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与TaFRA蛋白相互作用候选蛋白的筛选 被引量:1
1
作者 温小杰 郝晨阳 +2 位作者 蒲文 刘旭 张学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4,共7页
F-box蛋白是E3泛素连接酶SCF复合体的重要亚基,通过底物蛋白的特异识别发挥功能。TaFRA是在盐胁迫差异表达片段基础上通过RACE方法获得的一个基因,编码F-box蛋白。文章利用TaFRA基因构建诱饵表达载体,直接用cDNA+pGAD+pBD共转化酵母双... F-box蛋白是E3泛素连接酶SCF复合体的重要亚基,通过底物蛋白的特异识别发挥功能。TaFRA是在盐胁迫差异表达片段基础上通过RACE方法获得的一个基因,编码F-box蛋白。文章利用TaFRA基因构建诱饵表达载体,直接用cDNA+pGAD+pBD共转化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通过对阳性克隆的鉴定和测序分析,共获得44个与TaFRA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其中32个为已知蛋白,包括硫氧还蛋白、金属硫蛋白、ATP合成酶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多种逆境胁迫反应蛋白及转录因子蛋白,说明TaFRA与胁迫反应相关,可能通过对上述蛋白编码基因的调控参与了植物的胁迫反应过程,为进一步阐明TaFRA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 共转化 TaFRA 相互作用 候选蛋白
下载PDF
运用逆向疫苗学对沙眼衣原体疫苗候选蛋白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伟 张强 +2 位作者 王海梅 郭普 钟政荣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986-990,共5页
目的探讨运用逆向疫苗学理论,筛选沙眼衣原体疫苗候选蛋白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沙眼衣原体测序基因组中890个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编码表面暴露蛋白的基因,进一步利用实时定量PCR、蛋白质表达纯化、免疫动物以及特异性抗体效价... 目的探讨运用逆向疫苗学理论,筛选沙眼衣原体疫苗候选蛋白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沙眼衣原体测序基因组中890个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编码表面暴露蛋白的基因,进一步利用实时定量PCR、蛋白质表达纯化、免疫动物以及特异性抗体效价的测定,验证候选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构预测及亚细胞定位,共得到126个符合要求的蛋白。排除与人体可能存在同源的蛋白后,共得到73个候选蛋白。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其中30个蛋白编码的基因,挑选其中表达量比较高的4个进行免疫效果的评价。实验证实这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可以产生保护性抗体。结论本研究证实逆向疫苗学理论在沙眼衣原体疫苗的抗原筛选工作中是可行的,为下一步寻找有效的候选疫苗抗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疫苗学 沙眼衣原体 候选蛋白
下载PDF
丹参酚酸注射液对室间隔缺损模型家兔血清候选蛋白标志物FN及心房肌细胞Cx43蛋白的表达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国洪 谭秦东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酚酸注射液对室间隔缺损模型家兔血清候选蛋白标志物FN以及心房肌细胞Cx43蛋白的表达影响。方法选取家兔34只,其中24只室间隔缺损造模,造模成功19只按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2组,阴性对照组(A组)9只,给予混合饲料和纯净水饲养;... 目的探讨丹参酚酸注射液对室间隔缺损模型家兔血清候选蛋白标志物FN以及心房肌细胞Cx43蛋白的表达影响。方法选取家兔34只,其中24只室间隔缺损造模,造模成功19只按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2组,阴性对照组(A组)9只,给予混合饲料和纯净水饲养;丹参酚酸注射液组(B组)10只,在A组饲养的基础上,按每天剂量为150 mg/kg的丹参酚酸注射液进行灌胃;未造模10只家兔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给予混合饲料和纯净水饲养,由家兔自行饮食。饲养8周后处死家兔,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3组家兔血清中候选蛋白标志物FN和心房肌细胞Cx4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组家兔血清中候选蛋白标志物F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C组,心房肌细胞Cx43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家兔血清中候选蛋白标志物FN mRNA和心房肌细胞Cx43mRNA的表达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家兔血清中候选蛋白标志物F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C组,心房肌细胞Cx4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家兔血清中候选蛋白标志物FN和心房肌细胞Cx43的蛋白表达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酚酸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室间隔缺损模型家兔血清中候选蛋白标志物FN的表达,升高心房肌细胞Cx43蛋白的表达,改善室间隔缺损家兔心脏功能,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酚酸注射液 室间隔缺损 候选蛋白标志物FN 心房肌细胞Cx43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毒力因子及疫苗候选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吴萍萍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年第11期123-127,共5页
