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修辞观念辨正及教学对策
1
作者 陆露 汲安庆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29,共5页
当下的语文教学,修辞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修辞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而事实上,无论是从内容的教习,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方面考察,修辞都应当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 修辞观念 语文教学 教学对策 辨正 能力的培养 边缘状态 课堂教学 教材
下载PDF
现代修辞观念的嬗变和修辞学体系的建立──兼评王希杰《修辞学通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家新 《河池师专学报》 1996年第4期6-12,共7页
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修辞观念和体系建构的历史.在世纪之交的学术转型期,回顾修辞学的发展,并对王希杰先生的新著《修辞学通论》作出科学评价,是修辞学发展和进一步繁荣的需要。本文简述了现代修辞学观念和修辞学体系的源流... 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修辞观念和体系建构的历史.在世纪之交的学术转型期,回顾修辞学的发展,并对王希杰先生的新著《修辞学通论》作出科学评价,是修辞学发展和进一步繁荣的需要。本文简述了现代修辞学观念和修辞学体系的源流及发展演变,提出“回归与超越”是现代修辞学跨世纪的选择,并在这个背景下,论述了《修辞学通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多学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观念 修辞学体系 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 现代修辞 书评
下载PDF
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变奏——20世纪西方修辞观念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谭善明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0-154,共5页
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变奏是西方20世纪修辞观念的重要线索。修辞的审美过程,以"陌生化"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感官,从形式上为新观念开辟道路;意识形态过程则表现为话语权力的争夺,是以"新的"认知观念取代"旧的"... 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变奏是西方20世纪修辞观念的重要线索。修辞的审美过程,以"陌生化"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感官,从形式上为新观念开辟道路;意识形态过程则表现为话语权力的争夺,是以"新的"认知观念取代"旧的"认知观念。尼采以来的思想家们通过揭示话语修辞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变奏过程而肯定世界的生成性和流动性,即强调我们在话语生成的游戏中不断地破坏与不断地建设属于自己的世界,在永恒轮回中走向彻底的"无",这种"无"又反过来使有限的生命本身得到照亮。通过对宇宙论的"无"的强调以保障生存论的"有"、通过对固化观念的批判回到原初的真理,从而使生命保持新鲜的审美冲动,这是20世纪西方修辞观念在当下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意识形态 修辞观念
原文传递
“可爱中国”对外传播形象构建的修辞学观念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茹月 刘星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83,共4页
“可爱中国”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是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抓手。“萌人萌物”“萌言萌语”“萌政治”都属于“可爱中国”对外传播形象构建的内涵,是修辞学观念的具体体... “可爱中国”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是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抓手。“萌人萌物”“萌言萌语”“萌政治”都属于“可爱中国”对外传播形象构建的内涵,是修辞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表达。当前,构建和传播“可爱中国”国家形象,要从构建“可爱中国”多元行为主体,增强“可爱中国”优先领域和重大标志性活动的对外传播效能,以及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可爱中国”对外传播精准性等方面入手,以小见大,睹微知著,用情化人,更好地提升“可爱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爱中国 对外传播 修辞观念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当代修辞学研究的拓展与固守 被引量:2
5
作者 杜敏 白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西方修辞学研究经历了语词修饰观、合理选择观、情境题旨适应观、交际适应观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修辞学也因研究对象与方法的不同形成了语词调整观、美辞得体观、语言加工观及多元修辞观。当代不同修辞理论的交锋与冲突,呈现出从静态... 西方修辞学研究经历了语词修饰观、合理选择观、情境题旨适应观、交际适应观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修辞学也因研究对象与方法的不同形成了语词调整观、美辞得体观、语言加工观及多元修辞观。当代不同修辞理论的交锋与冲突,呈现出从静态描写到动态解释、从修辞主体单项研究到修辞接受双向探究的发展趋势。修辞学要进一步深化,需要修辞学者在开放心态中保持理性思考,在多元吸收中合理选择,在观念更新中寻找恰当方法,在异彩纷呈的探究中,形成趋同的学科观念。修辞研究既需要系统观念,又需要层次观念;既需要内部研究,也需要外部研究;既需要描写性研究,也需要解释性分析;既需要求异研究,也需要趋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修辞观念 修辞研究 修辞主体 修辞效果 修辞描写
下载PDF
文化修辞学的基本理念与发展现状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全有 雷会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3-67,共5页
关键词 修辞 对象 学科构建 修辞观念
下载PDF
