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倭铅勾金考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李延祥
黄全胜
-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
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1-25,30,共6页
-
文摘
通过对《本草纲目》、《岭南杂记》、《滇海虞衡志》等古籍中有关炼银技术的记载及遗址出土文物的考证,认为中国在明末已经发明"银锌壳"法(即"派克斯"法)提取(金)银技术,此法至迟于清代康熙年间在广东沿海地区被用于从日本进口的含银铅中提取银,在乾隆年间传播至广西、云南地区,成为主要的炼银方法。中国发明和使用"银锌壳法"的年代远早于英国的相关发明。提出"派克斯法"可能有东方根源。
-
关键词
派克斯法
倭铅
银
明末清初
-
Keywords
Parkes process, Silver, Zinc, Late Period of Ancient China
-
分类号
TP317.4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题名“倭”、“支那”釋義
- 2
-
-
作者
于濬濤
-
机构
中央美術學院
-
出处
《紫禁城》
1992年第4期42-42,39,共2页
-
文摘
中国古称日本为“倭”。《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载:“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馀国”,下接唐颜师古注:“倭音一戈反,今犹有倭国”;并引《鱼豢魏略》(其书今佚)云:“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渡海千里……皆倭种。”自《汉书》以迄《隋书》,各史均称日本为“倭”。因此,对日本传来的事物均冠以“倭”字,如倭刀、倭船、倭铅(指锌)、倭扇等。中国对“倭”字并无贬义,日本亦自承为倭,不以为贬;
-
关键词
鱼豢
浪海
倭国
倭铅
倭人
自承
地理志
《隋书》
魏略
依山
-
分类号
K928.74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我国古代黄铜铸钱考略
被引量:10
- 3
-
-
作者
周卫荣
-
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出处
《文物春秋》
1991年第2期18-24,共7页
-
文摘
本文从既有的实物分析资料出发,广泛地结合历史文献,对我国古代用黄铜铸钱的历史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我国古代自明嘉靖三十二年始用黄铜铸钱;早期用黄铜铸钱在铸造上是无意识的,黄铜由红铜与含锌矿(炉甘石)合炼而来;自明天启年起,金属锌以单质形态用于铸钱。 从现有的材料看,汉代已有含锌百分之七的铜钱,据称,宋绍圣钱中个别的含锌量达百分之十三。然而,尽管如此,从汉唐至宋元,含锌量超过百分之一的钱仍属极少数(据笔者统计,已分析的1000余枚铜钱中,含锌量达百分之一的只有40余枚,达百分之十以上的仅有一枚),有关文献记载中也不见有用黄铜铸钱的迹象;另一方面,从组成成分来看,这些含锌量较高的铜钱中,锌的含量大都还低于铅锡之含量。因此,都还不能说是用黄铜铸钱。其中的锌,或者随原料铅夹杂而来,或者是偶然引入输石器之故。文献和实物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真正用黄铜铸钱始于明朝。
-
关键词
铸钱
含锌量
万历通宝
天启
五厘
倭铅
明会典
通宝钱
大中通宝
钱法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水锡”考辨
被引量:4
- 4
-
-
作者
周卫荣
-
出处
《文物春秋》
1992年第3期57-61,共5页
-
文摘
本文根据有关“水锡”的文献记载,对“水锡”一词所代表的物质作了详细考辨,指出“水锡”不是“倭铅”而是锡,宋应星《天工开物》“倭铅,京中名水锡”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并就宋氏之说的缘由,提出了一种商榷性的意见。 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钱”篇,在“倭铅”名下有脚注“京中名水锡”,这似乎在倭铅(金属锌)与水锡之间划了等号。因此,直至今日,科技史界普遍都将水锡一词当作倭铅(锌)的别名。然而,根据笔者的研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关键词
倭铅
宋应星
铸钱
《天工开物》
宋氏
明会典
万历通宝
金属锌
春明梦余录
明万历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中国古代用锌历史新探
被引量:6
- 5
-
-
作者
周卫荣
-
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1年第3期259-266,共8页
-
文摘
本文通过对汉代的"连(链)"、明代的"水锡"及"倭塬白水铅"的重新考证,指出:中国具有生产意义的炼锌到明代万历年才可能出现,宋应星《天工开物》"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中的"近世",当指这个时候。
-
关键词
自然科学史
用锌历史
中国
-
Keywords
zinc, lead, the history of zinc-smelting, lian (连,链,鎌), shuixi(水锡), wo yuan bai shui qian (倭源白水铅)。
-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我国古代炼锌术
- 6
-
-
作者
陈亦人
-
机构
浙江临海师范学校
-
出处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29-29,共1页
-
文摘
我国古代炼锌术浙江临海师范学校(317000)陈亦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炼制锌的国家。在古代,锌有许多称谓,如白铅、水锡、倭铅等等。距今四百年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的鸿篇巨著《天工开物》中,专门有一节关于倭铅的记述,文中介绍了锌的性质,产地及炼制方...