猪链球菌2型(SS2)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可引起人和猪发生严重疾病。SS2的经典毒力因子有荚膜抗原、溶菌酶释放蛋白、溶血素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一些与SS2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和毒力相关元件,以及一些蛋白酶类,这些毒力因... 猪链球菌2型(SS2)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可引起人和猪发生严重疾病。SS2的经典毒力因子有荚膜抗原、溶菌酶释放蛋白、溶血素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一些与SS2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和毒力相关元件,以及一些蛋白酶类,这些毒力因子多数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并在链球菌致病和生长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一些具有免疫原性的SS2毒力因子蛋白片段进行体外重组表达,有望研制出有效预防SS2感染的基因工程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毒力因子 疫苗候选蛋白
下载PDF
咪唑啉受体候选蛋白(IRAS)剪接体的确证与功能研究
5
作者 王勃 刘莹 +1 位作者 从玉文 李锦 《中国药理通讯》 2006年第4期28-28,共1页
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IR)是一种新型受体,I1R亚型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血压调节,胰岛素分泌等,其内源性配体胍丁胺在阿片依赖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Piletz通过两种IR蛋白抗血清从人脑海马cDNA文库中克隆了... 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IR)是一种新型受体,I1R亚型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血压调节,胰岛素分泌等,其内源性配体胍丁胺在阿片依赖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Piletz通过两种IR蛋白抗血清从人脑海马cDNA文库中克隆了5131bp的新基因(GenBank:AF082516),将其命名为眯唑啉受体候选蛋白(IRAS)。HumanIRAS与I1R具有相同的选择性配体IRAS mRNA组织分布及蛋白分布与I1R一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RAS就是I1R。针对human IRAS的N端制备了小鼠单克隆抗体。通过对多种不同来源细胞系进行分析,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发现在PCI2细胞上,IRAS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50—60KD大小蛋白,随后钓取并克隆了该基因Ratiso—Iras,编码472个氨基酸。Ratiso—Iras的克隆提示可能在人也存在相同的IRAS的剪接体。通过对Ratiso—Iras的研究,分析Rat iso—Iras与human IRAS在分布与功能的方面的差异,可以更好的阐明human IRAS的特点。目前研究已从大鼠心、肝、脾、肺、肾、胃、肠、脑组织均检测到Ratiso—Iras的表达,细胞定位研究表明Ratiso—Iras主要弥散分布于胞浆,human IRAS分布于胞浆并呈点簇状分布,提示两者可能存在亚细胞定位的不同,提示功能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受体候选蛋白 IRAS 剪接体 细胞定位 功能
下载PDF
犬抗细粒棘球绦虫疫苗候选蛋白EgM9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6
作者 古努尔.吐尔逊 郭宝平 +8 位作者 张壮志 赵莉 石保新 吐尔洪.依米提 哈斯也提.艾力 王进成 米小云 刘斌 张文宝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74-77,共4页
把含有EgM9基因的质粒pET-41b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IPTG诱导重组质粒的表达,亲和层析纯化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分析鉴定,显示分离纯化的EgM9和GST蛋白纯度较高,1L的培养物约可以得到5mg纯化蛋白,分子量为60kDa。EgM... 把含有EgM9基因的质粒pET-41b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IPTG诱导重组质粒的表达,亲和层析纯化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分析鉴定,显示分离纯化的EgM9和GST蛋白纯度较高,1L的培养物约可以得到5mg纯化蛋白,分子量为60kDa。EgM9免疫后的血清与成熟虫体蛋白有特异性反应。融合蛋白获得高效表达,并成功纯化,初步实验证明EgM9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进一步用于疫苗的免疫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EgM9 疫苗候选蛋白 表达
下载PDF
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组分解析与候选蛋白筛选
7
作者 韩阔 赵鸿雁 +6 位作者 朴东日 肖迪 王磊 范玉 徐晴晴 田国忠 姜海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6-760,共5页
目的探究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从A抗原中筛选潜在候选蛋白,为布鲁氏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鲎试剂检测脂多糖、脂多糖银染对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 目的探究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从A抗原中筛选潜在候选蛋白,为布鲁氏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鲎试剂检测脂多糖、脂多糖银染对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进行解析,通过与免疫绵羊血清的蛋白免疫印记实验,选取有印迹的部分切胶酶解,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这部分蛋白进一步解析,通过抗原分析工具VaxiJen和毒力蛋白分析工具VirulentPred,筛选布鲁氏菌A抗原评分0.6以上的毒力相关蛋白作为潜在的候选疫苗。结果布鲁氏菌A抗原是一种淡黄色棉花糖状、质量较轻的物质,主要由蛋白和脂多糖构成,对A抗原的蛋白质组鉴定显示,104M A抗原共有1142种蛋白,能够与绵羊血清反应的蛋白有172种,VaxiJen抗原性评分在0.6以上的有87种蛋白,其中毒力相关蛋白有38种。结论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多糖,对筛选到的A抗原中的候选蛋白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测试这些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水平以设计出针对布鲁氏菌病更为有效和安全的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A抗原 脂多糖 抗原筛选 候选蛋白 疫苗
