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僧祇支到络腋——莫高窟隋及唐前期菩萨像上衣形制演变
1
作者 常青 刘元风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2期35-39,共5页
僧祇支与络腋是隋唐时期汉地菩萨像的主要上衣形制。菩萨像着僧祇支流行于北朝至隋代时期,络腋稍晚出现,在唐代盛极一时,曾一度取代僧祇支成为当时菩萨像的主流上衣。本文就莫高窟隋及唐前期菩萨像僧祇支与络腋形制的发展演变展开分析,... 僧祇支与络腋是隋唐时期汉地菩萨像的主要上衣形制。菩萨像着僧祇支流行于北朝至隋代时期,络腋稍晚出现,在唐代盛极一时,曾一度取代僧祇支成为当时菩萨像的主流上衣。本文就莫高窟隋及唐前期菩萨像僧祇支与络腋形制的发展演变展开分析,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造型源流进行探究,并进一步剖析蕴含其背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祇 络腋 莫高窟 菩萨像 隋及唐前期
下载PDF
僧祇奴、昆仑奴简论——唐、宋、元时期的黑人奴隶 被引量:2
2
作者 肖忠纯 苏红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81-84,共4页
从唐朝开始,僧祇奴、昆仑奴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它们所指的黑人奴隶绝大部分属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卷发黑身的矮黑人种(尼格里托人),极小部分属于东部非洲尼格罗人种。唐宋元时期黑人奴隶主要分布在关中、广东、四川等地,服役于中国的宫... 从唐朝开始,僧祇奴、昆仑奴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它们所指的黑人奴隶绝大部分属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卷发黑身的矮黑人种(尼格里托人),极小部分属于东部非洲尼格罗人种。唐宋元时期黑人奴隶主要分布在关中、广东、四川等地,服役于中国的宫廷和富豪之家。本文也谈及唐宋元时期黑人奴隶的特点、来源、役使等方面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祇 昆仑奴 特点 来源 黑人奴隶
下载PDF
《摩诃僧祇律》之慧琳“音义”考校 被引量:1
3
作者 丁庆刚 《殷都学刊》 2017年第3期120-124,共5页
《摩诃僧祇律》之慧琳"音义"存在讹、脱、衍、倒等文字问题。今以《中华大藏经》为底本,结合《高丽大藏经》、《碛砂大藏经》以及相关典籍对《摩诃僧祇律》之慧琳"音义"进行校勘,以期对佛经音义及汉语史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慧琳 《一切经音义》 《摩诃僧祇律》 考校
下载PDF
《摩诃僧祇律》中所见东晋新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小云 余志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23-27,共5页
汉译佛经《摩诃僧祇律》中保留了较多的东晋时出现的新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 词汇史 东晋新词 摩诃僧祇 汉语大词典
下载PDF
《摩诃僧祇律》的文字语料价值
5
作者 柴红梅 《语文学刊》 2016年第17期48-50,共3页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有着丰富的文字现象,除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异体字等现象普遍存在外,俗字的大量存在也是一大特点。从俗字产生的特点如意符的增加或变换、改换声符、类化、变换字体结构四个方面例举了《僧祇律》中的俗字现...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有着丰富的文字现象,除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异体字等现象普遍存在外,俗字的大量存在也是一大特点。从俗字产生的特点如意符的增加或变换、改换声符、类化、变换字体结构四个方面例举了《僧祇律》中的俗字现象,一方面指出这些文字现象产生的机制源自语言使用者的从简心理和相似联想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类文字现象在东晋时期的发展更替情况,进而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反映出《僧祇律》的语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僧祇律》 文字 俗字 从简 相似联想
下载PDF
《摩诃僧祇律》疑难字词考释
6
作者 丁庆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140-144,共5页
文章对汉译律典《摩诃僧祇律》中因版本异文、俗字误字、方俗词语等造成的疑难字词如“劳熟”“嘲话”“協(俠)“”厌课“”龋齿“”撓户”等予以训释考辨。
关键词 《摩诃僧祇律》 疑难字词 考辨
下载PDF
受畜金银戒之探讨——以汉译《四分律》与《摩诃僧祇律》为考察中心
7
作者 普超 《普陀学刊》 2014年第1期97-116,共20页