-
关键词
炼锌术
倭铅
《天工开物》
浙江临海
鸿篇巨著
宋应星
文中
天工开物
明代初期
礼部尚书
-
分类号
G633.8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锌与社会
- 7
-
-
作者
魏章申
-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
-
出处
《化学教育》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3,33,共4页
-
文摘
锌是人类自远古时代就知道其化合物的元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锌的国家。通过对汉朝古钱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就发现含锌,可以说我国在汉初就已知道锌。至少早在七世纪,我国就已从铜和锌矿炼出黄铜,黄铜即铜锌合金。明朝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便具体地记载了黄铜的冶炼方法:“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这里所说的“红铜”即铜,“倭铅”即锌。锌的名称来源于拉丁文Zincum。
-
关键词
倭铅
名称来源
古钱币
宋应星
《天工开物》
锌矿
冶炼方法
化学成分
锌离子
硫化锌晶体
-
分类号
O6
[理学—化学]
-
-
题名麦克·考维尔等论中国古代黄铜铸钱史
- 8
-
-
作者
周卫荣
-
出处
《中国钱币》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8-40,82,共4页
-
文摘
麦克·考维尔等论中国古代黄铜铸钱史周卫荣编译一,1989年发表在《历史冶金学》(HistoricalMetallurgy)上题为“中国铸币二千年:分析概览”(TwothousandyearsofcoinageinChina:Ananalyticalsurvey)*一文中的有关章节关于黄铜钱铸造,有关的同时代的史料主要见于《天工开物》,该书大约写于1637年①,书中记载了铸币合金、铸造方法及铸币加工等的细节。据记载,铸币大致是按铜、锌六、四或七、三之比熔炼[即四六黄铜、三七黄铜─—译者],不过,锌在熔炼过程中大约要损失25%②。当时,锌是一种非常廉价的金属,称作“倭铅”,用它,可以在合金中有效地替代铅,并可减少一定量的铜料。据说,当时的私铸恶钱含锌达50%以上。显然,这一时期东方已大量使用单质锌,而其在17世纪初就出口欧洲则是众所周知的事。事实上,根据现在的分析结果,中国铸行黄铜钱肯定要比这一时间早100余年。那么,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当时是使用单质锌,而不是采用矿炼黄铜呢?我们的分析结果可以举出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国在16世纪早期就使用单质锌。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黄铜钱的主要合金成分用下图来表示。
-
关键词
铸钱
《天工开物》
倭铅
钱币学
天启
恶钱
《明史》
定量的
熔炼过程
明会典
-
分类号
K875.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中国古代单质锌始炼年代新考
- 9
-
-
作者
白九江
-
机构
重庆市文物局
-
出处
《南方民族考古》
2017年第1期221-234,共14页
-
文摘
单质锌是中国古代最晚被冶炼的有色金属,多数学者认为始炼时间为明代晚期。锌的名物考证显示,其名称沿着产地名和产品名两个方向演化,文本意义上的锌冶炼时间能早到明宣德年间;分析考古出土青花瓷器和地层关系,以天启说为代表的明晚期观点已经被突破;碳十四测年结果说明,考古遗址中单质锌冶炼遗迹的年代已达到明宣德年间。由于有多重证据指向明代早期,中国古代单质锌的始炼时间提早了200余年。
-
关键词
锌
倭铅
冶金史
明代
-
Keywords
Zinc
Lead
History of Metallurgy
Ming Dynasty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