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侧下肢力量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侧下肢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杨琳 葛秋华 +3 位作者 谢雨晴 邓森军 王昌锋 黄华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5期11-13,共3页
目的 观察健侧力量训练后交叉迁移效应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健侧下肢力量训练。比较两... 目的 观察健侧力量训练后交叉迁移效应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健侧下肢力量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lg-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分、Berg平衡评分和计时步行时间。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MA-LE评分、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计时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健侧力量训练后交叉迁移效应可以提高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其平衡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脑卒中 偏瘫 健侧力量训练 交叉迁移效应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OCTA技术的单侧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
2
作者 万贝贝 谢英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37-41,共5页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5例的25只正常眼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光视公司RTVue XR 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测量,包括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非圆度指数(AI),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周围300µm区域的视网膜(FD300)的VD,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与对照组组相比,健侧眼组SCP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均降低(P均<0.05);与患侧眼组相比,健侧眼组SCP全层VD、SCP上半侧VD、SCP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颞侧VD、SCP旁中心凹上方VD、SCP旁中心凹鼻侧VD、SCP旁中心凹下方VD、DCP全层VD、DCP上半侧VD、DCP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颞侧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DCP旁中心凹鼻侧VD、DCP旁中心凹下方VD均升高,SCP中心凹VD、DCP中心凹VD、AI、CMT均降低(P均<0.05)。结论基于OCTA技术观察到单侧RVO患者的健侧眼黄斑区部分微血管血流密度已发生下降,但降低程度不及患侧眼,且健侧眼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健侧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 微血管血流密度 视网膜 脉络膜
下载PDF
血清铁蛋白及营养状况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健侧髋部骨折再发的相关性
3
作者 汤林海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3期42-4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及营养状况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健侧髋部骨折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5例进行研究,按照是否再发健侧髋部骨折将患者分为再发组(45例)和未再发组(6...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及营养状况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健侧髋部骨折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5例进行研究,按照是否再发健侧髋部骨折将患者分为再发组(45例)和未再发组(60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铁蛋白含量、营养指标等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与股骨转子间骨折健侧髋部骨折再发的相关性。结果再发组与未再发组患者的性别、初次手术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年龄大于未再发组,体质量指数(BMI)低于未再发组,骨密度T值低于未再发组,合并内科疾病患者占比高于未再发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低于未再发组(P<0.05)。再发组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高于未再发组,相关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MNA-SF评分)检测值均低于未再发组(P<0.05)。再发组患者营养状况较未再发组患者差(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铁蛋白含量与骨密度T值呈明显负相关(r=-0.720,P<0.001),MNA-SF评分与骨密度T值呈明显正相关(r=0.76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8)、骨密度(OR=4.529)、血清铁蛋白含量(OR=1.108)、合并内科疾病(OR=5.423)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健侧髋部骨折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OR=0.696)、MNA-SF评分(OR=0.071)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OR=0.668)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健侧髋部骨折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含量越高,营养状况越差,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健侧髋部越易再发骨折。年龄、骨密度、血清铁蛋白含量、合并内科疾病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健侧髋部骨折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BMI、MNA-SF评分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健侧髋部骨折再发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健侧髋部骨折再发 血清铁蛋白 营养状况 骨密度
下载PDF
患侧拉伸结合健侧力量提升治疗小儿肿块型斜颈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李新剑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4期76-79,共4页
目的 探讨患侧拉伸结合健侧力量提升治疗小儿肿块型斜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肿块型斜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患侧拉... 目的 探讨患侧拉伸结合健侧力量提升治疗小儿肿块型斜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肿块型斜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患侧拉伸手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患侧拉伸结合健侧力量提升治疗。比较两组肿块横径、临床体征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肿块横径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研究组头部偏斜程度、侧屈受限及旋转受限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患侧拉伸结合健侧力量提升治疗小儿肿块型斜颈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肿块横径,改善临床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型斜颈 拉伸 健侧力量提升