原文传递
肺炎链球菌疫苗候选蛋白PepO保护作用的研究
8
作者 闵宗素 杨钰欣 杨贵忠 《健康之路》 2018年第5期11-11,共1页
目的:分析肺炎链球菌疫苗候选蛋白PepO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分子克隆技术体外表达获得高纯度的肺炎链球菌PepO蛋白,经黏膜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其特异性抗血清,ELISA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分析验证目的蛋白抗血清的特异性。结果:Pep O... 目的:分析肺炎链球菌疫苗候选蛋白PepO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分子克隆技术体外表达获得高纯度的肺炎链球菌PepO蛋白,经黏膜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其特异性抗血清,ELISA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分析验证目的蛋白抗血清的特异性。结果:Pep O组和联合免疫组小鼠唾液中IgA及血清中IgG效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PsaA组(P<0.05)。PepO组、PsaA组及联合免疫组对鼻腔感染肺炎链球菌D39及CMCC31436小鼠的保护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PepO组及联合免疫组对鼻腔感染肺炎链球菌D39小鼠的保护率高于PsaA组(P<0.05)。结论:PepO+PsaA联合疫苗经黏膜途径免疫小鼠后,较单用对小鼠有更好的保护作用,能有效抵抗肺炎链球菌在鼻咽部、肺部的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疫苗 候选蛋白 PepO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琼玉膏延缓衰老作用的候选靶蛋白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曲卫玲 曹媛 +3 位作者 刘焕兰 童玲 范睿 刘荣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08-1312,共5页
采用iTRAQ技术研究琼玉膏干预衰老大鼠模型的下丘脑蛋白,寻找候选靶蛋白,探索琼玉膏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琼玉膏可以提高大鼠血清GSH-Px及肝脏SOD活力。iTRAQ技术鉴定到的总蛋白为3 522个,FDR<1%。通过数据分析,鉴定出琼玉... 采用iTRAQ技术研究琼玉膏干预衰老大鼠模型的下丘脑蛋白,寻找候选靶蛋白,探索琼玉膏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琼玉膏可以提高大鼠血清GSH-Px及肝脏SOD活力。iTRAQ技术鉴定到的总蛋白为3 522个,FDR<1%。通过数据分析,鉴定出琼玉膏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295种差异蛋白;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具有20种差异蛋白;其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下调而琼玉膏组中上调的蛋白有14种。在琼玉膏组和模型组的295种差异蛋白中,差异倍数≥1.30的差异蛋白有40种,最高为1.47。查阅文献及基因功能检索,筛选出琼玉膏延缓衰老的候选靶蛋白12种:ST18,Ptprc,PSMB8,INPP4B,Shc3,Pik3r1,PIP5K1C,Nampt,Rasgrp2,Asah2,Pdpk1,Map2k7。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炎症通路NF-κB蛋白,模型组(0.96)相对空白组(0.85)表达量升高;而琼玉膏组(0.89)相对模型组则下降。Q-PCR检测PIP5K1C,Ptprc等与炎症相关的候选靶蛋白,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而琼玉膏组中则显著升高(P<0.01),与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一致。琼玉膏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炎性反应而延缓衰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玉膏 延缓衰老 候选蛋白 下丘脑 ITRAQ NF-κB
原文传递
武运粳7号超表达OsNRT1.2后对硝酸盐的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翠 范晓荣 徐国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9-356,共8页
应用公开的植物基因组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一个水稻低亲和硝酸盐运输蛋白候选基因OsNRT1.2。利用农杆菌介导Ubiquitin启动子过量表达OsNRT1.2,研究了该基因在武运粳7号中的获得性功能特征。OsNRT1.2的cD-NA序列从KOME网站中获... 应用公开的植物基因组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一个水稻低亲和硝酸盐运输蛋白候选基因OsNRT1.2。利用农杆菌介导Ubiquitin启动子过量表达OsNRT1.2,研究了该基因在武运粳7号中的获得性功能特征。OsNRT1.2的cD-NA序列从KOME网站中获得,该序列全长为2178bp,编码阅读框为1732bp,编码533个氨基酸。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OsNRT1.2在武运粳7号中表达存在器官特异性,主要在根系表达,地上部分几乎不表达。通过将pUbi-OsNRT1.2在武运粳7号中转化,得到OsNRT1.2基因超量表达材料。0.2mmol/L NO3-和5.0mmol/L NO3-处理野生型(WT)和T2转基因植株OE1、OE2和OE8 30d,每10d跟踪记录株高和根长。转基因植株(除OE8在5.0mmol/L NO3-供氮水平外)与WT株高无明显差异,根长增加量显著降低。在0.2mmol/L NO3-供氮水平下,转基因植株和WT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全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在5.0mmol/L NO3-供氮水平下,除OE1外,OE2和OE8地上部分全氮含量显著增加,3个转基因株系比WT根系全氮含量显著降低。在两个氮素水平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植株根冠比都显著降低;生物量比WT都增加,在0.2mmol/L NO3-供氮水平下增加了9.4%~31.1%,在5.0mmol/L NO3-供氮水平下增加了12.5%~43.8%。研究表明,OsNRT1.2基因在武运粳7号中可能参与了氮素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从而导致地上部生物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亲和硝酸盐运输蛋白候选基因 超量表达 氮素转运
