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3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佛教传入与中土词汇之关系——以《修行本起经》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66-70,共5页
以《修行本起经》为例,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东汉佛经中大量的新词新义与中土词汇之间的关系,指出佛教的传入导致中土词汇新词新义的大量产生,同时也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新词 新义 关系
下载PDF
《修行本起经》代词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曹梦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6-41,66,共7页
《修行本起经》的代词共37个,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其中双音节居多,体现了东汉词汇双音化趋势。通过对其代词的考察可知,《修行本起经》中的代词一方面保留了许多上古汉语旧有代词;另一方面也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大量新... 《修行本起经》的代词共37个,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其中双音节居多,体现了东汉词汇双音化趋势。通过对其代词的考察可知,《修行本起经》中的代词一方面保留了许多上古汉语旧有代词;另一方面也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大量新生代词,这反映出东汉在汉语史上处于过渡期的语言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下载PDF
《论衡》《修行本起经》《颜氏家训》《百喻经》中“吾”“我”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梦 《铜仁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77-81,共5页
以《论衡》、《修行本起经》、《颜氏家训》、《百喻经》四本文献为例,分析"吾"与"我"在这四本文献中的用法,比较二者的使用情况,并尝试用相关语言理论对二者的分布差异进行解释。
关键词 《论衡》 修行本起经 《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
下载PDF
《修行本起经》和《中本起经》判断句考察——兼谈系词“是”的成熟时代
4
作者 解植永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93-96,共4页
考察汉译佛经《修行本起经》和《中本起经》的判断句,发现二经判断句采用多种句式,以用系词为常。系词"是"字得到普遍使用,并且发展出了一些灵活用法,这表明系词"是"在汉末已经走向成熟了。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中本起经》 判断句 系词“是”
下载PDF
从《修行本起经》看东汉人称代词的发展
5
作者 曹梦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80-85,共6页
《修行本起经》中的第一、二人称具有单复数两套形式,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反身代词除了上古已有的"自""己",还出现了"吾身"这一新形式。较之于上古、中古汉语人称代词系统,《修行本起经》... 《修行本起经》中的第一、二人称具有单复数两套形式,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反身代词除了上古已有的"自""己",还出现了"吾身"这一新形式。较之于上古、中古汉语人称代词系统,《修行本起经》中的人称代词反映了东汉人称代词系统具有新旧质交替的特征,从中可发现这一时期的人称代词系统处于过渡期,一方面扬弃上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另一方面对中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人称代词
下载PDF
《修行本起经》数词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何荣 王玲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8-122,共5页
《修行本起经》中的数词分为三类:基数词、序数词和虚数词。据笔者统计,基数词在《修行本起经》的使用占数词总量的63%,序数词占9%,虚数词占28%。《修行本起经》中基数词使用具有确指性的特点,序数词使用具有增强条理性的特点,虚数词的... 《修行本起经》中的数词分为三类:基数词、序数词和虚数词。据笔者统计,基数词在《修行本起经》的使用占数词总量的63%,序数词占9%,虚数词占28%。《修行本起经》中基数词使用具有确指性的特点,序数词使用具有增强条理性的特点,虚数词的使用具有模糊强化的特点。《修行本起经》中几个重要数词"一""三""四""五""七"蕴含着佛道思想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基数词 序数词 虚数词
下载PDF
《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词语比较举隅 被引量:4
7
作者 程晓朝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46-49,共4页
对汉译佛经《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的某几组词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某些词语在词汇史上的活跃期及其发展演变,同时可以看出,汉译佛经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过去现在因果经》 词语比较
下载PDF
《修行本起经》连词探析
8
作者 何雪飞 薛宏武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4-90,共7页
文章定量、定性相结合穷尽地描写了《修行本起经》里联合与偏正两大类连词的内部语义、语法类型及其语法特点与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口语对连词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联合 偏正
下载PDF
《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词语比较举隅
9
作者 程晓朝 《职大学报》 2012年第3期91-95,共5页
对汉译佛经《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的某几组词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某些词语在词汇史上的活跃期及其发展演变,同时可以看出,汉译佛经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过去现在因果经》 词语比较
下载PDF
