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摘要) 被引量:1
1
作者 丁育增 闫吉正 刘新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22,共1页
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摘要)丁育增闫吉正刘新宏本文总结了我院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35例,其中3例自然闭合,余32例均经手术证实,合并畸形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患儿3... 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摘要)丁育增闫吉正刘新宏本文总结了我院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35例,其中3例自然闭合,余32例均经手术证实,合并畸形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患儿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缺损 合并症 假性膜部瘤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
2
作者 郗二平 殷桂林 +2 位作者 朱水波 高旭辉 刘勇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63-65,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005-12/2008-12月,采用国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37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 目的评价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005-12/2008-12月,采用国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37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37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全部成功行封堵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1例采用封堵瘤体法,26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3例,3个月随访时消失。结论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术中要根据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假性膜部瘤 心导管 封堵器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
3
作者 赵琦峰 王胜利 +3 位作者 胡型锑 杨美高 黄宪平 赵曙光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342-343,共2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假性膜部瘤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的外科治疗
4
作者 何兆忠 王奇 +1 位作者 韦武利 向敏峰 《华夏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923-924,共2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8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18例,其中合并假性膜部瘤34例。结果:30例经右房切口,4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剪开隔瓣后完全显露真正的室间隔缺损,室缺...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8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18例,其中合并假性膜部瘤34例。结果:30例经右房切口,4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剪开隔瓣后完全显露真正的室间隔缺损,室缺直径在0.5-1.8cm,直径〉1cm用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结论:术中完全显露真正室间隔缺损,才能完整修补缺损,避免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假性膜部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假性膜部室隔瘤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丁育增 闫吉亚 刘新宏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112-112,140,共2页
关键词 假性膜部室隔瘤 超声波诊断 彩色多普勒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伴假性膜样瘤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6
作者 汪朝阳 邵国丰 +4 位作者 沈韦羽 史信宝 余凯忠 杨爱爱 张志梁 《现代实用医学》 1995年第3期120-120,共1页
室间隔缺损伴假性膜样瘤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汪朝阳,邵国丰,沈韦羽,史信宝,余凯忠,杨爱爱,张志梁假性膜样瘤是隔瓣后型室间隔缺损(VSD)常伴有的一种异常结构,是因隔瓣及其腥索增生粘连并覆盖于VSD而成。本院从1993年1... 室间隔缺损伴假性膜样瘤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汪朝阳,邵国丰,沈韦羽,史信宝,余凯忠,杨爱爱,张志梁假性膜样瘤是隔瓣后型室间隔缺损(VSD)常伴有的一种异常结构,是因隔瓣及其腥索增生粘连并覆盖于VSD而成。本院从1993年11月到1995年4月共收治膜部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假性膜 诊断与治疗 瘤形成 胸心血管外科 右心室 右心房切口 部室间隔缺损 外科处理 室间隔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的外科治疗
7
作者 韦武利 王奇 +1 位作者 何兆忠 向敏峰 《黑龙江医学》 2006年第12期929-930,共2页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2005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18例,其中合并假性膜部瘤34例。结果 34例均经右房切口,剪开隔瓣完全显露真正的室间隔缺损,室缺直径在0.5-1.8cm,直径〉1.0c...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2005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18例,其中合并假性膜部瘤34例。结果 34例均经右房切口,剪开隔瓣完全显露真正的室间隔缺损,室缺直径在0.5-1.8cm,直径〉1.0cm,用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结论 术中完全显露真正室间隔缺损,才能完整修补缺损,避免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假性膜部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假性膜部瘤的外科治疗
8
作者 李俊杰 朱继先 李树斌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276-277,共2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126例,其中假性膜部瘤26例.结果26例均经右房切口手术.在增加回心血量时可见呈瘤样向右室内突出,残留的小孔直径在0.2~0.5 cm,可见单孔、...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126例,其中假性膜部瘤26例.结果26例均经右房切口手术.在增加回心血量时可见呈瘤样向右室内突出,残留的小孔直径在0.2~0.5 cm,可见单孔、双孔、多孔,5例直接缝合,20例剪开隔瓣后见真正的室间隔缺损,直径在0.6~2 cm,用涤纶片修补.结论手术中探查确定真正室间隔缺损的位置,才能完整封堵缺损,矫正血流动力学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假性膜部瘤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6例
