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介质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谢渊 王剑 +9 位作者 江新胜 李明辉 邓国仕 侯光才 刘方 王德潜 孙永明 朱桦 王永和 罗建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9,共9页
本文采用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研究的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含水介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下白垩统是由宜君-洛河、华池-环河、罗汉洞-泾川三套含水岩组组成的一个厚达1300m、具多层结构的巨型碎屑岩地下水系统... 本文采用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研究的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含水介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下白垩统是由宜君-洛河、华池-环河、罗汉洞-泾川三套含水岩组组成的一个厚达1300m、具多层结构的巨型碎屑岩地下水系统,发育以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多类型储水砂岩,其沉积形成于以河流、沙漠为主的多种陆相沉积环境。由于受沉积、成岩及后期剥蚀等作用的控制,各含水岩组储水岩石的类型、厚度及分布,以及储水空间的类型和发育程度、储水孔隙介质结构均有明显变化;在与其它水文地质条件的共同影响下,下白垩统地下水赋存和富集条件总体呈现"盆地北好南差、北部上好下差、南部下好上差"的宏观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白垩统含水层 储水岩石类型与分布 储水岩石沉积成因 储水空间介质结构 地下水赋存-富集条件
下载PDF
地下水库的概念和设计理论 被引量:64
2
作者 李旺林 束龙仓 殷宗泽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3-618,共6页
本文介绍了地下水库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地下水库的储水介质分类法。在完善地下储水空间和水源两个基本建库条件的基础上,补充了地下水库的可持续、环境和生态3个建库条件。文中以王河地下水库为例,提出和介绍了地下水库的动态设计法,并... 本文介绍了地下水库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地下水库的储水介质分类法。在完善地下储水空间和水源两个基本建库条件的基础上,补充了地下水库的可持续、环境和生态3个建库条件。文中以王河地下水库为例,提出和介绍了地下水库的动态设计法,并认为地下水库的基本设计理论包括6个方面:地下水库建库理论、地下水水文学理论、地下水库回灌和开采理论、地下水库建筑物设计理论、地下水库环境保护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库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储水介质分类法 建库条件 动态设计法 设计理论
下载PDF
肯尼亚雨水集流利用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建生 董文旭 +2 位作者 李晓欣 陈素英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87-994,共8页
雨水集流作为一项古老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干旱缺水和缺乏天然的储水介质,雨水集流在肯尼亚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本文从庭院集雨、农田集雨、流域集雨及集雨的区域差异等方面,对肯尼亚的雨水集流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水... 雨水集流作为一项古老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干旱缺水和缺乏天然的储水介质,雨水集流在肯尼亚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本文从庭院集雨、农田集雨、流域集雨及集雨的区域差异等方面,对肯尼亚的雨水集流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角度,探讨了降雨、入渗、径流及蒸发的关系。最后指出,通过不同形式的雨水集流,减少无效蒸发,特别是无效的水面蒸发,是增加水资源总量的关键;而科学利用天然的储水介质与合理开发人工的储水介质,是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关键。雨水集流利用在肯尼亚生活用水方面已相当普遍,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在年降雨量不足500 mm的旱区农业生产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旱区降雨集流效率偏低,以及有限降雨资源的合理储蓄与高效利用。鉴于农田土壤对降雨再分配调蓄能力较低的缘故,通过在农田内开挖沟槽,进行降雨资源的短期储蓄与调控,将生育期前段多余的降雨资源留到无降雨的后段使用,是实现作物生育期内水分供需平衡的关键。本研究为充分发挥雨水集流在肯尼亚旱区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亚 季节性干旱 雨水资源化 储水介质 雨水集流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三塘湖盆地地下水赋存分布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白铭 张静 +1 位作者 李续续 居马.吐尔逊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70-274,共5页
通过对三塘湖盆地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特征分析,讨论地下水赋存分布特征,为当地矿产资源开发及供水水源地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采用水文地质钻探、物探、测绘、抽水试验及测试等方法获取基础水文地质数据,对储水介质岩... 通过对三塘湖盆地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特征分析,讨论地下水赋存分布特征,为当地矿产资源开发及供水水源地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采用水文地质钻探、物探、测绘、抽水试验及测试等方法获取基础水文地质数据,对储水介质岩性和厚度、含水层特征、富水性等空间变化规律归纳总结,认为盆地内具单一结构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多层结构孔隙潜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的赋存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储水介质 地下水赋存 含水层特征 含水层富水性
下载PDF
罗布泊干盐湖富水(矿)性分区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顾新鲁 颜辉 +2 位作者 江善斌 齐万秋 曾永刚 《盐湖研究》 CSCD 2011年第2期1-6,10,共7页
通过对罗布泊干盐湖地区富水(矿)性特征的分析,指出盐湖及盐类液体矿床的储水介质、盐类矿体间连通性及晶体间孔隙是决定其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区域的附加构造应力场造成的地层(盐类地层)构造裂隙也是造成富水性差异与控水(矿)的... 通过对罗布泊干盐湖地区富水(矿)性特征的分析,指出盐湖及盐类液体矿床的储水介质、盐类矿体间连通性及晶体间孔隙是决定其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区域的附加构造应力场造成的地层(盐类地层)构造裂隙也是造成富水性差异与控水(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矿)性 储水介质 连通性 构造应力场 裂隙
下载PDF
Poros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Analysis of Brine Storage Medium in the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被引量:2
6
作者 HU Shuya XIAO Changlai +4 位作者 LIANG Xiujuan ZHAO Quansheng WANG Guangcai ZHANG Jianwei FENG Ju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707-716,共10页
Underground brine is an unusual water resource that contains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s. It is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a hyperarid inland basin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P... Underground brine is an unusual water resource that contains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s. It is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a hyperarid inland basin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Pores in the brine storage medium act as storage space and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underground brine. Therefore, the porosity of brine storage medium determines its ability to store brine. In this study, Mahai Salt Lake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area as a modern saline lake located in the north area of the Qaidam Basin. A total of 100 porosit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ight sampling points in two profiles of the research area at sampling depths of 1.30–314.78 m. The poros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brine storage medium were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d porosity data.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brine storage medium contain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unlike conventional freshwater storage mediums. Moreover, the primary salt rock is susceptible to dissolution by lighter brine, facilitating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osit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a porosity greater than 20% remains even at buried depths greater than 100 m.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due to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salt formation time,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he porosity values of Mahai Salt Lake do not exhibit a wider distribution, but also show more extreme values than a nearby salt lake. Based on the porosity characteristics by depth,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econdary pores, flooding, stratigraphic static pressure, and other factors, porosity shows fluctuations with increasing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SITY brine storage mediu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geological analysis salt lakes in Qaidam 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