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药物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凯华 周雄辉 +3 位作者 刘强 汪金 李丽萍 王科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589-590,共2页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噻氯匹啶两种药物在体外对血小板依赖性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XT-1800i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对添加不同药物浓度抗凝血进行计数分析,并与手工法计数结果比较。结果加入阿米卡星或噻氯匹啶的抗凝管与EDTA-K2抗凝管计...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噻氯匹啶两种药物在体外对血小板依赖性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XT-1800i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对添加不同药物浓度抗凝血进行计数分析,并与手工法计数结果比较。结果加入阿米卡星或噻氯匹啶的抗凝管与EDTA-K2抗凝管计数血小板有显著差异(P<0.01),而与手工法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与常规测定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米卡星、噻氯匹啶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聚集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适用于血小板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卡星 噻氯匹啶 血小板测定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预防及其解决办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菲 白洁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2期220-220,共1页
通过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PTCP)个例分析。综述利用血小板直方图;复检,血小板进行性减少;EDTA-K2抗凝血涂片瑞士染色镜检血小板是否聚集;手工计数血小板时观察有无凝集以及某些仪器通过测量血小... 通过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PTCP)个例分析。综述利用血小板直方图;复检,血小板进行性减少;EDTA-K2抗凝血涂片瑞士染色镜检血小板是否聚集;手工计数血小板时观察有无凝集以及某些仪器通过测量血小板聚集体来判断、鉴别EDTA—PTCP的存在。对已知EDTA—PTCP人群,通过即采即测或37℃保温运输标本、改用柠檬酸盐和肝素抗凝来预防和避免EDTA—PTCP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 涂片 镜检 聚集 聚集
下载PDF
末梢全血和静脉血待测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梁华英 黄胜 +1 位作者 洪流 程洪周 《吉林医学》 CAS 2009年第13期1231-1233,共3页
目的:探讨末梢全血和静脉血待测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33例末梢全血标本和20例静脉血标本被分别注入EDTA-K2抗凝管,轻轻充分混匀后立即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然后再分别放置10min和30min后,再次混匀测定,对末梢全血与静... 目的:探讨末梢全血和静脉血待测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33例末梢全血标本和20例静脉血标本被分别注入EDTA-K2抗凝管,轻轻充分混匀后立即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然后再分别放置10min和30min后,再次混匀测定,对末梢全血与静脉血在三个时间测定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末梢全血10min的结果与即测的结果比较:白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数明显升高(P<0.001);30min结果与10min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各个时间的测定结果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全血采集过程中由于组织液混入,促使血小板短时间内产生一个可逆的假性聚集,从而影响WBC和PLT结果的准确性;末梢全血采集后放置10min后再测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静脉血采集混匀后即上机检测对结果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梢全血 静脉血 血小板计数 白细胞计数 假性聚集
下载PDF
末梢全血的放置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倪琛 成玲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3年第6期363-363,共1页
关键词 全血 白细胞 血小板 假性聚集
下载PDF
末梢全血不同放置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苏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年第3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末梢全血采集后不同放置时间对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检测的影响。方法对40例患者采集末梢全血注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管抗凝,轻轻充分混匀后立即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然后分别放置10 min和30 min后再次测定;对以... 目的探讨末梢全血采集后不同放置时间对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检测的影响。方法对40例患者采集末梢全血注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管抗凝,轻轻充分混匀后立即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然后分别放置10 min和30 min后再次测定;对以上三个时间测定的白细胞数、中性粒白细胞百分率(NEUT%)、中间细胞面分率(MXD%)、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血小板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值(P-LCR)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0 min的结果与30 min的结果比较:白细胞数降低,血小板数升高,NEUT%升高,LYMPH%降低,MPV降低、P-LCR降低,两组结果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血小扳数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MXD%与PDW差异无显著性(P>0.05);30 min结果与10 min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0 min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均出现不同程度异常,10 min后直方图恢复正常。结论末梢全血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标本或多或少有组织液混入及血小板周围环境的改变,促使血小板短时间内产生一个假性聚集现象,从而影响WBC和PLT结果的准确性,在EDTA-K2的逐渐作用下血小板解聚,结果恢复正常;末梢全血采集后放置10 min后再测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梢全血 血小板 白细胞 假性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