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代文论与儒、道思想
1
作者 董朝刚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9-42,共4页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思想 古代文论 比兴
下载PDF
浅谈医院文化中的儒、道核心思想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徐俊秀 《中国经贸》 2015年第15期79-80,共2页
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文化成为我们的共识.如果能利用我国上下五千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积淀,重塑管理文化的话,我们就能借着这样的潮流一路乘风破浪创出我们自己的优秀名牌,创出我们... 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文化成为我们的共识.如果能利用我国上下五千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积淀,重塑管理文化的话,我们就能借着这样的潮流一路乘风破浪创出我们自己的优秀名牌,创出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医院文化.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儒道互补,儒家为我们确立了价值取向,而道家则为我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与智慧.在现代医院文化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借鉴儒道互补的原则为医院文化提供既有效又便于营造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文化 儒、核心思想
下载PDF
儒、佛、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3
作者 汪保群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7-31,共5页
中国绘画使用色彩的年代很早,色彩的种类也很丰富。但中国绘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走以色彩造型这条路,色彩在画面上更多的是表达社会文化观念。儒家的伦理象征色影响了中国人物的色彩发挥(主要是对人物服饰的影响),佛教与隋唐之... 中国绘画使用色彩的年代很早,色彩的种类也很丰富。但中国绘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走以色彩造型这条路,色彩在画面上更多的是表达社会文化观念。儒家的伦理象征色影响了中国人物的色彩发挥(主要是对人物服饰的影响),佛教与隋唐之际金碧辉煌的“院画”风格的形成有关系;到了宋元,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水墨渲淡为主的文人画风占据了画坛的主流地位,并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从儒、佛、道的思想根源来探求中国传统绘画色彩风格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思想 中国绘画 色彩
下载PDF
蔡济恭汉诗意象与中国文化之关联——以儒、释、道思想为主
4
作者 孙晓 李官福 《东疆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46-50,共5页
朝鲜朝后期宰相文人蔡济恭的汉诗作品"意象"纳用具有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意象,构成了作品的"意境"美。从"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方面来详细解读蔡济恭作品,体味其&qu... 朝鲜朝后期宰相文人蔡济恭的汉诗作品"意象"纳用具有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意象,构成了作品的"意境"美。从"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方面来详细解读蔡济恭作品,体味其"意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汉诗创作所独有的"雄伟杰出,大家手笔"之魅力,可以有效表现其汉诗作品思想内容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济恭 汉诗 意象 儒、、道思想
下载PDF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5
作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年第28期143-143,共1页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儒、道、佛三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企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自然会在方方面面受到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影响。就和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个性特征受到中...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儒、道、佛三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企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自然会在方方面面受到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影响。就和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个性特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价值影响一样。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也是绕不开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对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进企业文化的文化积淀,为企业文化的建构找到核心的精神和价值观,也就成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传统文化 儒、、佛思想
下载PDF
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汉代春秋决狱个案中的体现
6
作者 律璞 《前沿》 2015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两汉司法官员在春秋决狱过程中,贯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儒家人有差等,仁者爱人的主张;体现了法家的严刑思想、法律平等观及道家无为而治的基本主张。春秋决狱过程体现了儒、法、道思想互动合流之趋势。
关键词 儒、、道思想 汉代 春秋决狱
原文传递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韩丽娟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9-30,共2页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琴艺术:一方面,古琴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它不仅拥有极具表现力的独特音色,而且拥有充满神韵的神奇外形;另一方面,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美学思想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古琴 音色和外形 儒、、道音乐思想
下载PDF
对我国慈善文化发展的思考
8
作者 王思晶 《改革与开放》 2012年第09X期26-26,41,共2页
慈善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几千年前,儒、释、道文化中就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慈善思想。然而,我国现代慈善文化的发展状况似乎不容乐观,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本文追溯了慈... 慈善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几千年前,儒、释、道文化中就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慈善思想。然而,我国现代慈善文化的发展状况似乎不容乐观,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本文追溯了慈善思想在我国的历史渊源,通过分析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探索了推进当代慈善文化发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道教义中的慈善思想 现代慈善文化的发展
下载PDF
林风眠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9
作者 王晓明 《美术向导》 2011年第4期46-48,共3页
林风眠先生以审美的态度走过了他曲折、传奇的百年人生。从孩童时的无为之真,到青年时代的为之善,再到经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后用画笔真诚描绘内心感受的无为而为之美,林先生用艺术的人生演绎出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人生的艺... 林风眠先生以审美的态度走过了他曲折、传奇的百年人生。从孩童时的无为之真,到青年时代的为之善,再到经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后用画笔真诚描绘内心感受的无为而为之美,林先生用艺术的人生演绎出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人生的艺术,儒家、道家和禅宗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艺术和人生中实现了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之真 为之善 无为而为之美 儒、、禅美学思想合流
原文传递
Confucianisation and the Morality of Law in Imperial China
10
作者 Lin Xi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年第3期64-85,共22页
This article contextualises the debate in Chinese legal scholarship on qingli and fali in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s by tracing the roots, themes, and variations in the dialogue.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debate be... This article contextualises the debate in Chinese legal scholarship on qingli and fali in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s by tracing the roots, themes, and variations in the dialogue.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debate between Legalism and Confucianism serves as the ground for us to examine the necessity of morality in the practice of law, while the introduction of Confucian ideals into law since the Han dynasty opened up the process of coalescing morality with law in imperial China.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xiao (filial piety ),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nfucianisation of law took a long time to compl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li Confucianisation morality of law filial pie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