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月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尺度偶极子模态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徐依梵 范可 徐志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7-847,共11页
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近几十年来1月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主导模态特征及与其相联的大气背景场。结果表明,1980—2019年冬季(12月—次年2月)该地区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的主导模态存在明显月际差异:12... 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近几十年来1月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主导模态特征及与其相联的大气背景场。结果表明,1980—2019年冬季(12月—次年2月)该地区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的主导模态存在明显月际差异:12月表现为北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地区阻塞高压频次的显著同位相变化,1月为北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与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频次的具有显著的反位相变化即偶极子模态,2月则为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的显著同位相变化。进一步研究表明:1月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偶极子模态与同期局地纬向西风、纬向风垂直切变、经向位涡梯度等大气背景场异常偶极型变化相联系。当乌拉尔山地区关键大气背景场为负异常,而北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为正异常时,两个地区阻塞高压频次分别增加和减少,呈现偶极子模态;反之亦然。阻塞高压频次偶极子模态及相关的背景环流异常可通过调节水平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水汽输送等来影响1月欧亚北部气温和降水,以及它们的极端事件频次。当阻塞高压频次偶极子模态处于正位相时,乌拉尔山北部(南部)和欧洲南部增温(降温),极端暖、冷事件频次分别增加(减少)和减少(增加),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降温且极端暖事件减少,乌拉尔山及东北亚地区降水和极端降水频次减少而欧洲大陆部分地区增加;反之亦然。此外,在冬季仅1月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主导模态表现为偶极子模态可能与关键大气背景场气候态及其变异的月际差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月阻塞高压频次 偶极子模态 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地区 大气环流 极端气候事件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次表层偶极子模态及其1997/1998年过程诊断分析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钱海峰 殷永红 倪允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利用EOF分解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 40 0m以上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并对1 997/ 1 998年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热带印度洋次表层 40 0m以上的部分海温距平最大是在 1 0 0m左右的深度 ,就整个热带印... 利用EOF分解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 40 0m以上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并对1 997/ 1 998年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热带印度洋次表层 40 0m以上的部分海温距平最大是在 1 0 0m左右的深度 ,就整个热带印度洋而言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次表层 60m以上出现了变暖的趋势 ,而 80m以下则出现了降温的趋势。同时在热带印度洋次表层 80m深度存在着比海表更强的偶极子模态。 1 997/ 1 998年发生在印度洋海表东冷西暖型的偶极子事件 ,是东印度洋次表层的海温正距平西传的结果 ,而海温正距平的西传与热带印度洋上东风异常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EOF分解 统计方法 次表层海温 偶极子模态 过程诊断分析 1997/1998年
下载PDF
热带大西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赵珊珊 杨修群 朱益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19,共12页
使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发展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洋模式(IOM)在给定表面强迫条件下模拟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利用NCEP的41a(1958~1998年)逐月平均表面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a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 使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发展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洋模式(IOM)在给定表面强迫条件下模拟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利用NCEP的41a(1958~1998年)逐月平均表面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a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做动量(风应力)通量和热量通量无异常变化的平行试验,与控制试验作比较。对3组试验模拟上层海洋变率状况的比较,并按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分别分析,揭示表面风应力和热通量异常对海表面温度和温跃层深度变化的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的变率。模式模拟的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弱ENSO型,年代际变化表现为南、北大西洋变化相反的偶极子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对海表温度变化都有贡献,其中赤道外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主要由热通量异常引起,而近赤道SSTA的变化主要由动量异常强迫引起。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热通量强迫的作用远比动量强迫重要。模式不仅能够模拟SST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还能够模拟温跃层深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跃层深度的变率主要由动量异常决定,热通量异常强迫的贡献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西洋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偶极子模态 中等复杂程度 海洋模式