文章以汉译《四分律》与《僧祇律》'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中的'畜钱宝戒'为探讨主题。借由文献分析法,从原典爬梳了解、比较,再透过二手资料,对受持金银戒的开遮持犯进行诠释与分析,弄清两部律对'畜钱宝戒'的缘... 文章以汉译《四分律》与《僧祇律》'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中的'畜钱宝戒'为探讨主题。借由文献分析法,从原典爬梳了解、比较,再透过二手资料,对受持金银戒的开遮持犯进行诠释与分析,弄清两部律对'畜钱宝戒'的缘起、犯相、开缘与处置方式之间的同异性。对这两部律的探讨,将有助于厘清僧众在受持金银戒方面的某些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律 僧祇 畜钱宝戒
下载PDF
从《摩诃僧祇律》语序看中古译经语言特点
8
作者 张文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1期47-63,共17页
《摩诃僧祇律》能够反映中古译经的语言特点,具有研究上的独特价值。本文以Dryer(2005)所讨论的语言参数为基础,通过比较同时期的中古译经《百喻经》、本土文献《世说新语》以及同为语言接触影响的蒙元时期的《元典章·刑部》中的语... 《摩诃僧祇律》能够反映中古译经的语言特点,具有研究上的独特价值。本文以Dryer(2005)所讨论的语言参数为基础,通过比较同时期的中古译经《百喻经》、本土文献《世说新语》以及同为语言接触影响的蒙元时期的《元典章·刑部》中的语序,分析了《摩诃僧祇律》的语序面貌及其特殊性。中古译经《摩诃僧祇律》语序的特殊性与语言接触时间因素、类型因素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僧祇律》 语序 中古译经
原文传递
北朝僧衣嬗变研究
9
作者 张红义 夏菲菲 《国际公关》 2019年第3期147-148,共2页
本文根据北朝正史和当时通行的佛教戒律及保存至今的北魏石窟造像图等文献资料,阐述了北朝各时期僧衣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北朝 摩诃僧祇
原文传递
《摩訶僧衹律》中的環保思想與文學故事
10
作者 張煜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87-93,共7页
本文以大眾部所傳之廣律《摩訶僧祇律》爲研究對象,從佛教環保思想以及其中所敘述故事文學性兩方面,對此律作一初步的探討。《僧祇律》作爲一部佛律,與規範僧尼的行爲規範緊密相關。從現在流行的環保角度來看,包括心靈環保與生態環保,... 本文以大眾部所傳之廣律《摩訶僧祇律》爲研究對象,從佛教環保思想以及其中所敘述故事文學性兩方面,對此律作一初步的探討。《僧祇律》作爲一部佛律,與規範僧尼的行爲規範緊密相關。從現在流行的環保角度來看,包括心靈環保與生態環保,對於今人仍富於啟迪意義。佛教以殺、妄、淫、盜爲四重禁戒,《僧祇律》同樣如此,而尤其重視禁淫與殺。人類的各種欲望,其實都因爲貪婪引起,所以佛教提倡少欲知足。佛教還有一點值得讚賞的是,非常講究個人衛生。佛門還重視僧團的團結,提倡眾生平等。《僧祇律》中還有不少經典故事與生動的文學描寫,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如大意抒海、猴子捞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訶僧祇律》 環保思想 文學故事
原文传递
佛教寺庙经济与公益慈善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继武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69,共2页
一中国佛教寺庙经济现象是佛教组织形式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僧团将得道解脱作为唯一目标,将物质生活要求降到最简最低的状态。据《阿含经》及《僧祇律》等记载,僧人行止依照的"四依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 一中国佛教寺庙经济现象是佛教组织形式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僧团将得道解脱作为唯一目标,将物质生活要求降到最简最低的状态。据《阿含经》及《僧祇律》等记载,僧人行止依照的"四依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陈弃药,可见当时佛教的理念就是修行者尽可能地远离和不涉及社会经济,甚而通过戒律禁止僧人从事社会生产和参与经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庙经济 僧祇 原始佛教 粪扫衣 阿含经 中国佛教 公益慈善 陈弃药 托钵
原文传递
四川安岳人和云峰寺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6
12
作者 四川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12 位作者 安岳县文物管理局 王丽君 张亮(摄影) 张嫒媛 干倩倩 廖顺勇 王晓华(绘图) 司程文(绘图) 寇小石(绘图) 邓宏亚 董华锋 雷玉华 白彬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7,共15页