从说服到认同:视觉修辞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5
7
作者 林玉佳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9期14-15,共2页
视觉修辞:新兴的研究领域1.新修辞学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下,传统修辞学延续了以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的修辞观念,强调通过语言文本的策略使用达到更有效的劝服功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古典修辞学,将修辞等同于说服艺术,... 视觉修辞:新兴的研究领域1.新修辞学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下,传统修辞学延续了以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的修辞观念,强调通过语言文本的策略使用达到更有效的劝服功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古典修辞学,将修辞等同于说服艺术,这样的看法直到美国当代修辞学者伯克(Burke)提出"修辞是认同"(identification)的观点,才真正地拓展了修辞所研究的空间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修辞 传统修辞 说服艺术 修辞 语言文本 视觉修辞 修辞观念 语言文字
下载PDF
修辞的意味——修辞哲学简论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浩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34,共3页
一般认为,修辞是一种表达形式。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意修辞”的含义就是:根据既有的表达内容和接受对象,如何对表达形式作贴切、妥当的选择和调整。细究这种修辞观念,其实不能成立。因为修辞不只是如何表达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涉及... 一般认为,修辞是一种表达形式。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意修辞”的含义就是:根据既有的表达内容和接受对象,如何对表达形式作贴切、妥当的选择和调整。细究这种修辞观念,其实不能成立。因为修辞不只是如何表达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涉及表达什么的问题。 无论从逻辑还是从经验方面看,任何一种表达内容都存在着用不同形式表达的可能,或者说一种表达形式可以被其他表达形式转述的可能,否则,如果只有唯一的表达形式,没有选择和替换的可能,不仅修辞不能存在,就连我们常见的解释这种行为也不可能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语言 “就意修辞 表达形式 语言逻辑 “零度” “偏离” 修辞哲学 接受对象 表达内容 修辞观念
下载PDF
汉字的形体:汉字修辞独特的物质形式 被引量:1
9
作者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4-66,共3页
汉字修辞所利用的是汉字的形体,并以这一汉字的形体为物质外壳,并以这一独特的物质形式而有别于一般的汉语修辞。可见,汉字不是机械地记录汉语,汉字在修辞上有其独特作用。
关键词 汉字 形体 修辞 物质形式 修辞观念 语音形武
下载PDF
二十世纪汉语修辞研究评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炯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3年第1期5-9,共5页
二十世纪中国修辞研究可分四个历史阶段 :创建期、缓慢发展期、普及期、革新期。其主要成绩是 :构建了修辞学理论体系 ,修辞观念不断更新 ,学术争论不断深化 ,重视修辞学史研究。存在问题是 :继承古代修辞学传统不够 ,对方法与方法论不... 二十世纪中国修辞研究可分四个历史阶段 :创建期、缓慢发展期、普及期、革新期。其主要成绩是 :构建了修辞学理论体系 ,修辞观念不断更新 ,学术争论不断深化 ,重视修辞学史研究。存在问题是 :继承古代修辞学传统不够 ,对方法与方法论不够重视 ,修辞学领域有向外扩展趋势。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修辞学 ,建议 :重视修辞学理论建设 ,创建修辞学流派 ,建立或完善各分支学科 ,扩大修辞学刊物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汉语修辞 研究 修辞 理论体系 修辞观念 方法论 文化修辞
下载PDF
论传统修辞中的"言外之意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英 吴云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85-90,共6页
"言外之意"是指表达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直接说出或其本身就无法直接用言语来表述,而通过暗示的方式作间接的传达。追求"言外之意"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修辞观念,这与我们民族特定的传统思维及文化心理密... "言外之意"是指表达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直接说出或其本身就无法直接用言语来表述,而通过暗示的方式作间接的传达。追求"言外之意"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修辞观念,这与我们民族特定的传统思维及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修辞 构成方式 功能 传统思维 文化心理 内涵 修辞观念
下载PDF
中国修辞学的新发展及其他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焕辉 《当代修辞学》 1987年第2期3-8,共6页
1.历史的简略回顾1.1 中华民族素有讲究修辞的悠久历史传统,从书面文字保存下来的浩瀚篇章看,在经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仅积累了极为生动的修辞实例的丰富宝藏,同时也不乏精辟的修辞科学见解——这些见解大都散见于历代文论、经解... 1.历史的简略回顾1.1 中华民族素有讲究修辞的悠久历史传统,从书面文字保存下来的浩瀚篇章看,在经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仅积累了极为生动的修辞实例的丰富宝藏,同时也不乏精辟的修辞科学见解——这些见解大都散见于历代文论、经解、诗话、词话及随笔、杂记中,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科学系统。郑奠先生和谭全基先生选编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一书,便是我国修辞学在这一漫长的孕育、萌芽阶段的一个缩影。1.2 中国修辞学从文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语言学 修辞 陈望道 语言科学 修辞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修辞立其诚”与中国文化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13