9
作者 阿尔泰 巴特尔 +2 位作者 何方 赵敏 刘捷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1年第5期443-443,共1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假性膜部瘤 并发症 VSD PMVS 体外循环
下载PDF
创伤性硬膜下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附6例报道)
10
作者 刘海兵 吴贤群 +4 位作者 何祥中 王守森 薛亮 魏梁锋 洪景芳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硬膜下假性动脉瘤(TS-PSAN)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例TS-PSAN患者的临床治疗。所有患者均通过头颅DSA明确诊断,4例行血管... 目的 探讨创伤性硬膜下假性动脉瘤(TS-PSAN)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例TS-PSAN患者的临床治疗。所有患者均通过头颅DSA明确诊断,4例行血管内治疗,其中2例闭塞载瘤动脉,2例双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1例患者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1例保守治疗。术后随访8个月~6年。结果 6例TS-PSAN外伤后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首次CTA或DSA检查明确动脉瘤诊断,1例伤后第1次CTA阴性,因眼球充血肿胀,42 d后行CTA检查明确颅内巨大动脉瘤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6例患者动脉瘤均治愈,4例获得CTA随访,2例获得DSA随访,术后6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例,1分1例,2分3例。随访(33.95±13.86)个月内均无复发。结论 应根据动脉瘤位置及形态,结合患者颅脑损伤的治疗策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血管内治疗首选血管重建;代偿良好者或较末梢且不影响功能者,闭塞载瘤动脉是安全的;开颅手术同样是一项重要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硬假性动脉瘤 蛛网下腔出血 创伤性颅脑损伤 血管内治疗 颅内外搭桥 治疗选择
下载PDF
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婷婷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50-953,共4页
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PEX)是一种以纤维状剥脱物广泛沉积于眼部及全身其他组织为特征的年龄相关性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可加速白内障的进展,部分患者可继发青光眼。目前研究表明,PEX的发病与基底膜损伤、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以及遗传因素... 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PEX)是一种以纤维状剥脱物广泛沉积于眼部及全身其他组织为特征的年龄相关性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可加速白内障的进展,部分患者可继发青光眼。目前研究表明,PEX的发病与基底膜损伤、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以及遗传因素相关,但确切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就PEX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PEX的预防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剥脱综合征 发病机制 基底学说 免疫学说 遗传学说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对假性包膜外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的围手术期管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娟 郭翔 +4 位作者 鄢子盛 范婷 吴黎琨 厉春林 雷霆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围手术期管理在垂体腺瘤假性包膜外经鼻蝶手术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6月~2017年12月需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病人122例,其中ERAS组65例,采用ERAS临床路径,对照组57例,采用传统临床路径。比较两组病人...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围手术期管理在垂体腺瘤假性包膜外经鼻蝶手术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6月~2017年12月需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病人122例,其中ERAS组65例,采用ERAS临床路径,对照组57例,采用传统临床路径。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卡氏(KPS)评分,术前准备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切除率,术后尿崩,脑脊液漏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满意度。结果 ERAS组自术后1天至术后30天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ERAS组病人住院期间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明显缩短(P<0.05)。ERAS组肿瘤全切率为83.08%,对照组为8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尿崩、鼻腔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ERAS组(P<0.05)。结论垂体腺瘤经鼻蝶假性包膜外切除是ERAS的最好体现,同时兼顾了微创手术理念和最大限度的功能保护,在围手术期贯彻ERAS是提高垂体瘤手术病人疗效和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垂体腺瘤 假性 经鼻蝶显微切除术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胸腰椎椎板切除术后假性硬脊膜囊肿2例报道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海量 沈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9-440,共2页
硬膜破裂是脊柱手术中的一种相对常见的并发症,手术修补是治疗的常规方法。继发于硬膜破裂而形成的假性硬脊膜囊肿是一种少见并发症,多数患者并无症状,仅在术后复查MRI时发现。少数患者由于囊肿压迫脊髓、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症状。我们收... 硬膜破裂是脊柱手术中的一种相对常见的并发症,手术修补是治疗的常规方法。继发于硬膜破裂而形成的假性硬脊膜囊肿是一种少见并发症,多数患者并无症状,仅在术后复查MRI时发现。少数患者由于囊肿压迫脊髓、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症状。我们收治2例胸腰椎椎板切除术后发生假性硬脊膜囊肿患者,对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硬脊囊肿 椎板切除术后 引流治疗 胸腰椎 蛛网下腔 少见并发症 破裂 手术修补
下载PDF
