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偶发流产和复发流产组织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石铭 张远 +3 位作者 张静 王澍 刘伶 邵小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使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自然流产组织的染色体核型,探讨偶发流产和复发流产的遗传学差异,提供遗传学指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自然流产的患者,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 目的使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自然流产组织的染色体核型,探讨偶发流产和复发流产的遗传学差异,提供遗传学指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自然流产的患者,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流产组织基因芯片检测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618例,其中345例符合纳入标准,偶发流产133例(38.55%),复发流产212例(61.45%)。共检测出异常染色体237例,其中22号三体型(10.14%)、16号三体型(9.86%)、19号单体型(7.25%)发生率较高。复发流产组中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更低,但两组染色体核型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年龄和孕周亚组分析后,单体型和三体型的染色体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核型异常在流产组织中较为常见,在复发性流产组织中,染色体核型的异常率更低,但偶发流产和复发流产患者的遗传学背景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阵列分析 流产 自然 基因测定 流产 习惯性 偶发流产
原文传递
绒毛核型异常和年龄与流产次数的关系分析
2
作者 王文华 金彦斌 崔金全 《中国民康医学》 2018年第12期67-68,共2页
目的:分析年龄和流产次数与胚胎绒毛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647例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产次数分为偶发流产组423例和复发流产组224例。两组均采用无菌绒毛培养酶消化法检测绒毛核型。比较两组绒毛核型异常发生率,统计不同年... 目的:分析年龄和流产次数与胚胎绒毛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647例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产次数分为偶发流产组423例和复发流产组224例。两组均采用无菌绒毛培养酶消化法检测绒毛核型。比较两组绒毛核型异常发生率,统计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绒毛核型异常率和异常类型。结果:偶发流产组绒毛核型异常率为60.0%(254/423),明显高于复发流产组的40.2%(90/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岁组和25~30岁组患者的绒毛核型异常率均明显小于35~40岁组和≥4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偶发流产组:<25岁患者绒毛核型异常类型以常染色体三体为主,25~30岁患者以嵌合体为主,≥30岁患者均以常染色体三体为主。复发流产组:<25岁患者未见绒毛核型异常,25~30岁患者以性染色体单体为主,30~35岁以常染色体三体和嵌合体为主,≥35岁患者以嵌合体为主。结论:高龄是胚胎绒毛核型异常的原因之一,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胚胎核型异常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流产 偶发流产 绒毛核型异常 年龄
下载PDF
偶发与复发自然流产流产物细胞遗传学异常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华 程晓娥 甘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年第5期73-74,72,共3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偶发与复发自然流产孕妇的流产物细胞遗传学异常发生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经我院收治的186例早期自然流产孕妇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其流产发生次数将孕妇分成偶发自然流产... 目的研究并探讨偶发与复发自然流产孕妇的流产物细胞遗传学异常发生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经我院收治的186例早期自然流产孕妇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其流产发生次数将孕妇分成偶发自然流产组以及复发自然流产组,其中偶发组97例,复发组89例。针对孕妇行清宫手术时采集其流产物绒毛组织,通过原位培养的方法进行绒毛细胞培养并制备染色体、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偶发自然流产组中共培养成功93例,包含异常核型42例(45.16%),异常核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比例为92.86%(39/42);复发自然流产组中共培养成功86例,包含异常核型49例(56.98%),异常核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比例为91.84%(45/49)。偶发组与复发组孕妇的流产物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以及异常类型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孕妇早期流产与其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存在一定关联,但孕妇流产次数与流产物细胞遗传学异常情况的发生之间不存在显著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自然流产 复发自然流产 流产 细胞遗传学异常 核型分析
原文传递
腔内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反复自然流产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史珍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第20期102-104,共3页
目的通过应用腔内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血流情况及容受性特点,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反复自然流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就诊的68例自然... 目的通过应用腔内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血流情况及容受性特点,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反复自然流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就诊的68例自然流产患者作为试验组对象,根据流产次数分为偶发性流产组(SSA组)与反复流产组(RSA组).通过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测量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指标,比较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与偶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SSA组和RSA组在年龄、子宫内膜厚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SA组患者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容积明显低于S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A组内膜及内膜下VI、FI、VFI明显低于S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可评估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可为确诊或潜在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提供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 子宫内膜容受性 反复自然流产 偶发流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