下载PDF
高频、低频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对比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晶 王笑丰 +1 位作者 李永 邹飒枫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863-3867,共5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62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高频组、低频... 目的探究与分析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62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假刺激组,每组各54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吞咽康复训练30 min/次,1次/d,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 w。高频组实施rTMS时在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吞咽皮质代表区给予刺激,每次给予250脉冲,5 Hz,1次/d,10 min/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 w;低频组实施rTMS时在患者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吞咽皮质代表区给予刺激,每次给予250脉冲,1 Hz,30 min/次,1次/d,每周治疗5 d;假刺激组给予假rTMAS刺激治疗,线圈90°倾斜,采取与高频组同等的刺激频率。对比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基于吞咽造影检查(VFSS)的定量指标、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经口摄食功能量表(FOIS)评分,同时采用表面肌电(sEMG)测定舌骨上肌群均方根值(RMS)评估控制吞咽功能的肌肉活动功能,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高频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低频组、假刺激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组食管上扩约肌(UES)开放时间、UES开放程度、咽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增加,高频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3组VF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显著较低,FOIS评分、RMS值显著较高,高频组与VF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OIS评分、RMS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高频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获得更好治疗效果,吞咽障碍症状及控制吞咽功能的肌肉群活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期间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rTMS刺激 低频rTMS刺激 健侧半球 吞咽皮质代表区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下载PDF
健侧下肢复合保温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
6
作者 曾小玲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第14期6-8,共3页
目的观察健侧下肢复合保温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方法该院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两组均予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行术中健侧... 目的观察健侧下肢复合保温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方法该院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两组均予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行术中健侧下肢复合保温。比较两组入室即刻(T_(0))、麻醉注药时(T_(1))、手术30分钟时(T_(2))、术毕(T_(3))时核心体温,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术前与术后12小时应激反应指标,低体温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1.9%(1/52)低于对照组的13.5%(7/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毕时核心体温高于对照组,术后12小时观察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2/52)低于对照组的15.4%(8/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健肢复合保温能减少股骨颈骨折患者体温丢失,有效预防低体温,并能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置换术 低体温 健侧下肢复合保温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健侧完全侧卧位进食干预对减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效果评价
7
作者 温新颜 肖日霞 +1 位作者 张雪梅 李素云 《临床护理杂志》 2023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健侧完全侧卧位进食干预对减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健侧完全侧卧位进食护理,对照... 目的探讨健侧完全侧卧位进食干预对减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健侧完全侧卧位进食护理,对照组采取自觉舒适的体位进食护理。比较两组误吸发生率及出院率。结果观察组刺激性呛咳、发音异常和气促的误吸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侧完全侧卧位进食干预简便、安全,可减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发生,提高出院率,可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健侧完全卧位 进食干预 误吸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和健侧上肢关节的等速肌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青青 刘先莹 +7 位作者 李红 刘煜 王方 郭立颖 杨世宁 肖政华 陶晓琳 马将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58-1565,共8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患侧和健侧上肢肩关节和腕关节周围肌力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双侧均进行肩和腕关节等速肌力测试(60°/s和120°/s)、握力及捏力测试...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患侧和健侧上肢肩关节和腕关节周围肌力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双侧均进行肩和腕关节等速肌力测试(60°/s和120°/s)、握力及捏力测试、经颅磁刺激检测上肢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健康人对照组选择与观察组患侧相应的肢体侧进行检测。