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景观:可视化补偿与被建构的真实——基于视觉修辞框架对外媒中报道他国的数据新闻分析
1
作者 周莹 《精品生活》 2022年第19期0165-0168,共4页
本文从数据可视化出发,分析了可视化的补偿性,并借用视觉修辞框架分析国外数据新闻,揭示出隐含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以及数据新闻如何通过可视化浮华建构真实、型塑受众的认知。最后通过对技术、真实与人的反思再次理解数据新闻的可视... 本文从数据可视化出发,分析了可视化的补偿性,并借用视觉修辞框架分析国外数据新闻,揭示出隐含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以及数据新闻如何通过可视化浮华建构真实、型塑受众的认知。最后通过对技术、真实与人的反思再次理解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背后的社会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新闻 视觉修辞框架 社会建构理论
下载PDF
传统节日文化呈现的符号修辞重构——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君 丁云亮 《未来传播》 2023年第2期34-40,共7页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完美结合。从符号修辞视角来看,它是传统节日话语借用电视媒介的渠道进入公共表达和修辞的重构。分析节目创作,可以归纳出四种典型的话语修辞框架:通过概...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完美结合。从符号修辞视角来看,它是传统节日话语借用电视媒介的渠道进入公共表达和修辞的重构。分析节目创作,可以归纳出四种典型的话语修辞框架:通过概念框架建构传统节日公共知识的表达基调;通过隐转喻框架实现喻体借用的语境重构;通过故事框架将节日作为一个可述性文本,丰富观众对于节日的认知;通过仪式框架展开青年在场的公共性表达与实体价值的衍生。同时,传统节日修辞话语的接合实践带来公共知识的重塑效应:节日话语重在展现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和杂糅性,以历史记忆锚定传统与现代的多层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符号修辞 修辞框架 中国节日
下载PDF
新闻报道框架“梯次模型”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琳 《东南传播》 2011年第1期76-80,共5页
新闻报道框架"梯次模型"的提出,是基于之前学者对于新闻报道框架的众多研究。这一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新闻报道框架实质上可归结为一种报道价值取向,它通过各子议题(主题)的聚合全景建构的议题(主题)框架展现出来,同时体现于各... 新闻报道框架"梯次模型"的提出,是基于之前学者对于新闻报道框架的众多研究。这一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新闻报道框架实质上可归结为一种报道价值取向,它通过各子议题(主题)的聚合全景建构的议题(主题)框架展现出来,同时体现于各个新闻文本的话语结构中,且在悄无声息的修辞渗透中也可管窥一斑。因此,所有新闻报道框架都可以从价值框架、议题框架、话语框架、修辞框架这四个梯次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次模型 价值框架 议题框架 话语框架 修辞框架
下载PDF
英汉商业广告语翻译中的修辞意识分析
4
作者 郑丽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370-370,共1页
本文以陈小慰(2013)教授的新修辞框架内翻译实践的"修辞意识",包括四个层面即确保译文内容真实可信、运用得体诉求、精心构建话语方式、恰当运用美学手段,本文侧重对前三个层面对英汉商业广告语进行分析。充分运用象征资源、... 本文以陈小慰(2013)教授的新修辞框架内翻译实践的"修辞意识",包括四个层面即确保译文内容真实可信、运用得体诉求、精心构建话语方式、恰当运用美学手段,本文侧重对前三个层面对英汉商业广告语进行分析。充分运用象征资源、以修辞意识对商业广告的翻译实践有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意识 商业广告语 修辞框架内的翻译实践
下载PDF
修辞学视域的语境整合研究
5
作者 王远 孙增耀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3期240-242,共3页
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修辞学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修辞语境的变化要求理论发生相应变革以适应并服务于时代需要。在理论发展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横向上的发展与语言学理论成果相结合就成为现实必然。文章拟在修辞学视角下,尝试对... 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修辞学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修辞语境的变化要求理论发生相应变革以适应并服务于时代需要。在理论发展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横向上的发展与语言学理论成果相结合就成为现实必然。文章拟在修辞学视角下,尝试对修辞语境研究进行理论整合,以期建立修辞动态语境分析框架,为修辞语境和修辞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语境 修辞动态语境分析框架 语言学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下载PDF
