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病变中上皮-间质连接区基底膜相关成分缺失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姜笃银 付小兵 +3 位作者 盛志勇 陈伟 周岗 孙同柱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 探讨上皮间质连接 (EIJ)的基底膜 (BM)成分缺失在皮肤创伤治疗中引发以上皮和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PEH)病变的机制。方法 采集 11例临床创 (烧 )伤后继发 PEH病变及 6例其边缘正常皮肤 (PEH N)标本 ,用免... 目的 探讨上皮间质连接 (EIJ)的基底膜 (BM)成分缺失在皮肤创伤治疗中引发以上皮和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PEH)病变的机制。方法 采集 11例临床创 (烧 )伤后继发 PEH病变及 6例其边缘正常皮肤 (PEH N)标本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EIJ区广谱细胞角蛋白 (p CK)、 型胶原 (Col )、层黏连蛋白 (L N)、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MMP 3和 MMP 9、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上皮钙黏蛋白 (E Cad)和β连接蛋白 (β Cat)的免疫反应性和分布特征 ,并结合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观察该区域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 PEH N组相比 ,PEH组 p CK阳性表皮呈鳞状上皮化并向深层间质伸展。在 Col 和 L N信号减弱或阴性的 EIJ处 ,表皮基底细胞表达 p CK、E Cad、MMP 2、MMP 3和 MMP 9的水平下降 ,相反 β Cat和 PCNA免疫化学染色明显增强 ,可见基底细胞向间质迁移或脱落 ,并在间质内检测到 p CK阳性上皮岛和游离的上皮细胞。相同部位超微结构显示 ,上皮基底细胞变形、核 /浆比增加 ,细胞间连接减少、间隙增宽 ,BM电子密度降低、结构紊乱或与基底细胞分离。结论 创伤相关的 PEH上皮基底细胞黏附、分化以及对基底膜和角蛋白结构形成能力的下降 ,是其向间质迁移和脱落的重要原因。EIJ的 BM内 Col 和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修复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上皮细胞 基底膜成分 Β-连接蛋白 上皮钙黏蛋白
下载PDF
创伤继发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病变中上皮细胞去分化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姜笃银 陈伟 +2 位作者 杨定文 付小兵 盛志勇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96-498,i001,共4页
目的 为探讨创面愈合相关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PEH)病变组织中上皮细胞去分化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 11例来自临床创 (烧 )伤后继发PEH病变及其边缘正常皮肤 6例 (PEH N)标本 ,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PEH上皮组织形态改变 ... 目的 为探讨创面愈合相关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PEH)病变组织中上皮细胞去分化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 11例来自临床创 (烧 )伤后继发PEH病变及其边缘正常皮肤 6例 (PEH N)标本 ,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PEH上皮组织形态改变 ,并结合免疫组化抗原标记技术 ,观察抗人广谱细胞角蛋白 (p CK)、CK19、Bcl 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PEH组织中定位和分布特征。结果 与PEH N组相比 ,PEH呈现鳞状上皮化生 ,间质密布微血管结构和炎症免疫细胞 ,可见表皮结构崩溃和细胞脱落 ;超微结构显示上皮基底细胞变形和细胞间隙增宽 ,可见肿瘤样细胞和单核细胞样细胞等异常分化细胞从原细胞浆膜“壳”结构孵出。在相同部位免疫组化显示 ,对Bcl 2和PCNA的免疫反应活性增强而缺失p CK和CK19标记的“基底细胞”从 p CK阳性的角蛋白框架内脱出 ,而在增生性上皮组织中央部位细胞则呈现CK19和Bcl 2强阳性的交织。结论 在PEH组织中丧失分化和表皮结构形成能力的表皮基底细胞呈脱壳样与原细胞浆膜结构分离 ,是基底细胞去分化的典型形态特征。在上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上皮细胞 去分化机制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角膜缘假性上皮瘤样增生1例
3
作者 张帆 王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646-646,共1页
关键词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角膜缘 板层角膜移植术 前房深度 浅表淋巴结 虹膜后粘连 病例报告 视力下降
下载PDF
上皮细胞分化紊乱导致创伤性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病变形成
4
作者 姜笃银 付小兵 +2 位作者 陈伟 孙同柱 盛志勇 《感染.炎症.修复》 2003年第2期78-82,2,共6页
目的:创伤早期处理不当可继发罕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EH)。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异常分化与PEH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来自临床11例因创(烧)伤继发PEH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H-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 目的:创伤早期处理不当可继发罕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EH)。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异常分化与PEH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来自临床11例因创(烧)伤继发PEH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H-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PEH上皮组织形态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人广谱角蛋白(p-CK)、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及其受体(LN-R)、β1-整合素、上皮性钙粘蛋白(E-Cad)、β-连环蛋白(β-Cat)、粘着斑激酶(FAK)、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PEH组织中定位和分布特征。