对观察组患侧等速肌力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和ME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等速肌力测试:在60°/s和120°/s时,与健侧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侧肩屈伸肌、肩内收外展肌和腕屈伸肌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总功(total work,TW)和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均显著下降(均P<0.05);在60°/s时,与健康人相比,观察组健侧肩屈伸肌、肩内收外展肌和腕屈伸肌的PT、TW和AP均具有下降趋势,其中肩内收肌的PT、TW和AP下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120°/s时,与健康人相比,观察组健侧肩屈伸肌和肩内收外展肌的PT、TW和AP均具有下降趋势,其中,肩伸肌的PT、AP与肩内收肌的PT、TW和AP下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腕屈肌的PT和AP、腕伸肌PT均有下降趋势。②握力及捏力测试:观察组患侧握力、指头—指侧捏力和指尖—指尖捏力较健侧和健康人均明显下降(均P<0.05);观察组健侧握力、指头—指侧捏力和指尖—指尖捏力较健康人均明显下降(P<0.05)。③神经电生理检测: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较健侧和健康人均明显延长(均P<0.05);与健康人相比,健侧上肢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患侧上肢肩和腕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速肌力与FMA-UE均有明显正相关(P<0.05);但与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和CMCT无相关性。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均存在肌力下降的现象,且在BrunnstromⅢ期之后,肌力可能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关。未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应该扩大关注范围,不局限于患侧,提倡双侧评估及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等速肌力 健侧 握力 捏力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健侧肺不同流量持续给氧辅助肺癌胸腔镜根治术对患者炎性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9
作者 郭靖 赵天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6期2259-2263,共5页
目的观察健侧肺不同流量持续给氧对肺癌胸腔镜根治术的辅助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反应、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方法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肺癌胸腔镜根治术治疗的128例患者为研... 目的观察健侧肺不同流量持续给氧对肺癌胸腔镜根治术的辅助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反应、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方法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肺癌胸腔镜根治术治疗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组,各64例。A组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60.25±5.33)岁,术中经非手术健侧肺以1~2 L/min低流量持续给氧;B组中男42例、22例,年龄(61.36±5.28)岁,术中经非手术健侧肺以3~4 L/min中流量持续给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情况、血气指标、炎症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治疗后,B组手术耗时(180.45±20.26)min、单肺通气时间(170.33±20.29)min,均略高于A组[(178.44±20.32)min、(168.44±20.27)min](均P>0.05);B组术后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80.33±10.27)min、住院时间(10.22±5.31)d,均低于A组[(86.65±10.32)min、(13.39±5.28)d](均P<0.05)。手术开始后30 min时(T1)两组动脉氧分压(PO_(2))均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单肺通气1 h后(T2)的PO_(2)(185.44±50.32)mmHg(1 mmHg=0.133 kPa),高于A组[(147.44±50.37)mmHg],PaCO_(2)(38.25±5.36)mmHg,低于A组[(41.27±5.28)mmHg]。术后首日,B组的白细胞计数计数(6.25±1.4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45±1.06)×10^(9)/L、血清淀粉样蛋白A(8.25±2.32)mg/L,均低于A组[(7.88±1.27)×10^(9)/L、(5.77±1.36)×10^(9)/L、(10.47±3.61)mg/L](均P<0.05)。治疗后,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5%(4/64),低于A组的18.75%(12/64)(P<0.05)。结论肺癌根治术患者行单肺通气时予以3~4 L/min健侧肺持续给氧可在不影响手术指标的同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对改善患者血气指标、降低炎性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根治术 单肺通气 健侧肺给氧 炎性反应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健侧主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康复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李育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2195-2199,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健侧主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PS)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P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经颅...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健侧主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PS)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P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联合组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健侧主动控制训练治疗。对比两组康复治疗前后倾斜程度、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结果康复治疗前两组倾斜程度评分、睁眼运动椭圆面积、闭眼运动椭圆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8周后,两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前两组躯干控制能力、伯格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8周后,两组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健侧主动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后PS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倾斜程度,提高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倾斜综合征 经颅直流电刺激 健侧主动控制 平衡能力
下载PDF