《修行本起经》中的副词研究
10
作者 唐滔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83-86,共4页
以东汉佛经《修行本起经》为语料研究对象,以传统词汇学、语言学史、现代语言学和语义学理论为指导,从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关联副词、程度副词、语气副词、情状方式副词、否定副词7个方面分析该书的副词运用。
关键词 副词 单音节副词 双音节副词 修行本起经
下载PDF
《修行本起经》中的话题转换
11
作者 罗玮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8-73,106,共7页
《修行本起经》中的话题转换标记可以依据话题和语篇的相对性分为上下两级,上级话题转换标记包括"于是"类、"是时"类,下级话题转换标记包括"时"类、"尔时"类和"一时"类;每种类型有... 《修行本起经》中的话题转换标记可以依据话题和语篇的相对性分为上下两级,上级话题转换标记包括"于是"类、"是时"类,下级话题转换标记包括"时"类、"尔时"类和"一时"类;每种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使用范围。影响《修行本起经》话题转换标记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时间词具有作为话题转换的语言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语体形成和篇章组织的需求、汉语本身话题优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话题转换
下载PDF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修行故事
12
作者 《美术大观》 2024年第3期29-40,共12页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一幅近12米长的著名山水画卷。这幅画在1113年由18岁的神童王希孟在本身作为画家和道教修行者的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的监督下所绘制。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此手卷描绘了一个道教修行故事,即按照从俗世生活、...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一幅近12米长的著名山水画卷。这幅画在1113年由18岁的神童王希孟在本身作为画家和道教修行者的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的监督下所绘制。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此手卷描绘了一个道教修行故事,即按照从俗世生活、入门受训、修炼积德,到最后得道(成仙)和仙人后生的顺序发展。这个故事通过人物、建筑、径路、桥梁和其他图像元素的细节描绘,引导观者在山水间穿行;同时,手卷的构图也以图像元素的特定位置和山水的形式从右到左发展。并且,由于徽宗的绘制监督和密切参与,这幅山水画卷也为我们提供了徽宗个人对“何为道教”和“道教修行”的看法,甚至让我们了解到他对宋代道教山水画的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道教 修行
下载PDF
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行为研究——以“木鱼”APP为例
13
作者 朱佳叶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的:研究人们在参与赛博修行时的多种行为特征,探索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归因,并对群体性的情绪狂欢进行正向引导。方法:文章以“木鱼”APP为例,选取“木鱼”APP的黏性用户为研究对象,进行非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果:在充斥着内... 目的:研究人们在参与赛博修行时的多种行为特征,探索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归因,并对群体性的情绪狂欢进行正向引导。方法:文章以“木鱼”APP为例,选取“木鱼”APP的黏性用户为研究对象,进行非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果:在充斥着内卷和焦虑的世界,人们通过敲击“电子木鱼”、盘“电子佛珠”等行为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顺势出圈。赛博修行提倡人世间的修行是做善事得善果,要对抗人性中的负面行为。为传达出修行的最终理念,人们创造出“电子木鱼”“电子佛珠”等赛博符号,通过营造一些仪式感来增强用户黏性。结论: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安抚性、社交性、娱乐性、消费性。赛博修行的“符号崇拜”能够迅速崛起源于现代社会青年群体承受着巨大压力需要寻求自我安慰,赛博修行通过营造仪式感还原参与式场景来慰藉心灵、缓解焦虑。赛博修行在修行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互动,为用户提供娱乐体验。伴随修行热潮出现的是虚拟符号的实体化,消费主义的介入使赛博修行的符号衍生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性符号。赛博修行使生活压力大的人们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但同时须理性地看待情绪的狂欢,正视年轻化的符号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修行 电子木鱼 符号崇拜
下载PDF
修行人类学:中国人类学家的话语构建--修行人类学访谈录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德睿 陈进国 +1 位作者 黄建波 刘秀秀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8,共9页
近几年来,国内宗教学和人类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进路,即所谓"修行人类学"。修行人类学敏锐地捕捉到宗教世界中研究热点的变化,乃至更广大的社会领域中由于人群分异而带来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回应了社会研究较少关注的制度... 近几年来,国内宗教学和人类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进路,即所谓"修行人类学"。修行人类学敏锐地捕捉到宗教世界中研究热点的变化,乃至更广大的社会领域中由于人群分异而带来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回应了社会研究较少关注的制度、结构、框架以外的"内在世界"的现状,从宗教人类学领域的对话讨论中独辟蹊径,提出了"修""文""化"等内涵丰富的概念,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观察视角、反思路径与分析方法,并成为汇聚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思潮与方法的学术公共话题。近日,《新视野》编辑部采访了修行人类学的三位发起人杨德睿、陈进国和黄剑波,请他们就修行人类学的缘起、基本关怀、研究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说明,相信会有助于学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新的学术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人类学 宗教学 人类学 心理学 话语构建
