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务宜远人:明朝藏地僧俗贡使违规私茶处罚的立法与实践 被引量:8
1
作者 邓前程 徐学初 《西藏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6-11,共6页
与明朝茶禁无论是茶立法上,还是执法实践中,严厉惩治把关将吏失职及自营和茶商违禁相比,对藏地僧俗兴贩和夹带等违制行为,其立法相对粗略,处惩力度不仅较轻,而且极为灵活。这种双重评判标准的立法与因地域因人事的实践操作方式,实质上,... 与明朝茶禁无论是茶立法上,还是执法实践中,严厉惩治把关将吏失职及自营和茶商违禁相比,对藏地僧俗兴贩和夹带等违制行为,其立法相对粗略,处惩力度不仅较轻,而且极为灵活。这种双重评判标准的立法与因地域因人事的实践操作方式,实质上,充分显现出明朝有别于元清的治藏特色,就是要以经济手段“联番制虏”,促使并强化藏区政治内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法 藏地僧俗 违制 宽宥
下载PDF
藏区僧俗首领朝贡与明朝对藏主权问题辨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邓前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6-132,共7页
与元、清二朝相比,明朝治藏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点,明朝除对接邻内地的藏族地区进行了较为直接的统治外,对所谓的"三十六番"政治统治的维持和维护主要通过该地区僧俗首领定期与不定期入京朝贡来体现。但是,这种朝贡是以明朝... 与元、清二朝相比,明朝治藏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点,明朝除对接邻内地的藏族地区进行了较为直接的统治外,对所谓的"三十六番"政治统治的维持和维护主要通过该地区僧俗首领定期与不定期入京朝贡来体现。但是,这种朝贡是以明朝在藏区建立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的,它既不同于吐蕃朝贡唐朝,也有别于周边属国朝贡明朝,本质上是明朝行使藏区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治藏政策 藏区主权 藏区僧俗首领朝贡
下载PDF
会昌前后僧俗关系的变化与文学之“转变” 被引量:1
3
作者 曹胜高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8-22,共5页
中国佛教的转型,以武宗会昌排佛为一大关键。此前寺院经济主要依赖于皇室、贵族的布施,僧侣交结多显宦世族。会昌后,寺院经济受到限制,加之中央财政和贵族经济势力衰退,寺院不得不向庶民寻求布施,通过扩大信众数量以获得必要的经济资助... 中国佛教的转型,以武宗会昌排佛为一大关键。此前寺院经济主要依赖于皇室、贵族的布施,僧侣交结多显宦世族。会昌后,寺院经济受到限制,加之中央财政和贵族经济势力衰退,寺院不得不向庶民寻求布施,通过扩大信众数量以获得必要的经济资助。迅速扩大了面向庶民娱乐需求的讲经活动,以通俗故事演绎佛理,这一"转变"过程中产生了俗讲和变文。中唐寺院经济转型及僧俗关系调整,则为中晚唐文学转变的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院经济 僧俗关系 转变 文化影响
下载PDF
俚语与禅趣:“远观”诗的传播与僧俗两界的话语互动
4
作者 卢翠琬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远观"诗,今人多认为它是王维的作品。后经学者考辨,它实际出自禅林。从禅籍的语料来源再往前追溯,此诗又可能源自唐代俚语。禅林素有以俗语证禅的传统,"远观"诗从民间进入禅林后广为传播,并衍生出丰富的禅趣;禅趣... "远观"诗,今人多认为它是王维的作品。后经学者考辨,它实际出自禅林。从禅籍的语料来源再往前追溯,此诗又可能源自唐代俚语。禅林素有以俗语证禅的传统,"远观"诗从民间进入禅林后广为传播,并衍生出丰富的禅趣;禅趣化后,它又从禅林反哺民间,对世俗生活及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并体现出俚语、禅趣、诗性三线并进或交融的情况。这一生动具体的个案,展示了古代僧俗两界话语互动的良性关系,反映出宋元以来佛教的世俗化、平民化及禅宗话语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观”诗 俚语 禅趣 僧俗互动 佛教世俗化
下载PDF
《云居山志》僧俗交游诗考论
5
作者 熊超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云居山志》是以云居山真如寺为记载主体的佛寺史志文献,其中收录了该寺僧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交往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诗歌。笔者选取真如寺的佛印了元、大慧宗杲、诸缘洪断、晦山戒显四位禅师的交游诗为例,考证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文献... 《云居山志》是以云居山真如寺为记载主体的佛寺史志文献,其中收录了该寺僧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交往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诗歌。笔者选取真如寺的佛印了元、大慧宗杲、诸缘洪断、晦山戒显四位禅师的交游诗为例,考证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文献著录情况,研究《云居山志》选录僧俗交游诗的一般作法,探讨僧俗交游史实及其与真如寺的关系,由此对江西禅宗文献作文化层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居山志 真如寺 僧俗交游诗