患侧肢体联合健侧肢体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张鹤平 胥巧凤 徐安平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12期175-177,共3页
目的 分析患侧肢体联合健侧肢体康复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86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3... 目的 分析患侧肢体联合健侧肢体康复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86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3例)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患侧肢体联合健侧肢体康复训练,以相关量表对其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加以评估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 BI)评分为(82.53±2.48)分,高于对照组的(70.02±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94,P<0.05)。结论 患侧、健侧肢体康复训练的联合开展可提高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不仅可以促使肢体运动能力提升,还可以实现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联合健侧肢体康复训练 偏瘫患者 运动功能 生活能力
下载PDF
健侧卧位并健侧鼻孔胃管置入法在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岩 高力频 +1 位作者 王晓艳 邱峰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4年第1期323-324,共2页
[目的]探讨适宜脑卒中偏瘫病人的鼻饲置管方法。[方法]随机将66例脑卒中偏瘫伴吞咽障碍需插入胃管的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健侧卧位加健侧鼻孔置胃管法,对照组采用患侧卧位和患侧鼻孔置胃管法,观察比较两组一次置管... [目的]探讨适宜脑卒中偏瘫病人的鼻饲置管方法。[方法]随机将66例脑卒中偏瘫伴吞咽障碍需插入胃管的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健侧卧位加健侧鼻孔置胃管法,对照组采用患侧卧位和患侧鼻孔置胃管法,观察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用时。[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置管用时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侧卧位并健侧鼻孔胃管置入法用于脑卒中偏瘫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置管时间短,是一种适合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管置入 脑卒中 偏瘫 健侧卧位 健侧鼻孔
下载PDF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健侧C7椎体前移位术围术期护理
13
作者 王翠萍 梁炳生 +2 位作者 董美珍 田江华 郭锦丽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4期541-542,共2页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修复的治疗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20世纪80年代末顾玉东[1]设计了健侧C7神经移位,为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力神经源。健侧C7神经根移位需要取一段神经进行移植,以桥接健侧C7和患侧的受区神经。
关键词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健侧C7神经移位 损伤修复 围术期护理 移位术 健侧C7神经根移位 椎体 受区神经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瓮长水 高怀民 +1 位作者 徐军 于增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对健侧上肢进行上肢功能检查 (manualfunctiontest ,MFT) ,用巴塞尔指数 (BarthelIndex ,BI)评测患者的ADL。结果 ...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对健侧上肢进行上肢功能检查 (manualfunctiontest ,MFT) ,用巴塞尔指数 (BarthelIndex ,BI)评测患者的ADL。结果 :①治疗前MFT异常者 49例 (79% ) ;②MFT变化差值上早期康复组高于恢复期康复组 (P <0 .0 0 1 ) ;③MFT正常组 3个月治疗训练后BI值 1 0 0分 ,BI变化差值正常组高于异常组 (P <0 .0 0 1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存在运动控制障碍 ,并影响功能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 康复疗法
下载PDF
健侧奔跑位在新型智能监控肾盂内压输尿管软镜碎石吸引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2
15
作者 蔡云霞 宋乐明 +3 位作者 朱秋华 刘凤丽 陈萦 陈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949-3952,共4页
[目的]探讨健侧奔跑位在新型智能监控肾盂内压输尿管软镜碎石吸引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新型智能监控肾盂内压输尿管软镜碎石吸引取石术的158例病人,按治疗方式分为健侧奔跑位组78例和截石位组80... [目的]探讨健侧奔跑位在新型智能监控肾盂内压输尿管软镜碎石吸引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新型智能监控肾盂内压输尿管软镜碎石吸引取石术的158例病人,按治疗方式分为健侧奔跑位组78例和截石位组80例。健侧奔跑位组病人在斜仰卧位体位下接受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碎石吸引取石术,截石位组病人则在截石位下接受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碎石吸引取石术,分别记录两组病人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一期清石率、体位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健侧奔跑位组手术时间为(31.35±7.32)min,一期清石率92.31%;截石位组的手术时间为(55.21±8.25)min,一期清石率78.75%。两组手术时间、一期清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奔跑位下行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碎石吸引取石术不仅可提高清石率及碎石速度,而且具有等同于截石位的体位安全性及体位摆放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健侧奔跑位 截石位 智能控压 输尿管软镜 肾盂压力
下载PDF
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转位治疗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8
16
作者 仲艳 周密 +4 位作者 樊丽洁 王长江 邓琳 袁静 刘建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48-49,52,共3页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转位治疗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骨科治疗的30例外伤所致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转位...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转位治疗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骨科治疗的30例外伤所致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转位重建受损的臂丛神经,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注重肢体及支具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经过1~2年随访,患者肌力增强。结论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转位重建受损的臂丛神经效果较好,术后精心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侧颈7神经根 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 护理
