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儒用道——《荀子·解蔽》的“心学”启示
1
作者 杨威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9-85,共7页
荀子为儒派代表人物,这一点是学界所广泛认同的。然而,《荀子》一书所折显出的思想却极为博大,非拘囿儒家一门。《荀子》不仅关涉儒家经世治国之道,又参融他派思想,尤精擅道、心之学,终卓然行世,成为"外王"与"内圣"... 荀子为儒派代表人物,这一点是学界所广泛认同的。然而,《荀子》一书所折显出的思想却极为博大,非拘囿儒家一门。《荀子》不仅关涉儒家经世治国之道,又参融他派思想,尤精擅道、心之学,终卓然行世,成为"外王"与"内圣"贯合的典范。道家重"心",以证"心"为体,荀子亦重"心",却以其为"用",其意在"内圣","内圣"之旨又非止于"内",而是寻求契应于"外道",为"证"、"导"儒业提供内源指针。说到底,以最终实现"外王"为根本目的,故荀子"心学"仍以儒为体。《解蔽》是《荀子》一文中对"心学"证道最为精彩的一章,其"心学"之"主题思想"与"思维方式"均有匡正"儒学"之意,可谓"迥于儒"又"本于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解蔽》 内圣 外王
下载PDF
论王夫之“内丹法”释骚
2
作者 丁海玲 《阴山学刊》 2014年第6期46-51,共6页
王夫之以内丹术语注释《楚辞》,为大多数学者所诟病。他们认为,用道家术语来诠释儒者著作有失偏颇。为了更能清楚了解王夫之以丹法释骚的合理性,需从《楚辞》注本内丹法之渊源;王夫之注《离骚》、《远游》内容之丹法体现;以及王夫之&qu... 王夫之以内丹术语注释《楚辞》,为大多数学者所诟病。他们认为,用道家术语来诠释儒者著作有失偏颇。为了更能清楚了解王夫之以丹法释骚的合理性,需从《楚辞》注本内丹法之渊源;王夫之注《离骚》、《远游》内容之丹法体现;以及王夫之"儒体道用"之内丹法等方面来探究其注《楚辞》的意义及思想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楚辞通释》 内丹丹法 儒体道用
下载PDF
论曹植游仙诗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月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44-46,共3页
曹植的"游仙诗"尽管是在写仙道、仙境,但实质上却内蕴着"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儒家情怀,是现实中的抱负在诗歌中的实现。
关键词 曹植 游仙诗 儒体道用
下载PDF
淮河文化精神结构与历史蜕变考察 被引量:6
4
作者 胡焕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共16页
依芮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理论视角,文明时代3000多年的淮河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唐宋为大致分界,分为前期与后期两大历史阶段。前期自春秋战国至隋唐,约1600年历史,又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汉淮南国时期和魏晋三个时段。在前期历史阶段,淮河... 依芮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理论视角,文明时代3000多年的淮河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唐宋为大致分界,分为前期与后期两大历史阶段。前期自春秋战国至隋唐,约1600年历史,又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汉淮南国时期和魏晋三个时段。在前期历史阶段,淮河文化大传统以其多元思想成果与独特的人文精神,引领淮河文化走向辉煌。然而,两宋以后到近现代,淮河文化的“大传统”逐步衰落,民间文化“小传统”逐步成长壮大,最终一枝独秀。淮河文化“衰落”的过程是漫长的,蜕变的原因是复杂的。现阶段淮河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体现在文化扶贫、文化产业、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三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文化 芮德菲尔德 大传统与小传统 文化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儒道会通的两种型态——牟宗三对王弼易学的批判反思及其理论困境
5
作者 马士彪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8-86,共9页
王弼通过“得意忘象”的方法展示出一个“内容真理”的领域。牟宗三认为,魏晋玄学对这一领域的形上思考属于主体境界心灵下的“内容体会”,而非对本体的抽象观想。在这一诠释脉络中,王弼《周易注》被认为只能揭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形... 王弼通过“得意忘象”的方法展示出一个“内容真理”的领域。牟宗三认为,魏晋玄学对这一领域的形上思考属于主体境界心灵下的“内容体会”,而非对本体的抽象观想。在这一诠释脉络中,王弼《周易注》被认为只能揭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形式义”,无法触及儒家心性义理的宗骨,并且其《易》注蕴涵的儒道会通模式,以儒道两家共享的“无”的境界作为会通基础,无法彰显儒道义理的本质差异。牟宗三在批判王弼易学的过程中构建出一套“纵贯两态”的儒道会通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儒道义理分别属于同一“纵贯”关系的两种不同讲法。然而,其儒家“纵贯纵讲”的基本界定不能成立,并且其儒家本位的立场使得这一会通模式沦为了主观性的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牟宗三 会通 内容真理 纵贯两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