结果:与PEH-N组相比,PEH呈现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可见上皮基底细胞脱落;超微结构显示上皮细胞变形,核-浆比增加,细胞间连接松解,新形成的肿瘤样细胞从上皮细胞原位"脱壳"样迁移;相同部位免疫组化显示基底细胞p-CK、Ⅳ型胶原、LN和LN-R、E-Cad和ICAM-1表达能力丧失或显著减弱,但β-Cat、FAK、β1-整合素和PCNA的免疫反应性增强,深层间质内肿瘤样细胞恢复p-CK、CK19、E-Cad和ICAM-1的免疫活性,成堆聚集或增殖后形成实变的上皮岛。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创伤性PEH上皮细胞存在去分化后再分化现象,是上皮反应性增生及其良性病变的重要特征。局部炎症感染因素的刺激,导致上皮细胞缺失ICAM-1和E-Cad以及对FAK和β-Cat的过度反应,特别是基底细胞上β-Cat/E-Cad高信号落差,可能是上皮细胞丧失分化和结构形成能力、完成细胞迁移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修复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肉芽肿 去分化 再分化 间接免疫荧光
下载PDF
上皮细胞分化紊乱导致创伤性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病变形成
5
《感染.炎症.修复》 2003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目的:创伤早期处理不当可继发罕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EH)。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异常分化与 PEH 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来自临床11例因创(烧)伤继发 PEH 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H-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 目的:创伤早期处理不当可继发罕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EH)。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异常分化与 PEH 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来自临床11例因创(烧)伤继发 PEH 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H-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 PEH 上皮组织形态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人广谱角蛋白(p-CK)、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及其受体(LN-R)、β1-整合素、上皮细胞钙粘附蛋白(E-Cad)、β-连环蛋白(β-Cat)、粘着斑激酶(FAK)、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PEH 组织中定位和分布特征。结果:与 PEH-N 组相比,PEH 呈现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可见上皮基底细胞脱落;超微结构显示上皮细胞变形,核-浆比增加,细胞间连接松解,新形成的肿瘤样细胞从上皮细胞原位"脱壳"样迁移;相同部位免疫组化显示基底细胞 p-CK、Ⅳ型胶原、LN 和 LN-R、E-Cad 和 ICAM-1表达能力丧失或显著减弱,但β-Cat、FAK、β1-整合素和 PCNA 的免疫反应性增强,深层问质内肿瘤样细胞恢复 p-CK、CK19、E-C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肉芽肿 去分化 逆分化 间接免疫荧光
下载PDF
皮肤创伤后形成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的病因分析——附11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姜笃银 付小兵 +1 位作者 盛志勇 陈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54-457,F003,共5页
目的 探讨皮肤创伤后发生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 ( PEG)的原因 ,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11例 PEG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 ,并对组织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PEG组织内培养出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 目的 探讨皮肤创伤后发生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 ( PEG)的原因 ,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11例 PEG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 ,并对组织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PEG组织内培养出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B型溶血性链球菌、粪链球菌等 ,多数耐受甲氧苯青霉素而对万古霉素敏感。彻底清创后采用游离植皮或皮瓣覆盖创面 ,配合局部注射万古霉素可预防病变复发。组织学观察到很长的上皮脚呈蜂窝状包裹肉芽组织 ,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生长 ,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相对较少 ,符合 PEG病变特征。结论 早期创面处理不当和耐药菌感染是PEG发生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皮肤 假性上皮肉芽肿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修复
下载PDF
上皮细胞向免疫细胞转分化促进创伤后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的形成 被引量:2
7