下载PDF
健侧顶叶皮层参与卒中急性期脑功能重组:fMRI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焦杨 杨凤民 +3 位作者 张暹东 夏圣梅 张晓莉 翁旭初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69-572,共4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脑功能重组特点。资料与方法采用被动单指运动任务,对4例急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和4名正常人进行fMRI研究,比较正常人与卒中患者之间以及每个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异同。结果正...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脑功能重组特点。资料与方法采用被动单指运动任务,对4例急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和4名正常人进行fMRI研究,比较正常人与卒中患者之间以及每个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异同。结果正常人被动单指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层(SMC)、后顶叶皮层(PPC)和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卒中患者健手运动fMRI结果基本同正常人;患手运动时,除1例同(健)侧SMC、SMA、前运动皮层(PMC)激活外,4例均呈现出同侧PPC的激活。结论首次应用fMRI技术采用恒定的被动刺激探讨卒中急性期患者运动恢复的神经机制,结果显示了正常人和脑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卒中急性期脑功能的重组情况,也为卒中急性期健侧半球PPC中介运动恢复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侧顶叶皮层 脑功能重组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卒中 被动运动
下载PDF
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发生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韩晓强 王化齐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58-461,469,共5页
目的:探究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折部位、合并症、创伤至手术时间、手术至出院... 目的:探究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折部位、合并症、创伤至手术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ASA分级、补液量、D-二聚体(D-D)水平、DVT发生时间、位置及首发症状等资料。分析影响健侧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511例患者健侧DVT发生率为4.89%,主要发生于创伤3 d后(24.00%)和术后3 d(48.00%)内,以远端血栓为主(80.00%),疼痛或伴发热和肿胀发硬为其首发临床症状。患者年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术后1 d D-D水平均是影响健侧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下肢创伤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具有较高DVT发生风险,疼痛或伴发热和肿胀发硬为其首发临床症状,年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术后1 d D-D水平均是影响健侧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预防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科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健侧肢体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健侧胸壁“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移植修复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静 耿栋芸 +3 位作者 赵天兰 伍丽君 于文渊 余道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45-1749,共5页
背景: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在临床上首选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但部分患者因全身状况或血管因素不能耐受或不宜行较大的岛状皮瓣转移手术,而常规的胸壁局部皮瓣因受旋转角度及距离的限制,又难以适用。目的:介绍一种简单、实用而又打破传统任... 背景: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在临床上首选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但部分患者因全身状况或血管因素不能耐受或不宜行较大的岛状皮瓣转移手术,而常规的胸壁局部皮瓣因受旋转角度及距离的限制,又难以适用。目的:介绍一种简单、实用而又打破传统任意皮瓣长宽比例限制的"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溃疡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主导的肋间穿支系统供血范围内,于健侧胸壁沿肋骨走向设计,不带知名血管,蒂部近胸骨,以皮下组织蒂(含筋膜)为蒂的"网球拍"状皮瓣,通过隧道转移修复对侧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溃疡9例,其中皮瓣最大11 cm×13 cm,最小5.0 cm×3.5 cm,蒂宽2.0-3.0 cm,蒂长2-8 cm。结果与结论:9例"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全部成活,外形理想,随访3个月到3年,溃疡无复发。该"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狭长窄蒂皮瓣不带知名血管,无需解剖血管,切取容易;其长宽比例超过常规任意皮瓣,蒂部狭长使其旋转和覆盖范围大,供区范围大,可切取包括乳房下皱襞皮肤的健侧胸部软组织,是修复部分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较为理想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放射性溃疡 乳腺癌 外科皮瓣 辐射损伤 健侧胸壁 “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 组织修复
下载PDF
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在全臂丛根性撕脱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天兵 姜保国 +1 位作者 傅中国 张殿英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7期3289-3291,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2001/2003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共9例,手术分3步完成:I期手术在探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损伤的同时,将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切断,预置于锁骨下的皮下组织内;II期从肘部开始切取尺神经,逆行分离至锁骨下区尺神经自内侧束发出部位,通过皮下隧道将尺神经远端引至对侧颈根部,与健侧C7神经根吻合;III期手术在锁骨下区完成尺神经与桡神经的吻合。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最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8)cm。临床显示:手术过程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式改良 解剖学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外科治疗 健侧C7神经根移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