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颜海燕 孙建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的可行性、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9例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PSA患者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股总动脉6例,股浅动脉3例,均... 目的初步探讨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的可行性、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9例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PSA患者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股总动脉6例,股浅动脉3例,均接受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记录术中造影表现、植入支架尺寸和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结果。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症状改善、瘤腔修复效果及内漏、支架感染、支架内狭窄及断裂情况。支架植入前后均作抗感染治疗,术后对腹股沟区软组织感染区作清创及(或)引流术。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植入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技术均获成功,无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提示瘤腔完全修复,载瘤动脉远端通畅,无内漏发生。术后6、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保肢成功,未出现间歇性跛行及肌肉萎缩、乏力。CTA复查显示无内漏,无支架感染、断裂及支架内狭窄发生。结论在充分抗感染及局部清创引流条件下,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能迅速覆盖PSA瘤腔破口,挽救患者生命,其较好的柔顺性、贴附性和通过性减少了术后间歇性跛行及支架断裂、支架内狭窄发生率,有望成为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PSA患者血管重建方法之一。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毒品所致假性动脉瘤:Viabahn^TM覆支架 腔内修复
下载PDF
表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脑梗死8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梅芳 易婷玉 +1 位作者 吴燕敏 陈文伙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33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表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脑梗死的原因。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例,分析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结果:右侧偏瘫及失语3例,左侧偏瘫3例,视野异常2例。头颅MRI显示急性脑梗死8例,左侧额叶3例,其中2例合并皮层下分水岭梗... 目的:探讨表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脑梗死的原因。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例,分析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结果:右侧偏瘫及失语3例,左侧偏瘫3例,视野异常2例。头颅MRI显示急性脑梗死8例,左侧额叶3例,其中2例合并皮层下分水岭梗死,右侧额叶3例,均合并皮层下分水岭梗死,右侧枕叶2例,MRA提示脑血管狭窄、闭塞5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结论:急性大脑皮层梗死早期因代偿脑膜支血流缓慢,易在CT表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蛛网下腔出血 脑梗死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经蝶假性包膜下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后垂体功能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卓 陈娟 +3 位作者 胡峰 徐钰 王俊文 雷霆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6期529-531,共3页
目的:探讨经蝶假性包膜下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对术后垂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有完整随访记录的经鼻蝶垂体瘤显微切除术患者156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手术病例中,假性包膜103例(66.03%),男30例(29.13%),女73例(70.8... 目的:探讨经蝶假性包膜下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对术后垂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有完整随访记录的经鼻蝶垂体瘤显微切除术患者156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手术病例中,假性包膜103例(66.03%),男30例(29.13%),女73例(70.87%)。其中,术前基础皮质醇低下患者39例,手术后皮质醇恢复正常,术后3 d及3月皮质醇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术前皮质醇正常61例,手术前后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影像学检查,假性包膜组肿瘤全切率高于非假性包膜组(P<0.05)。结论:基于假性包膜下的经蝶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可以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促进垂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经蝶显微手术 假性
下载PDF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的CT定量分析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腾飞 刘巧梨 +3 位作者 易海玲 汤培荣 李祝和 关键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88-1492,共5页
目的:探讨CT平扫定量参数测量鉴别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与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H)的可行性。方法:105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P-SAH组(15例)、D-SAH组(30例)、对照组A(血红蛋白正常者30例)及对照组B(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CT平扫定量参数测量鉴别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与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H)的可行性。方法:105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P-SAH组(15例)、D-SAH组(30例)、对照组A(血红蛋白正常者30例)及对照组B(血红蛋白升高者30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和CT资料。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脑沟裂内血管区及其邻近脑白质的CT值,计算两者的差值(D),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平扫CT图像上P-SAH组和D-SAH组均表现为脑沟裂内血管区与脑白质密度的差异较对照组增大、两者对比更明显。脑沟裂内血管区和邻近脑白质的CT值及D值在4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SAH组脑沟裂内血管区的平均CT值为(53.26±5.50)HU,显著高于与其它3组(P<0.05);P-SAH组脑沟裂内血管区的CT值与对照组B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2±5.38)vs.