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弧后盆地到前陆盆地——北祁连造山带奥陶纪—泥盆纪的沉积盆地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74
1
作者 杜远生 朱杰 +1 位作者 韩欣 顾松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11-917,共7页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中、...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中、上奥陶统发育洋壳-岛弧-弧后火山岩,形成典型的沟-弧-盆体系的沉积。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是北祁连-走廊沉积盆地的转换时期。除天祝、古浪、景泰及肃南等局部地区发育下志留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以外,全区志留系均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志留系底部多见一套砾岩层。下—中志留统为典型复理石相的浊流沉积。上志留统变为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早、中泥盆世雪山群为典型的陆相粗碎屑磨拉石沉积。从空间分布上看,志留系—泥盆系在走廊—北祁连地区也有自北向南厚度加大、粒度变粗的特征,古流以由南向北、来自造山带的古流为特征。北祁连-河西走廊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志留系复理石-海相磨拉石—中、下泥盆统陆相磨拉石的充填序列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反映为典型的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山带 奥陶纪 泥盆纪 弧后盆地 盆地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演化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何明喜 杜建波 +3 位作者 曹建康 郭双亭 谢其锋 马荣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5-681,共7页
受中三叠世以来中央造山带东段从陆缘碰撞造山—陆内造山的构造机制转换控制,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具有从陆缘—陆内,从海相—陆相的连续过渡特征,经历了发生—兴盛—消亡的完整过程。依据造山带构造机制转换及前陆盆地构造层序... 受中三叠世以来中央造山带东段从陆缘碰撞造山—陆内造山的构造机制转换控制,大别-苏鲁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具有从陆缘—陆内,从海相—陆相的连续过渡特征,经历了发生—兴盛—消亡的完整过程。依据造山带构造机制转换及前陆盆地构造层序所反映的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具体划分为4个阶段:即1)前造山期被动陆缘(P3—T1—T21)阶段,包括局部裂陷、持续沉降、萎缩残留3个亚阶段;2)陆缘主造山期周缘前陆盆地(T22—T3)阶段,具有海陆过渡相(T22)—陆相(T3)前陆盆地的连续演化特征;3)陆内造山期陆内前陆盆地(J1-2)阶段,发育陆内山前含煤碎屑岩沉积;4)后造山期转换伸展-伸展断陷盆地(J3—E)阶段,前陆盆地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转换 周缘盆地 盆地 大别-苏鲁山带南缘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被引量:130
3
作者 刘和甫 汪泽成 +3 位作者 熊保贤 李永林 刘立群 张建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55-72,共18页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山耦合...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山耦合。根据挤压造山带类型与前陆盆地类型 ,可以划分出 3种耦合类型 ,即 ( 1)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 ,( 2 )俯冲造山带与弧后前陆盆地及 ( 3)再生造山带与再生前陆盆地。因此前陆盆地是伴随着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而发育 ,造山带断滑系统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结构、沉积层序及构造样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碰撞山带-周缘盆地 俯冲造山带-弧后前陆盆地 再生山带-再生盆地
下载PDF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增生弧型造山带:兼论与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 被引量:60
4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4 位作者 钟大赉 吴浩若 季建清 邝国敦 徐克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18,共11页
简要介绍了中越交界处古特提斯缝合线的展布 ,首次报道了八布 -PhuNgu洋壳形成的Sm -Nd等时线年龄 32 8.3Ma。该洋盆自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一直处于向南西的消减中 ,不同时期的火山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位置指示它为后退式消减 ,被刮削下... 简要介绍了中越交界处古特提斯缝合线的展布 ,首次报道了八布 -PhuNgu洋壳形成的Sm -Nd等时线年龄 32 8.3Ma。该洋盆自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一直处于向南西的消减中 ,不同时期的火山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位置指示它为后退式消减 ,被刮削下来的海台碳酸盐岩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 -沉积岩增生在越北地块上使后者不断向北东成长。晚三叠世时华南次大陆与增生了的越北地块碰撞 ,增生的火山 -沉积楔仰冲超叠在前者上。