下载PDF
淋病奈瑟菌候选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及膜定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佳琪 刘颖 +4 位作者 董凤 张莉 李光华 杨兴 张雷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58,64,共5页
目的对淋病奈瑟菌FA1090全基因组外膜蛋白进行免疫原性和膜定位的初步分析,以评价其作为候选疫苗的潜力。方法采用基因合成的方法构建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重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通过镍柱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 目的对淋病奈瑟菌FA1090全基因组外膜蛋白进行免疫原性和膜定位的初步分析,以评价其作为候选疫苗的潜力。方法采用基因合成的方法构建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重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通过镍柱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用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血清,通过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初步评价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其在外膜的定位。结果构建了15个重组质粒,获得了相应的纯化蛋白,通过免疫小鼠获得了免疫血清。免疫原性分析蛋白WP_003689500.1诱导小鼠产生相应IgG抗体的能力较强,膜定位分析显示有4个蛋白在外膜表达的可能性较高。结论蛋白WP_003689500.1诱导产生的抗体效价较高,与全细胞抗原的结合能力较强,可作为淋病奈瑟菌候选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奈瑟菌 候选外膜蛋白 免疫原性 膜定位
原文传递
BCSC-1过表达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侵袭、黏附和迁移
12
作者 田俊芳 邸大琳 +3 位作者 王洪伟 巩方 郇雪洁 鞠吉雨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1-666,共6页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候选抑癌蛋白1基因(breast cancer suppressor candidate 1,BCSC-1)过表达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侵袭、黏附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pcDNA3.1/v5-HisB-BCSC-1和空质粒pcDNA3.1/v5-HisB转染的Bel...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候选抑癌蛋白1基因(breast cancer suppressor candidate 1,BCSC-1)过表达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侵袭、黏附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pcDNA3.1/v5-HisB-BCSC-1和空质粒pcDNA3.1/v5-HisB转染的Bel-7402细胞作为BCSC-1组和空载体组,Bel-7402细胞为野生型组。MTT法、Transwell实验、体外黏附实验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BCSC-1过表达对Bel-7402细胞增殖、侵袭、黏附和迁移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BCSC-1过表达对Bel-7402细胞中与细胞增殖、黏附相关的ICAM-1、PTTG、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转染pcDNA3.1/v5-HisB-BCSC-1后Bel-7402细胞中BCSC-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载体组和野生组细胞[(10.58±0.56)vs(1.10±0.22)、(1.00±0.01),均P<0.01],成功制备BCSC-1稳定过表达的Bel-7402细胞株。与空载体组和野生型组相比,BCSC-1组Bel-7402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72 h:(0.29±0.003)vs(0.34±0.014)、(0.35±0.013),均P<0.05];侵袭率[(76.20±1.85)%vs(93.42±3.24)%、(100.00±1.05)%,均P<0.01)]、黏附率[(58.57±0.84)%vs(97.14±0.84)%、(100.00±1.30)%,均P<0.01]显著降低,迁移距离显著降低[(116.60±10.58)vs(231.33±10.26)、(237.96±11.58)μm,均P<0.01];同时过表达BCSC-1的Bel-7402细胞的OPN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0.12±0.06)vs(0.95±0.14)、(1.00±0.08),均P<0.01],ICAM-1、PTTG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BCSC-1过表达能够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侵袭、黏附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OPN基因表达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候选抑癌蛋白1基因(BCSC-1基因) 肝癌 BEL-7402细胞 骨桥蛋白 增殖 侵袭 黏附 迁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的构建、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桐 杨松惠 +9 位作者 姜人月 唐家凤 许智强 狄亚心 于潼 方效良 田明尧 金宁一 庄忻雨 朱光泽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41-1244,1251,共5页
