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辞生态:西方修辞研究的“生态转向”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克 张子轩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4-45,共12页
“修辞生态”是近年来修辞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出现反映出当代西方修辞学研究的一种“生态转向”。本文尝试对这一新概念进行梳辨,探索其源起、特征以及所引发的争议。修辞生态思想源于写作研究,成型于对修辞情境理论的反思,以强调修... “修辞生态”是近年来修辞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出现反映出当代西方修辞学研究的一种“生态转向”。本文尝试对这一新概念进行梳辨,探索其源起、特征以及所引发的争议。修辞生态思想源于写作研究,成型于对修辞情境理论的反思,以强调修辞生产过程中的流通性、网络性、复杂性以及后人文性为显著特征。相较于“修辞情境”中对单一场景内元素的静态分析,“修辞生态”主要强调修辞产生、传播以及接受过程中的动态性、多元性以及主体间性。“修辞生态”已逐步发展为一个涉及修辞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概念。然而,学界对修辞生态的理论内涵与阐释力仍存有一定的争议,诸如“修辞生态”时空与历史特性的界定以及“人”在修辞生态的建构与转变中的作用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修辞生态这一概念的创新性与跨学科性可为修辞学、传播学、话语研究等领域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生态 生态转向 西方修辞
原文传递
“抹除”与“粉饰”——环境话语的两大非生态修辞功能批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奎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4-135,共12页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角度对环境话语进行批判考察可以发现,环境话语的非生态性修辞功能主要存在于"抹除"与"粉饰"两大方面。环境话语中的抹除是双向运作的,一个方向是对自然存在的抹除,另一个方向是对...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角度对环境话语进行批判考察可以发现,环境话语的非生态性修辞功能主要存在于"抹除"与"粉饰"两大方面。环境话语中的抹除是双向运作的,一个方向是对自然存在的抹除,另一个方向是对施事者的抹除。抹除施事者的两大主要修辞策略是使用"被动语态"和复杂"名词化";抹除自然世界的修辞方式则主要表现在"物体化"与"拟人化",使用"上位词"与"下位词"等方面。发挥粉饰功能的修辞方式主要是委婉语,"粉饰"功能则又可分成"洗白""洗浅"和"洗绿"三种类型。目前国内的生态批评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文学文本的分析上,大众文化研究又对生态文化较少关注,本文打破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严格界限,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角度对更宽泛的环境话语文本的非生态修辞功能和潜在构成规则进行批评分析,以期拓展生态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视野与问题领域,从而也对当今的生态文化、文明建设发挥更为切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除 粉饰 生态修辞 环境话语 生态语言学
下载PDF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
3
作者 赵奎英 《鄱阳湖学刊》 2021年第4期32-39,126,F0002,共10页
生态话语修辞批评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把各种环境话语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批评分析。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的角度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作为认知现象... 生态话语修辞批评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把各种环境话语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批评分析。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的角度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认知,还影响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因此可以鼓励保护或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环境话语中的隐喻,既可能具有生态建构功能,也可能具有非生态建构功能。那些具有非生态建构功能的隐喻往往比较隐蔽,在暗中建构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论的世界观,因此尤其受到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的关注。在这类隐喻中,那些把自然、大地比作“女神”“母亲”的女性隐喻尤其需要进行批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话语修辞批评 环境话语 隐喻建构
下载PDF
网络时代的修辞变革 被引量:5
4
作者 段曹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70-74,共5页
以互联网的出现为标志的现代传播技术革命正在引发一场重大的修辞变革。修辞主体全民化和交往形式网络化的背后潜藏的是运作方式、传输手段、信息内容、修辞语境和修辞心理等修辞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
关键词 网络修辞 传统修辞 修辞变革 修辞生态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Rhetorical Patterns on EFL Writing:Learner Attitudes Towards This Influence 被引量:1
5
作者 纪康丽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年第1期77-92,127,共17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Chinese rhetorical patterns influence EFL writing, the reasons behind such an influence, and how Chinese EFL learners think about this influence. A multivariate method was used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Chinese rhetorical patterns influence EFL writing, the reasons behind such an influence, and how Chinese EFL learners think about this influence. A multivariate method was used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discourse analysis, text-based interviews, a questionnaire, and an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textbooks in Chin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only one third of the 26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the study exhibited "circular" or "indirect" characteristics (Kaplan, 1966), and, more interestingly,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re not 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eight-legged essay" pattern (Matalene, 1985) but rather derived from the modern Chinese prose. The learners held that it is beneficial to know English rhetorical structures, bu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reserve Chinese writing conven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 Rhetorical Pattern EFL writing learner attitude contrastive rhetori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