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0
篇文章
<
1
2
…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宋元净明道的修行方法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
2
1
作者
郭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5-30,共6页
南宋及元代净明道的修行方法的特点在于融合入世的“为人之道”与出世的“成仙之道”。这种做法对现代道教发展的启示在于:道教应该勇敢地走入社会、贴近生活,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此外,宋元净明道的学说还...
南宋及元代净明道的修行方法的特点在于融合入世的“为人之道”与出世的“成仙之道”。这种做法对现代道教发展的启示在于:道教应该勇敢地走入社会、贴近生活,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此外,宋元净明道的学说还可作为中国宗教思想之代表而参与当今世界各种宗教的“对话”,以期为全球化时代“普世伦理”的建设及人类和平、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明道
修行方法
忠孝
成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虚云论看话禅的修行方法
2
作者
伍先林
《佛学研究》
2004年第1期331-336,共6页
虚云是中国近现代禅宗泰斗,虚云的禅学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南宋大慧宗杲以来的看话禅,他根据自己对禅学的深切体验,结合现代人的根机,对看话禅的方法从信解行证、起疑情看话头等多方面作了非常具体而切实的阐发,这在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虚云是中国近现代禅宗泰斗,虚云的禅学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南宋大慧宗杲以来的看话禅,他根据自己对禅学的深切体验,结合现代人的根机,对看话禅的方法从信解行证、起疑情看话头等多方面作了非常具体而切实的阐发,这在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方法
虚云
禅学思想
近现代
现代人
发展史
禅宗
宗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禅宗佛性论、修行方法论及其管理学价值
被引量:
1
3
作者
黄春忠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16-131,共16页
禅宗是东方文化精华的结晶,藏有精密的心性理论及丰富的东方智慧,是构建中国管理学派的重要智慧源泉之一。从管理客体角度,通过禅宗佛性论重构新的管理学人性假设"完整人"假设;从管理主体角度,通过禅宗修行者在禅境修为中的&q...
禅宗是东方文化精华的结晶,藏有精密的心性理论及丰富的东方智慧,是构建中国管理学派的重要智慧源泉之一。从管理客体角度,通过禅宗佛性论重构新的管理学人性假设"完整人"假设;从管理主体角度,通过禅宗修行者在禅境修为中的"空、悟、行"修行方法论而为管理实践主体创新行动能力找到思维导图与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
修行方法
论
完整人
管理学
原文传递
从修行方法互补性看魏晋南北朝佛道双修现象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子路
《法音》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30,共4页
一、引言 本文所谓佛、道双修,是指同时修习佛、道两教的修持方法和炼养技术的情况,不必同时信仰两种宗教,即便是这样,对于很多习惯于宗教排他式思维的人来说,佛、道双修也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
一、引言 本文所谓佛、道双修,是指同时修习佛、道两教的修持方法和炼养技术的情况,不必同时信仰两种宗教,即便是这样,对于很多习惯于宗教排他式思维的人来说,佛、道双修也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变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兼修道、佛者比比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修行方法
佛道
中国传统社会
社会思想
历史进程
三教合一
儒释道
原文传递
每天的“六度”修行
5
作者
明雪
《广东佛教》
2004年第4期1-1,共1页
“六度”的修行其实可以很简单,而往往就在你的一念之间。曾有人跟我说:每天只需要六分钟就可以修六度啦。你相信吗?哈哈,我可是相信的,它遍满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可以怎样简单地修呢?且...
“六度”的修行其实可以很简单,而往往就在你的一念之间。曾有人跟我说:每天只需要六分钟就可以修六度啦。你相信吗?哈哈,我可是相信的,它遍满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可以怎样简单地修呢?且待我慢慢道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方法
佛教
持戒
禅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禅宗观点看未来基督教的走向
被引量:
1
6
作者
周昌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14-21,共8页
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外,基督教与禅宗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并非是在万物起源的解释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拯救心灵的途径上。与禅法思想相比较,归纳起来,基督教教义中有关拯救途径主要基于原罪论(生来有罪)、信靠论(上帝主权)、预定论(事先拣选...
