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道昭父子与云峰诸山北朝刻石
1
作者 李精圃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86年第1期27-29,共3页
云峰山位于掖县城南,因山上留有北朝时期书法家郑道昭父子的摩崖刻石而闻名于世。本文仅就云峰诸山(包括掖县大基山、平度天柱山、益都百峰山)的郑氏石刻做初步探究。郑氏父子与《云峰刻石》郑道昭(?—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北魏... 云峰山位于掖县城南,因山上留有北朝时期书法家郑道昭父子的摩崖刻石而闻名于世。本文仅就云峰诸山(包括掖县大基山、平度天柱山、益都百峰山)的郑氏石刻做初步探究。郑氏父子与《云峰刻石》郑道昭(?—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人,著名书法家。他家学渊博,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只有良好的艺术素养。《魏书》载:他“好为诗赋、凡数十篇。”可惜这些作品很少流传下来。他曾任秘书监、国子祭酒等职,后来出任光州刺史(州治在掖县)。在任期间,“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道昭之子,北齐书法家郑述祖,也曾任光州刺史,父子两代均受当地吏民爱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道昭 中岳先生 云峰 百峰 州刺史 僖伯 国子祭酒 观海童诗 《魏书》 白云堂
下载PDF
《郑文公碑》书法艺术试探
2
作者 彭怀祖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89-93,共5页
魏故兖州刺史郑羲之碑,通称《郑文公碑》(以下简称《郑碑》).宣武帝水平四年(公元511年)刻.正书,分上、下二碑.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碑额书“荧阳郑文公之碑”七字,碑文约1240余字.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 魏故兖州刺史郑羲之碑,通称《郑文公碑》(以下简称《郑碑》).宣武帝水平四年(公元511年)刻.正书,分上、下二碑.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碑额书“荧阳郑文公之碑”七字,碑文约1240余字.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品》中品评为妙品上,居七十七种北魏碑刻的第四位.1980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大字典》,收云峰山刻石681字,其中《郑文公下碑》约452字.此碑的作者不载,包世臣鉴定为郑道昭手笔.郑道昭,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河南开封人.生年不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文公碑 郑道昭 云峰山刻石 中岳先生 广艺舟双楫 僖伯 山东平度 结体 张猛龙碑 碑版
下载PDF
云峰石刻群
3
作者 王绍堂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59-59,共1页
烟台市所辖莱州市城南十里,有云峰、大基二山,山中多北朝摩崖刻石,其中以云峰山(又称文峰山)《郑文公碑》刻石最为有名,故统称为“云峰石刻群”.云峰山今存大小刻石三十五处,其中北朝十七处.大基山共有刻石二十四处,其中北朝十五处,云... 烟台市所辖莱州市城南十里,有云峰、大基二山,山中多北朝摩崖刻石,其中以云峰山(又称文峰山)《郑文公碑》刻石最为有名,故统称为“云峰石刻群”.云峰山今存大小刻石三十五处,其中北朝十七处.大基山共有刻石二十四处,其中北朝十五处,云峰石刻占今存汉唐之间摩崖刻石的半数,对了解北朝真书全貌,探求隶楷错变,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渊流,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峰 郑文公碑 隶楷 文峰山 观海童诗 郑道昭 中岳先生 二山 城南 僖伯
下载PDF
《汉语大词典》“臧孙”条辨正
4
作者 张雨 《汉字文化》 2017年第2期73-73,共1页
《汉语大词典》“臧孙”条: “复姓。春秋时,鲁孝公子彄食采于臧,为臧氏。其后人达生武仲纥,为臧孙氏。见《元和姓纂·唐》、《通志·氏族四》。”(《汉语大词典》,第5卷第237页)按,这条训释中“其后人达生武仲纥”不确。... 《汉语大词典》“臧孙”条: “复姓。春秋时,鲁孝公子彄食采于臧,为臧氏。其后人达生武仲纥,为臧孙氏。见《元和姓纂·唐》、《通志·氏族四》。”(《汉语大词典》,第5卷第237页)按,这条训释中“其后人达生武仲纥”不确。我们来看《元和姓纂》和《通志》的原文: 《元和姓纂·唐》:“鲁孝公子彄食采于臧,因氏焉。僖伯彄,彄生哀伯达,达生文仲辰,辰生宣叔达,达生武仲纥,为臧孙氏。”(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18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姓纂 汉语大词典 孝公 僖伯 达生 臧氏 《通志》 岑仲勉 校记 卷第
原文传递
寒露记(外六首)
5
作者 陈鱼观 《江南(诗)》 2014年第6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瑶溪 秋天集 福建文学 僖伯 陈鱼 散文作品 转经筒 《诗刊》 饮食男女 听蝉
原文传递
北魏《东堪石室铭》赏析
6
作者 项英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05年第7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云峰山刻石 郑道昭 郑文公碑 中岳先生 语石 结体 方笔 僖伯 金石文字 山东省莱州市
原文传递
何为“打官司”
7
作者 王晓峰 《文史天地》 2019年第8期92-92,共1页
人们常把相互之间无休无止的辩论、争吵形容为“打嘴官司”,这是惯用语的习惯用法,是从“打官司”引申而来。“官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隐公五年》。该书记载,隐公五年春天,鲁隐公要去棠邑看射鱼,臧僖伯劝他:“若夫山林、川泽之... 人们常把相互之间无休无止的辩论、争吵形容为“打嘴官司”,这是惯用语的习惯用法,是从“打官司”引申而来。“官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隐公五年》。该书记载,隐公五年春天,鲁隐公要去棠邑看射鱼,臧僖伯劝他:“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阜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臧僖伯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山林、水乡的物产,可以用来制作器物,但那是贩夫走卒的事,以及主管官吏的职责,国君没必要亲自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僖伯 官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