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湛江傩舞面具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李紫瑜 王先昌 《中国包装》 2024年第5期180-182,共3页
文化“双创”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趋势。傩舞面具是湛江傩舞文化最具视觉性的图形化语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文章以傩舞非遗中的傩面道具为例,分析了其造型、图案、色彩特征,主张通... 文化“双创”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趋势。傩舞面具是湛江傩舞文化最具视觉性的图形化语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文章以傩舞非遗中的傩面道具为例,分析了其造型、图案、色彩特征,主张通过设计手法将其转化为现代视觉符号,应用于包装视觉传达领域和文创实体产品领域,以实现文创产品提质与文化推广传承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舞面具 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英歌舞源自傩舞”商兑
2
作者 柳剑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英歌舞和傩舞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却因“英歌舞源自傩舞”一说被联系到一起,对该假说进行辨析尤为必要。对“英歌舞源自傩舞”一说的六个证据与论证进行考辨发现其难以成立。英歌舞和傩舞的舞蹈形态相似性极低... 英歌舞和傩舞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却因“英歌舞源自傩舞”一说被联系到一起,对该假说进行辨析尤为必要。对“英歌舞源自傩舞”一说的六个证据与论证进行考辨发现其难以成立。英歌舞和傩舞的舞蹈形态相似性极低,舞蹈语言差异显著,不仅主题与舞蹈程式大相径庭,而且其播布区、舞体互异,传播模式均不相同,并且英歌舞中后棚的戏曲和武术表演也不是源自傩舞。由此可见,英歌舞并非源自傩舞。英歌舞的主要渊源是武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歌 傩舞 蹈生态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莆仙地区“大神尪”傩舞的活态表征与文化演绎
3
作者 林炜莉 郑玉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8-31,共4页
莆仙地区“大神尪”傩舞活态遗存在时空流变下,其“驱逐”原形被遮蔽,逐步变型为将驱恶纳吉、禳灾祈福作为主要诉求,以傩舞等传统歌舞仪式为主轴的祭祀巡游活动。在莆仙“大神尪”傩舞祭祀活动中,鲜明体现莆仙先民对驱鬼逐疫的追求、对... 莆仙地区“大神尪”傩舞活态遗存在时空流变下,其“驱逐”原形被遮蔽,逐步变型为将驱恶纳吉、禳灾祈福作为主要诉求,以傩舞等传统歌舞仪式为主轴的祭祀巡游活动。在莆仙“大神尪”傩舞祭祀活动中,鲜明体现莆仙先民对驱鬼逐疫的追求、对加强联防的公共管理诉求、对无病无灾的祈求,其中亦蕴含莆仙传统社会中个人、族群及仪式之间的素朴哲思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莆仙地区 “大神尪”傩舞 活态实存 文化演绎
下载PDF
网络时代“非遗”舞蹈的当代传播策略探究——以乐安傩舞为例
4
作者 刘秋彤 《艺术科技》 2024年第3期85-87,共3页
目的:在网络时代,仅需一部手机就可以与世界互联互通,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而“非遗”舞蹈在网络的影响下,其传播与共享也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主要探析“非遗”舞蹈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 目的:在网络时代,仅需一部手机就可以与世界互联互通,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而“非遗”舞蹈在网络的影响下,其传播与共享也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主要探析“非遗”舞蹈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状,阐述网络时代独有的传播特色,并提出利用网络传播“非遗”舞蹈的优势与局限,为有效传播和发展弘扬“非遗”舞蹈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简要分析网络时代“非遗”舞蹈的传播现状,总结出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交互性和参与感、数字化和智能化、全球化和开放性、社群化和共享性、速度化与碎片化等六大传播特点,并以乐安傩舞为个案展开个例分析,以求以实例为“非遗”舞蹈在网络中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策略。结果: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与乐安傩舞的个例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传播策略,包括借助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利用数字化实现智能保存,结合网络直播进行普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体验等。结论:网络时代为“非遗”舞蹈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也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保持警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播和发展“非遗”舞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非遗” 传播策略 乐安傩舞
下载PDF
闽台“大神尪”傩舞的表演形态比较研究——以闽台传统文化承继关系探讨为主
5
作者 郑玉玲 李雅莹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2-55,共14页
“大神尪”傩舞是中国傩文化在闽台区域遗存的一支傩舞支脉,它以非语言文字符号的祭仪表演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闽地神尪傩舞由福建移植至台湾地区,两岸长期互动,构建起“闽台傩舞文化圈”,在求同存异的张力中共创了两岸神尪傩... “大神尪”傩舞是中国傩文化在闽台区域遗存的一支傩舞支脉,它以非语言文字符号的祭仪表演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闽地神尪傩舞由福建移植至台湾地区,两岸长期互动,构建起“闽台傩舞文化圈”,在求同存异的张力中共创了两岸神尪傩舞文化共体。通过舞蹈形态学等研究方法,从“舞情、舞律、舞图”三要素论比较闽与台的“大神尪”傩舞形态特征的异同及其关系,剖析闽台“大神尪”傩舞在角色塑造、动律身段、阵法构图上呈现表演形态一脉相承的艺术基因特征,从中窥见其对闽台中华传统傩文化的承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大神尪”傩舞 表演形态 比较研究 承继关系
