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中号八倍体小偃麦及中间偃麦草的SDS-PAGE和A-PAGE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延滨 祁适雨 +3 位作者 肖志敏 辛文利 高智 韩方普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8年第1期84-90,共7页
利用SDS-PAGE和A-PAGE对远中号异源八倍体小偃麦(中1-中7)及其父本中间偃麦草进行了遗传分析,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中1-中7在SDS-PAGE和A-PAGE电泳图谱中中间偃麦草的生化标记。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偃麦 中间偃麦 育种
下载PDF
六个八倍体小偃麦的选育和鉴定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洪刚 刘树兵 +3 位作者 李兴锋 高居荣 封德顺 陈冬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0,共5页
以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从其杂种后代中选育出6个细胞学稳定的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183、山农TE185、山农TE188、山农TE198、山农TE256和山农TE347。这些八倍体小偃麦植株健壮、育性正常、穗大多实... 以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从其杂种后代中选育出6个细胞学稳定的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183、山农TE185、山农TE188、山农TE198、山农TE256和山农TE347。这些八倍体小偃麦植株健壮、育性正常、穗大多实,高抗白粉病、条锈病等小麦病害。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证明,6个八倍体小偃麦醇溶蛋白图谱中均具有亲本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并且山农TE183、山农TE185、山农TE198、山农TE256和山农TE347等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带型基本一致,为同一类型,而山农TE188为另一类型。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6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5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8II,具有高度的细胞学稳定性。以山农TE188和山农TE198分别与中2、中3和中1、中5杂交,对其杂种F1染色体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山农TE188与中2和中3、山农TE198与中1和中5的染色体构成是不同的。综合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和细胞学分析结果,初步认为本研究选育的6个八倍体小偃麦与前人选育的中1、中2、中3、中4、中5等5个八倍体小偃麦所携带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可能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 中间偃麦 八倍体小偃麦
下载PDF
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程舒唯 王惠 +8 位作者 赵心宇 于晓宁 高岐玉 宋维富 杨雪峰 宋庆杰 丁佳蕊 张会新 张延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101,共16页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遗传成分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培育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渐渗系。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主要是八倍体小偃麦(AABBDDXX, 2n=8x=56)和六倍体小偃麦(AABBXX,2n=6x=42),来源于偃麦草的染色体组(XX)多为混合染色体组(异源染色体组)。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工作,创制了类型丰富的小偃麦,在小麦抗病研究和新种质创制方面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小偃麦创制过程中,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D. R. Dewey)和3种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 (Host) D. R.Dewey×ponticum(Podp.) Barkworth&D. R. Dewey)因易于同小麦杂交,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抗小麦多种病虫害等特性,成为创制小偃麦的主要亲本来源,应用范围最广。本研究从5部分综述小偃麦的创制与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小偃麦的研发利用和小麦遗传资源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 中间偃麦 长穗偃麦 杂交
下载PDF
“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祁适雨 肖志敏 +7 位作者 辛文利 孙连发 张延滨 何孟元 卜秀玲 韩方普 辛志勇 马有志 《麦类作物》 CSCD 2000年第1期10-15,共6页
中间偃麦草是小麦的近缘植物。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长期从事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有性杂交研究工作。这期间,不仅总结出以小麦为母本,与中间偃麦草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回交和后代连续选择的有效方法,先后育成了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多个... 中间偃麦草是小麦的近缘植物。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长期从事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有性杂交研究工作。这期间,不仅总结出以小麦为母本,与中间偃麦草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回交和后代连续选择的有效方法,先后育成了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多个小麦良种,而且在国内首先创造和培育出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物种——八倍体小偃麦,即远中1~7 等。经与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合作,采用细胞学及分子水平原位杂交鉴定,这批“远中”号小偃麦为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除远中1 为混倍体外,其余均为2n= 56 条染色体,主要性状是综合农艺性状突出、结实正常、抗逆性强,是多种小麦病害的抗源。黑龙江、陕西、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以其为中心亲本与小麦杂交和回交,育成的高产、优质、抗多种真菌病害和国内条锈最新生理小种的新品种,现已成为国内外小麦育种的主要种质资源,倍受国内外育种家和学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 远中号小偃麦 种质资源 杂交
