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禅宗僧俗伦理研究
1
作者 《普陀学刊》 2017年第2期281-316,共36页
本文从制度、修证两个角度进行禅宗僧俗伦理探讨,认为禅宗僧俗伦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僧尊俗卑、僧俗平等。一、清规制度与传法制度中所呈现出的是僧尊俗卑的伦理模式,禅宗在制度层面通过僧俗身份的差异对僧俗进行明确的分工:以僧人为主,... 本文从制度、修证两个角度进行禅宗僧俗伦理探讨,认为禅宗僧俗伦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僧尊俗卑、僧俗平等。一、清规制度与传法制度中所呈现出的是僧尊俗卑的伦理模式,禅宗在制度层面通过僧俗身份的差异对僧俗进行明确的分工:以僧人为主,俗人为辅;僧人肩负着住持三宝的重担,俗人则担当护持三宝的责任。二、禅宗就修证层面而言,僧俗的修证工夫与境界是平等的,不存在由身份不同而导致的尊卑不同。这种僧俗平等的伦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傅大士、庞蕴等在家大居士与僧人的交往中,他们对禅僧拥有教导、督促、勘验的权利。傅大士教团在僧俗平等的伦理之上,甚至出现了尊俗抑僧的吊诡倾向。修证层面僧俗平等的理论依据是禅宗“即心即佛”的心性论、道在平常的修道论与修有所证的境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僧俗伦理 清规 传法 尊卑
下载PDF
《维摩诘经》僧俗伦理与隋唐“沙门致敬王者”的论争 被引量:1
2
作者 圣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6,共6页
"沙门致敬王者"的争论是王权与佛法的矛盾表征,更是佛教僧俗伦理的表现。在隋末唐初,"沙门致敬王者"争端再现,主张沙门拜俗者援引《维摩诘经》作为论据。本文探讨"沙门致敬王者"论议中《维摩诘经》的援... "沙门致敬王者"的争论是王权与佛法的矛盾表征,更是佛教僧俗伦理的表现。在隋末唐初,"沙门致敬王者"争端再现,主张沙门拜俗者援引《维摩诘经》作为论据。本文探讨"沙门致敬王者"论议中《维摩诘经》的援引情况,考察佛教界对《维摩诘经》中僧人礼拜居士的解释,指出隋唐佛教界所强调的"表法非律制"、"个人体道非大众教化",与《维摩诘经》注疏所解释的"感恩致敬""致敬亡相"是一脉相承的,表明了佛教界对"拜俗"的统一理解。同时,因为现实的论争,导致窥基以"无知忘相"极端式的解释来否定"拜俗"在制度上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俗伦理 拜俗 维摩诘经 彦琮 净影慧远 智顗 窥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