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社会治理构想中的“儒墨相用”及其启示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郑杰文
-
机构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
出处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55-56,共2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墨家学说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项目批准号06JJD720010)的中期成果
-
文摘
在先秦诸家的社会政治治理构想中,儒家创始人周公旦主"神性血缘说"和"遵从民心观政说",孔子改为"人性血缘说"和"道德教化说",都忽略了世人的社会经济需求。墨子针对儒家"礼乐靡财"而提出"节用"说,把发展经济以稳定社会作为重要治理措施之一。孟子接受墨家提醒而提出"制恒产"主张来补充儒家治理措施中的经济缺环,荀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政治管理一体化"与"国家经济管理一体化"构想。这些,被唐人韩愈名为"儒墨相用"。"儒墨相用"的历史事实给我们的文史研究方法以诸多启示。
-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儒墨相用
文史研究方法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儒墨相非问题析论
- 2
-
-
作者
吴进安
-
机构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
-
出处
《职大学报》
2011年第6期18-26,共9页
-
文摘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是为中国哲学的黄金年代,而儒墨并称显学,蔚为争锋,两者思潮互为激荡,而有相非之议题产生。《庄子.齐物》亦有:"儒墨是非"的话,唐代韩愈虽有"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之言,但对二家之义理旨趣及哲学意涵皆略而不谈,因此对于儒墨相非之本质差异的议题,本文认为应从本质层与形式层切入,方能适切地找出儒墨相非的根本问题之关键及二者见解的差异之处,本文即基于这样的动机,在总体与部份的二元分析中,试从本质意涵和形式条件两层面加以分析,以厘清二家哲学之差异所在、谋虑之周偏、与夫对社会人生贡献之大小,是为本研究之目的。
-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相非
-
分类号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试析两汉时期的“儒墨并称”现象
- 3
-
-
作者
杨新宾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出处
《理论界》
2011年第9期116-118,共3页
-
文摘
战国时期的儒墨关系更多体现在互相攻讦的一面,而两汉学人谈及儒墨关系时出现了新的动向,"儒墨相争"的提法呈现淡化的趋势。这一转折的出现,一方面由于两家在学术渊源上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则在于秦汉的一统冲淡了诸子互斥的氛围,为儒墨的沟通提供了条件。
-
关键词
儒墨相争
儒墨并称
两汉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