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士琴的流浪——隋代文中子王通家族之琴
1
作者 沈冬 《乐府学》 2014年第1期138-156,共19页
本文接续拙作《异国喧声中的淡雅音韵——北朝之琴研究》及《"纵任不拘"与"风韵清远"——东晋南朝的士族与琴》二文而作。承接前篇,本文处理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584~617年)家族之琴,其家族是世代相传的儒学世家,表... 本文接续拙作《异国喧声中的淡雅音韵——北朝之琴研究》及《"纵任不拘"与"风韵清远"——东晋南朝的士族与琴》二文而作。承接前篇,本文处理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584~617年)家族之琴,其家族是世代相传的儒学世家,表现在琴上,同时代表了儒士琴与士族琴。王通先祖曾在永嘉乱时随晋室南迁,其后又因政治因素投奔北魏,此种政治经历深刻烙印在家族史上,反映在琴上则为儒士琴的转徙南北,因而本文名为《儒士琴的流浪》。本文梳理王通家族历史、王通个人及其家族的琴学实践,以及王通有关音乐的议论观念等等,以证成王氏家族具有儒士琴与士族琴特色。王通曾祖王彦"援琴切切",惋惜其父辅佐魏孝文帝"有志不就";王通继承《乐记》的礼乐观"重雅不重声",因"王道不兴"而鼓《荡》之什;处身山泽,不忘廊庙,以《汾亭操》表现隐居在野却心存天下的矛盾,此种以天下为忧即是"儒士琴"的重要特色。北宋朱长文《琴史》记载王氏一门三琴人,王绩又有诗句"少子解弹琴",王氏诸琴人均以琴表彰个人心志,作为话语策略,凡此均可证明王氏之琴具有"士族琴"特征,是家学的一部分。本文认为"士族琴"及"儒士琴"的传承至隋末唐初已日薄西山,《隋书·乐志》载隋文帝时龟兹之乐"其器大盛于闾闬","举时争相慕尚"。王公贵族子弟风靡于胡乐,王通家族之琴可能是"士族琴"及"儒士琴"最后的余音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通 文中子 中说 王绩 儒士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