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无意识和语言无意识——詹明信的意识形态阅读和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
1
作者 袁文彬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24,共9页
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都对价值系统展开了探讨,其间不乏相关的隐喻式类比,即货币作为语言的隐喻,这为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之间展开语码转换提供了逻辑先在的必要条件。《资本论》本身就是文学批判作品,德.曼的文学理论... 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都对价值系统展开了探讨,其间不乏相关的隐喻式类比,即货币作为语言的隐喻,这为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之间展开语码转换提供了逻辑先在的必要条件。《资本论》本身就是文学批判作品,德.曼的文学理论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两者都具有共同的批判精神。詹明信将政治无意思作为解读文本的主导符码,而德.曼则以"修辞阅读"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一切,两者都看到了语言文本存在的意识形态因素。两者主要的分歧是,詹明信充分考量社会语境的作用,而德.曼的修辞阅读与语言自恋不无关系,有滑入尼采"虚无主义"的嫌疑。这也是语言无意思和政治无意思两者之间不可通约的最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无意识 政治无意识 意识形态 修辞阅读
下载PDF
电影的修辞性阅读在“空白”与“期待”中追问——解谜《我叫刘跃进》的人生三重意义之门 被引量:2
2
作者 范生彪 谭琼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29-30,共2页
修辞性阅读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游走于艺术极和审美极之间,寻找空白和未定点,在期待和回味中,实现视域融合,在建构幻觉和打破幻觉的对立统一中,生产电影的美学意蕴,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和终极完成。对《我叫刘跃进》进行修辞性阅读,可以... 修辞性阅读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游走于艺术极和审美极之间,寻找空白和未定点,在期待和回味中,实现视域融合,在建构幻觉和打破幻觉的对立统一中,生产电影的美学意蕴,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和终极完成。对《我叫刘跃进》进行修辞性阅读,可以解谜影片深切关注着的人生意义的三重门:身份、爱情与尊严;可以发掘其对现实温情的凝视和哀而不伤的艺术魅力;可以发现电影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阅读 人生意义 三重门
下载PDF
修辞性阅读:自媒体时代的阅读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雅楠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9-84,100,共7页
自媒体时代因传播媒介和文本策略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阅读模式。经由自媒体传播的文本具有真假难辨的特性,寓言性质的隐喻也是其常见的修辞手法,另外自媒体文本诉诸于情感的特点更易影响读者的言行。针对自媒体阅读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修... 自媒体时代因传播媒介和文本策略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阅读模式。经由自媒体传播的文本具有真假难辨的特性,寓言性质的隐喻也是其常见的修辞手法,另外自媒体文本诉诸于情感的特点更易影响读者的言行。针对自媒体阅读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修辞性阅读或可成为自媒体时代新的阅读策略。修辞性阅读作为解构主义的阅读方法,通过对修辞手段的拆解来揭穿虚假的内容,或可成为自媒体时代阅读和看待一切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修辞阅读 阅读模式 述行性
下载PDF
一部修辞性叙事批评指南——詹姆斯·费伦《阅读美国小说,1920-2010》述评
4
作者 肖旭 《外文研究》 2018年第1期96-99,110,共4页
詹姆斯·费伦是美国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新作《阅读美国小说,1920-2010》以修辞性叙事理论为主要切入点,解读10部美国小说,在明确入选小说经典地位的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修辞性叙事理论的诸多概念,如"隐含作者&q... 詹姆斯·费伦是美国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新作《阅读美国小说,1920-2010》以修辞性叙事理论为主要切入点,解读10部美国小说,在明确入选小说经典地位的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修辞性叙事理论的诸多概念,如"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声音""叙事伦理"等。本文概述了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简要评之,并指出这部著作对于从事修辞性叙事批评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阅读 叙事理论 阅读美国小说 1920-2010 詹姆斯·费伦
下载PDF
德曼与布鲁姆解构阅读法之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杰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4,共5页
德曼的解构阅读理论否定文学批评的人文层面,而布鲁姆则高度重视文学批评的人文品质,主张在误读论中融入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这是他们最大的不同点,但对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的观点,则是耶鲁学派的共同特征。
关键词 解构阅读 修辞阅读 互文阅读 误读
下载PDF
《哈姆雷特》复仇主题的修辞性解读
6
作者 张剑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9-51,共3页