作者 姜笃银 付小兵 +2 位作者 陈伟 孙同柱 盛志勇 《感染.炎症.修复》 2003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早期创伤处理不当和创面感染可导致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PEG)。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转分化与 PEG 病变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例来自创(烧)伤后继发 PEG 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G-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 目的:早期创伤处理不当和创面感染可导致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PEG)。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转分化与 PEG 病变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例来自创(烧)伤后继发 PEG 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G-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 PEG 上皮组织形态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观察抗入广谱角蛋白(p-CK)、CK19、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LN)、上皮细胞钙粘附蛋白(E-Cad)、β-连环蛋白(β-Cat)、粘着斑激酶(FAK)、干细胞因子(SCF)和受体(c-Ki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分化抗原簇14(CD14)、CD68和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在 PEG 组织中定位和分布特征。结果:与PEG-N 组相比,PEG 呈现鳞状上皮化生,间质密布微血管结构和炎症细胞,可见上皮基底部结构崩溃、细胞顶-基极性丧失或减弱并有较多的细胞向间质迁移;超微结构显示上皮基底细胞变形、核/浆比增加和细胞间隙增宽.可见单核-巨噬细胞样细胞和肥大细胞样细胞原位"脱壳"样改变并与基底膜解离。在相同部位免疫标记显示基底细胞 p-CK、Ck19和 E-Cad 被显著下调,几乎不表达基底膜Ⅳ型胶原和 LN 成分,但对β-Cat 和 FAK 有较高的免疫反应活性,并在上皮组织和间质内发现大小不一的 CD14^+-单核细胞、CD68^+巨噬细胞、MCT^+-肥大细胞和CD68^+/MCT^+-双阳性细胞,并有较强的 SCF、c-Kit 和 PCNA 标记。结论:在 PEG 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上皮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转分化现象,可能与上皮细胞差异性表达β-Cat/E-Cad 信号落差和 SCF-c—Kit信号通路被活化有关。上皮细胞向免疫细胞的异常取向可能是皮肤免疫系统过度动员的体现。上皮细胞跨胚层转分化机制将有助于肿瘤免疫和创伤修复失控机理的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修复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肉芽肿 转分化 间接免疫荧光
下载PDF
伊曲康唑治愈1例着色真菌病
8
作者 顾有守 谷梅 +1 位作者 黎明 杨立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9-30,共2页
伊曲康唑治愈1例着色真菌病顾有守①谷梅①黎明①杨立刚①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8岁,在1982年夏季,于干农活时不慎被树枝刺伤左小腿胫前,约2周后在刺伤部出现一红色丘疹,以后很快增大成结节并渐向外扩张呈紫红色斑块。3个... 伊曲康唑治愈1例着色真菌病顾有守①谷梅①黎明①杨立刚①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8岁,在1982年夏季,于干农活时不慎被树枝刺伤左小腿胫前,约2周后在刺伤部出现一红色丘疹,以后很快增大成结节并渐向外扩张呈紫红色斑块。3个月后其中央发生溃疡,表面经常流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着色真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 卡氏枝孢霉 药代动力学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氟康唑 斯皮仁诺 皮损 色素沉着
下载PDF
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肉芽肿
9
作者 孙修蓉 四荣联 郭丽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43-43,共1页
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肉芽肿孙修蓉,四荣联,郭丽英我们应用伊曲康唑治疗1例念珠菌性肉芽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25岁,鼻、面、头部、双手长癣20年。自幼口腔长"白膜",破溃、疼痛、口周及鼻部长小红疙瘩,逐... 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肉芽肿孙修蓉,四荣联,郭丽英我们应用伊曲康唑治疗1例念珠菌性肉芽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25岁,鼻、面、头部、双手长癣20年。自幼口腔长"白膜",破溃、疼痛、口周及鼻部长小红疙瘩,逐渐扩大,表面结厚痂皮,高出皮肤,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念珠菌性 肉芽肿 口腔 萎缩性瘢痕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皮肤念珠菌病 河北医科大学 白色念珠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
下载PDF
钳切配合激光治疗巨大尖锐湿疣52例
10
作者 杨远荣 陈红英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57-57,共1页
我科自1989年5月至1994年6月,采用钳切配合激光治疗肛门巨大尖锐湿疣5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2岁;职业为推销员者14例,司机13例,个体户13例,工人4例,无业人员4例,营业员2例,劳改犯... 我科自1989年5月至1994年6月,采用钳切配合激光治疗肛门巨大尖锐湿疣5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2岁;职业为推销员者14例,司机13例,个体户13例,工人4例,无业人员4例,营业员2例,劳改犯2例。皮损结节最多40余个,皮损面积最大8×6×4cm。丛状排列,叠瓦式生长,柔软的淡红色乳头样疣状物融合而成,逐渐增大增多,有的生长迅速,来势凶猛。表面凹凸不平,根部带有蒂,有的呈菜花样。当疣状物破裂时,有分泌物渗出,出血、痒、痛、有臭味,触之易出血。其中1例合并肛周脓肿,4例合并滴虫性阴道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尖锐湿疣 激光治疗 激光手术 疣状物 肛周脓肿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表面凹凸不平 职工医学院 激光热效应 血管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