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步行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胡晓诗 岳青 +5 位作者 刘前进 梁艳华 郭荣荣 张燕庆 杨冰兵 张通 《中国康复》 2023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患侧步长、步宽、动态及静态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10MWT及动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UGT及静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2组步宽均显著减小(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侧步长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垫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儿童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儿童 平衡垫训练 平衡 步行能力
下载PDF
上田法与Bobath法治疗偏瘫儿童上肢痉挛期的疗效评定 被引量:9
2
作者 徐鸿霞 高晓虹 李润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5期274-275,共2页
目的探讨偏瘫儿童痉挛期在临床康复训练中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 ,促进患肢及手的功能发育的方法。方法 32例符合条件的偏瘫儿随机分为上田组和Bobath组 ,每组 16例 ,并在训练前 1周进行功能检查评测 ,然后分别用上田法与Bobath法降低患侧... 目的探讨偏瘫儿童痉挛期在临床康复训练中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 ,促进患肢及手的功能发育的方法。方法 32例符合条件的偏瘫儿随机分为上田组和Bobath组 ,每组 16例 ,并在训练前 1周进行功能检查评测 ,然后分别用上田法与Bobath法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 ,抑制异常姿势。痉挛控制后 ,两组均进行有选择的、不引起痉挛的作业活动来诱发和促进患肢及手的功能恢复 ,疗程为 3个月。以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的详细分级与Burnnstrom偏瘫手的功能评价法进行评测。结果通过治疗前后对照 ,上田组患肢肌张力降低程度和患肢及手的功能提高均明显优于Bobath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儿童 痉挛期 上田法 BOBATH法 康复
下载PDF
基于三维步态分析的偏瘫儿童个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茜 张秀伟 《数码设计》 2020年第23期162-163,共2页
目的运用Steinbichler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对偏瘫儿童运动步态进行分析,从而对偏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个案进行分析,再通过运动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家庭教育对个案进行康复训练评估其康复... 目的运用Steinbichler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对偏瘫儿童运动步态进行分析,从而对偏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个案进行分析,再通过运动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家庭教育对个案进行康复训练评估其康复效果。结果患者抗重力伸展明显改善,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增加患儿的双下肢达四级以上,双腘窝角150度,走路姿势改善,减少内八姿势,能双脚跳离地面但是没有超过10CM,从2个台阶的高度能偶尔同时双脚往下跳。结论基于三维步态分析评估偏瘫儿童更细致、全面地反映患者运动能力,为制订康复计划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步态分析 偏瘫儿童 康复训练
下载PDF
本体觉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促进作用
4
作者 罗璐 杨艳文 《饮食科学》 2017年第3X期34-34,共1页
对于儿童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所使用的治疗方法是本体觉训练法。本体觉训练方法对于痉挛型偏瘫儿童来说是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经过此项训练后,患儿的各个指标的数据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 对于儿童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所使用的治疗方法是本体觉训练法。本体觉训练方法对于痉挛型偏瘫儿童来说是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经过此项训练后,患儿的各个指标的数据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讲述本体觉对于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觉 痉挛型 偏瘫儿童 促进作用
下载PDF
儿童交替性偏瘫误诊为癫痫1例报道
5
作者 杨健 林志宏 郑建中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35-136,139,共3页
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HC)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肌肉无力或瘫痪为特征,通常影响一侧躯体。其中,大多数病例是散发的,少数病例有家族史。现报道1例早期被误诊为癫痫的儿童... 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HC)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肌肉无力或瘫痪为特征,通常影响一侧躯体。其中,大多数病例是散发的,少数病例有家族史。现报道1例早期被误诊为癫痫的儿童交替性偏瘫患者。1病例资料患儿,女,1岁,因“间断抽搐1年余,双眼向左侧凝视,肢体交替性偏瘫”于2022年7月23日入住我院儿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交替性偏瘫 ATP1A3基因 氟桂利嗪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辛宁 张玉洁 +2 位作者 刘玉梅 赵文红 张文越 《中国伤残医学》 2012年第2期77-78,共2页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能明显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儿童由于脑外伤或脑瘤术后导致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将会影响患儿患侧上肢运动机能的发育及...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能明显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儿童由于脑外伤或脑瘤术后导致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将会影响患儿患侧上肢运动机能的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取我院康复科在2006年3月-2010年6月之间,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偏瘫患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运动功能 偏瘫儿童 康复治疗技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上肢功能障碍 肢体功能障碍 患侧上肢