讨论了增生弧型造山带的主要特点 ,以贵州为主要实例探讨了与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 ,提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是因下插而掩埋的华南次大陆的海相上古生界和三叠纪前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山带 古特提斯 -碰撞 滇桂交界区 盆地演化 山作用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昆仑造山带早--中泥盆世沉积特征及盆地性质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守建 李荣社 +5 位作者 计文化 赵振明 王秉璋 马华东 刘小吉 史秉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1-551,共11页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碰撞造山运动,使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昆仑地区整体抬升为陆,作为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在结合带的山前地区形成早—中泥盆世...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碰撞造山运动,使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昆仑地区整体抬升为陆,作为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在结合带的山前地区形成早—中泥盆世前陆盆地沉积。东昆仑下—中泥盆统分布于昆中、昆南区,北部为深海、次深海盆地沉积和浅海陆棚及海陆过渡相沉积,南部为滨浅海沉积,沉积物在三维空间上具有北厚南薄的楔状体特点。时间序列上表现为深海、次深海—浅海陆棚—海陆交互相特征,反映沉积盆地向上变浅的规律。物源主要来源于北部北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南部为次要物源区。由于其发育于志留纪末祁漫塔格洋盆闭合后的俯冲陆块之上,反映其具有周缘前陆盆地沉积的总体特征。西昆仑只在昆北区发育中泥盆统,西南部主要为深海、次深海盆地沉积,上部发育滨浅海沉积,北部及塔里木南部边缘为滨浅海沉积,沉积物在三维空间上具有西南厚东北薄的楔状体特点。时间序列上表现为深海、半深海—浅海—海陆交互—陆相沉积特点,亦表现为沉积盆地向上变浅的规律。物源主要来源于西南造山带,东北部塔里木古陆为次要物源区。结合该套地层发育于奥陶纪末库地洋盆闭合后的中昆仑岩浆弧后的昆北地区,反映其具有弧后前陆盆地沉积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带 -中泥盆世沉积 弧后盆地 周缘盆地 演化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
6
作者 王晓青 刘敏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60,共15页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结合前人碎屑锆石年龄、源区特征和火山岩夹层年龄得出,中条群形成于2.1 Ga左右的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担山石群为一套砾岩-砂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碎屑锆石年龄显示,担山石群形成于1.85 Ga左右的碰撞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内。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模式为,约2.1 Ga开始,西部陆块的前导洋向东部陆块活动大陆边缘之下持续俯冲,东部陆块西缘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沉积了中条群,约1.85 Ga开始,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之间的大洋闭合,陆陆碰撞开始,中条群发生挤压褶皱变形,陆壳加厚及随后的快速抬升和剥蚀形成前陆盆地的担山石群磨拉石。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的转化支持华北克拉通最初西部陆块向东俯冲,经历了约1.85 Ga的东、西陆块碰撞并最终克拉通化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部山带 中条山 弧后盆地 磨拉石盆地 地质调查工程 古元古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被引量:148
7
作者 许志琴 李化启 +5 位作者 侯立炜 付小芳 陈文 曾令森 蔡志慧 陈方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62-1276,共15页
龙门-锦屏山的东缘发育一系列逆冲断裂和飞来峰构造,逆冲作用使山体向东叠置在四川盆地之上。新的野外调查、显微构造分析和糜棱岩石英组构的EBSD测量表明,在龙门-锦屏山的前震旦纪变质杂岩体西缘(即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一条近NS向的大型... 龙门-锦屏山的东缘发育一系列逆冲断裂和飞来峰构造,逆冲作用使山体向东叠置在四川盆地之上。新的野外调查、显微构造分析和糜棱岩石英组构的EBSD测量表明,在龙门-锦屏山的前震旦纪变质杂岩体西缘(即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一条近NS向的大型韧性拆离断裂,被20Ma以来形成的NW—SE向鲜水河韧性走滑剪切带[1]左行错位80km。青藏高原东缘韧性拆离断裂中黑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112~120Ma的年龄,表明龙门-锦屏山的崛起可能与白垩纪开始的垂向挤出机制密切关联。结合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及演化特征,认为晚三叠世时期羌塘/东昆仑/扬子陆块的碰撞形成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侏罗纪在其东南缘形成四川前陆盆地沉积;早白垩世龙门-锦屏山开始抬升,晚白垩世快速崛起,在四川前陆盆地沉积之上叠置白垩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的沉积。龙门-锦屏山的崛起与白垩纪以来扬子板块岩石圈对于松潘-甘孜地体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使位于中下地壳的变质基底岩石在挤出机制下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锦屏山带 大型拆离构 挤出机制 盆地
下载PDF