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构域蛋白RBD,以期作为新冠病毒重组蛋白候选疫苗。方法 选择新型冠状病毒的RBD(受体结合域)蛋白为靶点,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RBD基因序列克隆到毕赤氏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通过载体将... 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构域蛋白RBD,以期作为新冠病毒重组蛋白候选疫苗。方法 选择新型冠状病毒的RBD(受体结合域)蛋白为靶点,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RBD基因序列克隆到毕赤氏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通过载体将外源基因整合到毕赤酵母染色体上,获得遗传性稳定重组子。毕赤氏酵母表达载体含有醇氧化酶基因的调控序列,加入甲醇进行诱导,通过前导信号肽引导外源蛋白的分泌表达。结果 成功将RBD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并整合到酵母染色体上,获得遗传性稳定重组子。能通过前导信号肽引导目的蛋白的分泌表达,表达产物免疫动物刺激产生高水平的血清IgG抗体,IgG抗体效价为1∶2.73×106。结论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构域蛋白RBD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为重组蛋白候选疫苗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受体结构域蛋白RBD 毕赤酵母系统 重组蛋白候选疫苗
原文传递
含伯氏疏螺旋体OspA、OspC蛋白VLPs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喜冰 李俊姣 +6 位作者 常瑾 费亦东 穆佳琦 丁佳欣 李金斗 丁壮 尹仁福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36-1341,1346,共7页
莱姆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随着人们经济的发展,伴侣动物的不断出现增加了人与动物经蜱传播莱姆病的风险,而当前并未有治疗莱姆病的有效方法,因此研制莱姆病疫苗成为一大热点。为了更好地预防莱姆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替换新城... 莱姆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随着人们经济的发展,伴侣动物的不断出现增加了人与动物经蜱传播莱姆病的风险,而当前并未有治疗莱姆病的有效方法,因此研制莱姆病疫苗成为一大热点。为了更好地预防莱姆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替换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a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protein,HN)胞外域的方式,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分别构建了含伯氏疏螺旋体候选抗原表位外膜蛋白A(outer surface protein A,OspA)、外膜蛋白C(outer surface protein C,OspC)的新城疫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形成了含有伯氏疏螺旋体抗原表位的新城疫病毒样颗粒,为之后研制莱姆病疫苗提供了新思路、新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候选抗原蛋白 OspA/OspC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新城疫病毒样颗粒
原文传递
不同乳腺癌细胞体外侵袭力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邸大琳 王丽娜 +3 位作者 付晓燕 魏兵 王会东 鞠吉雨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0-46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能力的差异并筛选其影响基因。方法以2种常见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低转移株)和MDA-MB-231(高转移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划痕实验、细胞黏附实验以及Transw ell侵袭实验分析2种乳腺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 目的探讨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能力的差异并筛选其影响基因。方法以2种常见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低转移株)和MDA-MB-231(高转移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划痕实验、细胞黏附实验以及Transw ell侵袭实验分析2种乳腺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基因在细胞间的表达差异并采用细胞免疫组化SP法进一步确认。结果 MDA-MB-231细胞24、48 h的平均迁移距离分别为(218.75±20.16)、(211.50±16.54)μm,明显高于MCF-7细胞的迁移距离[分别为(130±29.62)、(119.50±25.65)μm](P<0.01);MDA-MB-231细胞黏附能力明显高于MCF-7细胞;MDA-MB-231细胞24 h平均穿膜细胞数[(57.75±4.19)个]明显多于MCF-7细胞[(35.50±4.20)个](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MCF-7细胞比较,MDA-MB-231细胞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乳腺癌候选抑制蛋白1(BCSC-1)表达水平[分别为(0.09±0.01)、(0.15±0.03)]均明显降低(P<0.01),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表达水平(14.43±1.01)明显升高(P<0.01)。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DA-MB-231细胞ICAM-1以及BCSC-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M CF-7细胞,而M M P-1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 CF-7细胞。结论乳腺癌细胞系M DA-M B-231的体外侵袭能力明显高于MCF-7细胞,细胞侵袭力可能与细胞内ICAM-1、BCSC-1低表达及MMP-14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侵袭能力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乳腺癌候选抑制蛋白1(BCSC-1) 基质金属蛋白 14(MMP-14)