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外,基督教与禅宗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并非是在万物起源的解释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拯救心灵的途径上。与禅法思想相比较,归纳起来,基督教教义中有关拯救途径主要基于原罪论(生来有罪)、信靠论(上帝主权)、预定论(事先拣选)这三条原教旨之上,远没有完全自信自立自成的禅法途径彻底。因此,只有破除外在的权威"上帝",才可以使基督教进一步向着更高宗教形态阶段发展,而目前非实在论基督教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代表着基督教的发展走向。当然,基督教要达到禅宗倡导的思想高度,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衷心希望,像那种贴近日常生活的非实在论基督教,能够更多地融入禅宗的思想,发展得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教义
禅宗心法思想
宗教
修行方法
非实证论基督教
未来基督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庭前柏子郁青苍──柏林禅寺契机契理佛教观述论
7
作者
武占江
袁树平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37-40,共4页
柏林禅寺古代为禅宗著名道场,后来全面衰败。1988年以来又经历了一个迅速的复兴过程。该寺主持净慧法师认为佛教应该主动地顺应时代(契机),对旧的不合时宜的进行大胆的抛弃与改造,同时又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契理)、在此基础...
柏林禅寺古代为禅宗著名道场,后来全面衰败。1988年以来又经历了一个迅速的复兴过程。该寺主持净慧法师认为佛教应该主动地顺应时代(契机),对旧的不合时宜的进行大胆的抛弃与改造,同时又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契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禅”修行理念。生活禅的主张、契机契理的口号实际上是佛教现代化的表现。柏林禅寺的复兴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较好回答。这一个案对研究整个传统文化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禅寺
佛教观
传统文化
契机契理
法事活动
佛教宗旨
修行方法
中国
河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禅与禅宗
8
作者
华方田
《竞争力》
2007年第5期75-75,共1页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鸠摩罗什将其意译为“思维修”,指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唐玄奘将其意译为“静虑”,意思是“宁静安详的深思”。“禅那”只是多种“三昧”中的一种。“三昧”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等持”、“定”等。是...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鸠摩罗什将其意译为“思维修”,指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唐玄奘将其意译为“静虑”,意思是“宁静安详的深思”。“禅那”只是多种“三昧”中的一种。“三昧”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等持”、“定”等。是指精神集中,思想专注。如《大智度论》卷5所说:“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因此,“禅”或“禅那”本是佛教各派普遍奉行的一种修行方法,并不为禅宗所独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大智度论》
鸠摩罗什
思维活动
修行方法
“禅”
意译
三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的孝道观
被引量:
3
9
作者
朱学强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09年第3期34-35,共2页
印度佛教的孝道观 印度佛教是十分重视供养父母的.主张要对父母“报恩”。《梵网戒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认...
印度佛教的孝道观 印度佛教是十分重视供养父母的.主张要对父母“报恩”。《梵网戒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认为供养父母不仅是一种人间行孝的实践,而且是一种佛教伦理的修行方法。《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将“不供养父母妻子.使父母妻子受饥寒及不教养子女的人”视为五种恶人之一。《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提到,今日世人所遭到斩身断肢的报应,乃是因为过去“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的结果。《父母恩难报经》认为,对于父母的恩德,即使子女“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也是不能报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孝道观
养父母
修行方法
佛教伦理
养子女
慈悲心
妻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解脱之门——从《六祖坛经》看禅宗成佛的道路
10
作者
胡止水
《绥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六祖坛经》
道路
禅宗
生死问题
修行方法
精神家园
宗教
苦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益面前瑜伽撒谎 专家揭批瑜伽伤人
被引量:
1
11
作者
路治欧
《法制与经济》
2008年第7期22-24,共3页
瑜伽(梵文YOGA音译)原本是古印度僧人的一种修行方法,如今风靡全球。在中国,近几年瑜伽也迅速成为都市女性推崇的一种时尚运动方式。“在郑州,几乎每一个健身馆都设有瑜伽课程,大大小小的瑜伽会所估计有上百家。”一名健身教练说。
关键词
瑜伽
专家
利益
健身教练
修行方法
运动方式
都市女性
古印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征博引取精用弘——读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相关文化之考察》
12
作者
孟云飞
《书画世界》
2021年第7期95-96,共2页
"禅"作为一种源于人的本能、基于"静"的修行方法,早期名称虽未固定,但典籍多有记载.直到印度"dhyana"一词传入,音译为"禅那",意译成"静虑"等.我国禅宗,大多数人以为源于菩提达摩这...