(41.91±1.30)HU;P>0.05]。P-SAH组、D-SAH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的脑白质CT值分别为(26.42±2.10)、(30.11±0.77)、(29.91±1.25)和(30.37±1.31)HU,P-SAH组明显低于其它3组(P均<0.05),其它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沟裂血管区与脑白质CT差值在四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AH组与对照组B之间,以差值大于13.35HU为界值来判定P-SAH,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敏感度84.6%,特异度90.0%;P-SAH组与D-SAH组之间,以差值小于18.15HU为界值来判定P-SAH,AUC为0.762,敏感度76.9%,特异度70.0%。结论:脑沟裂血管区和邻近脑白质的CT值及两者的差值对判断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资与D-SAH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蛛网下腔出血 蛛网下腔出血 脑水肿 脑沟裂 脑白质
下载PDF
持续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硬脊膜假性囊肿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冬长 黄阳亮 +1 位作者 王丽冰 于滨生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2期5-7,共3页
目的评价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对硬脊膜假性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10年12月,本科3265例手术后出现症状性硬脊膜假性囊肿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8~69岁,平均57.3岁,均为后路手术。其中胸椎4例,腰骶椎8例。发病时间2个月~3... 目的评价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对硬脊膜假性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10年12月,本科3265例手术后出现症状性硬脊膜假性囊肿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8~69岁,平均57.3岁,均为后路手术。其中胸椎4例,腰骶椎8例。发病时间2个月~3年,平均1.5年。随机将全部病例分为2组,A组7例行硬脊膜假性囊肿切除并硬脊膜修补术;B组5例采取硬脊膜假性囊肿切除并硬脊膜修补联合经皮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术。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结果 A组7例病人手术后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间6~10d(平均7.5d),术后1例脑脊液自切口渗出,并发感染,控制感染后,联合经皮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而治愈,2例术后出现囊肿复发,行二次手术硬脊膜假性囊肿切除并硬脊膜修补联合经皮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而治愈,其余4例未见相关并发症,Ⅰ期愈合;B组5例病人手术后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间为4~5d(平均为4.5d),蛛网膜下腔引流导管留置时间为5~7d(平均5.5d)本组所有患者均未见脑脊液从伤口流出,无任何追加治疗,无逆行性感染。拔管后,对蛛网膜下腔引流管内壁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5年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采用直接硬脊膜假性囊肿切除并硬脊膜修补联合经蛛网膜下腔引流可以缩短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间;且可避免复发及切口感染。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假性囊肿 蛛网下腔 引流 修补
下载PDF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智钧 黄腾飞 +5 位作者 郭文青 陈剑贤 刘强 张健 孙占友 关键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1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19年12月CT平扫上表现为P-SAH的确诊病例13例,包括非脑出血性疾病的脑死亡者(器官供体)5例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8例。所有病例均行C...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19年12月CT平扫上表现为P-SAH的确诊病例13例,包括非脑出血性疾病的脑死亡者(器官供体)5例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8例。所有病例均行CT扫描。描述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的CT表现;在平扫CT图像上对脑白质和脑沟裂血管区定点、对称地勾画兴趣区(ROI),保持各ROI大小一致(脑白质ROI为100 mm2,脑沟裂血管区ROI为10 mm2),并分别测量CT值。比较脑死亡者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的测量值及CT表现,并观察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的临床预后。结果所有病例均出现P-SAH,CT平扫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肿胀,密度减低,脑灰白质分界模糊,脑室受压变窄,基底池及脑沟裂内见管线状高密度影,对称分布。5例脑死亡者脑白质水肿区CT值范围21.9~29.8 HU,平均(26.25±2.28)HU;脑沟裂血管区CT值范围35.1~45.0 HU,平均(41.45±2.42)HU。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脑白质水肿区CT值范围21.9~29.8 HU,平均(26.02±2.20)HU;脑沟裂血管区CT值范围35.1~56.9 HU,平均(45.07±4.47)HU。全部病例脑沟裂血管区与脑白质CT值的差值为(17.54±3.05)HU。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均于2周内死亡。结论重度弥漫性脑水肿时,颅脑CT平扫上可见典型的P-SAH;P-SAH的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蛛网下腔出血 脑水肿 弥漫性 预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富彬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1017-1018,共2页
网状玻璃膜疣(reticular pseudodrusen,RPD)不同于典型玻璃膜疣(typical drusen),与黄斑病变关系密切,推测RPD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发展的高风险因素,包括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和... 网状玻璃膜疣(reticular pseudodrusen,RPD)不同于典型玻璃膜疣(typical drusen),与黄斑病变关系密切,推测RPD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发展的高风险因素,包括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高度关注。RPD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时表现不同,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t,AF)和红外线(infrared,IR)影像具有特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假性玻璃 黄斑疾病 自发荧光 红外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