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傣族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圣俗二元世界
被引量:
4
1
作者
吴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共5页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止体现在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上,而且还深刻反映了傣族传统圣俗二元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它构筑了傣族群体所独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表征系统,是剖析傣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不...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止体现在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上,而且还深刻反映了傣族传统圣俗二元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它构筑了傣族群体所独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表征系统,是剖析傣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不可多得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慢轮制陶
世俗生活
神圣空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傣族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
3
2
作者
吴瑛
唐莉
《昆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5-89,共5页
产业化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对生存威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注重慢轮产品的现代化开发,在实用功能开发、造型装饰创新和制作材料改进三个方面,实现陶器使用功能和文化功能...
产业化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对生存威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注重慢轮产品的现代化开发,在实用功能开发、造型装饰创新和制作材料改进三个方面,实现陶器使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结合。同时,还必须从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开发性保护,以文化为核心为慢轮制陶打造更高的附加值,使它在新世纪呈现出新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慢轮制陶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
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家庭传承模式探析及启示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冬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08-110,117,共4页
古代社会家庭传承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世代相传的主要方式,基于对其家庭传承模式特点的分析得出,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化传承。要使传统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实现有效传承,就既...
古代社会家庭传承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世代相传的主要方式,基于对其家庭传承模式特点的分析得出,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化传承。要使传统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实现有效传承,就既要兼顾其核心技艺,又要兼顾技艺所承载的文化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保护
傣族慢轮制陶
技艺
古代社会
家庭
传承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产性方式保护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模式的考察——以曼飞龙村为例
被引量:
9
4
作者
王冬敏
段其儒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17,共2页
生产性方式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一种积极的保护途径。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飞龙村制陶的田野考察,梳理了生产性方式保护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模式的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发现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促进了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
生产性方式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一种积极的保护途径。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飞龙村制陶的田野考察,梳理了生产性方式保护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模式的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发现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促进了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方式保护
傣族慢轮制陶
技艺
传承模式
曼飞龙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文化基因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9-176,共8页
文化基因既是形塑民族手工艺艺术风格与文化表征的核心要素,也在活态传承中不断传递,对维持文化遗产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以慢轮盘条与平地堆烧为特色,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在漫长制陶史中形成的古老技术与独特...
文化基因既是形塑民族手工艺艺术风格与文化表征的核心要素,也在活态传承中不断传递,对维持文化遗产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以慢轮盘条与平地堆烧为特色,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在漫长制陶史中形成的古老技术与独特审美。它底蕴深厚,但存续堪忧,因其文化基因正发生变异与消亡。近年来,现代化生产方式对技艺本体及其存续环境形成剧烈冲击,导致工艺品的表现技术、内容和形式逐渐与传统背道而驰。为保护傣陶手工艺文化基因,亟待对其进行提取、整理并归类。本文以傣陶手工艺为例,将其文化基因分为主导基因(色彩、造型、材料、纹样、技艺)与亚主导基因(工具、工制),并由此入手在理论上构建起傣族制陶技艺与审美的文化基因体系。研究傣陶文化基因的价值不仅在于通过还原传统的慢轮制作技艺,探讨傣族人民的审美意趣,亦可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标准化以及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提供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慢轮制陶
传统手工艺
文化基因
传承保护机制
原真性
原文传递
题名
傣族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圣俗二元世界
被引量:
4
1
作者
吴瑛
机构
昆明学院发展研究院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共5页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傣族慢轮制陶中的圣俗二元世界"(项目号:08P0355)
2009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院课题""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止体现在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上,而且还深刻反映了傣族传统圣俗二元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它构筑了傣族群体所独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表征系统,是剖析傣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不可多得的佐证。
关键词
傣族慢轮制陶
世俗生活
神圣空间
分类号
C912.6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傣族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
3
2
作者
吴瑛
唐莉
机构
昆明学院科研处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5-89,共5页
文摘
产业化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对生存威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注重慢轮产品的现代化开发,在实用功能开发、造型装饰创新和制作材料改进三个方面,实现陶器使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结合。同时,还必须从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开发性保护,以文化为核心为慢轮制陶打造更高的附加值,使它在新世纪呈现出新的风貌。
关键词
傣族慢轮制陶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
保护与传承
Keywords
pottery with slow wheel of Dai peop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protectian and inheritance
分类号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G124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家庭传承模式探析及启示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冬敏
机构
贵阳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出处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08-110,117,共4页
基金
2013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科技传承模式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3GZYB10)
贵州省省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466号附11号)
+1 种基金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ZC271)
2011年贵阳学院-贵州省山地民族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阶段性成果
文摘
古代社会家庭传承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世代相传的主要方式,基于对其家庭传承模式特点的分析得出,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化传承。要使传统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实现有效传承,就既要兼顾其核心技艺,又要兼顾技艺所承载的文化蕴涵。
关键词
生产性保护
傣族慢轮制陶
技艺
古代社会
家庭
传承模式
Keywords
the productive protection
the Dais pottery technology
ancient community
family
inheritance mode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产性方式保护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模式的考察——以曼飞龙村为例
被引量:
9
4
作者
王冬敏
段其儒
机构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西双版纳州文化馆
出处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17,共2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08JZD0027
+1 种基金
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研究项目<西南民族科技教育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07SK222
文摘
生产性方式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一种积极的保护途径。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飞龙村制陶的田野考察,梳理了生产性方式保护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模式的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发现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促进了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生产性方式保护
傣族慢轮制陶
技艺
传承模式
曼飞龙
分类号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原文传递
题名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文化基因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池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出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9-176,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项目编号:17ZDA16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藏彝走廊牧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利用与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0XMZ06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文化基因既是形塑民族手工艺艺术风格与文化表征的核心要素,也在活态传承中不断传递,对维持文化遗产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以慢轮盘条与平地堆烧为特色,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在漫长制陶史中形成的古老技术与独特审美。它底蕴深厚,但存续堪忧,因其文化基因正发生变异与消亡。近年来,现代化生产方式对技艺本体及其存续环境形成剧烈冲击,导致工艺品的表现技术、内容和形式逐渐与传统背道而驰。为保护傣陶手工艺文化基因,亟待对其进行提取、整理并归类。本文以傣陶手工艺为例,将其文化基因分为主导基因(色彩、造型、材料、纹样、技艺)与亚主导基因(工具、工制),并由此入手在理论上构建起傣族制陶技艺与审美的文化基因体系。研究傣陶文化基因的价值不仅在于通过还原传统的慢轮制作技艺,探讨傣族人民的审美意趣,亦可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标准化以及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
傣族慢轮制陶
传统手工艺
文化基因
传承保护机制
原真性
Keywords
ethnic Dai slow wheel pottery
traditional handicraft
cultural gen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authenticity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傣族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圣俗二元世界
吴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傣族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与传承
吴瑛
唐莉
《昆明学院学报》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家庭传承模式探析及启示
王冬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生产性方式保护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模式的考察——以曼飞龙村为例
王冬敏
段其儒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9
原文传递
5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文化基因研究
张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