台... “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教理阐释依据天台宗的思想体系,而修行实践则以净土宗的称名念佛为依归。这八个字最早出现.是在蒋维乔居士为谛闲法师写的像赞里。原文是:“巍巍大师,乘愿再来。行归净土,教演天台。建大法幢,作狮子吼。声教广被,暨于九省。作育僧才,艽苋械朴。法乳分流,自南而北。化缘既尽.安详坐逝。临终写偈,以励后嗣。式瞻遗像,相好光明。高山仰止。垂范天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宗 天台宗 思想体系 字面意思 修行实践 蒋维乔 教理 念佛
原文传递
道教文化与民族精神
11
作者 黄海德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0-61,共2页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宗教教义与修行实践,在中国社会传承了数千年,对民族文化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道教是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产生的惟一本土宗教。上世纪闻一多先生撰有《道教的精神》一文,认为东...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宗教教义与修行实践,在中国社会传承了数千年,对民族文化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道教是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产生的惟一本土宗教。上世纪闻一多先生撰有《道教的精神》一文,认为东汉以来的道教乃以先秦时期道家的老、庄思想作为理论根据,而这种哲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闻先生将这种“不知名的古代宗教”称为“古道教”,而将东汉以来的道教称为“新道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化 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 宗教教义 道家思想 修行实践 社会传承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刘一明的修心养性思想及其现代思考——以《神室八法》为例
12
作者 杨光文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37,共7页
道教内丹学是道教文化中的瑰宝,它以道家哲学为宇宙观,吸收了儒释修炼理论的精华,总结了自古以来的修炼方术,形成了一套以人体科学为核心的修道思想体系。内丹学家们在长期的修行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转化升华人的生命能量,达成人的生命境... 道教内丹学是道教文化中的瑰宝,它以道家哲学为宇宙观,吸收了儒释修炼理论的精华,总结了自古以来的修炼方术,形成了一套以人体科学为核心的修道思想体系。内丹学家们在长期的修行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转化升华人的生命能量,达成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与超越的生命自控系统方法。刘一明的《神室八法》和道教内丹学中的修心养性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提升人们内在生命的质量,克服盲目追求外在物质欲望的偏颇,提高世人的道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心养性 刘一明 现代 内丹学 道教文化 道家哲学 思想体系 人体科学 修行实践 系统方法 生命境界 内在生命 物质欲望 道德水平 社会风尚 宇宙观 修炼 提升 方术 修道 追求
原文传递
略论“苦行”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菲 《法音》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2-28,共7页
苦行及类似苦行的修行实践,是凸显于多数宗教中的独特共相。笔者对此题的兴趣.其一是来源于相信苦行如同冰山一角,向下挖掘.可以探见遵苦行为救赎的宗教,其教理主旨的概貌。因为,对于任一宗教来说,整部的教理无论玄奥芜杂至何种... 苦行及类似苦行的修行实践,是凸显于多数宗教中的独特共相。笔者对此题的兴趣.其一是来源于相信苦行如同冰山一角,向下挖掘.可以探见遵苦行为救赎的宗教,其教理主旨的概貌。因为,对于任一宗教来说,整部的教理无论玄奥芜杂至何种程度.最终总要落实于获救赎、得解脱的修行实践,而通过作为一种修行实践的苦行,便多少可以还原出教理整体的精神了。其二,是因为好奇于苦行本身的异乎寻常、其形式上荒谬不经、然实质上却是严肃着对待生命问题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实践 宗教 教理 救赎 共相 行为 精神 生命
原文传递
拜占庭与俄国的静修主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C.C.霍鲁日 张百春(译)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3-91,共9页
这是本组讲座的第一讲,涉及三个问题:第一,静修主义概念的界定。静修主义是在东方基督教传统内由修士们创立的一种修行实践(灵修),其最终目的是与神结合(神化)。直到20世纪中叶,静修主义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主要是其神学问题。本讲座... 这是本组讲座的第一讲,涉及三个问题:第一,静修主义概念的界定。静修主义是在东方基督教传统内由修士们创立的一种修行实践(灵修),其最终目的是与神结合(神化)。直到20世纪中叶,静修主义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主要是其神学问题。本讲座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重建静修主义的人学。第二,静修主义传统在东方基督教传统内部的产生和发展。其产生过程与建立修行工具的过程之间有一种独特的一致性。第三,静修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发展(10—21世纪)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各有特点,并出现一个完全新的现象,即长老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修主义 修行(精神实践) 拜占庭 帕拉马 工具 俄国 长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