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年日本东北Mw 9.0级地震的岩石圈三维建模分析
1
作者 闫兵 贾东 +1 位作者 李一泉 王毛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6-685,共10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Mw 9.0级地震。日本海沟板块俯冲速率高,地震活动性强,因此研究程度高,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覆盖日本海沟弧前区域的地震波剖面数据。本文利用8条岩石圈结构剖面建立了日本海沟的三维岩石圈结构...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Mw 9.0级地震。日本海沟板块俯冲速率高,地震活动性强,因此研究程度高,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覆盖日本海沟弧前区域的地震波剖面数据。本文利用8条岩石圈结构剖面建立了日本海沟的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日本海沟岛弧地壳由上到下包含5层: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海相沉积岩、白垩系海相沉积岩、岛弧上地壳俯冲杂岩、岛弧下地壳和地幔楔;日本海沟北部还存在中地壳;洋壳是一个双层构造,上层为熔岩和席状岩墙群,下层为堆晶辉长岩;陆壳和洋壳之间存在一个低速的板间层。本文在三维模型基础上讨论了俯冲板块的弯曲点和弯曲轴等几何学特征,分析了日本海沟俯冲带的历史地震和日本东北Mw 9.0级地震主震和余震的震源分布,日本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向日本岛弧下方的俯冲活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北Mw9 0级地震 日本海沟 三维建模 俯冲大地震 弯曲点 弯曲轴
下载PDF
消减带大地震的不同于特征地震的行为和复杂的复发特性
2
作者 S. Y. Schwartz 付建华 贺兰萍 《世界地震译丛》 2001年第2期35-52,共18页
最近几年,一些消减带内的俯冲大地震再次破裂了以前巨大地震曾破裂过的板块边界地段引人注目。有关破裂了板块边界同一部位的相继发生的两次大地震的已有地震资料,提供了比较这两次地震的地震矩释放空间分布的机会。本文对发生在板块边... 最近几年,一些消减带内的俯冲大地震再次破裂了以前巨大地震曾破裂过的板块边界地段引人注目。有关破裂了板块边界同一部位的相继发生的两次大地震的已有地震资料,提供了比较这两次地震的地震矩释放空间分布的机会。本文对发生在板块边界地段的地震作了此种比较,这些地段曾在下列地震中遭到破坏:(1)1957年(M_W=8.6),1986年(M_w=8.0)和1996年(M_W=7.9)的阿留申群岛地震;(2)1963年(M_W=8.5)和1995年(M_W=7.9)的千岛群岛地震;(3)1971年(M_W=8.0)和1995年(M_W=7.7)的所罗门群岛地震;(4)1968年(M_W=8.2)和1994年(M_W=7.7)的本州北部地震。以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了4次初发大地震和2次复发大地震的矩释放的空间分布。这里,运用长周期面波和宽频带体波的经验格林函数分析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反演确定了最近3次地震的滑动分布。通过比较相继地震破裂矩释放的空间分布,发现断层重复滑动图象有很大差异。1994年本州北部地震和1995年所罗门群岛地震,基本上填充了以前地震遗留下来的没有滑动的地区,而不是同一凹凸体的重新破裂。1995年千岛群岛地震和1996年阿留申群岛地震重新破裂了先前地震确定的凹凸体分布地段,但具有不同的滑动量。本研究提供了环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大震的复发性质比主要凹凸体的重复破裂更为复杂的第一个直接的证据,无论是从整个断层分段上发生的破裂是通过重复发生的具有接近相同的破裂长度、破裂地点及滑动大小的事件来实现的这一点来说,还是从各个凹凸体在后续的地震循环中以相同的滑动函数发生破裂这一点来说,所研究的4个板块边界的断层滑动都不支持特征地震式的滑动模型。这些连续发生的滑动的图象与滑动复杂性仅取决于不变的几何和构造的非均匀性的物理模型不符,而表明考虑动力学同样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减带 俯冲大地震 断层 震源 滑动模型 复发特性 地震
下载PDF
The plate contact geometry investigation based on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at the Burma arc subduction zone 被引量:8
3
作者 ZHANG LangPing SHAO ZhiGang +2 位作者 MA HongSheng WANG XingZhou LI ZhiH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806-817,共12页
Accurately characteriz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c contacts between the crus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his part of Asia from the viewpoint of g... Accurately characteriz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c contacts between the crus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his part of Asia from the viewpoint of global plate systems. In this pa per, a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investigate the geometric contacts between the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 at the Burma arc sub duction zone using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labl.0 model of Hayes et al. (2009, 2010).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focus depths positioned in 166 sections along the Burma Arc subduction zone boundary has been investigated. Linear plane fitting and curved surface fitting has been performed on each section.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c contacts and the extent of subduction are defined quantitatively. Finally, the focal depth distribution is outlined for six typical sections along the Burma arc subduction zone, combining focal mechanisms with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geologic structure. Possible dy namic interaction pattern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lementary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geometric contac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crust with adjacent plates and serves as a global reference for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tes and related geodynamic investig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ma arc subduction zone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plate boundary geometric contact Slab1.0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