"禅"作为一种源于人的本能、基于"静"的修行方法,早期名称虽未固定,但典籍多有记载.直到印度"dhyana"一词传入,音译为"禅那",意译成"静虑"等.我国禅宗,大多数人以为源于菩提达摩这位来自天竺的僧人.他在南北朝时期来华,后来被禅宗门人奉为初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提达摩
人的本能
广征博引
禅宗
南北朝时期
天竺
修行方法
门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敦煌艺术经典
13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山水画 莫高窟第320窟北壁 盛唐 此图位于莫高窟第320窟北壁东侧,为观无量寿经变中的“日想观”内容,“日想观”造《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十六种修行方法之一,是通过对落日的观想,并进而使意念进入蓟佛国净土世界。
关键词
敦煌艺术
修行方法
山水画
莫高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台止观学说之形成述略
被引量:
1
14
作者
道荣
《广东佛教》
2005年第2期36-42,共7页
止观原是佛教徒普遍的修行方法,在印度佛教各个流派也都是十分强调止观双修或定慧并重,早在《奥义书》中就有类似的思想,如《瑜珈真性奥义书》说“盖瑜珈而无智识,则其为解脱也无力。是故欲得解脱者,必瑜伽与智识坚定双修。”意思...
止观原是佛教徒普遍的修行方法,在印度佛教各个流派也都是十分强调止观双修或定慧并重,早在《奥义书》中就有类似的思想,如《瑜珈真性奥义书》说“盖瑜珈而无智识,则其为解脱也无力。是故欲得解脱者,必瑜伽与智识坚定双修。”意思是说,只有将瑜伽(调整呼吸,凝神观想)修行与智识(智能)、禅定修习与理论思维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观
述略
学说
《奥义书》
修行方法
印度佛教
紧密结合
理论思维
佛教徒
瑜珈
瑜伽
普遍
真性
观想
修习
禅定
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本焕舍利还东 开启佛门外交
15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本焕长老传承了禅宗的话头禅和默照禅等禅学思想以及修行观和培福观,并指出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修自度,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不拘一格的。
关键词
舍利
外交
禅学思想
即心即佛
修行方法
不拘一格
修行
观
默照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禅定何以对养生有重要作用
16
《华夏国学》
2013年第3期35-35,共1页
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
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定能产生智慧,解除人们内心存在的种种烦恼与颠倒妄想,彻底根除人的“心病”。正因如此,我国气功界将佛教禅定或瑜伽称为“佛家功”,并视之为“气功”的最高功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定
养生
修行方法
祛病强身
佛教
瑜伽
内心
气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自修法华七”(七)
17
作者
达照
《广东佛教》
2003年第1期53-57,共5页
“法华七”这个名称,是伴随着念佛七、观音七、禅七等名称的产生而出现的,一般是指以七天为期的集体诵《法华经》的修道行为(现在基本上被合在“水陆道场”里面了,即所谓的“法华坛”。但也有进行单修“法华七”的,应付经忏的情况...