借鉴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方式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可知《哈姆雷特》中已故国王和王子的真正复仇对象是王后而非"新王":老哈姆雷特死后洞悉天道报应,获知自己因王后为妇不贞而遭胞弟所害,要求... 借鉴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方式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可知《哈姆雷特》中已故国王和王子的真正复仇对象是王后而非"新王":老哈姆雷特死后洞悉天道报应,获知自己因王后为妇不贞而遭胞弟所害,要求王子杀死克劳狄以制止叔嫂乱伦,而将真正的复仇对象王后交由上帝审判,使其遍尝最残酷的神罚;同时,哈姆雷特谨遵父王吩咐,以言语讽刺的方式报复王后,使其遭受现世内心的折磨。由此,可廓清多年来学术界对"王子复仇"的一些歧见,从而准确诠释《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复仇 王后 修辞阅读
下载PDF
修辞批评视域下的中国文论话语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毛宣国 周奕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73,88,共8页
在当代中国文学实践的语境下,中国文论话语的建构有多种选择,修辞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是重要的选择之一。它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对"文学"的观念的认识把握上,西方当代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观念的认识,大多指向了语言修辞方面。... 在当代中国文学实践的语境下,中国文论话语的建构有多种选择,修辞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是重要的选择之一。它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对"文学"的观念的认识把握上,西方当代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观念的认识,大多指向了语言修辞方面。其次是文本的修辞性阅读,西方解构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都重视文本的修辞性阅读,但后者强调阅读应该成为与读者心灵赏会、审美体验紧密相关、血肉相连的东西,其经验更值得借鉴。再次,修辞批评还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与领域,即文类批评与辞格研究,亦有助于中国文学批评实践与话语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批评 当代文论话语 文学观念 修辞阅读 文类 辞格
下载PDF
让习作教学走向丰盈和敞亮——儿童视角下的习作教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宁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第12期37-40,共4页
儿童文学最能激活儿童潜在的语言灵性。习作指导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指导起儿童的习作来才更易抓住要领,更能事半功倍。教师可借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品味习作表达之用,领会习作表达之要,体悟习作表达之法。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功能性写作 微课程 修辞阅读
下载PDF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研究文学?——关于米勒近期的“文学研究”观念 被引量:4
9
作者 赖大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72,共8页
希利斯·米勒多年前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研究的“终结” ,然而近一时期他却仍在不断谈论文学研究问题 ,阐发了一些与以往似乎不同的文学理念。他一方面调整理论姿态 ,对新形态文学及新的文学研究走向尽可能给予宽容而积极的理解 ;另... 希利斯·米勒多年前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研究的“终结” ,然而近一时期他却仍在不断谈论文学研究问题 ,阐发了一些与以往似乎不同的文学理念。他一方面调整理论姿态 ,对新形态文学及新的文学研究走向尽可能给予宽容而积极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坚守其以“修辞性阅读”为基础、以“文学性”为旨归的文学研究理念。与此同时 ,他又试图将传统意义的文学研究与当今的文化研究相沟通 ,一方面将“阅读”概念扩展到一切符号文本研究 ;另一方面将社会功能、政治、意识形态、主体性等引入既有的文学研究方式 ,显示出执著的信念、清醒的意识、开放与变通的态度 ,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文学理论 意识形态 修辞阅读 解构主义
下载PDF
解构主义再循迹——从尼采到德里达和希利斯·米勒 被引量:3
10
作者 毛崇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5-10,共6页
以尼采“权力意志”之否定与肯定关系为历史线索 ,从“真正的阅读”出发 ,清理了虚无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按照解构的悖论逻辑 ,误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希利斯·米勒和郑敏提出的“解构主义永不过时”论悖逆了解构的法则本身。... 以尼采“权力意志”之否定与肯定关系为历史线索 ,从“真正的阅读”出发 ,清理了虚无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按照解构的悖论逻辑 ,误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希利斯·米勒和郑敏提出的“解构主义永不过时”论悖逆了解构的法则本身。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中把“解放”立为“不可解构”的东西 ,便“解构”了自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析主义 权力意志 修辞阅读 美学 米勒 尼采 德里达
下载PDF
勇闯“因特网星系中的黑洞”——希利斯·米勒晚年对电讯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涛 顾明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24-34,157,共12页