下载PDF
天津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清代前期天津地区僧俗文学雅集活动
6
作者 李建武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0-92,共3页
经过明朝二百多年的培养,天津地区的文化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到清代前期,天津地区普遍出现僧俗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雅集活动的现象,僧包括和尚与道士,俗主要表现为文人,他们基于对文学的兴趣以各种形式聚集,促进了当时天津僧俗文化的发展... 经过明朝二百多年的培养,天津地区的文化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到清代前期,天津地区普遍出现僧俗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雅集活动的现象,僧包括和尚与道士,俗主要表现为文人,他们基于对文学的兴趣以各种形式聚集,促进了当时天津僧俗文化的发展,是天津文化教育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本文主要探讨了僧俗雅集的三种形式以及活动背后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并对僧俗结成诗社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展现当时天津地区文化繁荣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天津 文化教育 僧俗雅集
下载PDF
晚明佛教考:从僧俗互动的视野展开
7
《佛学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320-320,共1页
王启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月全书共三编,上编集中讨论晚明佛教与其时宫廷政治的关系,通过聚焦慈圣李太后奉佛及礼事高僧、崇祯帝在本士释道与外来天主教之问的选择、憨山德清乙未之狱、紫柏真可“妖书案”等事件,在重新厘清各自... 王启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月全书共三编,上编集中讨论晚明佛教与其时宫廷政治的关系,通过聚焦慈圣李太后奉佛及礼事高僧、崇祯帝在本士释道与外来天主教之问的选择、憨山德清乙未之狱、紫柏真可“妖书案”等事件,在重新厘清各自原委、经过,并试图揭示更为隐秘的动机的同时,抉发隐伏在信仰生活背后与晚明党争密切相关的诸多政治、宗教势力较量的暗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佛教 憨山德清 上海古籍出版社 崇祯帝 僧俗互动 紫柏真可 宗教势力 释道
下载PDF
晋宋之际僧俗交往书牍文谫论
8
作者 张健萍 《丽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99-104,共6页
佛教自汉代始就传入了中国,但僧俗交往所产生的书牍文却寥寥无几。一直到晋宋之际,大量的僧俗交往书牍开始出现。本文以晋宋之际僧俗交往书牍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僧俗交往对书牍文体的影响以及僧俗交往书牍文背后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佛教自汉代始就传入了中国,但僧俗交往所产生的书牍文却寥寥无几。一直到晋宋之际,大量的僧俗交往书牍开始出现。本文以晋宋之际僧俗交往书牍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僧俗交往对书牍文体的影响以及僧俗交往书牍文背后的文学和文化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僧俗交往影响了书牍文创作之语言,促使书牍文内容发生了新变。再者,从僧俗交往书牍文中窥见了当时聚合的人际关系、皇权和宗教的积极互动、社会崇佛之时代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宋 僧俗 交往 书牍文
下载PDF
关于喀尔喀蒙古那鲁班禅呼图克图的僧俗徒众
9
作者 勒·阿拉坦咱雅 《满族研究》 2018年第4期13-21,共9页
本文依据鲜为人知的新近发掘的清代档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著名宗教活动家那鲁班禅呼图克图的生平事迹以及那鲁班禅呼图克图的僧俗徒众的起源、管理以及属寺和沙毕纳尔的生计、人口、差役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述。
关键词 清代 喀尔喀蒙古 那鲁班禅呼图克图 僧俗徒众 考略
下载PDF
十三世达赖喇嘛驻京期间与蒙古僧俗交往考——以《内厅侦查达赖报告》为中心
