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提“日本儒学化”问题——以丸山真男为中心的学术史省察
1
作者 唐利国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目前学界对于“儒学与日本社会”关系的研究史梳理,主要有“儒学日本化”和“儒学近代化”两种视角。而从“日本儒学化”的视角,重新梳理日本近世儒学研究史,可以发现近代以来日本学术界主流是淡化甚至否定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强调“儒学... 目前学界对于“儒学与日本社会”关系的研究史梳理,主要有“儒学日本化”和“儒学近代化”两种视角。而从“日本儒学化”的视角,重新梳理日本近世儒学研究史,可以发现近代以来日本学术界主流是淡化甚至否定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强调“儒学日本化”的侧面;与此相对,被认为是“儒学近代化”研究典范的丸山真男,其实却出人意料地是以承认某种程度的“日本儒学化”为前提的。战后日本学界以尾藤正英为代表的对丸山真男的批判,因为存在颇多误读,故并未动摇其基本框架;而以渡边浩为代表的对丸山真男的修正与发展,却长期被误解为是对丸山真男的否定。因此,重提“日本儒学化”这一被遗忘的常识,或能为建立完整的“儒学式近代化”构想提供些许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丸山真男 日本化 近世化 儒学式近代化
下载PDF
旧邦新命 生生不已——评李承贵教授《儒学的义理与敞开》
2
作者 冯兵 江鎏渤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140-143,共4页
李承贵教授的《儒学的义理与敞开》一书,以“生生”为书眼,在宏阔的思想视域里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体系性的研究。该书的创获有三:其一,始终保持提炼学术话语、梳理学术脉络的自觉,站在文化存续、发展与演变的高度去理解儒学。其二,将... 李承贵教授的《儒学的义理与敞开》一书,以“生生”为书眼,在宏阔的思想视域里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体系性的研究。该书的创获有三:其一,始终保持提炼学术话语、梳理学术脉络的自觉,站在文化存续、发展与演变的高度去理解儒学。其二,将自身的研究主动融入复兴传统、弘扬传统的时代需求之中,并不断吸收学界已有的成果,有力地回应了当代儒学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其三,以开阔的学术格局、独到的问题意识,仔细考察、探索儒学的现代转化路径。总之,该书拓展了儒学的当代“生生”之路,或将成为后世了解我们这个时代儒学发展状况的理论资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的义理与敞开》 儒学 “生生” 现代转化
下载PDF
现代性观念重建的儒学参照
3
作者 牛喜平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137-147,共11页
发端于欧洲的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迫使和推动全世界走上民族独立和现代化道路。在全球现代化过程中,西方现代性观念逐渐出现了向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种族主义、工具理性等方向的异化,导致全球环境... 发端于欧洲的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迫使和推动全世界走上民族独立和现代化道路。在全球现代化过程中,西方现代性观念逐渐出现了向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种族主义、工具理性等方向的异化,导致全球环境、安全、道德、理想失序,使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现代性观念重建和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儒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历史上,儒学曾对亚洲、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儒学理论和实践建构的是一种人类生存发展方式,对应着人类生存发展的结构,也对应着未来现代化展开的结构。儒学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应然的趋善之道;儒学价值系统蕴含的以“仁”为核心的人类普惠价值观念,儒家“礼乐文化”奠定的人类社会秩序调节功能,儒学“天人合一”宇宙观提供的整体性智慧,可作为现代性观念重建的重要参照,与其他文明一道,将人类导向善,导向和平与繁荣,导向代际的公平,导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观念重建 中国式现代化 儒学与现代性 儒学基本原理 儒学核心价值
下载PDF
近年来儒学复兴思潮之管窥
4
作者 周良发 《昆明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7-82,共6页
近年来儒学复兴思潮渐呈多元开展的趋势。各种儒家学派兴起,构建起新的儒学体系。官办儒学带动和影响了民间儒学的发展,并在民众中兴起"国学热""儒学热",引发儒学研究的热潮。儒学复兴运动虽已取得较大成就,但仍缺... 近年来儒学复兴思潮渐呈多元开展的趋势。各种儒家学派兴起,构建起新的儒学体系。官办儒学带动和影响了民间儒学的发展,并在民众中兴起"国学热""儒学热",引发儒学研究的热潮。儒学复兴运动虽已取得较大成就,但仍缺乏核心价值观,前景亦不明朗。儒家学者应凝练出儒学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儒学复兴思潮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大陆新儒学 生活儒学 民间儒学 官办儒学
下载PDF
论泰州学派儒学叙事“事象”的原创性话语 被引量:1
5
作者 童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6,共8页
目前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以儒学平民化、世俗化转向为主要对象,鲜少从民间讲学、以“事”行“道”的“道”叙事行为方面进行考察。要理解泰州学派民间儒学“道”叙事的原创性话语,需要借助概念——“事象”。因为泰州学派依托《大学》格物... 目前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以儒学平民化、世俗化转向为主要对象,鲜少从民间讲学、以“事”行“道”的“道”叙事行为方面进行考察。要理解泰州学派民间儒学“道”叙事的原创性话语,需要借助概念——“事象”。因为泰州学派依托《大学》格物说,鼓倡以“身”为本,“身”参与进入“家国天下”连续体,而民间讲学的“道”叙事行为使人们面向这个世界并获得空间归属感,百姓日用也得以在叙事中敞开和呈现。所以“家国天下”乃空间叙事的“事象”,有别于历史叙事的家国同构和编年体时间叙事模式。它们既可指涉特定空间场所,也是具有形而上意味、虚实交融的空间之象。“事象”提供了理解中晚明民间叙事繁荣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叙事 泰州学派 事象 家国天下
下载PDF
论“新礼教”及其“情理儒学”哲学基础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玉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135-144,共10页