“法华七”这个名称,是伴随着念佛七、观音七、禅七等名称的产生而出现的,一般是指以七天为期的集体诵《法华经》的修道行为(现在基本上被合在“水陆道场”里面了,即所谓的“法华坛”。但也有进行单修“法华七”的,应付经忏的情况比较多,专门以修行办道为目的的比较少)。每天除了专门读诵《法华经》以外,还要洒;争、起赞、上供、回向等辅助行仪。但是,自己一个人的“自修法华七”却还不多见(自修《法华经》,在历史上是非常多的)。随着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个人的时间都显得极为宝贵,个人的工作都显得特别紧张,在这种现实环境当中,能够单独一人自由的专修“法华七”,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特别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修行方法。为此,我们对这种修行方法的依据,以及内涵和外延,乃至应该注意的事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经典的考索,以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修行方法
应该
念佛
观音
是非
个人
集体
依据
自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的苦行观
18
作者
志毅
《广东佛教》
2002年第2期20-22,共3页
苦行,梵语tapas。是为了断除欲望,净化身心,根据佛陀的教义,践行种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事的统称。而它的原意,是指古印度诸外道以种种惨痛的修行方法,肆意折磨肉体,以求得心灵的净化,并为生天铺平道路。佛陀坚决地反对诸外...
苦行,梵语tapas。是为了断除欲望,净化身心,根据佛陀的教义,践行种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事的统称。而它的原意,是指古印度诸外道以种种惨痛的修行方法,肆意折磨肉体,以求得心灵的净化,并为生天铺平道路。佛陀坚决地反对诸外道的无益苦行,并为弟子教导了既有益于现在,又利于永恒生命的苦行方法。本文试图简单扼要地介绍佛教苦行的渊源,以及佛陀教导的苦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
佛教
修行方法
教义
肉体
永恒
心灵
欲望
弟子
生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丹胎息功与初级习练法
19
作者
张道明
《搏击》
2014年第2期62-63,共2页
1、“胎息”浅说 胎息是道家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其渊源可追溯至老子,老子就是通过胎息的方式,实现人体生命之“根”与宇宙万有之“源”的沟通、化合,以求“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长生之道。
关键词
胎息
练法
内丹
修行方法
“根”
老子
复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据三昧浅识
20
作者
陈郁
《数据》
2009年第4期53-53,共1页
“三昧”是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汉语借指事物的诀要、诀窍。数据是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它是事物量和质的标志,也有“三昧”,当应好好品味。
关键词
三昧
佛教用语
修行方法
科学研究
平静
事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元净明道的修行方法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
2
1
作者
郭武
机构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5-30,共6页
文摘
南宋及元代净明道的修行方法的特点在于融合入世的“为人之道”与出世的“成仙之道”。这种做法对现代道教发展的启示在于:道教应该勇敢地走入社会、贴近生活,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此外,宋元净明道的学说还可作为中国宗教思想之代表而参与当今世界各种宗教的“对话”,以期为全球化时代“普世伦理”的建设及人类和平、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
净明道
修行方法
忠孝
成仙
Keywords
Jing- ming sect
methods of cultivati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becoming celestial being
分类号
B956.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虚云论看话禅的修行方法
2
作者
伍先林
机构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出处
《佛学研究》
2004年第1期331-336,共6页
文摘
虚云是中国近现代禅宗泰斗,虚云的禅学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南宋大慧宗杲以来的看话禅,他根据自己对禅学的深切体验,结合现代人的根机,对看话禅的方法从信解行证、起疑情看话头等多方面作了非常具体而切实的阐发,这在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修行方法
虚云
禅学思想
近现代
现代人
发展史
禅宗
宗杲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禅宗佛性论、修行方法论及其管理学价值
被引量:
1
3
作者
黄春忠
机构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16-131,共16页
文摘
禅宗是东方文化精华的结晶,藏有精密的心性理论及丰富的东方智慧,是构建中国管理学派的重要智慧源泉之一。从管理客体角度,通过禅宗佛性论重构新的管理学人性假设"完整人"假设;从管理主体角度,通过禅宗修行者在禅境修为中的"空、悟、行"修行方法论而为管理实践主体创新行动能力找到思维导图与培育路径。
关键词
佛性
修行方法
论
完整人
管理学
Keywords
Buddhist theory
Buddha methodology
Complex man hypothesis
Understanding thinking