下载PDF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新品系CH5026白粉病抗性的遗传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建霞 贺润丽 +4 位作者 畅志坚 詹海仙 张晓军 董春林 王创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4-198,共5页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抗病新品系,它兼抗小麦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温室抗性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苗期还是成株期,CH5026对白粉病菌系E09均表现为免疫,且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TAI7045的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白粉病抗性,且CH5026和TAI7045的小麦亲本均为中、高感,表明存在于CH5026的白粉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为进一步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晋太170和CH5065分别与CH5026杂交、回交,将其F1,F2,BC1,F3群体及其双亲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并按单株调查其抗感分离之比。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分别为0或0;级。F2,BC1的群体中,其抗感分离分别符合3R∶1S和1R∶1S;而且在F3株系中,全抗∶抗感分离∶全感为1∶2∶1,说明衍生于TAI7045的抗病品系CH502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 中间偃麦 八倍体小偃麦 白粉病 抗性遗传
下载PDF
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八倍体小偃麦的鉴定 被引量:4
6
作者 林小虎 周印富 +4 位作者 张志雯 陈于和 马为民 贺字典 王洪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6-690,共5页
为了选育兼抗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桥梁种质材料,对从中间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中选育的3个小偃麦材料山农TE0537、TE0524和山农TE0543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白粉病、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山农TE0537农艺性状较好,... 为了选育兼抗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桥梁种质材料,对从中间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中选育的3个小偃麦材料山农TE0537、TE0524和山农TE0543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白粉病、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山农TE0537农艺性状较好,其主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对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具有高度的细胞学稳定性,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56,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8II;山农TE0524和山农TE0543对白粉病、条锈病均表现为高抗,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55,PMC MI平均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n=2.32I+26.22Ⅱ+0.06Ⅳ和2n=1.20I+26.90Ⅱ,在细胞学上尚不稳定。研究表明,3个小偃麦材料是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良好抗源,在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 八倍体小偃麦 白粉病 条锈病
下载PDF
十个八倍体小偃麦的细胞学鉴定和染色体构成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亓晓蕾 鲍印广 +4 位作者 李兴锋 钱兆国 王瑞霞 吴科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67-973,共7页
培育新的八倍体小偃麦,对于利用偃麦草遗传物质进行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选育出的10个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256、山农TE259、山农TE261、山农TE262... 培育新的八倍体小偃麦,对于利用偃麦草遗传物质进行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选育出的10个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256、山农TE259、山农TE261、山农TE262、山农TE263、山农TE265、山农TE266、山农TE267-1、山农TE270和山农TE274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和染色体构成分析。结果表明,10个八倍体小偃麦绝大多数单株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56,个别单株含有54或55条染色体;大多数2n=56单株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为2n=28II,少数花粉母细胞存在单价体、三价体或四价体,后期I染色体可均等分向两极,仅有极少数细胞出现染色单体提前分离等现象;10个八倍体小偃麦均含有普通小麦的全套染色体和中间偃麦草的1个混合染色体基组,其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由来自中间偃麦草3个不同染色体基组的染色体构成的混合染色体基组,其染色体构成分别为2St+8J^S+2J+2J-St、2St+8J^S+4J、2St+8J^S+2J+2J-St、2St+8J^S+2J+2J-St、2St+8J^S+2J+2J-St、6St+4J^S+2J+2J-St、4St+6J^S+2J+2J-St、2St+8J^S+4J、2St+8J^S+4J和4St+6J^S+4J,与目前已报道的八倍体小偃麦均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这些新型八倍体小偃麦的研究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 八倍体小偃麦 GISH 染色体构成
下载PDF
四倍体小麦背景中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传递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海凤 刘慧萍 +4 位作者 戴毅 黄帅 张军 高勇 陈建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20-1029,共10页
通过细胞学方法和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鉴定六倍体小偃麦(AABBEE)与硬粒小麦(AABB)杂交的自交后代F_2和F_3植株,探讨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世代间的传递特征,并筛选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附加系。对218个F2单株染色体数... 通过细胞学方法和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鉴定六倍体小偃麦(AABBEE)与硬粒小麦(AABB)杂交的自交后代F_2和F_3植株,探讨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世代间的传递特征,并筛选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附加系。对218个F2单株染色体数检测表明,2n=28植株占41.7%,2n=29植株占18.3%,其余40.0%植株的染色体数在2n=31~42范围内。分子标记鉴定表明,在F_2代2n=29单体附加植株中,不同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传递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1E传递率最高,3E和6E传递率最低。在F_2代2n=30单株中,1E、4E、7E和5E染色体相互组合产生的双单体多,6E参与组合较少,未检测到2E或3E与其他染色体的组合单株。在1E^7E单体附加株自交后代F_3中,E染色体传递率变化范围为9.1%~27.5%,1E传递率最高,6E传递率最低,与F2的传递率一致。从F3代中选育出1E^7E单体附加及少数二体附加,所有单体附加均可育。这些附加E染色体材料将对小麦代换系和易位系的创制提供有益的中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倍体小偃麦 硬粒小 长穗偃麦 传递率 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下载PDF