下载PDF
大足“释迦行孝、修行图”中的外道人物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同庆 宋琪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40,共10页
本文首先对大足宝顶第17号龛全图重新定名,然后对图中的外道人物形象、地位和作用以及佛教与六师外道的关系、释迦出家苦行的本质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 大足 释迦行孝 修行 外道
下载PDF
学校德育之根本: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修行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玉海 刘淑敏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4年第1期53-56,共4页
德育方法由教育者的方法和学习者的方法构成,就学校德育本质而言,学校德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德育方法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方法。即,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锻炼、自我约束和自我奖惩的自我修行方法。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德育方法 自我修行
下载PDF
佛教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兼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37,152,共6页
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儒家所主张的"克己复礼"虽然有着同样的道德诉求,但是两者的实践语境是不一样的。佛教在"为己"修行的基础上来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儒家则是在"... 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儒家所主张的"克己复礼"虽然有着同样的道德诉求,但是两者的实践语境是不一样的。佛教在"为己"修行的基础上来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儒家则是在"为人"修身的基础上来实现"克己复礼"。不过,佛教的"为己"修行并不是自私,而是"回归自性"的"净心"。佛教的"净心"固然有"自利"的一面,但佛教就是通过这种"自利"的"净心"来开出坚实的"利他"道德的;而且在佛教修行中,"净心"和"利他"并非是历时性的关系,而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净心"的过程即是"利他"的过程,"净心"的同时就在"利他",这就是佛教修行"自利利他"的道德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克己复礼 佛教 儒学 修行
下载PDF
修行:教师专业行为伦理的存活状态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湘兵 曲中林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26,共5页
教师是种种伦理规范的肉身载体,行为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修行是教师专业行为伦理经常性的存活状态。教师只有通过价值判断、行为之善、个性养成、自觉反思、仪表规范、专业标准、操之以恒、教育服务来修行并养成专业行为伦理,才能实现... 教师是种种伦理规范的肉身载体,行为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修行是教师专业行为伦理经常性的存活状态。教师只有通过价值判断、行为之善、个性养成、自觉反思、仪表规范、专业标准、操之以恒、教育服务来修行并养成专业行为伦理,才能实现教师专业行为对人类一般行为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 教师专业行为 伦理
下载PDF
古琴与修行——以宋代白玉蟾的诗文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进国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2期55-67,共13页
古琴,又名弦琴、瑶琴、雅琴,是世界最古老的拔弦乐器。瑶琴又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神器、道器,乃"圣人治世之器,君子修养之物"。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文集大量地将琴道与丹道修行相联结,并非偶然。白玉蟾立足于"道... 古琴,又名弦琴、瑶琴、雅琴,是世界最古老的拔弦乐器。瑶琴又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神器、道器,乃"圣人治世之器,君子修养之物"。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文集大量地将琴道与丹道修行相联结,并非偶然。白玉蟾立足于"道心不二""即心即道""对境无心,对心无境"的本体论,主张真正的隐修是"隐心"而非"隐山",学道之人应当"在俗元无俗,居尘不染尘",以心契心,以道合道,在快活中修行。而古琴作为士人、道人养心之圣器,恰与白玉蟾识道、炼心的南宗丹道思想息息相通。白玉蟾视琴为道堂"气象清高"的标志、道人"和光混俗"的表征、道人隐心修行的圣器。琴心即道心,琴道即丹道。学琴与修道,理无二致,关键都是守住精气与心神,性命双修,以道为宗。而琴与剑、琴与月等物象又有天然的意义关联,其象征指向离不开琴士、道人之"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精神诉求。而白玉蟾还有浓厚的神霄"谪仙情结",故而其鸣琴舞剑、对月调琴又有了寻求神人相感、体道归真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 修行 白玉蟾 诗文 隐心
下载PDF
藏传佛教“死亡修行”仪式中的音乐思想 被引量:4
20
作者 嘉雍群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3期65-72,共8页
本文通过分析藏传佛教教义,对其中的音乐思想进行分析归纳,剖析藏传佛教"死亡修行"仪式音乐背后存在的佛学思想和佛教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 佛教音乐 “死亡修行 仪式音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