10
作者 王彦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1-48,共8页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京入觐,是晚清时期的一件重大政治事件,他在清朝垂亡之际的这次意外来访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记载十三世达赖入觐事的史料很多,其中最详细的一手史料就是中央民...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京入觐,是晚清时期的一件重大政治事件,他在清朝垂亡之际的这次意外来访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记载十三世达赖入觐事的史料很多,其中最详细的一手史料就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索文清于1983年访问东京大学时发现的推测为清民政部巡警队编纂的《内厅侦查达赖报告》。这是一份秘密报告,以监视者视角逐日逐时记录了达赖喇嘛在京八十四天每日活动的详情。达赖喇嘛驻京期间,大量蒙古僧俗人士对他进行朝觐活动,笔者通过《内厅侦查达赖报告》所载相关记录,结合朱批奏折、上谕档、理藩部、外务部的档案史料,对十三世达赖喇嘛驻京期间与蒙古僧俗的交往史实进行梳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世达赖喇嘛 《内厅侦查达赖报告》 蒙古僧俗
下载PDF
禅宗僧俗伦理研究
11
作者 《普陀学刊》 2017年第2期281-316,共36页
本文从制度、修证两个角度进行禅宗僧俗伦理探讨,认为禅宗僧俗伦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僧尊俗卑、僧俗平等。一、清规制度与传法制度中所呈现出的是僧尊俗卑的伦理模式,禅宗在制度层面通过僧俗身份的差异对僧俗进行明确的分工:以僧人为主,... 本文从制度、修证两个角度进行禅宗僧俗伦理探讨,认为禅宗僧俗伦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僧尊俗卑、僧俗平等。一、清规制度与传法制度中所呈现出的是僧尊俗卑的伦理模式,禅宗在制度层面通过僧俗身份的差异对僧俗进行明确的分工:以僧人为主,俗人为辅;僧人肩负着住持三宝的重担,俗人则担当护持三宝的责任。二、禅宗就修证层面而言,僧俗的修证工夫与境界是平等的,不存在由身份不同而导致的尊卑不同。这种僧俗平等的伦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傅大士、庞蕴等在家大居士与僧人的交往中,他们对禅僧拥有教导、督促、勘验的权利。傅大士教团在僧俗平等的伦理之上,甚至出现了尊俗抑僧的吊诡倾向。修证层面僧俗平等的理论依据是禅宗“即心即佛”的心性论、道在平常的修道论与修有所证的境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僧俗伦理 清规 传法 尊卑
下载PDF
一盏明烛照僧俗——纪念素喜法师
12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少林与太极》 2018年第4期31-31,共1页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2018年3月25日的登封少林,阳光明媚,鲜花灿烂,生机盎然,空气中花香阵阵,沁人心脾,大自然告诉人们,这是美好的一天.
关键词 法师 纪念 僧俗 大自然 万物 人心
下载PDF
西藏僧俗各界纪念农奴解放54周年
13
作者 李远振 《中考历史》 2013年第3期9-9,共1页
【社会热点】2013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4周年纪念日,在白云朵朵、春风习习的拉萨市,各族各界举行座谈会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关键词 初中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中考 西藏 僧俗
下载PDF
僧俗
14
作者 张宗显 《中国西藏》 2005年第4期83-85,共3页
僧人靠俗人供养,俗人靠僧人超度,僧俗两界,如同鱼水,不可或缺。僧人身在寺院,却活在尘世,且活得有滋有味。尽管尘世上多风情,还是挡不住寺院生活的诱惑,引得多少男儿出家为僧。俗人出家为僧,又到尘土世谋生,便有了多姿多彩又... 僧人靠俗人供养,俗人靠僧人超度,僧俗两界,如同鱼水,不可或缺。僧人身在寺院,却活在尘世,且活得有滋有味。尽管尘世上多风情,还是挡不住寺院生活的诱惑,引得多少男儿出家为僧。俗人出家为僧,又到尘土世谋生,便有了多姿多彩又意味深长的僧人习俗,故谓之僧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俗 不可或缺 僧人 寺院 出家
下载PDF
九华山僧俗过年习俗
15
《浙江佛教》 2004年第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九华山 僧俗 过年习俗 安徽
下载PDF
藏传佛教寺院景区化背景下僧俗互动关系研究——以噶丹松赞林寺为例
16
作者 吴燕位 高少 《美与时代(城市)》 2017年第8期110-112,共3页
本次研究立足于课题组在云南省迪庆州噶丹松赞林寺的田野调查,以上世纪民主改革以来藏区的变迁发展为背景,透析在宗教旅游蓬勃发展之后由利益膨胀引起的宗教主体多元竞争与利益分化的趋势,以及宗教主体多元化对僧俗关系的重构。
关键词 僧俗互动 宗教主体多元化 噶丹松赞林寺
