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热药性对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皮肤毒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顾琦 朱学敏 +3 位作者 魏旭超 梁莹 顾薇 陈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9-365,共7页
比较温热药性对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体内外皮肤毒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从温里药中选取4种热性中药(高良姜、干姜、吴茱萸、胡椒)和4种温性中药(花椒、丁香、小茴香、荜澄茄)提取挥发油,用人角质形成细胞评价皮肤细胞毒性;以局部... 比较温热药性对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体内外皮肤毒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从温里药中选取4种热性中药(高良姜、干姜、吴茱萸、胡椒)和4种温性中药(花椒、丁香、小茴香、荜澄茄)提取挥发油,用人角质形成细胞评价皮肤细胞毒性;以局部给药后的病理评分结果为指标比较在体皮肤刺激性。分析热性中药挥发油成分及局部给药后在皮肤角质层内的分布,并选取含量较高的成分采用分子模拟技术与角质脂质神经酰胺3进行分子对接,基于最佳构象计算相互作用能值。热性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显著高于温性中药挥发油,但两者的在体皮肤刺激性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均远低于经典的化学促渗剂氮酮。GC-MS分析表明热性中药挥发油均含有倍半萜成分(33.56%±19.38%),而温性中药挥发油几乎不含倍半萜成分。与单萜成分相比,热性中药挥发油的倍半萜成分给药后易于驻留在皮肤角质层中形成贮库。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倍半萜类成分与神经酰胺3之间的结合能明显强于单萜成分(P<0.01)。倍半萜贮库效应可能是热性中药挥发油体内外皮肤毒性差异的主要机制,热性中药挥发油值得作为透皮促渗剂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中药挥发油 温性中药挥发油 皮肤细胞毒性 皮肤刺激性 倍半萜贮库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