Management practice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C93 [经济管理—管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修行方法互补性看魏晋南北朝佛道双修现象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子路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30,共4页
文摘
一、引言 本文所谓佛、道双修,是指同时修习佛、道两教的修持方法和炼养技术的情况,不必同时信仰两种宗教,即便是这样,对于很多习惯于宗教排他式思维的人来说,佛、道双修也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变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兼修道、佛者比比皆是。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修行方法
佛道
中国传统社会
社会思想
历史进程
三教合一
儒释道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每天的“六度”修行
5
作者
明雪
出处
《广东佛教》
2004年第4期1-1,共1页
文摘
“六度”的修行其实可以很简单,而往往就在你的一念之间。曾有人跟我说:每天只需要六分钟就可以修六度啦。你相信吗?哈哈,我可是相信的,它遍满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可以怎样简单地修呢?且待我慢慢道来。
关键词
修行方法
佛教
持戒
禅定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禅宗观点看未来基督教的走向
被引量:
1
6
作者
周昌乐
机构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出处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14-21,共8页
文摘
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外,基督教与禅宗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并非是在万物起源的解释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拯救心灵的途径上。与禅法思想相比较,归纳起来,基督教教义中有关拯救途径主要基于原罪论(生来有罪)、信靠论(上帝主权)、预定论(事先拣选)这三条原教旨之上,远没有完全自信自立自成的禅法途径彻底。因此,只有破除外在的权威"上帝",才可以使基督教进一步向着更高宗教形态阶段发展,而目前非实在论基督教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代表着基督教的发展走向。当然,基督教要达到禅宗倡导的思想高度,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衷心希望,像那种贴近日常生活的非实在论基督教,能够更多地融入禅宗的思想,发展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
基督教教义
禅宗心法思想
宗教
修行方法
非实证论基督教
未来基督教
Keywords
Christian doctrine
Buddhism thoughts
religious practices method
empirical theory of Christianity
Christianity in future
分类号
B920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庭前柏子郁青苍──柏林禅寺契机契理佛教观述论
7
作者
武占江
袁树平
机构
河北经贸大学公关文秘系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
出处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37-40,共4页
文摘
柏林禅寺古代为禅宗著名道场,后来全面衰败。1988年以来又经历了一个迅速的复兴过程。该寺主持净慧法师认为佛教应该主动地顺应时代(契机),对旧的不合时宜的进行大胆的抛弃与改造,同时又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契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禅”修行理念。生活禅的主张、契机契理的口号实际上是佛教现代化的表现。柏林禅寺的复兴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较好回答。这一个案对研究整个传统文化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柏林禅寺
佛教观
传统文化
契机契理
法事活动
佛教宗旨
修行方法
中国
河北
Keywords
Bailin Meditation Temple
moment
reason
Living chan sect
分类号
B947.222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禅与禅宗
8
作者
华方田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
出处
《竞争力》
2007年第5期75-75,共1页
文摘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鸠摩罗什将其意译为“思维修”,指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唐玄奘将其意译为“静虑”,意思是“宁静安详的深思”。“禅那”只是多种“三昧”中的一种。“三昧”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等持”、“定”等。是指精神集中,思想专注。如《大智度论》卷5所说:“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因此,“禅”或“禅那”本是佛教各派普遍奉行的一种修行方法,并不为禅宗所独有。
关键词
禅宗
《大智度论》
鸠摩罗什
思维活动
修行方法
“禅”
意译
三昧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的孝道观
被引量:
3
9
作者
朱学强