盆山耦合与前陆盆地成藏区带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和甫 李晓清 +1 位作者 刘立群 李小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89-403,共15页
经济全球化导致油气勘探全球化,板块学说在理论上提供全球油气勘探基础,亚洲大陆与北美大陆盆山体系在实践上提供全球油气勘探经验。盆山耦合体系存在3类造山带与3类前陆盆地即:(1)俯冲造山带与弧后前陆盆地;(2)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 经济全球化导致油气勘探全球化,板块学说在理论上提供全球油气勘探基础,亚洲大陆与北美大陆盆山体系在实践上提供全球油气勘探经验。盆山耦合体系存在3类造山带与3类前陆盆地即:(1)俯冲造山带与弧后前陆盆地;(2)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3)陆内造山带与陆内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成藏区带勘探中,在空间上应将造山带前麓褶皱—冲断带层与前陆盆地作为统一应变场,在时间上应将前冲断作用沉积层序,同冲断作用沉积层序和后冲断作用沉积层序作为整体来进行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山带 弧后盆地 碰撞山带 周缘盆地 山带
下载PDF
松潘-甘孜带:是弧前增生还是弧后消减? 被引量:23
9
作者 徐强 潘桂棠 江新胜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31,共5页
根据多年在该区工作实践 ,认为松潘 -甘孜造山带前身的巴颜喀拉盆地是羌塘 -他念他翁晚古生代前缘弧之后的一系列多岛弧 -盆系的一个大型弧后盆地。三叠纪时 ,围限此“三角形”盆地三条边缘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东侧... 根据多年在该区工作实践 ,认为松潘 -甘孜造山带前身的巴颜喀拉盆地是羌塘 -他念他翁晚古生代前缘弧之后的一系列多岛弧 -盆系的一个大型弧后盆地。三叠纪时 ,围限此“三角形”盆地三条边缘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东侧为扬子西缘被动大陆边缘 (D- T2 ) ,中三叠晚期 (拉丁期 )转化为与华北和羌塘陆块有关的前陆盆地(T2 - T3) ,由于扬子陆块向西双向斜向俯冲作用 ,在其北侧和南侧边缘形成南昆仑和可可西里 -甘孜 -理塘俯冲消减杂岩。重建的地层层序和沉积地质特征显示巴颜喀拉盆地主体三叠系复理石沉积是周缘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山带 增生 地层层序 沉积地质特征 巴颜喀拉盆地 三叠系 弧后消减
下载PDF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增生楔流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1 位作者 阎全人 王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2,共6页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弧前增生楔流体的特点为 :盐度低、氯化物含量异常低 ,并含有丰富的 CO2 和 CH4。流体以扩散式或沿断层带渠道式活动 ;泥火山、张裂隙充填脉、碳酸盐壳、深海生物群是流体活动的直接体现 ;流体活动影响着增生楔的内...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弧前增生楔流体的特点为 :盐度低、氯化物含量异常低 ,并含有丰富的 CO2 和 CH4。流体以扩散式或沿断层带渠道式活动 ;泥火山、张裂隙充填脉、碳酸盐壳、深海生物群是流体活动的直接体现 ;流体活动影响着增生楔的内部结构和构造样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增生型山带 增生楔 流体活动 活动方式 变质作用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戴朝成 郑荣才 +2 位作者 朱如凯 翟文亮 高红灿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80,共9页
四川盆地是扬子地块上的一个多旋回类前陆盆地,盆地边缘长期剧烈的构造活动控制着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沉积作用。通过地表剖面和岩芯观察,首次在该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识别出微裂缝、微褶皱层、微断层、液化砂岩构造、球—枕构造... 四川盆地是扬子地块上的一个多旋回类前陆盆地,盆地边缘长期剧烈的构造活动控制着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沉积作用。通过地表剖面和岩芯观察,首次在该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识别出微裂缝、微褶皱层、微断层、液化砂岩构造、球—枕构造和角砾岩等典型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地质记录,这些变形构造可能与印支构造运动期的地震活动有关。越靠近断裂带附近,软变形构造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表明震积岩的分布与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构造活动有关。因此,研究该盆地须家河组震积岩,对了解控制盆地边界的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的活动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软沉积变形构 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山带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四川类盆地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印支期以来构造层序耦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严金泉 郭战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别造山与成盆作用过程。认为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层序Ⅰ记录了扬子地台由克拉通盆地逐渐萎缩的过程,反映了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软碰撞未造山的过程;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构造层序Ⅱ记录了前陆盆地的三次幕式演化过程,反映了早燕山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呈斜向、剪刀式由东向西陆-陆碰撞关闭以及前展逆冲叠置造山作用过程,与江南逆冲带联合作用形成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向西的迁移。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区域构造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构造层序Ⅲ记录了晚燕山期地壳快速均衡隆升,伸展断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层序 沉积响应 盆地 东泰岭-大别山带
