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摩诃僧祗律》中的训释性语句
1
作者 刘素燕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B12期13-14,共2页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主要介绍各种戒律制定的缘由、经过,作为佛家“律法”,其语言与经、论不同——其中所用语词有大量训释。文中主要对其中训释性语句的释义作用作一个简单分析,以揭示《摩诃僧祗律》对佛经语...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主要介绍各种戒律制定的缘由、经过,作为佛家“律法”,其语言与经、论不同——其中所用语词有大量训释。文中主要对其中训释性语句的释义作用作一个简单分析,以揭示《摩诃僧祗律》对佛经语词训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僧祗律》 训释性语句 戒律 佛经 佛教
下载PDF
《摩诃僧祗律》中的“VP不”疑问句
2
作者 陆恒 《文教资料》 2020年第4期1-3,共3页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中的"VP不"疑问句涵盖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两大类型,其中"VP不"正反问句数量庞大,反映出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部分"VP不"正反问句句末的"不"字开始虚化,转变为是非问...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中的"VP不"疑问句涵盖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两大类型,其中"VP不"正反问句数量庞大,反映出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部分"VP不"正反问句句末的"不"字开始虚化,转变为是非问句,体现为三种:一是表否定的句子;二是带表确认事实类语气副词的句子;三是由"是"字判断式构成的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僧祗律》 “VP不”疑问句 正反问句 是非问句 虚化
下载PDF
康熙年间南京经书《摩诃僧祗律》
3
《浙江佛教》 2003年第2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康熙 南京市 经书 《摩诃僧祗律》 道光年间 印刻本
下载PDF
《摩诃僧祗律》记述之文学故事概观 被引量:1
4
作者 龙延 陈开勇 《古籍研究》 2001年第3期117-122,共6页
佛藏典籍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律,梵语vinaya之音译,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服灭除诸多过失之义。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的需要所定之规范。... 佛藏典籍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律,梵语vinaya之音译,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服灭除诸多过失之义。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的需要所定之规范。因为世尊随缘制戒,即“如来不以无过患因缘而为弟子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佛陀在制定戒律以前,往往有一些小故事,介绍僧尼们犯戒的经过,以示世尊制戒之缘由。所以律藏同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僧祗律》 佛藏典籍 文学故事概观 生活规范 修道生活 文学色彩
原文传递
佛像服饰中的“僧祇支”与“偏衫”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费泳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8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本文依据律典及相关古今文献,对沙门服饰中僧祇支与偏衫的由来、形制及二者间的演变关系予以考证,同时阐述了僧祇支及偏衫在汉地佛教造像中的应用。
关键词 佛像 服饰 僧祗 偏衫
下载PDF
敦煌本《摩诃僧祇律》残卷缀合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涌泉 刘丹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2-102,共21页
经由对已公布的敦煌文献图版的普查,我们共发现《摩诃僧祇律》写卷87号、《摩诃僧祇大比丘戒本》写卷3号、《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写卷4号。其中不少残片本出自同一写卷,后经撕裂而分离为数号。本文通过对前人缀合工作的总结及对现有写... 经由对已公布的敦煌文献图版的普查,我们共发现《摩诃僧祇律》写卷87号、《摩诃僧祇大比丘戒本》写卷3号、《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写卷4号。其中不少残片本出自同一写卷,后经撕裂而分离为数号。本文通过对前人缀合工作的总结及对现有写卷内容、断痕、书风、行款的比定,将其中的54号(片)缀合为14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摩诃僧祗律》 残卷 缀合
下载PDF
《摩诃僧祇律》的语料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曹小云 余志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8期107-111,共5页
东晋汉译佛经《摩诃僧祇律》中有许多反映当时俗语或口语的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以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 《摩诃僧祗律》 新词 新义 《汉语大词典》
下载PDF
《摩诃僧祇律》与《四分律》记述故事之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龙延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2-57,共6页
