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宜生:生活之道与做事之理
- 1
-
-
作者
陈洪泉
-
机构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出处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9,共5页
-
文摘
生活是人们使用各种生活条件以使其生活需要不断得以满足的活动,生活之道就是按照生活需要而生活。做事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生产和配置各种生活条件的活动,做事之理就是要按照生活之道的要求而做事。生活之道和做事之理的核心最终都是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我们把这种生活需要的满足称之为宜生,按照生活之道和做事之理而生活和做事,其核心就是要把宜生作为生活和做事的最高原则。
-
关键词
宜生
生活之道
做事之理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论家庭对个体德性养成具有原初功能的伦理学依据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晏辉
海日汗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7,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转型期中国伦理基础变迁及其重建研究”(16AZX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道德观念史与道德实践史研究”(20&ZD03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家庭是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获得生活资料、生活环境和本体性安全的原初性的伦理共同体,也是将以潜能形式存在的对德性的接受性和后天养成的道德感觉、情感、意志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基地。在这个基地上,个体生命以一种感性直观的形式获得了来自基于血缘和自然情感之上的他者的照料、看护和呵护;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中,他者将做事之理和为人之道在情理相容、知行合一中植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深处。个体生命的最为原初的道德感觉、情感、意志、判断和推理都是在家庭这个伦理共同体中培养起来的,作为原始性的德性和初步的可行能力,它们在代际和代内的人伦日用中得到了运用和检验,在个体生命周期的逐渐展开中被广泛而持续地对象化到公共交往和政治生活中。实践证明,将家庭之于个体德性养成的原初功能完全放逐到社会组织和国家结构中,将会使个体德性的养成和生成失去最为厚重的土壤和坚实的基地。
-
关键词
生命个体
呵护
道德感觉
做事之理
为人之道
道德人格
-
分类号
B823.1
[哲学宗教—伦理学]
B825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