下载PDF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及由此产生的僧俗纠纷 被引量:34
17
作者 徐跃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88,共16页
四川的庙产兴学始于1902年利用庙产兴学的国策,而1905年保护庙产的上谕则是个分界线,此前各州县基本由官绅根据本地状况自行拟定计划报上级批准,此后四川总督开始对提取庙会产业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政策界定。同时,此前各地寺庙基本服从... 四川的庙产兴学始于1902年利用庙产兴学的国策,而1905年保护庙产的上谕则是个分界线,此前各州县基本由官绅根据本地状况自行拟定计划报上级批准,此后四川总督开始对提取庙会产业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政策界定。同时,此前各地寺庙基本服从地方官绅的处置,即有纷争也属局部范围;此后寺僧明显利用上谕质疑提拨庙产的正当性,与地方官绅的纷争普遍增多。在房舍利用方面,各地新学堂设在寺庙观庵之中的比例都相当大。而在提取庙会产业的起始时间、提取的方式、所提的比例等方面,各州县的实际运作存在不小的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较为贫困的地区在办学中对庙产的依赖性相对较大,而经济较富庶的地方仅将庙产视为办学的辅助财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产兴学 清末教育改革 近代四川 乡村社会 僧俗关系
原文传递
人神分界和僧俗分类:家屋空间的上下秩序——对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16,共6页
基于笔者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通过讨论嘉绒藏族家屋空间中的上下关系,以及不同空间中人们的行为与空间关系意义的表达,探讨其家屋的空间秩序,指出人与神的分界是家屋空间确定上下秩序的原则。这一空间秩序又以对... 基于笔者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通过讨论嘉绒藏族家屋空间中的上下关系,以及不同空间中人们的行为与空间关系意义的表达,探讨其家屋的空间秩序,指出人与神的分界是家屋空间确定上下秩序的原则。这一空间秩序又以对不同类型人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僧俗两类人之间的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绒藏族 家屋空间 人神分界 僧俗分类 人类学
原文传递
明清以来苏松地区民间祠庙的收入、产权与僧俗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健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9-126,共8页
明清以来苏松地方的民间祠庙有着多重的收入来源,构成了相关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不同的庙宇又有着相异的产权关系,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管理方式。就僧俗关系来说,一方面因着经济利益的存在而产生了普遍的僧俗纠纷,但另一方... 明清以来苏松地方的民间祠庙有着多重的收入来源,构成了相关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不同的庙宇又有着相异的产权关系,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管理方式。就僧俗关系来说,一方面因着经济利益的存在而产生了普遍的僧俗纠纷,但另一方面,地方僧人也总是在通过各种方式交好士人,以求得更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祠庙 收入 产权 僧俗关系
原文传递
刘宋僧俗文人交往考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虹岩 《文艺评论》 2018年第4期95-100,共6页
刘宋以文为尚,文学交往不仅体现在帝王文士、才子贵胄之间,而且世俗文人与方外僧侣之间也时有文字往还。谢灵运为高僧撰写铭诔,如《庐山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傅亮、殷景仁为佛像作赞,如《文殊师利菩萨赞》《弥勒菩萨赞》《文殊... 刘宋以文为尚,文学交往不仅体现在帝王文士、才子贵胄之间,而且世俗文人与方外僧侣之间也时有文字往还。谢灵运为高僧撰写铭诔,如《庐山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傅亮、殷景仁为佛像作赞,如《文殊师利菩萨赞》《弥勒菩萨赞》《文殊像赞》;文士们还辑录、撰写佛教故事,如刘义庆《宣验记》、傅亮《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凡此种种,既说明佛教在庙堂上接受之普泛,同时也促进了佛教在朝野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交往 文人 刘宋 考论 僧俗 佛教故事 弥勒菩萨 谢灵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