律藏中的广律因为是因事制戒,所以保留了许多佛教故事,但目前学界尚较少注意。本文以《摩诃僧律》与《四分律》为例,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精彩故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较了这两部律藏中记述故事的异同之处,并简单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词 《摩诃僧祗律》 《四分律》 广律 比较文学 佛教故事 律藏
下载PDF
《摩诃僧祇律》与《四分律》记述故事之比较
9
作者 龙延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1-23,64,共4页
律藏中的广律因为是因事制戒,所以保留了许多佛教故事,但目前学界尚较少注意。文章以《摩诃僧祗律》与《四分律》为例,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精彩故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较了这两部律藏中记述故事的异同之处,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 《摩诃僧祗律》 《四分律》 佛教故事 文学性 叙事文学 广律 中国 古代文学 律藏
下载PDF
昙曜兴佛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淼 《五台山研究》 2005年第3期3-7,共5页
昙曜在北魏佛教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通过开凿石窟、改革僧官制度、新设寺户和撰译佛教典籍等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他“弘教护法”的愿望,而且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在中国佛教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昙曜 “昙曜五窟” 昭玄寺 僧祗户” “佛图户” 《付法藏因缘传》
下载PDF
法显大师对当今佛教的启迪--在纪念法显西渡斯里兰卡16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基调发言
11
作者 学诚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1600年前,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天竺停留漫长而又短暂的八年之后(公元402—409年),孤身一人搭乘商船,经过十四天的海上航行,自东天竺到达了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在这里,这位老人又花了两年的光阴,抄得四部佛教梵文经书《... 1600年前,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天竺停留漫长而又短暂的八年之后(公元402—409年),孤身一人搭乘商船,经过十四天的海上航行,自东天竺到达了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在这里,这位老人又花了两年的光阴,抄得四部佛教梵文经书《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弥沙塞律》、《杂藏经》共一百余卷。随后,他带着之前于天竺抄得的《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方等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论》、《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十余部梵文经籍,万里奔波,历经惊风险浪,饱受饥渴劳苦,终于在离乡背井十四年之后,重归日夜思念的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里兰卡 学术研讨会 佛教 法显 《摩诃僧祗律》 基调 纪念 大师
下载PDF
北朝“二武灭佛”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施光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4期26-32,共7页
中国佛教史上曾有过三次著名的灭佛事件,史称“三武灭佛”,其中两次发生在北朝时期。北魏太延四年(438年)三月,太武帝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的僧侣一概还俗。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正月,又诏曰:“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 中国佛教史上曾有过三次著名的灭佛事件,史称“三武灭佛”,其中两次发生在北朝时期。北魏太延四年(438年)三月,太武帝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的僧侣一概还俗。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正月,又诏曰:“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两年后,拓跋焘因镇压盖吴起义到长安,其随从牧马到一寺院,发现内藏武器,遂报告拓跋焘,搜查后又发现数以万计的赃贿之物和密室等不法证据。于是,拓跋焘下达了更为严厉的灭佛诏:“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史称“太武灭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佛 寺院经济 拓跋焘 沙门 魏书 僧祗 大地主 佛教 佛图户
下载PDF
再议麦积山石窟石岩寺年代及第78窟创建年代──兼答张学荣何静珍先生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宝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第78窟 供养人 寺院经济 静珍 僧祗 云冈石窟 北魏孝文帝 壁画 清理出
下载PDF
试析唐人小说中的昆仑奴
14
作者 柴刘锦 袁书会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19-21,共3页
唐人小说中涉及的昆仑奴形象较多,他们有着鲜明的身体特征:身材短小、卷发黑身,可以飞檐走壁以及善于潜水;他们大多数来自于南海各地卷发黑身的一些民族,也包括非洲东部的黑人;他们主要通过进贡和人口买卖的方式来到内地。
关键词 昆仑奴 唐人小说 僧祗
下载PDF
隋石雕弥勒造像
15
作者 刘耀秦 《文博》 1986年第5期7-,97,共2页