小偃麦的选育及其形成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智 韩方普 +1 位作者 张延滨 祁适雨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8-421,共4页
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杂交衍生的八倍体小偃麦,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衍生的六倍体小偃麦的形成过程进行系... 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杂交衍生的八倍体小偃麦,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衍生的六倍体小偃麦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技术研究了小偃麦的染色体构成。结果表明:小偃麦的形成是由杂种F1产生非减数的雌配子,经亲本小麦回交产生回交一代(BC1F1)。BC1F1在AABBDD或AABB中枢染色体组的缓冲下,连续自交经人工选择、鉴定而形成稳定的小偃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 非减数配子 偃麦 选育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F1染色体组构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小丹 张延明 李集临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7-201,共5页
首次获得麦草8号、麦草9号、远中2号八倍体小偃麦与天蓝偃麦草的属间杂种,杂交当代结实率为31.49%,39.28%和10.41%。杂种F1表现为两亲的中间型,植株高大、繁茂,穗长20~30 cm,小穗数25~30个,多年生,抗寒,在哈尔滨冬季无覆盖条件下可安全... 首次获得麦草8号、麦草9号、远中2号八倍体小偃麦与天蓝偃麦草的属间杂种,杂交当代结实率为31.49%,39.28%和10.41%。杂种F1表现为两亲的中间型,植株高大、繁茂,穗长20~30 cm,小穗数25~30个,多年生,抗寒,在哈尔滨冬季无覆盖条件下可安全过冬。对F1植株进行减数分裂行为观察,结果发现,染色体配对不正常,单价体频率高,出现多价体。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9.5Ⅰ+16.98Ⅱ+0.27Ⅲ、13.6Ⅰ+14.01Ⅱ+0.87Ⅲ、11.2Ⅰ+16.8Ⅱ+0.08Ⅲ。二价体数变动在13~18间、单价体数变动在11~17间、多价体变动在0.08~0.87间,二价体多数是棒状二价体,推测两亲有一对部分同源关系染色体组,其余为非同源染色体组,但有的染色体间有部分同源关系。小麦5B染色体上Ph基因可能受到E组染色体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天蓝偃麦 细胞遗传学 减数分裂
下载PDF
长穗偃麦草与中间偃麦草杂种成熟胚离体培养与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11
作者 鲍芫 米福贵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48-351,共4页
以长穗偃麦草(Elytrigiaelongata)和中间偃麦草杂交种(Elytrigia hybrid;E. elongata×E. intermedia)的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CH(500 mg/L)+2,4-D(1.0 mg/L)+6-BA(0.2 mg... 以长穗偃麦草(Elytrigiaelongata)和中间偃麦草杂交种(Elytrigia hybrid;E. elongata×E. intermedia)的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CH(500 mg/L)+2,4-D(1.0 mg/L)+6-BA(0.2 mg/L),其诱导率为73%,适宜分化培养基为MS+6-BA(4.0 mg/L)+NAA(0.5 mg/L),分化率最高,为37.8%。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以成熟胚为外植体偃麦草杂种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穗偃麦 中间偃麦 杂交种 成熟胚 愈伤组织 再生植株
下载PDF
矮化型八倍体小偃麦的选育 被引量:3
12
作者 畅志坚 胡河生 王志国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73-77,共5页
矮化型八倍体小偃麦“TAI7044”是以天蓝偃麦草(Agropyron glaucum)作父本,春小麦品种“晋春7号”作母本杂交,并采用冬小麦品种“21124”回交克服其属间杂种的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5... 矮化型八倍体小偃麦“TAI7044”是以天蓝偃麦草(Agropyron glaucum)作父本,春小麦品种“晋春7号”作母本杂交,并采用冬小麦品种“21124”回交克服其属间杂种的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56的植株占77.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2n=28 Ⅱ的细胞占59.95%,其染色体构型为1.43 Ⅰ+27.48 Ⅱ+0.09 Ⅲ+0.04 Ⅳ。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它的酯酶比双亲(普通小麦和天蓝偃麦草)多出5条新生酶带,同时又缺少双亲分别具有的3条酶带,进一步证明了利用外源种质与小麦遗传背景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性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化 八倍体小偃麦 天蓝偃麦 杂交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种质系的细胞学初步鉴定
13
作者 刘爱峰 张芝兰 +2 位作者 郝元峰 王玉海 王洪刚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15-,共1页
八倍体小偃麦是由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的新物种,它保留了偃麦草的许多优良性状,是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和染色体工程研究的基础材料.综合运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分析和GISH技术对八倍体小偃麦山农19,山农20和山农122进行了分析.白粉... 八倍体小偃麦是由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的新物种,它保留了偃麦草的许多优良性状,是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和染色体工程研究的基础材料.综合运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分析和GISH技术对八倍体小偃麦山农19,山农20和山农122进行了分析.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山农20和山农122表现免疫,而山农19表现高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析表明,山农20和山农122附加了相同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基组,且与小偃68为同一类型;山农19附加的染色体基组不同于前二者,也不同于小偃693和68.因此,将山农19地染色体基组表示为ABDX,山农20和山农122的染色体基组记为ABDE2.它们的外源染色体基组归属将进一步利用GISH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农 染色体 八倍体小偃麦 偃麦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染色体组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钟冠昌 张学勇 +1 位作者 张荣琦 陈春环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39-343,共5页
