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朝鲜古代假传体文学对中国古代假传体文学的接受
1
作者 王群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66-71,共6页
滥觞于韩愈《毛颖传》的假传体文学传入朝鲜后,被朝鲜文学广泛接纳与充分吸收。这种接纳与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中国古代假传体文学叙事方法、结构的借用;其次,对中国古代假传体文学所传之物和描写方法的因袭;最后,对中国古... 滥觞于韩愈《毛颖传》的假传体文学传入朝鲜后,被朝鲜文学广泛接纳与充分吸收。这种接纳与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中国古代假传体文学叙事方法、结构的借用;其次,对中国古代假传体文学所传之物和描写方法的因袭;最后,对中国古代假传体文学“春秋笔法”的借鉴。但它并不是对中国假传体文学的一味模拟,而是借鉴中国假传体文学来影射朝鲜自身的社会现实,表现朝鲜作者自身的情感。朝鲜假传体文学上承朝鲜古代汉文小说《新罗殊异传》,下启李氏朝鲜汉文小说,在朝鲜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假传文学 中国假传文学 叙事结构 描写方法 春秋笔法
下载PDF
论假传的文人旨趣及其“以文为戏”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小菊 赵维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31,共7页
假传滥觞于韩愈的《毛颖传》,由宋明发展到高峰,是文人以拟人笔法寄寓情感的一种重要文体之一,反映了文人以文章自娱的精神。古代文人在"文以载道"的同时也不乏自娱的精神,而文人的自娱与普通人的娱乐方式不同,往往体现了文... 假传滥觞于韩愈的《毛颖传》,由宋明发展到高峰,是文人以拟人笔法寄寓情感的一种重要文体之一,反映了文人以文章自娱的精神。古代文人在"文以载道"的同时也不乏自娱的精神,而文人的自娱与普通人的娱乐方式不同,往往体现了文人的高雅旨趣。本文以假传为研究对象,探讨假传作者的炫才之笔和游戏之笔所体现的文人审美情趣,并且分析古代文人对假传作品"以文为戏"的理论批评,探究传统儒家文学思想关照下的"以文为戏"是古代文人在息焉游焉之时排兴遣闷的重要手段,科学地认识假传文学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传文学 以文为戏 炫才之笔 《毛颖传》
下载PDF
《毛颖传》与《楮生传》的比较探析
3
作者 余佳蔚 陈校语 《世界文学研究》 2024年第4期282-288,共7页
韩愈的《毛颖传》在朝鲜半岛的流传,象征着假传体文学正式融入朝鲜文学架构之中。在传入朝鲜半岛后,这种独特的拟人传记体散文形式迅速获得了朝鲜文学的认可与接纳。经过林椿、李奎报、李谷、李詹等文学家的精心创作,假传体文学在朝鲜... 韩愈的《毛颖传》在朝鲜半岛的流传,象征着假传体文学正式融入朝鲜文学架构之中。在传入朝鲜半岛后,这种独特的拟人传记体散文形式迅速获得了朝鲜文学的认可与接纳。经过林椿、李奎报、李谷、李詹等文学家的精心创作,假传体文学在朝鲜逐渐繁荣起来。朝鲜李詹所著的《楮生传》与唐朝韩愈的《毛颖传》在多个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相似性。两者均采用了虚构的传主,分别以“文房四宝”中的纸和笔为象征进行叙事,紧密贴合原型特性展开写作,并均以假传体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考。然而,在表达思想主张等方面,两者亦存在明显的差异。The spread of Han Yu’s “The Biography of Mao Ying”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symbolizes the formal integration of pseudo-biographical literature into the Korean literary structure. After being introduced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this unique form of anthropomorphic biographical prose quickly gained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in Korean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areful creation of writers such as Lin Chun, Li Kuibao, Li Gu, and Li Zhan, pseudo-biographical literature gradually flourished in North Korea. “The Biography of Chu Sheng” written by Li Zhan of North Korea and “The Biography of Mao Ying” written by Han Yu of the Tang Dynasty show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in many aspects. Both use fictitious biographies, and use the paper and pen as symbols of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to narrate the story. They closely foll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totype to write, and both express the author’s emotions and thoughts in the form of pseudo-biography. However, there are also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expressing ideas and propos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传文学 拟人传记体 《毛颖传》 《楮生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