在希利斯·米勒学术生涯的最后20年中,他最关注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主要特征的电讯时代对文学的冲击以及文学研究的方向和出路。米勒阐述了电子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研究模式的影响,揭示了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正在不断衰落... 在希利斯·米勒学术生涯的最后20年中,他最关注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主要特征的电讯时代对文学的冲击以及文学研究的方向和出路。米勒阐述了电子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研究模式的影响,揭示了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正在不断衰落。他指出为了重新发现文学的价值和重塑文学的权威,必须深入文本,巩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虚拟建构的主体地位,挖掘文学阅读的现实意义。米勒提出“修辞性阅读”“错时性阅读”和“天真的阅读”等一系列文本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并且倡导一种新型全球性、非欧洲中心化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米勒对全球化和电讯时代文学的积极探索给当前文学研究提供了启示,但他为应对互联网和多媒体对传统文学的挑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批评路径仍然是一项未竟之业,尚有待于后来人去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电讯时代 全球化 文学研究 修辞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主义的政治和伦理危机:保罗·德曼修辞学阅读理论与其亲纳粹言行
12
作者 林精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9-239,共31页
1970年代末以来欧美文论界常论及"耶鲁学派"中的保罗·德曼,其《盲点与洞见》、《抵抗理论》、《阅读的寓言》等论著把德里达后结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这种修辞阅读实践在美国衍生出解构主义。不过,德曼去世后,他在... 1970年代末以来欧美文论界常论及"耶鲁学派"中的保罗·德曼,其《盲点与洞见》、《抵抗理论》、《阅读的寓言》等论著把德里达后结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这种修辞阅读实践在美国衍生出解构主义。不过,德曼去世后,他在德国占领比利时期间发表的大量亲纳粹主义文章被发现,其解构主义理论遭遇了政治伦理和道德信任危机:他借助西方建构普遍理论之冷战局势、有意识探索去历史化和去语境化的阐释方法,与他亲纳粹的历史未必无关。这一发现促使欧美学界开始把耶鲁学派、解构主义、"后理论"与德曼遗产切割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德曼 纳粹 修辞阅读 解构主义
原文传递
文学何以重要
13
作者 J.希利斯.米勒 周敏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3年第4期27-32,共6页
文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服务了三项关键的人类功能。"电子化横行"的时代,老式印刷文学日趋消亡。即便如此,新媒介也不能弥补印刷文学消亡的危机。
关键词 修辞阅读 电子化横行的时代
下载PDF
“修辞性阅读”与文学阐释 被引量:3
14
作者 毛宣国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128,共12页
张江认为阐释是一种公共行为,文学阐释的目的是寻找文本的确定主旨与意义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文学批评应该有完整系统的方法以提供普遍意义的指导。基于此原则,他对米勒的解构主义批评提出了质疑。米勒的回应是,解构批评根源于文学语... 张江认为阐释是一种公共行为,文学阐释的目的是寻找文本的确定主旨与意义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文学批评应该有完整系统的方法以提供普遍意义的指导。基于此原则,他对米勒的解构主义批评提出了质疑。米勒的回应是,解构批评根源于文学语言的比喻性,强调以特殊方法解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否定文本意义的存在,它重视的不是理论范式与方法的指导,而是对于特定作品文本的阅读与体验。他将自己的工作称为“修辞性阅读”。本文认为,“修辞性阅读”和“公共阐释”的路径虽不相同,却存在着相似与相通,那就是它们都以语言问题为中心,重视文本细读,重视文学阐释参与文学实践的能力。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文章与作者、读者关系的理解上。文章还将“修辞性阅读”纳入到现代阐释学与中国古代修辞批评的理论背景中,并通过张江对当代诗歌的“诵读”到“视读”现象解读的分析,论证了“修辞性阅读”作为文学阐释路径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阅读 公共阐释 文本细读 个性化与差异化 比喻
原文传递
保尔·德曼的解构主义批评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6-81,26,共7页
保尔·德曼(Paul de Man,1919—1983)是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学派耶鲁学派(Yale School)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解构批评家。在所谓的耶鲁四大解构批评家当中,他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德曼始终如一地运用了德里达(当代解构主义的创立者)... 保尔·德曼(Paul de Man,1919—1983)是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学派耶鲁学派(Yale School)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解构批评家。在所谓的耶鲁四大解构批评家当中,他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德曼始终如一地运用了德里达(当代解构主义的创立者)的解构框架,并加以独创性的发展,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独特完整的解构理论。1971年,德曼发表了他的重要批评文集《盲视与洞见》(Blindness and Insight),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批评著作之一,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重要地位。1979年,德曼发表了他的另一部重要批评论文集《阅读的寓言》(Allegories of Reading),标志着他已经完整地建立了他的解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尔·德曼 解构主义批评 语言模式 解构理论 寓言 二十世纪 修辞阅读 盲视 耶鲁学派 卢梭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文学共同体理论综述
16
作者 张沈琦 《西部学刊》 2022年第10期155-159,共5页