本文对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Agropyron elongatum.2n=70)杂交选育出来的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染色体组进行了研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八倍体小偃麦相互间杂交,观察了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根... 本文对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Agropyron elongatum.2n=70)杂交选育出来的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染色体组进行了研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八倍体小偃麦相互间杂交,观察了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根据观察结果,讨论了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的构成,认为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组为E_1E_2F_2F_2N较为合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染色体组:7430为ABDE_1,68为ABDF_1,693为ABDF_1,7631为ABDF_2,784为ABDN。另外,还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染色组的重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 八倍体 染色体组 偃麦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抗旱小麦品种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荣琦 陈春环 +2 位作者 赵晓农 钟冠昌 穆素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4-28,共5页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通过连续选择选育出抗旱小麦品种小偃597。试验结果表明,小偃597抗旱,叶组织细胞膜的稳定性(7.6%),叶片持水力(51.60%)和叶组织相对含水量(77.06%)高。株高85cm,...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通过连续选择选育出抗旱小麦品种小偃597。试验结果表明,小偃597抗旱,叶组织细胞膜的稳定性(7.6%),叶片持水力(51.60%)和叶组织相对含水量(77.06%)高。株高85cm,白粒,角质,品质优。每公顷6750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普通小 抗旱性 选育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钟冠昌 穆素梅 +2 位作者 张荣琦 陈春环 王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9,共4页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创造了一些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选育出一个特早熟、矮秆、抗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早优504”。总结了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种程序。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普通小 杂交育种
下载PDF
利用细胞学和RAPD技术鉴定抗病小偃麦易位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洪刚 朱军 刘树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86-890,共5页
本研究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杂种后代中选育的小偃麦种质系 GP143,在进行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了细胞学和 RAPD鉴定。结果证明 GP143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 ,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 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I(PMC ... 本研究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杂种后代中选育的小偃麦种质系 GP143,在进行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了细胞学和 RAPD鉴定。结果证明 GP143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 ,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 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I(PMC MI)染色体构型为 2 n=2 1 ,在它与小麦的杂种 F1PMC MI染色体构型中 ,常观察到四价体 ;对 GP143及其双亲进行 RAPD分析 ,从 4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4个引物能够扩增出中间偃麦草亲本的特异 DNA片段。初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位系 抗病性 细胞学 RAPD
下载PDF
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抗赤霉病基因的分子鉴别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新伦 王超 +9 位作者 牛丽华 刘志立 张录德 陈春环 张荣琦 张宏 王长有 王亚娟 田增荣 吉万全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908-3917,共10页
【目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具有优良的赤霉病抗性,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在田间展现出较强的... 【目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具有优良的赤霉病抗性,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在田间展现出较强的赤霉病抗性。本文旨在对这3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别,为它们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人工接种鉴定,明确3个小麦新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利用偃麦草E组染色体(臂)第1—7同源群的特异引物对3个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及其主要亲本小偃693、小偃597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分子鉴定,确定其长穗偃麦草的遗传区段。利用与长穗偃麦草7EL染色体上抗赤霉病基因Fhb7紧密连锁的标记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明确该抗性基因与Fhb7的关系。【结果】鉴定结果表明,西农509、西农529和西农511的赤霉病抗性与中抗对照品种扬麦158的抗性水平相当,表现为中抗。105个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特异标记中有7个在3个新品种中均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5个标记定位于7EL染色体臂上,2个标记定位于7ES染色体臂上。