原文传递
橡胶树白粉菌侵染过程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纪晓贝 梁鹏 +4 位作者 刘文波 李潇 陈代朋 李志刚 缪卫国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79-1487,共9页
为明确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参与致病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基于RNA-Seq测序技术对橡胶树白粉菌侵染过程进行转录调控研究,通过对病原菌孢子(0 h)及3个侵染时期(接种1、3和30 d)的转录组进行比较,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 为明确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参与致病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基于RNA-Seq测序技术对橡胶树白粉菌侵染过程进行转录调控研究,通过对病原菌孢子(0 h)及3个侵染时期(接种1、3和30 d)的转录组进行比较,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同时对不同侵染阶段的基因表达趋势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病原菌孢子,3个侵染时期(接种后1、3和30 d)分别有198、458和27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氧化还原酶相关基因在侵染1 d阶段显著富集,可能参与病原菌侵染前期对活性氧的防御。基因表达趋势聚类分析显示不同侵染阶段的基因共分为51种表达类型,其中编码候选效应蛋白基因集中分布在侵染1 d后上调表达的6个类型当中。表明橡胶树白粉菌侵染过程相关基因具有明显的功能倾向性和表达趋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白粉菌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基因表达趋势聚类 候选效应蛋白
原文传递
Zika Virus Baculovirus-Expressed Virus-Like Particles Induce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Mice 被引量:7
17
作者 Shiyu Dai Tao Zhang +2 位作者 Yanfang Zhang Hualin Wang Fei Deng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13-226,共14页
The newly emerged mosquito-borne Zika virus(ZIKV) strains pose a global challenge owing to its ability to cause microcephaly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Several ZIKV vaccine candidates have been proposed, including in... The newly emerged mosquito-borne Zika virus(ZIKV) strains pose a global challenge owing to its ability to cause microcephaly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Several ZIKV vaccine candidates have been proposed, including inactivated and live attenuated virus vaccines, vector-based vaccines, DNA and RNA vaccines. These have been shown to be efficacious in preclinical studies in mice and nonhuman primates, but their use will potentially be a threat to immunocompromised individuals and pregnant women. Virus-like particles(VLPs) are empty particles composed merely of viral proteins, which can serve as a safe and valuable tool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new strategy to produce ZIKV VLPs based on the 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 and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ir use as a vaccine candidate. The pre-membrane(prM) and envelope(E) proteins were co-expressed in insect cells and selfassembled into particles similar to ZIKV. We found that the ZIKV VLPs could be quickly and easily prepared in large quantities using this system. The VLPs were shown to have good immunogenicity in immunized mice, as they stimulated high levels of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s, ZIKV-specific IgG titers and potent memory T cell responses. Thus, the baculovirus-based ZIKV VLP vaccine is a safe,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vaccine candidate for use against ZIK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KV 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 Virus-like particles (VLP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原文传递