下载PDF
古韵新声的交响探索——“南丰县”傩舞的音乐衍生态发展
6
作者 张子竞 《黄河之声》 2024年第6期24-28,共5页
南丰傩舞作为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其中,南丰傩音乐文化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寄托着淳朴刚正和乐悦人神的内涵与期盼。本文通过对南丰傩音乐文化衍生态发展的研究,试图探寻南丰傩舞... 南丰傩舞作为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其中,南丰傩音乐文化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寄托着淳朴刚正和乐悦人神的内涵与期盼。本文通过对南丰傩音乐文化衍生态发展的研究,试图探寻南丰傩舞的音乐特点,与其对现代音乐创作的启示作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参考,让南丰傩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丰县 傩舞 音乐文化 衍生态
下载PDF
环江毛南族傩舞艺术本体及其传承发展研究
7
作者 赵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0088-0091,共4页
毛南族傩舞艺术最初是毛南族人民用以祭祀天地万物的仪式,后与山歌、音乐、戏剧、傩面等艺术元素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歌、舞、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也是毛南舞蹈表演的主要内容。文章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研、访谈记录等方法,对毛南族傩舞... 毛南族傩舞艺术最初是毛南族人民用以祭祀天地万物的仪式,后与山歌、音乐、戏剧、傩面等艺术元素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歌、舞、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也是毛南舞蹈表演的主要内容。文章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研、访谈记录等方法,对毛南族傩舞的历史渊源、表演本体、传承发展等内容进行研究,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毛南傩舞的艺术文化独特性,明白毛南傩舞作为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缩影,既是毛南族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增强民族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对毛南族傩舞文化的认知、认可,持续增强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感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南族傩舞 历史渊源 表演本体 传承发展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设计与推广研究
8
作者 劳铭洋 《天工》 2024年第7期82-84,共3页
文旅融合背景下,泰宁大源傩舞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深入探讨了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和推广策略,并进行了系列设计实践。研究发现,在设计方面,应强调保持傩舞文化的原真性... 文旅融合背景下,泰宁大源傩舞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深入探讨了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和推广策略,并进行了系列设计实践。研究发现,在设计方面,应强调保持傩舞文化的原真性,通过提取傩面具、舞蹈的色彩、形状等,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创作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同时,利用AR等先进技术,增强产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旨在推动泰宁大源傩舞文创产品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旅游产业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泰宁大源傩舞 文创产品 设计推广
下载PDF
音乐承载的地域宝藏——“南丰县”傩舞的音乐要素分析
9
作者 张子竞 《黄河之声》 2024年第5期4-9,共6页
南丰傩舞作为中国傩文化的浓缩和典型,是现存傩文化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支,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生姿态和古朴仪式传承千年,亘古不变。本文以南丰傩舞的音乐文化为主体,通过考察南丰傩舞的历史源流与文化承载,... 南丰傩舞作为中国傩文化的浓缩和典型,是现存傩文化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支,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生姿态和古朴仪式传承千年,亘古不变。本文以南丰傩舞的音乐文化为主体,通过考察南丰傩舞的历史源流与文化承载,对其音乐要素与表现特征进行较细致的研究分析,以期为深入挖掘并创新发展南丰傩音乐文化提供可行性方案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丰县 傩舞 音乐要素
下载PDF
论傩舞的嬗变与当代传承
10
作者 查艳 陶学菲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8-120,共3页
傩舞源自以舞蹈形式驱傩的一种古代祭祀活动。傩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体多元性、开放包容性、思维象征性等多重文化特征,傩舞在嬗变中不断演化,其嬗变的内在机制和实践机制使悦神与娱人、宗教与世俗有机统一。从民俗体育文化创... 傩舞源自以舞蹈形式驱傩的一种古代祭祀活动。傩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体多元性、开放包容性、思维象征性等多重文化特征,傩舞在嬗变中不断演化,其嬗变的内在机制和实践机制使悦神与娱人、宗教与世俗有机统一。从民俗体育文化创新传承视角解析,傩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核心内核和合理内核的价值、原生态多样性的学术价值、面向当下的开发价值等方面,傩舞之于当今,既要坚守,又要跨越,需要在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创新、品牌与开发、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展开传承发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舞 傩舞嬗变机制 时代价值 传承原则