论大学智库的功能定位及其体制性供给路径——基于广东省内5所一本重点大学25个校级以上人文社科基地实证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玉 李小龙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7,102,共7页
研究视角的价值中立性和研究结论的公共性,决定了大学智库对政府的政策行为具有工具性的运用功能、符号性的传递功能和概念性的启迪功能。通过抽样访谈和问卷调研地处广州市区5所一本重点大学25个校级以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功能运行状... 研究视角的价值中立性和研究结论的公共性,决定了大学智库对政府的政策行为具有工具性的运用功能、符号性的传递功能和概念性的启迪功能。通过抽样访谈和问卷调研地处广州市区5所一本重点大学25个校级以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功能运行状况,发现其研究成果的政策转换率大大低于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分析作为供给者的大学智库与作为需求者的政府部门之间用以表述思想的修辞框架,发现高校智库提供的学术成果与政府所需的智库产品之间产生了供求落差,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政策科学家集团"所借以相互认同的共同范式,以及确保该范式得以传承的制度化供给机制。化解此类矛盾的根本路径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供求均衡的认知性沟通机制、"研用一致"的信任性吸纳机制及共识扩展的认同性传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智库 修辞框架 共同范式 供给机制
下载PDF
论网络媒介的公共话语空间及其制度培育路径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玉 张志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7-63,共7页
分析我国网络话语空间的信息来源、修辞基调和语义指向,发现当代中国的网络话语空间仍然停留在"大众话语空间"的表达层面,缺乏"公共话语空间"的理性表述,这一态势阻碍着公共政策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由政府以"... 分析我国网络话语空间的信息来源、修辞基调和语义指向,发现当代中国的网络话语空间仍然停留在"大众话语空间"的表达层面,缺乏"公共话语空间"的理性表述,这一态势阻碍着公共政策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由政府以"公共理性"引领和创设一种关注现实并解决矛盾的网络制度环境,可以克服传统话语空间中的"独白式操纵"或"情感宣泄与无政府杂音",是公共话语空间制度生成的必要路径,有助于决策者对政策问题作出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话语空间 公共话语空间 话语修辞框架
下载PDF
作为知识生产的新闻评论:知识话语呈现的公共修辞与框架再造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涛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0-108,共9页
知识社会学立足于历史—社会决定论,致力于揭示知识的生产原理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新闻评论具备"类知识化"的思想属性与社会功能。将知识社会学引入新闻评论研究,这在理论思路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 知识社会学立足于历史—社会决定论,致力于揭示知识的生产原理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新闻评论具备"类知识化"的思想属性与社会功能。将知识社会学引入新闻评论研究,这在理论思路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相对于其他新闻样式,新闻评论是最接近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生产的一种话语实践。立足于公共修辞(public rhetorics)的基本话语实践,公共知识的生产过程依赖于三种内在关联的修辞框架——概念框架、隐喻框架和故事框架。从"观点"到"公共知识",往往是借助修辞学意义上的接合实践(articulation)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评论 知识社会学 公共修辞 公共知识 修辞框架 接合实践
原文传递
数字化时代跨语种传播中的编辑角色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允 刘凌君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44,共5页
在数字化时代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促成跨语种信息流动和文化交流。本文通过研究发布在国内平台的跨语种编译文章,分析在跨语种信息编译过程中编辑以与读者互动为目的的修辞框架策略,把编辑的互动角色纳入互联网治理的视野,... 在数字化时代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促成跨语种信息流动和文化交流。本文通过研究发布在国内平台的跨语种编译文章,分析在跨语种信息编译过程中编辑以与读者互动为目的的修辞框架策略,把编辑的互动角色纳入互联网治理的视野,力图揭示在数字化时代的跨语种传播中,编辑作为把关人、高低语境转换人、情感议程设置者和价值判断甄别者的角色和功能,以及编辑和读者的互动对网络传播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 跨语种传播 编译 编辑角色 修辞框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