机构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出处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09年第3期34-35,共2页
文摘
印度佛教的孝道观 印度佛教是十分重视供养父母的.主张要对父母“报恩”。《梵网戒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认为供养父母不仅是一种人间行孝的实践,而且是一种佛教伦理的修行方法。《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将“不供养父母妻子.使父母妻子受饥寒及不教养子女的人”视为五种恶人之一。《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提到,今日世人所遭到斩身断肢的报应,乃是因为过去“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的结果。《父母恩难报经》认为,对于父母的恩德,即使子女“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也是不能报答的。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孝道观
养父母
修行方法
佛教伦理
养子女
慈悲心
妻子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B823.1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脱之门——从《六祖坛经》看禅宗成佛的道路
10
作者
胡止水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绥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六祖坛经》
道路
禅宗
生死问题
修行方法
精神家园
宗教
苦难
分类号
B947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益面前瑜伽撒谎 专家揭批瑜伽伤人
被引量:
1
11
作者
路治欧
出处
《法制与经济》
2008年第7期22-24,共3页
文摘
瑜伽(梵文YOGA音译)原本是古印度僧人的一种修行方法,如今风靡全球。在中国,近几年瑜伽也迅速成为都市女性推崇的一种时尚运动方式。“在郑州,几乎每一个健身馆都设有瑜伽课程,大大小小的瑜伽会所估计有上百家。”一名健身教练说。
关键词
瑜伽
专家
利益
健身教练
修行方法
运动方式
都市女性
古印度
分类号
G806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征博引取精用弘——读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相关文化之考察》
12
作者
孟云飞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
出处
《书画世界》
2021年第7期95-96,共2页
文摘
"禅"作为一种源于人的本能、基于"静"的修行方法,早期名称虽未固定,但典籍多有记载.直到印度"dhyana"一词传入,音译为"禅那",意译成"静虑"等.我国禅宗,大多数人以为源于菩提达摩这位来自天竺的僧人.他在南北朝时期来华,后来被禅宗门人奉为初祖.
关键词
菩提达摩
人的本能
广征博引
禅宗
南北朝时期
天竺
修行方法
门人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敦煌艺术经典
13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文摘
山水画 莫高窟第320窟北壁 盛唐 此图位于莫高窟第320窟北壁东侧,为观无量寿经变中的“日想观”内容,“日想观”造《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十六种修行方法之一,是通过对落日的观想,并进而使意念进入蓟佛国净土世界。
关键词
敦煌艺术
修行方法
山水画
莫高窟
分类号
K870.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台止观学说之形成述略
被引量:
1
14
作者
道荣
出处
《广东佛教》
2005年第2期36-42,共7页
文摘
止观原是佛教徒普遍的修行方法,在印度佛教各个流派也都是十分强调止观双修或定慧并重,早在《奥义书》中就有类似的思想,如《瑜珈真性奥义书》说“盖瑜珈而无智识,则其为解脱也无力。是故欲得解脱者,必瑜伽与智识坚定双修。”意思是说,只有将瑜伽(调整呼吸,凝神观想)修行与智识(智能)、禅定修习与理论思维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解脱。
关键词
止观
述略
学说
《奥义书》
修行方法
印度佛教
紧密结合
理论思维
佛教徒
瑜珈
瑜伽
普遍
真性
观想
修习
禅定
神
分类号
B941.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G275.1 [文化科学—档案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本焕舍利还东 开启佛门外交
15
出处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文摘
本焕长老传承了禅宗的话头禅和默照禅等禅学思想以及修行观和培福观,并指出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修自度,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不拘一格的。
关键词
舍利
外交
禅学思想
即心即佛
修行方法
不拘一格
修行
观
默照禅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禅定何以对养生有重要作用
16
出处
《华夏国学》
2013年第3期35-35,共1页
文摘
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定能产生智慧,解除人们内心存在的种种烦恼与颠倒妄想,彻底根除人的“心病”。正因如此,我国气功界将佛教禅定或瑜伽称为“佛家功”,并视之为“气功”的最高功法。
关键词
禅定
养生
修行方法
祛病强身
佛教
瑜伽
内心
气功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自修法华七”(七)
17
作者
达照
出处
《广东佛教》
2003年第1期53-57,共5页
文摘