下载PDF
马鞍山塘西傩舞艺术研究
11
作者 马幼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12-114,共3页
马鞍山塘西傩舞起源于安徽池州,其表演内容与形式都有着较强的地域文化的仪式感,无论是服装的结构、色彩还是傩面具的图案、造型都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寓意性、审美性的特点,有着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成为马鞍山地方的历史、民俗、民间宗... 马鞍山塘西傩舞起源于安徽池州,其表演内容与形式都有着较强的地域文化的仪式感,无论是服装的结构、色彩还是傩面具的图案、造型都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寓意性、审美性的特点,有着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成为马鞍山地方的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是当地人的一种集体记忆,深受人们喜爱,在马鞍山银塘地区广为流传,已成为本地的一项重要的民间民俗活动。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塘西傩舞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日益受到马鞍山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先后投入资助资金十几万元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成立了银塘镇“塘西傩舞”研究会,开展对“塘西傩舞”的研究工作,塘西傩舞表演队不断开展丰富的表演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建立了较好的传承体系,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山塘西 傩舞 艺术研究
下载PDF
广西桂林市张家村傩舞遗存现状分析
12
作者 孙亮 邓双双 《歌海》 2023年第2期128-133,共6页
桂林的傩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桂林市张家村是桂林傩舞文化的传承地之一,坐落在秀美的桃花江畔秀峰区甲山乡。在节庆或一些民俗活动期间,当地村民会举行相关傩舞的文化活动。对张家村进行实地考察,对傩舞遗存... 桂林的傩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桂林市张家村是桂林傩舞文化的传承地之一,坐落在秀美的桃花江畔秀峰区甲山乡。在节庆或一些民俗活动期间,当地村民会举行相关傩舞的文化活动。对张家村进行实地考察,对傩舞遗存现状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傩舞未来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村 傩舞 遗存 现状
下载PDF
广东粤西地区傩舞文化研究——以湛江、茂名、阳江傩舞为例
13
作者 赵婷 《剧影月报》 2023年第5期75-77,共3页
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原始文化之一,根植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时代特征,反映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思考和探索。从汉代许慎撰《说文解字》释“傩,谓之行人节也。”的记载可以看出,在... 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原始文化之一,根植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时代特征,反映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思考和探索。从汉代许慎撰《说文解字》释“傩,谓之行人节也。”的记载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里,“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意蕴深厚,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说文解字》 自然崇拜 傩舞文化 图腾崇拜 巫术仪式
下载PDF
粤西地区傩舞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性研究
14
作者 赵婷 《艺术评鉴》 2023年第16期159-164,共6页
粤西作为传承我国傩舞文化重要的区域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精髓。傩舞文化作为粤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内容,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认同意识。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愿景下,铸就民族文化辉煌,形成本土... 粤西作为传承我国傩舞文化重要的区域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精髓。傩舞文化作为粤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内容,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认同意识。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愿景下,铸就民族文化辉煌,形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格局成为文化发展的全新要求。加快推动粤西地区傩舞文化“走出去”,实现傩舞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向世界展示粤西地区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地区傩舞文化 粤西非遗文化 国际传播 非遗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表演者视角下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15
作者 任鑫 《艺术评鉴》 2023年第19期80-85,共6页