作者 郭友鹏 《当代修辞学》 1988年第6期5-6,共2页
分析一下长期以来影响深远的具有典型代丧意义的汉语修辞观念:我们不难发现,在汉民族的文化心态中,潜伏着一种西方文化人无法企及的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几乎在他们所有的有关语言实践的言论中,无不存一定程度上打上某种政治伦理精... 分析一下长期以来影响深远的具有典型代丧意义的汉语修辞观念:我们不难发现,在汉民族的文化心态中,潜伏着一种西方文化人无法企及的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几乎在他们所有的有关语言实践的言论中,无不存一定程度上打上某种政治伦理精神的烙印:是不是可以说,汉民族传统文化在立体上是一种政治伦理的而非科学的或艺术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伦理 伦理色彩 中国文化 修辞立其诚 民族传统文化 修辞观念 文化心态 语言实践
下载PDF
《修辞鉴衡》——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14
作者 林兴仁 《当代修辞学》 1982年第2期30-32,共3页
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修辞学资料汇编。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几次提到过它。一九三○年出版的王易的《修辞学通诠》,把《修辞鉴衡》跟陈骙的《文则》、李耆卿的《文章精义》等放在一起,认为它们都"各... 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修辞学资料汇编。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几次提到过它。一九三○年出版的王易的《修辞学通诠》,把《修辞鉴衡》跟陈骙的《文则》、李耆卿的《文章精义》等放在一起,认为它们都"各抒一家之言,自成著述,以供文士之观摩"。一九三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金兆梓的《实用国文修辞学》多次引用了《修辞鉴衡》的例子。尽管这部书许多修辞学家都提到过,但至今却没有人专文论述过。《修辞鉴衡》作者王构,字肯堂,元朝东平人。"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渊博,文章典雅"。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享年六十三岁。他"纂修国史",享有文名。本书是王构当济南路总管时编的。王构之前,虽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言》)之类的说法,但一直没有将"修辞"两字直接提出来,作为修辞专书的名称。王构将"修辞"的名称正式提出来,用于专书的名称,这是他对汉语修辞学的一个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方式 修辞鉴衡 风格特征 文学创作方法 古今诗话 修辞 夸张 艺术手法 文章作法 连绵字 联绵字 修辞观念 《文章精义》 资料汇编
下载PDF
先秦比喻名称溯源
15
作者 刘成刚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1年第4期13-15,共3页
研究人的修辞观念,以古代学者有关修辞的论述为依据,这无疑是治修辞学史最主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本文拟从分析先秦对比喻辞的命名入手,试探汉民族对比喻的一些最初认识。
关键词 比喻 先秦 名称 修辞观念 修辞学史 汉民族
下载PDF
暧昧的修辞,暧昧的柏拉图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永毅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8-83,共6页
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似乎永远是一个谜,在阐释他的观点时,学者们常常持截然相反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梳理柏拉图的修辞观念和修辞策略入手,分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传统认为,柏拉图对修辞有很深的敌意,但是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他对修辞... 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似乎永远是一个谜,在阐释他的观点时,学者们常常持截然相反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梳理柏拉图的修辞观念和修辞策略入手,分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传统认为,柏拉图对修辞有很深的敌意,但是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他对修辞的态度其实非常复杂。虽然他常借苏格拉底之口贬斥修辞,但他的著作本身却采用了高明的修辞策略。修辞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使得他的观点显得暧昧含混,另一方面却丰富了他著作的内涵,为后世的哲学讨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哲学思想 修辞观念 审美需求 文学文本
原文传递
修辞视野下的会意字构形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兰 陈顺芝 《汉字文化》 2006年第4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修辞观念 会意字 表意文字 象形符号 造字方法 符号学 构形研究
原文传递
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关系探析
18
作者 杨玉霞 《华中人文论丛》 2013年第3期109-111,共3页
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汉民族文化对汉语修辞观念、修辞手段的影响,汉语修辞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观照和对汉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等四个方面对汉语修辞和... 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汉民族文化对汉语修辞观念、修辞手段的影响,汉语修辞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观照和对汉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等四个方面对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关系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修辞 汉文化 修辞观念 修辞手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