富平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一尊隋代早期弥勒佛造像,像高37厘米,结跏趺坐于椭圆形台基上(图版叁)。这尊弥勒佛面型丰圆,曲眉发髻低平,头戴宝冠,宝缯下垂至肩。用宝镜、花瓣和珊瑚组成复杂而精致的璎珞,下垂至腿部,上身内着“僧祗友”,外着敷... 富平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一尊隋代早期弥勒佛造像,像高37厘米,结跏趺坐于椭圆形台基上(图版叁)。这尊弥勒佛面型丰圆,曲眉发髻低平,头戴宝冠,宝缯下垂至肩。用宝镜、花瓣和珊瑚组成复杂而精致的璎珞,下垂至腿部,上身内着“僧祗友”,外着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颈部有铃铛饰纹,袒胸,左手握瓶,细颈束口,通长7厘米;右手持带柄莲包。两臂敷搭飘带,下垂于脚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像 僧祗 曲眉 宝缯 文物管理所 宝冠 佛教艺术 细颈 佛造像 宝镜
下载PDF
武定二年张利德造彩绘玉像
16
作者 刘福珍 赵振尧 《文物春秋》 1991年第1期92-92,共1页
武定二年彩绘玉像是1989年8月27日在定州市寨西店东口出土的。原址到处是烂砖碎瓦夹杂有石造像碎块,并采集到头、上肢、下肢、背光等残块,从造型纹饰上看与彩绘玉像同属一个时代。据当地农民反映,早先该地为大寺。 彩绘玉像脸型清癯,眼... 武定二年彩绘玉像是1989年8月27日在定州市寨西店东口出土的。原址到处是烂砖碎瓦夹杂有石造像碎块,并采集到头、上肢、下肢、背光等残块,从造型纹饰上看与彩绘玉像同属一个时代。据当地农民反映,早先该地为大寺。 彩绘玉像脸型清癯,眼微闭,眉细长,鼻高通于额际,耳下垂戴宝冠。内着“僧祗支”,外披褒衣博带式尖领袈裟,大衣自两肩垂下交于腹部,下著褶裙,裙的两端呈锐角向外伸展。造型追求匀称的形式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定 褶裙 褒衣 形式美 僧祗 张利 宝冠 西店 鼻高 外披
下载PDF
承担“正法久住”的责任,践行“广度众生”的使命
17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I0002-I0003,共2页
佛陀出现于世间,建立僧团,说法度生,将圆满的功德化现于八十年的一生,将历劫的誓愿印在恒河两岸的足迹上。《摩诃僧祗律》记载佛陀制戒的“十事利益”,最后则是“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施门故”;《法华经》则以“欲令众生开... 佛陀出现于世间,建立僧团,说法度生,将圆满的功德化现于八十年的一生,将历劫的誓愿印在恒河两岸的足迹上。《摩诃僧祗律》记载佛陀制戒的“十事利益”,最后则是“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施门故”;《法华经》则以“欲令众生开示悟人佛之知见”为佛陀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所以,佛陀说法立教的理想无非是实现“正法久住”,达到“广度众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僧祗律》 责任 《法华经》 佛陀 法度 开示
下载PDF
浅议净居寺化缘钵的传承与禅宗“三家”法脉的弘扬
18
作者 王琼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9-300,共2页
化缘钵,简称钵、托钵。(梵文Patra)是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襄)之一。音译为: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为:应量器或应器。即比丘所用的食具。俗称僧人化缘所用的碗。关于化缘钵的制作,佛家在律制上有十分明确和严... 化缘钵,简称钵、托钵。(梵文Patra)是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襄)之一。音译为: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为:应量器或应器。即比丘所用的食具。俗称僧人化缘所用的碗。关于化缘钵的制作,佛家在律制上有十分明确和严格的规定。《摩诃僧祗律》卷二十九、《四分律》卷九、《五分律》卷二十六等都对化缘钵的"体"、"色"、"量"等三法进行了阐述。一法钵之"体"。制作钵的材质只能是瓦、铁两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居寺 四分律 五分律 三衣 钵多罗 应器 托钵 僧祗 三法 丛林制度
下载PDF
汉化的梵语“刹那”和“魔”
19
作者 詠馥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132-132,共1页
现代汉语中,常常用“刹那”或“一刹那”来形容极短暂的时间,如“刹那间,便发生了奇怪的变化”,“飞机一刹那间就飞得看不见了”,等等。此外,该词即使在古代也多被使用,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祗长,欢荣刹那促”。这表明,我国... 现代汉语中,常常用“刹那”或“一刹那”来形容极短暂的时间,如“刹那间,便发生了奇怪的变化”,“飞机一刹那间就飞得看不见了”,等等。此外,该词即使在古代也多被使用,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祗长,欢荣刹那促”。这表明,我国人民长久以来已习惯于使用“刹那”一词。今天,大概很少人会意识到这是外来语了。然而,这确实并非“国产货”,而是源自古印度的“进口货”,即梵文Ksana的音译。“刹那”是古代印度的最小计时单位。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三十刹那为一咀刹那,六十咀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据此,则印度当时的“一时”合今四小时,那么可推算出一牟呼栗多合今四十八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印度 现代汉语 八分 僧祗 诸法实相 道高一尺 释迦牟尼的故事 三十六 探玄记 波旬
下载PDF
山林自利与市井利他
20
作者 龙泉 《佛教文化》 1994年第6期5-5,共1页
佛法在世界宗教和哲学之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真理体系,不依赖神秘的启示,也不依赖强力的威权,而依赖于修行实践的验证。对这绝对真理的领悟,固然有少数上根利机者的当下顿悟,但对我等中下根机者,须有三大阿僧祗劫不懈精进的准备。
关键词 世界宗教 僧祗 利机 上根 修证 智者大师 自利利他 弘扬佛法 罗什 法华三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