EDdb:A web resource for eating disord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dentify an extended adipocytokine signaling pathway related to eating disorder 被引量:5
18
作者 ZHAO Min LI XiaoMo QU Ho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12期1086-1096,共11页
Eating disorder is a group of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ffecting approximately 1% of the female population worldwide. Although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eating disorder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ea... Eating disorder is a group of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ffecting approximately 1% of the female population worldwide. Although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eating disorder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ear with accumulated studies,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are still unclear. Recently, integration of various high-throughput data expanded the range of candidate genes and started to generate hypotheses for understanding potential pathogenesis in complex diseas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EDdb (Eating Disorder database), the first evidence-based gene resource for eating disorder. Fifty-nine experimentally validated genes from the literature in relation to eating disorder were collected as the core dataset. Another four datasets with 2824 candidate genes across 601 genome regions were expanded based on the core dataset using different criteria (e.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shared cytobands, and related complex diseases). Based on huma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data, we reconstructed a potential molecular sub-network related to eating disorder. Furthermore, with an integrative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of genes in EDdb, we identified an extended adipocytokine signaling pathway in eating disorder. Three genes in EDdb (AD1PO (adiponectin), 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d NR3C1 (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3, group C, mem- ber 1)) link the 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adipocytokine signaling pathway" with the BioCarta "visceral fat deposit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pathway to form a joint pathway. In total, the joint pathway contains 43 genes, among which 39 genes are related to eating disorder. A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gene resource for eating disorder, EDdb (http://eddb.cbi.pku.edu.cn) enables the exploration of gene-disease relationships and cross-talk mechanisms between related disorders. Through pathway statistical studies, we revealed that abnormal body weight caused by eating disorder and obesity may both be related to dysregulation of the novel joint pathway of adipocytokine signaling. In addition, this joint pathway may be the common pathway for body weight regulation in complex human diseases related to unhealthy lifest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ting disorder DATABASE adipocytokine signaling pathway pathway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