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视域下的语言释放路径研究
1
作者 尹付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87-92,共6页
认知语义学认为,不同的认知系统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个认知对象。在同样一个场景下,视觉的呈现与语言的呈现往往会不完全一致,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同一实体有着不同的认知路径。实体或情景在一定条件下常常以运动形式呈现,释放则是不可... 认知语义学认为,不同的认知系统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个认知对象。在同样一个场景下,视觉的呈现与语言的呈现往往会不完全一致,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同一实体有着不同的认知路径。实体或情景在一定条件下常常以运动形式呈现,释放则是不可感知的某物由始发点向前运行的虚拟运动。实体由一个始发点向另一个方向沿着释放路径移动,最终到达终点,始发点、路径和终点构成了完整的虚拟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路径 假想运动 认知
下载PDF
语言释放路径的认知观研究概述
2
作者 尹付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29-33,共5页
在同样一个场景下,视觉的呈现与语言的呈现往往会不完全一致,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同一实体有着不同的认知呈现。当实体或情景呈现在感官面前时常被赋予一种运动,而释放就是一个不可感知的某物出现在一个始发点的虚拟运动。实体由一... 在同样一个场景下,视觉的呈现与语言的呈现往往会不完全一致,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同一实体有着不同的认知呈现。当实体或情景呈现在感官面前时常被赋予一种运动,而释放就是一个不可感知的某物出现在一个始发点的虚拟运动。实体由一个始发点向另一个方向沿着释放路径移动最终到达终点,始发点、路径和终点构成了完整的虚拟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路径 假想运动 认知
下载PDF
英汉语言表达中“假想性运动”的类型学分析
3
作者 张丽波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292-,294,共2页
本文依据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从"释放型"、"相对框架运动"、"出现路径"和"同延路径"等四个方面,分析英汉语言表达中"假想性运动"的类型以及认知对"假想性运动"的影... 本文依据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从"释放型"、"相对框架运动"、"出现路径"和"同延路径"等四个方面,分析英汉语言表达中"假想性运动"的类型以及认知对"假想性运动"的影响。英汉语言表达中"假想性运动"的类型,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运动事件框架 假想运动 路径
原文传递
英汉静态存在句中动词语义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田臻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20,共5页
除原型存在动词外,英汉静态存在句对动词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出现在该句式中的英汉存在动词的语义类型进行了比较,并在语料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两者语义特征的异同:1)两者都具有"非动力"特征;2)汉... 除原型存在动词外,英汉静态存在句对动词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出现在该句式中的英汉存在动词的语义类型进行了比较,并在语料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两者语义特征的异同:1)两者都具有"非动力"特征;2)汉语静态存在句中的动词动作性较强,多表达位移事件;英语静态存在句中的动词动作强弱不一,与位移事件的关联也没那么紧密。最后,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上述差异进行解释,认为汉语静态存在句中的动词多强调"位移的终点"而英语静态存在句中的动词强调的则是"事件结果"。另外,英语静态存在句还可以运用"假想运动",以假想的运动状态来指称事物的静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静态存在动词 非动力特征 位移终点 事件结果 假想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