原文传递
托吡酯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江文静 杜滨锋 +2 位作者 迟兆富 麻琳 单培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213,共2页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氟桂利嗪等药物治疗无效的6例AHC患儿应用TPM治疗,观察TPM治疗后偏瘫及伴随的癫和偏头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 TPM治疗6个月后患儿偏瘫发作频率...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氟桂利嗪等药物治疗无效的6例AHC患儿应用TPM治疗,观察TPM治疗后偏瘫及伴随的癫和偏头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 TPM治疗6个月后患儿偏瘫发作频率降低76.4%、持续时间减少80.2%,严重程度亦降低。癫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分别降低84.5%和75.5%,偏头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分别降低77.5%和76.4%。结论 TPM对氟桂利嗪等治疗无效AHC患儿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交替性偏瘫 托吡酯 癫 偏头痛
下载PDF
减重活动平板联合PNF技术在偏瘫儿童步态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程婷 刘芸 +3 位作者 程昱 魏贤召 卜晶 王菊花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2年第12期2186-2189,共4页
目的研究减重活动平板联合PNF技术对偏瘫儿童步态训练中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上的偏瘫儿童提供参考,以改善偏瘫儿童的步态训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偏瘫患儿20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PNF技术组和联合组... 目的研究减重活动平板联合PNF技术对偏瘫儿童步态训练中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上的偏瘫儿童提供参考,以改善偏瘫儿童的步态训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偏瘫患儿20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PNF技术组和联合组各100例。PNF技术组患儿使用PNF技术训练,联合组患儿使用减重活动平板联合PNF技术训练,评价患儿步态训练参数值、偏瘫侧膝关节位置觉、运动觉、GMFM-88D、GMFM-88E评分、步速、步宽、平衡功能。结果两组患儿健侧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患侧步长、GMFM-88D、GMFM-88E评分、步速、平衡功能均高于PNF技术组,步宽低于PNF技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偏瘫侧膝关节位置觉、运动觉优于PNF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活动平板联合PNF技术在偏瘫儿童步态训练中可促进患儿偏瘫侧膝关节位置觉、运动觉恢复,改善步态,提高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活动平板 PNF技术 偏瘫儿童步态训练 儿童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强制诱导运动疗法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在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干预中的运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吴蕴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痉挛型偏瘫儿童因其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的独立性,近年来偏瘫儿童的康复治疗备受关注。传统的神经发育疗法侧重于降低张力、促进上肢运动模式正常化,来提升功能水平。随着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念的推进,... 痉挛型偏瘫儿童因其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的独立性,近年来偏瘫儿童的康复治疗备受关注。传统的神经发育疗法侧重于降低张力、促进上肢运动模式正常化,来提升功能水平。随着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念的推进,改善偏瘫儿童上肢活动和参与能力成为目前干预的主要导向,遂之兴起的强制诱导运动疗法(CIMT)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HABIT)在临床被广泛使用。本文从理论基础、适应人群、干预方案、临床疗效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和综述,以期为偏瘫儿童临床干预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偏瘫儿童 强制诱导运动疗法 手-臂双侧强化训练
原文传递
1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报道及文献复习
10
作者 林创兴 陈派镇 +1 位作者 周晓华 林广裕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14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提高对儿童交替性偏瘫的认识。方法对1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诊断、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此例患儿以抽搐起病,之后反复出现偏瘫,脑电图、头颅CT、...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提高对儿童交替性偏瘫的认识。方法对1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诊断、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此例患儿以抽搐起病,之后反复出现偏瘫,脑电图、头颅CT、MRI、MRA及先天性代谢缺陷检测未见异常,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儿童交替性偏瘫在临床需引起重视,在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偏瘫 儿童交替性偏瘫
下载PDF
头针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2例观察
11
作者 郭智宽 翟红印 +2 位作者 张勇 崔文哲 王鹏亮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0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儿童交替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对2例经基因检测的儿童交替性偏瘫患儿病情进行分析,并给予头针及综合康复治疗。结果2例儿童交替性偏瘫患儿经治疗智力、运动功能均得到提高。结论交替性偏瘫发病越早,病情越...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儿童交替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对2例经基因检测的儿童交替性偏瘫患儿病情进行分析,并给予头针及综合康复治疗。结果2例儿童交替性偏瘫患儿经治疗智力、运动功能均得到提高。结论交替性偏瘫发病越早,病情越重,头针联合康复治疗能一定程度改善患儿症状,运动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智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交替性偏瘫 罕见病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儿童交替性偏瘫误诊一例