“法华七”这个名称,是伴随着念佛七、观音七、禅七等名称的产生而出现的,一般是指以七天为期的集体诵《法华经》的修道行为(现在基本上被合在“水陆道场”里面了,即所谓的“法华坛”。但也有进行单修“法华七”的,应付经忏的情况比较多,专门以修行办道为目的的比较少)。每天除了专门读诵《法华经》以外,还要洒;争、起赞、上供、回向等辅助行仪。但是,自己一个人的“自修法华七”却还不多见(自修《法华经》,在历史上是非常多的)。随着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个人的时间都显得极为宝贵,个人的工作都显得特别紧张,在这种现实环境当中,能够单独一人自由的专修“法华七”,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特别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修行方法。为此,我们对这种修行方法的依据,以及内涵和外延,乃至应该注意的事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经典的考索,以资借鉴。
关键词
《法华经》
修行方法
应该
念佛
观音
是非
个人
集体
依据
自由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的苦行观
18
作者
志毅
出处
《广东佛教》
2002年第2期20-22,共3页
文摘
苦行,梵语tapas。是为了断除欲望,净化身心,根据佛陀的教义,践行种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事的统称。而它的原意,是指古印度诸外道以种种惨痛的修行方法,肆意折磨肉体,以求得心灵的净化,并为生天铺平道路。佛陀坚决地反对诸外道的无益苦行,并为弟子教导了既有益于现在,又利于永恒生命的苦行方法。本文试图简单扼要地介绍佛教苦行的渊源,以及佛陀教导的苦行观。
关键词
佛陀
佛教
修行方法
教义
肉体
永恒
心灵
欲望
弟子
生命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丹胎息功与初级习练法
19
作者
张道明
出处
《搏击》
2014年第2期62-63,共2页
文摘
1、“胎息”浅说 胎息是道家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其渊源可追溯至老子,老子就是通过胎息的方式,实现人体生命之“根”与宇宙万有之“源”的沟通、化合,以求“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长生之道。
关键词
胎息
练法
内丹
修行方法
“根”
老子
复归
分类号
G852.11 [文化科学—民族体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据三昧浅识
20
作者
陈郁
出处
《数据》
2009年第4期53-53,共1页
文摘
“三昧”是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汉语借指事物的诀要、诀窍。数据是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它是事物量和质的标志,也有“三昧”,当应好好品味。
关键词
三昧
佛教用语
修行方法
科学研究
平静
事物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宋元净明道的修行方法及其现代意义
郭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虚云论看话禅的修行方法
伍先林
《佛学研究》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禅宗佛性论、修行方法论及其管理学价值
黄春忠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
1
原文传递
4
从修行方法互补性看魏晋南北朝佛道双修现象
杨子路
《法音》
北大核心
2009
1
原文传递
5
每天的“六度”修行
明雪
《广东佛教》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从禅宗观点看未来基督教的走向
周昌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庭前柏子郁青苍──柏林禅寺契机契理佛教观述论
武占江
袁树平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禅与禅宗
华方田
《竞争力》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佛教的孝道观
朱学强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0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解脱之门——从《六祖坛经》看禅宗成佛的道路
胡止水
《绥化学院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利益面前瑜伽撒谎 专家揭批瑜伽伤人
路治欧
《法制与经济》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广征博引取精用弘——读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相关文化之考察》
孟云飞
《书画世界》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敦煌艺术经典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天台止观学说之形成述略
道荣
《广东佛教》
200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本焕舍利还东 开启佛门外交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禅定何以对养生有重要作用
《华夏国学》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关于“自修法华七”(七)
达照
《广东佛教》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佛教的苦行观
志毅
《广东佛教》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内丹胎息功与初级习练法
张道明
《搏击》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数据三昧浅识
陈郁
《数据》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4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