云峰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人和乡广云村六组火烧坡北面山腰,南距安岳县城14公里。坐标为北纬30°11′33.9″,东经105°25′25.1″,海拔279米(图一)。现为安岳县文物保护单位。造像位于一平面近方形的红砂岩石包上,被云峰... 云峰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人和乡广云村六组火烧坡北面山腰,南距安岳县城14公里。坐标为北纬30°11′33.9″,东经105°25′25.1″,海拔279米(图一)。现为安岳县文物保护单位。造像位于一平面近方形的红砂岩石包上,被云峰寺寺院建筑环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造像 造像题记 结跏趺坐 调查简报 双手合十 十王图 云峰寺 僧祇
原文传递
古代中非交往史料补遗与辨析——兼论早期中国黑人来源问题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安山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3-218,222,共17页
本文涉及早期中非关系的史料问题,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是关于中国人在非洲的相关线索。作者分析了国外学者有关南部非洲、苏丹、埃塞俄比亚和东非海岸的相关发现和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关于汉代黑人在中国的有关记载,讨论了... 本文涉及早期中非关系的史料问题,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是关于中国人在非洲的相关线索。作者分析了国外学者有关南部非洲、苏丹、埃塞俄比亚和东非海岸的相关发现和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关于汉代黑人在中国的有关记载,讨论了居延汉简中有关"黑肤人"的记载及相关研究成果。第四部分涉及唐代黑人(昆仑和僧祇)的来源,对张星烺的"非洲来源说"和葛承雍的"南海来源说"进行了分析。作者得出三点结论:黑人早于唐朝存在于中国社会;对唐朝黑人来源的解释宜采用多元说而非单一说;中非早期交往只有经过长期细致的研究并整合各方面的证据,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关系 居延汉简 郑和 僧祇 黑人
原文传递
梵音流韵——固原地区馆藏北魏石佛造像艺术赏析
14
作者 王延丹 《文物天地》 2017年第9期31-37,共7页
佛教产生后,经中亚一带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到了北魏时期,在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大力倡导下,其统治区域内佛教十分兴盛。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固原在北魏时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佛教广为传播。这一时期,固原地区大量雕刻佛造像... 佛教产生后,经中亚一带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到了北魏时期,在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大力倡导下,其统治区域内佛教十分兴盛。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固原在北魏时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佛教广为传播。这一时期,固原地区大量雕刻佛造像,开凿石窟寺,形成了区域性的佛教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 佛造像 彭阳县 北魏时期 通肩大衣 统治区域 新集 梵音 施无畏印 僧祇
原文传递
寻觅香积寺塔周失落的石刻造像
15
作者 李慧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18年第1期157-160,共4页
长安曾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亦是封建帝王建都时间最长的地方,还是中西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道——丝绸之路的起点,唐长安城内更是各种寺观集中之处,在唐文宗李昂开成年间和李瀍会昌年间,曾在长安居住的日僧圆仁,在他的《入唐... 长安曾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亦是封建帝王建都时间最长的地方,还是中西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道——丝绸之路的起点,唐长安城内更是各种寺观集中之处,在唐文宗李昂开成年间和李瀍会昌年间,曾在长安居住的日僧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长安城内佛寺三百余所,佛像经楼装扮如法,尽是名工所作,一个佛堂敌外州大寺。'(1)唐韦述《两京新记》又载:天宝(742)以前的长安城中就曾有僧寺六十四座,尼寺二十七座,道观七座,女观六座,波斯寺两座,胡袄寺四座。各个宗教团体都在这里大力传经布道,先后都建立过许多寺庙塔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造像 结跏趺坐 香积寺 长安城 僧祇 日本净土宗 西安碑林博物馆 善导大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