文学共同体是米勒文论思想的重要转向和代表性主张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理论界对于共同体的重新思考。从米勒著作中提炼文学共同体理论,一方面是对米勒文论思想的补充与完善,另一方面也启发我国相关的文学研究。这一过程需要从文本细... 文学共同体是米勒文论思想的重要转向和代表性主张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理论界对于共同体的重新思考。从米勒著作中提炼文学共同体理论,一方面是对米勒文论思想的补充与完善,另一方面也启发我国相关的文学研究。这一过程需要从文本细读入手,从乡村—土著共同体、现代—非功效共同体、后现代—复数共同体三个维度对希利斯·米勒的文学共同体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理论中具有建构意义的内容加以分析,意在说明米勒在文学共同体理论上实现了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变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共同体 希利斯·米勒 解构批评 修辞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主义文学阐释的典范——评米勒新著《阅读的永恒性》
17
作者 丁夏林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0-155,160,共6页
一般而言,文学阐释存在三个层次:个人的、国家的及全球性的。米勒的新著《阅读的永恒性:重释〈亚当·贝德〉和〈米德尔马契〉》着眼于最后一个层次,通过考察19世纪英国小说家爱略特两部小说中成对成串的文字比喻等修辞现象,揭示文... 一般而言,文学阐释存在三个层次:个人的、国家的及全球性的。米勒的新著《阅读的永恒性:重释〈亚当·贝德〉和〈米德尔马契〉》着眼于最后一个层次,通过考察19世纪英国小说家爱略特两部小说中成对成串的文字比喻等修辞现象,揭示文本的开放性及其迥异甚至互为解构的阐释可能性。这样的"修辞性阅读"剑指当代美国乃至全球政治现实,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普世人文关怀,不愧为解构主义文学阐释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阅读 解构主义 人文关怀
原文传递
《琵琶围》修辞探究
18
作者 柔兰 《创作评谭》 2022年第1期77-80,共4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写法,也有不同的读法。文学评论的方法也有创作论、作品论和读者论之分。评论首先是一种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也挣脱了传统的既定模式,有了各种发展的面貌,尤其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写法,也有不同的读法。文学评论的方法也有创作论、作品论和读者论之分。评论首先是一种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也挣脱了传统的既定模式,有了各种发展的面貌,尤其是读者的文化心理、认识世界的方式、关于现实世界与创作的关系等观念的转变,文学阅读、文学阐释、文学批评的方法也多姿多彩,修辞阅读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阅读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莱特 文学评论 文学阐释 文学阅读 创作论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修辞阅读
原文传递
穿越修辞的迷宫——评苏源熙《中国美学问题》
19
作者 唐卫萍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0年第1期302-319,共18页
《中国美学问题》一书,在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研究热的双重背景之下,通过重新回到文本,借助文本的修辞性阅读来重新开启比较文学的研究思路。该书将莱布尼茨、《诗经》、黑格尔用文本建构"中国"的立场进行了比较阅读,反拨了西... 《中国美学问题》一书,在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研究热的双重背景之下,通过重新回到文本,借助文本的修辞性阅读来重新开启比较文学的研究思路。该书将莱布尼茨、《诗经》、黑格尔用文本建构"中国"的立场进行了比较阅读,反拨了西方汉学研究者寻求"差异性"的研究思路,以及在这种思路之下对"中国文化"的种种误认,展现了该书作者寻求相互尊重的文化交流心态和对寻求人类共同信仰和智性知识的渴求。尽管如此,该书由修辞性阅读方法所开启的中西比较反思追踪到黑格尔时,并未触及理论根本——自由,对黑格尔的无力回应表明修辞性阅读方法对于中西比较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进行彻底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阅读 差异性 中国美学 诗经 黑格尔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保罗·德曼、耶鲁学派与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沃明斯基教授访谈录
20
作者 李圣传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104,共11页
安杰伊·沃明斯基(Andrzej Warminski),出生于波兰城市格但斯克(Gdansk),1972年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专业,同年进入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保罗·德曼。1980年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沃明斯基在耶... 安杰伊·沃明斯基(Andrzej Warminski),出生于波兰城市格但斯克(Gdansk),1972年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专业,同年进入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保罗·德曼。1980年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沃明斯基在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任教,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英语系和比较文学系特聘教授,出版《物质性的铭文:修辞性阅读的理论与实践》《意识形态、修辞学和美学:致德曼》《阐释中的阅读:荷尔德林、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等专著,编有《美学意识形态》《浪漫主义与当代批评》等德曼遗著。本刊特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李圣传副教授采访沃明斯基教授,并撰为访谈录,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阅读 耶鲁学派 博士学位 人文学院 荷尔德林 明斯基 比较文学系 格但斯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