下载PDF
盆山转换及其成矿作用——以昌都-思茅盆地和金沙江-哀牢山带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兴振 杜德勋 王义昭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A01期5-20,共16页
大陆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仍是当代地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单元由造山带系统和盆地系统构成。造山带系统是古洋盆地、古岛弧与古大陆边缘系列盆地的俯冲、消减和碰撞而产生的盆地向山脉的转换带,并叠加有... 大陆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仍是当代地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单元由造山带系统和盆地系统构成。造山带系统是古洋盆地、古岛弧与古大陆边缘系列盆地的俯冲、消减和碰撞而产生的盆地向山脉的转换带,并叠加有继生或衍生的盆地,以及碰撞造山期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转换 兰坪-思茅盆地 山带 晚古生代 哀牢山 盆地 沉积盆地 拉分盆地 昌都 弧后盆地
下载PDF
逆冲-褶皱造山过程中生长地层的识别及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广良 张培震 +1 位作者 闵伟 陈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9-311,共13页
生长地层记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历史信息,主要形成于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在前陆盆地生长构造(如生长逆断裂-褶皱带)翼部或顶部与褶皱构造变形同期沉积的地层,是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产物,在构造横剖面上,整个生... 生长地层记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历史信息,主要形成于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在前陆盆地生长构造(如生长逆断裂-褶皱带)翼部或顶部与褶皱构造变形同期沉积的地层,是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产物,在构造横剖面上,整个生长地层序列在褶皱翼部具有楔形几何状态。根据其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和断层传播褶皱及滑脱褶皱作用等。生长地层的最终形态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构造变形、沉积速率和侵蚀作用,三者之间在生长地层形成过程中通常具有“复合”作用。通过生长地层的详细研究,可以建立同构造生长地层模式,而广泛应用于确定前陆逆冲-褶皱带与相应地层的时代、变形速率,分析与逆冲推覆断层相关的褶皱几何形态,以及建立动力学模式等。生长地层的野外识别一般可从褶皱翼部和枢纽变化、翼部同沉积楔体、地层产状和厚度变化以及区域资料收集对比等几方面来综合分析,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手段的室内分析将是研究生长地层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对生长地层的识别标志和模式的进一步认识,初步分析了六盘山山前宁夏固原寺口子剖面,认为寺口子盆地为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磨拉石盆地,其内可能存在有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但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地层 生长不整合 逆冲-褶皱山带 盆地 寺口子剖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部玛东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5 位作者 李勇 陈才 曾昌民 文磊 师骏 张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5-824,共10页
玛东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走向NE-SW,由NW向SE方向冲断。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寒武-奥陶系,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中志留统及其以上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之一。根据卷入... 玛东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走向NE-SW,由NW向SE方向冲断。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寒武-奥陶系,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中志留统及其以上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之一。根据卷入变形最新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的最老地层和上奥陶统上部的生长地层,玛东褶皱-冲断带的变形时间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玛东褶皱-冲断带与其东南侧的塘南褶皱-冲断带同为塔里木盆地南缘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组成部分,塘南褶皱-冲断带是该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主体的残余,其向NW的主冲断方向代表该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主冲断方向;玛东褶皱-冲断带是该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前锋,其向SE的冲断具有反冲性质。它们是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重要记录,也是昆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现今保存最好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东褶皱-冲断带 塘南褶皱-冲断带 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塔里木盆地南部 昆仑山带