傩,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祭祀活动,最早用于宫廷除病消灾。千百年来,傩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今日中国南方各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文化。南丰傩舞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傩舞品类,在申遗成功后被各类专家学者所重视,对其进行不... 傩,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祭祀活动,最早用于宫廷除病消灾。千百年来,傩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今日中国南方各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文化。南丰傩舞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傩舞品类,在申遗成功后被各类专家学者所重视,对其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对南丰傩舞的研究多围绕“非遗保护”“文化内涵探究”等理论层面,而南丰傩舞舞台化创作和表演相关的文章却“寥若晨星”,因此笔者从表演者视角出发,探寻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丰傩舞 傩舞表演 “非遗”传承 职业
下载PDF
神话·面具·叙事中的生命情感表达——以青海地方傩舞为例
16
作者 高德翔 王海龙 《中国舞蹈学》 2023年第2期77-90,340,341,共16页
因神话内容的表达与现实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性,其叙事方式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渲染、“翻译”与转化的,执仪人往往依托面具等“能指”的中介性来联通两者达到“神话的现实化”目的,因此关注和分析面具等“能指”成为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在破译... 因神话内容的表达与现实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性,其叙事方式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渲染、“翻译”与转化的,执仪人往往依托面具等“能指”的中介性来联通两者达到“神话的现实化”目的,因此关注和分析面具等“能指”成为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在破译仪式音乐文本密码的常用手法。而当我们只把目光停留在音乐仪式的整体论述表述而有目的性地只关注这些“能指”的某一方面功用时,神话面具符号在叙述表达中的中介转化功能多维性往往会表述不全。为丰富这一多维表述,本文将以“能指”的中介功能视角为核心切入点解构仪式音乐展演过程中的面具是如何将神话形象塑造、建构及讲述出来的,在青海地方傩舞的具体例证下,分析神话叙事方式的过程中强调生命情感的叙事(古)与创编(今)。以神话语境的塑造、神话叙事的建构、神话共情的营造,解析如何在神话叙事中联通古与今、对接想象与真实且兼顾生命情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舞 神话符号 叙事 跨学科
下载PDF
傩舞及其课程资源开发分析
17
作者 马幼梅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0年第S02期132-135,共4页
傩舞是众多原生态文化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化"石,不仅脱胎于中国几千年的民俗传统——祭祀,还与各地民系形成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本文首先阐述傩舞的起源、发展及特点,其次分析傩舞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最后提出傩舞课... 傩舞是众多原生态文化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化"石,不仅脱胎于中国几千年的民俗传统——祭祀,还与各地民系形成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本文首先阐述傩舞的起源、发展及特点,其次分析傩舞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最后提出傩舞课程资源开发的步骤并作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舞起源与发展 傩舞特点 傩舞课程资源开发 意义 开展步骤
下载PDF
人类学视角下闽台傩舞与闽南木偶比较研究
18
作者 肖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傩舞是一种祭祀仪式下形成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闽南民间木偶文化,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通过追溯闽台傩舞与闽南木偶的历史沿革,对闽台傩舞与闽南木偶的面具进行比较分析,爬梳闽台傩舞与闽南木偶在溯源与归类上的相同之处... 傩舞是一种祭祀仪式下形成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闽南民间木偶文化,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通过追溯闽台傩舞与闽南木偶的历史沿革,对闽台傩舞与闽南木偶的面具进行比较分析,爬梳闽台傩舞与闽南木偶在溯源与归类上的相同之处,探讨人类学视阈下二者的审美蕴涵与传承保护渠道的不同之处,进一步窥探二者存在该现象的内在因素;同时也将闽台傩舞与闽南木偶的舞台、乐器、服装进行比较,归纳了闽台傩舞与闽南木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结果表明,在物质文化层面,傩戏和木偶是人类适应自然、进行体育和娱乐活动的需要;在社会文化层面,反映了对参与者的赏识、对观众价值观念的认可;在精神文化层面,是人类情感的希冀与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傩舞 闽南木偶 人类学 艺术特点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传统再造与文化错位——寿阳“爱社”傩舞祭祀习俗考
19
作者 刘霄 《史志学刊》 2023年第5期17-27,共11页
寿阳“爱社”傩舞俗称“耍鬼”“闹鬼”,流传于山西寿阳平头镇一带。2008年寿阳“爱社”傩舞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间舞蹈类,这本应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莫大契机,然而,经过十余年的挖掘抢救与保护,“爱社... 寿阳“爱社”傩舞俗称“耍鬼”“闹鬼”,流传于山西寿阳平头镇一带。2008年寿阳“爱社”傩舞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间舞蹈类,这本应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莫大契机,然而,经过十余年的挖掘抢救与保护,“爱社”傩舞与其原始祭祀文化、宗教傩仪形制发生本质分离,故借助碑刻资料、方志记载、口述访谈等途径,重构“爱社”傩舞的祭祀仪式过程,挖掘其文化核心要素,为群体性非遗保护作探讨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社”傩舞 祭祀 仪式 非遗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