下载PDF
全球海洋环流模式中上层海洋对表面强迫的响应和调整 I. 年际变率 被引量:4
4
作者 容新尧 杨修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36,共17页
利用一个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COADS1945~1993年逐月平均资料的强迫下对海温和环流场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了全球热带海洋(主要是热带太平洋)海温和环流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模式ENSO冷暖事件演变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模式成功... 利用一个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COADS1945~1993年逐月平均资料的强迫下对海温和环流场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了全球热带海洋(主要是热带太平洋)海温和环流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模式ENSO冷暖事件演变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再现了和观测一致的海温和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ENSO演变特征.其中热带印度洋年际SST变率的主要模态表现为与ENSO相联系的海盆尺度的一致性增暖或变冷现象,次级模态为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模态;热带大西洋的SST年际变率表现为类ENSO的年际振荡现象.在热带太平洋,SST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ENSO型,环流的年际变率表现为与ENSO相对应的热带海洋质量循环圈的年际异常.对应于暖(冷)事件,前期赤道海洋垂直环流圈显示出减弱(增强)的特征.其中南赤道流异常的位相较Nino3区海温总体要超前5个月左右的时间;赤道上翻流异常的位相在表层要超前4个月,并随时间由上至下扩展;赤道潜流的异常则显示出东传特征,其中最早的较为显著的异常发生ENSO成熟前3个月180°附近.在模式ENSO冷暖事件的演变过程中,次表层海温异常沿赤道的东传起了关键作用,模式的ENSO模态主要表现为"时滞振子"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流 海温 环流场 年际变率 偶极子模态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事件间的联系 被引量:13
5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80-1285,共6页
在次表层海温距平极值面上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表明,热带西、东印度洋的海温距平呈偶极子模态,即当西印度洋海温距平为正(负)时,东印度洋海温距平为负(正),偶极子模态的海温距平分布在热带太平洋同样存在,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 在次表层海温距平极值面上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表明,热带西、东印度洋的海温距平呈偶极子模态,即当西印度洋海温距平为正(负)时,东印度洋海温距平为负(正),偶极子模态的海温距平分布在热带太平洋同样存在,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和850 hPa纬向风距平后指出,不仅这种海温距平偶极子模态的形成、发展是和这两大洋热带上空Walker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正是Walker环流异常把两大洋的海温距平变化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海温距平偶极子模态 WALKER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次表层 海温距平极值曲面 热带
下载PDF
FOAM海气耦合模式中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在厄尔尼诺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洪晓媛 胡海波 +3 位作者 杨修群 张媛 LIU GuoQiang LIU Wei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是全球海气耦合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两者的海温场中均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化模态,而且这两个洋盆间的海温异常模态间是相互联系的.本文采用一个复杂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模拟了两组分别包含和不包含热带印度洋海温年... 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是全球海气耦合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两者的海温场中均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化模态,而且这两个洋盆间的海温异常模态间是相互联系的.本文采用一个复杂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模拟了两组分别包含和不包含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对热带大气强迫的耦合试验,对比研究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在厄尔尼诺事件演变中的贡献.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的存在使得厄尔尼诺事件的成熟期强度增加,且在厄尔尼诺的发展年秋季出现明显的快速增长.但在厄尔尼诺衰亡年,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却使得热带太平洋暖海温减弱甚至转变为冷海温,使得厄尔尼诺事件的演变周期减短.具体来讲,发生于厄尔尼诺发展年的印度洋偶极子正异常事件能够在热带印度洋东部到热带西太平洋之间强迫出一支异常的下沉气流及异常Walker环流,加强原有的西太平洋低层西风异常,通过海洋平流及波动调整过程增强厄尔尼诺期间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而在厄尔尼诺衰亡年出现的印度洋全洋盆增暖则在南亚季风爆发的背景下,在印度大陆上空产生一支明显的异常上升气流,激发西太平洋东传的Kelvin波及低层大气的东风异常,削弱了热带太平洋洋面的西风异常,促使厄尔尼诺从暖位相向冷位相转化,并使得西北太平洋出现反气旋式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减少.因此,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主要影响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阶段,而印度洋海温洋盆一致变化模态显著影响厄尔尼诺事件的衰亡阶段,两者均可通过改变大气环流而遥强迫太平洋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洋盆一致 变化模态 印度洋偶极子模态 厄尔尼诺发展年 厄尔尼诺衰亡年 异常Walker环流 厄尔尼诺强度 厄尔尼诺周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