12
作者 石凯丽 杜丽君 +2 位作者 张临霞 王燕梅 杜东海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6期1994-1995,共2页
患儿女,4岁。因发热伴咳嗽2d,抽搐1次入院,于2016年10月入我院。患儿2d前出现发热,咳嗽有痰少许,无呕吐,入院前数小时抽搐1次,主要表现为意识未完全丧失,双眼右侧凝视、右侧肢体僵直约数十秒后右侧肢体活动减少、无力。曾于生后4个月时... 患儿女,4岁。因发热伴咳嗽2d,抽搐1次入院,于2016年10月入我院。患儿2d前出现发热,咳嗽有痰少许,无呕吐,入院前数小时抽搐1次,主要表现为意识未完全丧失,双眼右侧凝视、右侧肢体僵直约数十秒后右侧肢体活动减少、无力。曾于生后4个月时开始出现类似症状,曾就诊于我院行头部CT和脑电图未见异常,临床考虑癫痫,Todd′s麻痹,家长拒绝长期加用抗癫痫药物出院,但患儿出院后仍有间断双眼斜视,眼球震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交替性偏瘫 AHC 烟雾病 线粒体脑肌病 奥卡西平
下载PDF
儿童交替性偏瘫1例报道
13
作者 查剑 易招师 +3 位作者 钟建民 虞雄鹰 吴华平 陈勇 《亚洲儿科病例研究》 2013年第3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 AHC)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对策。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AH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儿呈反复发作,时间间隔不定的交替性偏瘫,伴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斜视及...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 AHC)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对策。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AH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儿呈反复发作,时间间隔不定的交替性偏瘫,伴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斜视及眼球震颤,经氟桂利嗪治疗3月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则添加托吡酯联合治疗,随访8个月后未再发作。结论:AHC临床中少见,临床症状较复杂,应注意鉴别,目前以氟桂利嗪为首选药物,但对于应用氟桂利嗪疗效欠佳或无效者,可添加托吡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交替性偏瘫 氟桂利嗪 托吡酯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在偏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14
作者 席音音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19期191-193,共3页
偏瘫包括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全瘫。儿童偏瘫往往发生于脑损伤后,出现单侧手、臂功能障碍,特别是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视,故使患侧功能进一步恶化。近年来通过学者的不断研究,偏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已提出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 偏瘫包括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全瘫。儿童偏瘫往往发生于脑损伤后,出现单侧手、臂功能障碍,特别是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视,故使患侧功能进一步恶化。近年来通过学者的不断研究,偏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已提出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MCIMT),为了强化偏瘫儿童患侧肢体使用,改善功能障碍情况,本研究对目前MCIMT在偏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偏瘫儿童 康复治疗 应用 改良 不完全性瘫痪 功能障碍 患侧上肢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偏瘫型脑瘫患儿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脑白质恢复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娟 玛依拉·夏侃 +1 位作者 聂聪科 栾新平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8期57-60,共4页
目的: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脑白质恢复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方法:选取在医院行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的37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并将其纳入病例组,另选取20名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患... 目的: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脑白质恢复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方法:选取在医院行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的37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并将其纳入病例组,另选取20名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选取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和脑桥为感兴趣区域并应用后处理工作软件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患儿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和脑桥感兴趣区的FA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1,t=7.940,t=2.126,t=3.141,t=2.552;P<0.05)。术后1个月脑瘫患儿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脑桥FA值与术前相比有所增加,术后6月进一步增加,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02,F=8.981,F=3.724,F=5.273,F=3.27;P<0.05)。结论: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可以促进脑瘫患儿脑白质的恢复,使脑瘫患儿从中获益,DTI能直观显示白质纤维形态及走行,可作为评估脑瘫患儿术后脑白质恢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DTI) 儿童偏瘫型脑瘫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 脑白质恢复
下载PDF
1例ATP1A2基因突变致儿童交替性偏瘫病例报道
16
