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畸治疗中倾斜内收与控根内收对颌骨前突畸形患儿牙槽骨形态的影响
1
作者 周斌 王雪艳 宗伟民 《临床医学》 2023年第12期42-45,共4页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中倾斜内收与控根内收对颌骨前突畸形患儿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颌骨前突畸形患儿的248颗上颌切牙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中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倾斜内收...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中倾斜内收与控根内收对颌骨前突畸形患儿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颌骨前突畸形患儿的248颗上颌切牙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中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倾斜内收组(108颗)与控根内收组(140颗)。拍摄锥形束CT,比较两组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与倾斜内收组比较,控根内收组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上颌切牙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较低(P<0.05)。治疗后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上颌切牙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变化值大于控根内收组,上颌切牙根尖至腭中垂面长度变化值小于控根内收组(P<0.05)。治疗后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牙根颈部唇侧牙槽骨厚度(L1)、上颌切牙牙根中部唇侧牙槽骨厚度(L2)、上颌切牙牙根尖部唇侧牙槽骨厚度(L3)、上颌切牙牙根颈部腭侧牙槽骨厚度(P1)、上颌切牙牙根尖部牙槽骨总厚度(T1)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上颌切牙牙根中部腭侧牙槽骨厚度(P2)、上颌切牙牙根尖部腭侧牙槽骨厚度(P3)、上颌切牙牙根中部牙槽骨总厚度(T2)、上颌切牙牙根尖部牙槽骨总厚度(T3)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治疗后控根内收组L1、L2、L3均升高,P1、P2、P3、T1、T2、T3均下降(P<0.05);且与控根内收组比较,倾斜内收组L2、L3、P3、T3变化量均较大,L1、P1、P2、T1、T2变化量较小(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上、下颌牙槽骨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结论 倾斜内收与控根内收时牙槽骨改建有限,正畸后易出现牙槽骨吸收,导致原有厚度、高度不能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治疗 倾斜内收 控根内收 颌骨前突畸形
原文传递
青少年正畸上颌切牙不同内收方式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勤 林珊 +1 位作者 林立 李多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上颌切牙不同内收方式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颌骨前突畸形82例患者的328颗上颌切牙,135颗切牙纳入倾斜内收组,193颗切牙纳入控根内收组。拍摄锥形束CT...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上颌切牙不同内收方式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颌骨前突畸形82例患者的328颗上颌切牙,135颗切牙纳入倾斜内收组,193颗切牙纳入控根内收组。拍摄锥形束CT(CBCT),测量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倾斜内收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IE-MP)、上颌切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LAI-PP)变化值显著大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根尖至腭中垂面长度(RA-MP)变化值显著小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后L1、L2、L3、P1、T1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2、P3、T2、T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控根内收组治疗后L1、L2、L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1、P2、P3、T1、T2、T3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2、L3、P3、T3变化量显著高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1、P1、P2、T1、T2变化量显著低于控根内收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上、下颌牙槽骨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切牙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上颌切牙 控根内收 倾斜内收 牙槽骨形态
下载PDF
上颌前牙不同内收方式相关牙槽骨改建的CBCT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林海 尤金朝 赵亮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686-691,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及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两种不同上颌前牙内收方式引发法牙槽骨改建差异。方法:收集于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及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两种不同上颌前牙内收方式引发法牙槽骨改建差异。方法:收集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并矫治完成的患者88例(共352颗上颌前牙),依据前牙的实际内收方式分为倾斜性内收组(P组,172颗)和控根性内收组(Q组,180颗)。利用CBCT和三维影像分析比较两组牙齿内收及牙槽骨改建指标。结果:牙齿内收指标的变化,P组患者上颌前牙的ΔIE-VD、ΔLAI/PP明显高于Q组(P<0.05),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明显高于Q组。P组患者ΔRA-VD为负值,而Q组患者为正值(P<0.05),根尖移动方向相反。牙槽骨改建指标的变化,P组唇侧厚度由根颈部至根尖部均明显减少,且由根颈部至根尖部的减少量逐渐提高。腭侧厚度S1明显减少,而S2~S3明显增加。总厚度T1明显减少,而T2~T3明显增加。唇侧高度及腭侧高度均明显减少,且腭侧的减少量相对较大。Q组唇侧厚度由根颈部至根尖部均明显增加,但增加量相对较小。腭侧厚度均明显减少,且由根颈部至根尖部的减少量逐渐降低。总厚度T1~T3均明显减少,且由根颈部至根尖部的减少量逐渐降低。唇侧高度及腭侧高度均明显减少,且腭侧的减少量相对较大,且程度大于P组。结论:倾斜性内收时的唇侧根尖部、腭侧根颈部及控根性内收时的腭侧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的高发部位,上颌前牙过度内收时可导致以上部位的牙槽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前牙内收 倾斜内收 控根性内收 牙槽骨改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