下载PDF
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 被引量:137
16
作者 李曰俊 杨海军 +3 位作者 赵岩 罗俊成 郑多明 刘亚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塔里木和中天山之间的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过程。综合分析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放射虫、蛇绿岩、蓝片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南天山的... 塔里木和中天山之间的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过程。综合分析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放射虫、蛇绿岩、蓝片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南天山的区域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南天山主体为一上百公里宽的增生-碰撞混杂带-南天山(蛇绿)混杂带;其北侧为中天山岛弧,是仰冲壳楔;南侧为塔里木陆块,是俯冲壳楔。古南天山洋为一广阔的大洋,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新近纪-第四纪进入陆内造山作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天山 (蛇绿)混杂带 增生楔 放射虫化石 高压变质带 火山 盆地 碰撞 印支山带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及其对中亚地区晚古生代洋陆格局重建的约束 被引量:94
17
作者 李锦轶 杨天南 +1 位作者 李亚萍 朱志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17-1826,共10页
卡拉麦里断裂带是新疆北部乃至中亚地区一条显著的大型断裂带,是在古生代洋盆关闭以后形成的。对于其前身古洋盆关闭过程中的古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极性,在地质界有单向俯冲和双向俯冲2种对立的认识,对于该带是否是不同古板块之间的缝合... 卡拉麦里断裂带是新疆北部乃至中亚地区一条显著的大型断裂带,是在古生代洋盆关闭以后形成的。对于其前身古洋盆关闭过程中的古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极性,在地质界有单向俯冲和双向俯冲2种对立的认识,对于该带是否是不同古板块之间的缝合带也存在截然不同的论点。根据20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和对前人资料的综合研究,简要地论述了该断裂带及其南侧地区的地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提出了该带是弧后盆地关闭的遗迹,其南侧为弧后盆地被动边缘,在该弧后盆地关闭的过程中古洋岩石圈板块向北俯冲的论点。最后,简要地探讨了该带对东准噶尔古构造-成矿格局演变和中亚地区古生代洋陆格局重建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断裂带 弧后盆地被动 褶皱冲断带变形 向北单向俯冲 古构-成矿格局的改
下载PDF
合肥盆地侏罗纪的沉积格局与盆地成因 被引量:6
18
作者 时华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共4页
根据合肥盆地一系列地震剖面对侏罗系残留厚度及沉积相的恢复,盆地内侏罗系呈现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 的格局,在盆地南部和东部同时存在着沉积-沉降中心带,大别造山带和张八岭隆起都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盆 地侏罗纪时总体上为大别造山... 根据合肥盆地一系列地震剖面对侏罗系残留厚度及沉积相的恢复,盆地内侏罗系呈现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 的格局,在盆地南部和东部同时存在着沉积-沉降中心带,大别造山带和张八岭隆起都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盆 地侏罗纪时总体上为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前陆盆地,同时东部还出现了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挠曲盆地。盆地内 侏罗系的沉积,一方面指示了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世出现了快速隆升;另一方面表明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 南板块的陆-陆碰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侏罗纪 盆地成因 沉积格局 大别山带 郯庐断裂带 -碰撞 侏罗系 地震剖面 沉降中心 盆地 快速隆升 早侏罗世 华南板块 沉积相 物源区 东部 隆起 走滑 华北
下载PDF
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根贤 陈必河 +1 位作者 郑正福 周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7-1585,共29页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 加里东期板块俯冲碰撞 华夏褶皱山地 雪峰山带 弧后盆地 华南洋 生物地层 岩相古地理 志留纪 兰多弗里世 湖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