“新礼教”是当代儒家哲学前沿的一个理论建构,旨在回应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礼教”的简单化否定,建设一种现代性的儒家伦理政治的教化理论体系。新礼教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缘情制礼,以礼为教。其所谓“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新礼教”是当代儒家哲学前沿的一个理论建构,旨在回应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礼教”的简单化否定,建设一种现代性的儒家伦理政治的教化理论体系。新礼教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缘情制礼,以礼为教。其所谓“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其所谓“情”,则不仅指“情感”,而且指“事情”,即普遍的情感与它所适应的特定时代生活方式的实情。新礼教的这种理论建构,有其深层的哲学基础,尽管这种基础目前尚未在学理上充分展开。这个基础就是“情理哲学”或“情理儒学”。它呈现为一种多层级的奠基关系,即:情感存在论→情理本体论→情义伦理学→新礼教。新礼教最具独创性的思想之一,是礼教的历史形态与社会主体的历史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揭明现代性的新礼教的时代特征乃是公民的“自我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礼教 哲学基础 情理儒学 情理哲学
下载PDF
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的总体走向与基本历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2,共17页
进入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儒学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大变迁相俱进,与中西古今文化的碰撞、交流、融会相伴随,其形态与功能发生了由古代向现代的转换。这种古今之变是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的总体走向,其展开过程呈现出诸多历史环节:(... 进入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儒学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大变迁相俱进,与中西古今文化的碰撞、交流、融会相伴随,其形态与功能发生了由古代向现代的转换。这种古今之变是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的总体走向,其展开过程呈现出诸多历史环节:(一)从经学时代向后经学时代的嬗变;(二)从建立孔教到开创现代新儒学的转换;(三)20世纪30-40年代现代新儒学的兴起;(四)20世纪下半叶台港地区儒学的开展;(五)近30年来中国大陆新儒学的出现。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才能对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作出深入的考察、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经学时代 后经学时代 现代新儒学 台港地区新儒学 中国大陆新儒学
下载PDF
2015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被引量:4
8
作者 颜炳罡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58,共3页
2015年新儒学思潮呈现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即以民间儒学为体,"两翼"即精英儒学和应用儒学。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在新儒学思潮中鼎足而立,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支撑起新儒学... 2015年新儒学思潮呈现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即以民间儒学为体,"两翼"即精英儒学和应用儒学。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在新儒学思潮中鼎足而立,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支撑起新儒学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显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儒学 精英儒学 应用儒学 儒学
下载PDF
大学儒学组织的运行与演变逻辑——基于大学学科发展的权力-资源理论的实证研究
9
作者 康晓光 李亚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8,共9页
借鉴克拉克的学术权力理论,选取15家大学儒学组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基于学科与学科组织的发展需要资源这一事实,以学科资源定义权力和权力主体,界定掌握学科资源的政府、院校、教师、社会四类权力主体,揭示影响大学儒学组织发展的基... 借鉴克拉克的学术权力理论,选取15家大学儒学组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基于学科与学科组织的发展需要资源这一事实,以学科资源定义权力和权力主体,界定掌握学科资源的政府、院校、教师、社会四类权力主体,揭示影响大学儒学组织发展的基础逻辑。结果表明,政府-院校-教师之间呈现明显的权力等级结构,儒学组织所拥有的学科资源与其结构-功能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权力主体通过配置自己所掌控的学科资源,将学科资源投入儒学组织,决定了儒学组织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组织 学科资源 权力结构
下载PDF
齐文化、齐法家与儒学因素、法家之“法”(齐法家笔谈之三)
10
作者 白奚 高专诚 马小红 《管子学刊》 2024年第4期5-19,F0002,共16页
与三晋法家相比,齐法家比较开明和温和,原因主要在于齐文化对近邻邹鲁之地儒家文化的接受,这也是作为法家主流的三晋法家在齐地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但三晋法家在齐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管子》中法家篇章呈现出来的复杂情况就是证明。... 与三晋法家相比,齐法家比较开明和温和,原因主要在于齐文化对近邻邹鲁之地儒家文化的接受,这也是作为法家主流的三晋法家在齐地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但三晋法家在齐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管子》中法家篇章呈现出来的复杂情况就是证明。根据三晋法家影响的不同程度,可以把《管子》齐法家篇章分为三种不同类型。齐法家思想是齐鲁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齐法家深受儒家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地缘因素,也是因为齐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容易吸纳儒家思想。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齐法家并不排斥儒家。也许法治的真谛并不是惩罚和畏惧,而是正义和宽容,这是齐法家带给我们的启示。法家对“法”的论述及实践,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子产铸刑鼎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法家的法理论有着过度推崇、维护权力及对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的缺陷,造成秦的暴政,使秦帝国不足十六年而亡。法家的“法治”虽然在某些形式上与现代法治相似,但在本质上却背道而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法家 管子 儒学 晏婴 荀子