利用97个定位于7E染色体的特异标记进一步对小偃693、小偃597和3个新品种的遗传片段进行鉴别,结果表明20个标记能在5个长穗偃麦草衍生品种(系)扩增出稳定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包括与Fhb7紧密连锁的Xsdau K8、Xsdau K144、Xsdau K27、Xsdau K99、Xcfa2040和Xsdau K116等6个标记(7EL 149.00—7EL 153.77),即表明该区段源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跨距约89 c M。然而,已报道的7EL染色体臂末端与Fhb7两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sdau K60(7EL 153.77)、Xmag1932(7EL 154.70)、Xcfa2240(7EL 156.27)、Xsdau K66(7EL 158.02)、Xsdau K71(7EL 158.97)和Xsews19(7EL 160.00)等在3个新品种及小偃597中均没检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结论】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具有较好的赤霉病抗性,携带来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的遗传区段,然而该抗赤霉病基因不同于Fhb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 十倍体长穗偃麦 赤霉病 Fhb7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抗白粉病小偃麦异代换系的细胞学和RAPD鉴定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洪刚 李丹丹 +2 位作者 刘树兵 高居荣 李兴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80-284,共5页
利用细胞学和RAPD方法,对从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复合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小麦种质系山农87074-526和山农87074-551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两种质系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 利用细胞学和RAPD方法,对从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复合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小麦种质系山农87074-526和山农87074-551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两种质系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二者杂交F_1 PMC MⅠ染色体构型亦为2n=21Ⅱ,两种质系分别与小麦中国春的杂种F_1 PMC MⅠ染色体构型均为2n=20Ⅱ+2Ⅰ,说明两种质系为相同的双体异代系。在苗期和成株期两种质系对白粉病15号菌种均表现免疫,其白粉病抗性为显性,并且来自长穗僵麦草,抗白粉病基因位于它们所含的偃麦草染色体上。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个引物OPE13和OPH15能在两种质系中稳定地扩增出长穗偃麦草亲本的特异DNA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异代换系 细胞学 RAPD 白粉病抗性
下载PDF
抗大麦黄矮病的小偃麦易位系的创制与鉴定 被引量:9
20
作者 辛志勇 张增燕 +1 位作者 陈孝 林志珊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52,共2页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vectored by several aphid species,is the most significant viral pathogen of wheat and other grain cereals.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resulting from BYDV in wheat,barley and oats have b...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vectored by several aphid species,is the most significant viral pathogen of wheat and other grain cereals.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resulting from BYDV in wheat,barley and oats have been reported in many countries.The most economic means of controlling BYDV is to develop wheat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to BYDV. So far no BYDV resistance has been described in wheat collections except one gene in some cultivars tolerant to BYDV. However, Thinopyrum intermedium ,two octoploids Zhong 4 awnless and TAF46,and the disomic addition lines,L1,Z1,Z2 and Z6 all showed resistance to BYDV. We developed several wheat Th.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Yw642, Yw443 and Yw243 etc., showing good BYDV resistance from L1 by inducing homologous pairing using CS Ph1 mutant. It was found that their BYDV resistance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gen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wheat lines was carried out by GISH and RFLP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GISH showed that the lines, Yw642, Yw443 and Yw243 etc., were homozygous wheat Th.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containing 20 pairs of wheat chromosomes and 1 pair of wheat Th.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in which the chromosome segments of Th intermedium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distal end of a pair of wheat chromosomes. RFLP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 of the wheat lines was T7DS·7DL 7XL translocation. The breakpoint of translocation is located on the distal end of 7DL,between Xpsr965 and Xpsr680,about 90 99 cM from the centromere. The BYDV gene is located on the distal end of 7XL around Xpsr680,Xpsr687 and Xwg380.The RFLP markers of psr680,psr687 and wg380 co segregated with the BYDV resistance and could be used fo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in wheat breeding program for BYDV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 易位素 抗大黄矮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