作者 张玲 张飘飘 赵红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4年第1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讨ATP1A2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交替性偏瘫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讨论。结果患儿男性,2岁,7月龄起病,1岁时表现交替性偏瘫发作,伴语言障碍,睡眠后缓解,基因检测显示ATP1A2基因存在杂合突变(c.2143G>... 目的探讨ATP1A2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交替性偏瘫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讨论。结果患儿男性,2岁,7月龄起病,1岁时表现交替性偏瘫发作,伴语言障碍,睡眠后缓解,基因检测显示ATP1A2基因存在杂合突变(c.2143G>Cp.Gly715Arg)。给予氟桂利嗪口服治疗。2年复发3次。结论ATP1A2基因突变可能以发热性惊厥为首发症状导致儿童交替性偏瘫,制定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早期防止急性脑病和发育迟滞的发生是诊断和治疗AHC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交替性偏瘫 ATP1A2 ATP1A3 Na^(+)/K^(+)-ATP酶 ATP
原文传递
单光子发射型CT在儿童急性偏瘫综合征的应用——(附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水珍 李湘玲 孙道开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1996年第1期19-20,共2页
本文对7例急性偏瘫综合征,行EEG、CT及单光子发射型CT(SPECT)检查,结果EEG阳性100%,CT阳性3例为43%,SPECT全部阳性为100%,其结果与临床定位体征十分相符。敏感、准确和非损伤性为SPECT的优点。
关键词 儿童急性偏瘫综合征 EEG CT SPECT
原文传递
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与遗传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珊 王爽 秦炯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4年第3期229-232,共4页
儿童交替性偏瘫是一种以偏瘫发作、眼球异常运动、肌张力不全及认知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临床可分为3个阶段,以眼球异常运动、肌张力不全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第一阶段、以瘫痪发作为突出表现的第二阶段和遗留不可逆认知损害的第三阶... 儿童交替性偏瘫是一种以偏瘫发作、眼球异常运动、肌张力不全及认知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临床可分为3个阶段,以眼球异常运动、肌张力不全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第一阶段、以瘫痪发作为突出表现的第二阶段和遗留不可逆认知损害的第三阶段.该病最终的认知损害与早期偏瘫发作的出现时间有相关性.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发作间期避免诱因、预防性给药,发作期镇静、缩短偏瘫发作的持续时间.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最新的研究发现该病为ATPlA3基因的新发突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交替性偏瘫 ATP1A3 眼球异常运动 肌张力不全
原文传递
氟桂利嗪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淑品 张月华 +5 位作者 杨小玲 刘爱杰 曾琦 张静 姜玉武 吴希如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1-614,共4页
目的 研究氟桂利嗪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有效率,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的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筛查ATP1A3基因突变.随访AHC患儿口服氟... 目的 研究氟桂利嗪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有效率,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的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筛查ATP1A3基因突变.随访AHC患儿口服氟桂利嗪对改善交替性偏瘫等发作性症状的临床效果.结果 共收集96例AHC患儿,随访到75例患儿口服氟桂利嗪治疗.其中男45例,女30例.随访时间1 ~11年,末次随访年龄1~21岁(中位年龄5岁).有效者50例(66.7%,50/75例),无效者25例(33.3%,25/75例).50例有效者中,偏瘫发作频率降低者43例(86.0%),发作时间缩短者28例(56.0%),发作程度减轻者3例(6.0%).在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开始治疗年龄,服药剂量,及是否携带ATP1A3基因D801N、E815K或G947R突变等因素,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起病年龄、治疗年龄,服药剂量,是否携带E815K、D801N或G947R突变,与氟桂利嗪治疗效果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氟桂利嗪对于多数AHC患儿有效,可降低偏瘫发作频率,缩短偏瘫持续时间,减轻偏瘫严重程度.起病年龄,治疗年龄,服药剂量,是否携带E815K、D801N或G947R突变,均不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交替性偏瘫 氟桂利嗪 治疗
原文传递
儿童交替性偏瘫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ATP1A3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淑品 张月华 +8 位作者 杨小玲 刘爱杰 杨志仙 刘晓燕 吴晔 王爽 包新华 姜玉武 吴希如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563-1566,共4页
目的研究儿童交替性偏瘫(AHC)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其与ATP1A3基因突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的方法筛查ATP1A3基因突变。... 目的研究儿童交替性偏瘫(AHC)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其与ATP1A3基因突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的方法筛查ATP1A3基因突变。结果共收集93例AHC患儿,其中合并癫痫者14例(15.1%)。首次癫痫发作的年龄为出生6h-6岁。癫痫发作类型包括局限性发作9例,全面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7例,不典型失神发作1例,同时具有2种发作类型者3例;有癫痫持续状态病史者11例。13例行脑电图(EEG)检查,5例发现异常。EEG异常表现为背景活动减慢5例;发作间期3例有多灶性或广泛性棘波、棘慢波,1例为弥散性慢波;1例监测到不典型失神发作,患儿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减少,持续35min,同期EEG为广泛的2.0—2.5Hz棘慢波发放,符合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其余8例EEG正常。ATP1A3基因突变筛查,发现14例有癫痫发作的患儿均携带ATP1A3基因突变,且证实均为新生突变,共发现4种突变类型,均为错义突变,其中E815K突变占11例,D801N、L839P和E277K各1例。93例AHC患儿中,携带E815K突变者为18例,其中11例(61.1%)出现癫痫发作。结论AHC并癫痫者起病年龄可早至新生儿期,主要为局限性发作和GTCS,且易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发作间期EEG多数正常;AHC并癫痫者携带ATP1A3基因E815K突变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交替性偏瘫 癫痫 局限性发作 ATP1A3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