下载PDF
当前深圳民间的三色儒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问永宁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8-86,共9页
当前深圳民间的儒学活动中,有着多种色彩的供求交换关系,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儒学市场。大体可以分为和政府关系密切,合法的蓝色儒学;关怀教育,尽力断开政治和宗教,但为政府和学界所接纳的绿色儒学;有较强宗教色彩,但为政府所默许其存在的... 当前深圳民间的儒学活动中,有着多种色彩的供求交换关系,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儒学市场。大体可以分为和政府关系密切,合法的蓝色儒学;关怀教育,尽力断开政治和宗教,但为政府和学界所接纳的绿色儒学;有较强宗教色彩,但为政府所默许其存在的灰色儒学等三种形态。三者都比较活跃,其代表性团体的背后都有很强的社会需求做支撑。这表明当代城市文化的语境下,儒学复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儒家的价值和现代的人伦日用越来越接近。三者的活动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可能代表了今后城市儒学发展的不同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民间儒学 蓝色儒学 绿色儒学 灰色儒学
下载PDF
儒学复兴路径与发展困境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炎峰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8-41,95,共5页
传统儒学有三个层面,即政治制度层面(政治儒学)、生活层面(生活儒学或民间儒学)、精神信仰层面(信仰儒学)。政治儒学的社会基础已经丧失,信仰儒学的建构难以实行,复兴儒学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生活儒学入手,发挥儒学在民间生活层面的作用。... 传统儒学有三个层面,即政治制度层面(政治儒学)、生活层面(生活儒学或民间儒学)、精神信仰层面(信仰儒学)。政治儒学的社会基础已经丧失,信仰儒学的建构难以实行,复兴儒学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生活儒学入手,发挥儒学在民间生活层面的作用。从文化的延续性、儒学的超越性、实践性、包容性等方面分析考察,儒学存在复兴的契机。然而在基础改变、传续断层、多元冲击的情况下,在精英化与大众化、知识化与信仰化的两难中,儒学的发展还是面临外部和自身的诸多困境。儒学复兴,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政治儒学 生活儒学 信仰儒学
下载PDF
经学儒学关系论
13
作者 黄开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0,共6页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子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儒学 本质
下载PDF
论蒙培元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
14
作者 邵显侠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蒙培元先生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的核心是“情即理”,它既不是情感加理性,也不是符合理性的情感或情感与理性的混合体,而是情感本身自有理。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理性概念的理性思想,能够真正将中国哲学的理性思想与西方哲学的理性... 蒙培元先生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的核心是“情即理”,它既不是情感加理性,也不是符合理性的情感或情感与理性的混合体,而是情感本身自有理。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理性概念的理性思想,能够真正将中国哲学的理性思想与西方哲学的理性思想区别开来。蒙培元先生所首创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是他对中国哲学和哲学最为重要和最为独特的贡献,这一思想从新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本质的精神特质,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转化开辟了新的道路,树立了新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培元 儒学 情感理性 推理能力 规范性
下载PDF
论荀子的“帝王之术”及其政治儒学特质
15
作者 宋洪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6,214,共13页
荀子“帝王之术”意指“圣王”主导的按照蕴涵权力与利益因素的政治逻辑来处理政治事务的方法和策略。荀子的“帝王之术”奠基于性恶论,关涉复杂的政治生活,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儒学特质。首先,荀子“帝王之术”的主体“圣王”凸显了一种... 荀子“帝王之术”意指“圣王”主导的按照蕴涵权力与利益因素的政治逻辑来处理政治事务的方法和策略。荀子的“帝王之术”奠基于性恶论,关涉复杂的政治生活,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儒学特质。首先,荀子“帝王之术”的主体“圣王”凸显了一种强烈的具有政治现实主义色彩的“政治家”立场,绝非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家形象。其次,荀子“帝王之术”谋求治国能力的提升,强调“圣王”必须具备政治思维,懂得以利害眼光来分析政治生活并懂得如何利用手中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具有根据客观事实准确判断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杀伐决断能力以及高明的领导和掌控能力。最后,荀子的“帝王之术”落脚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圣王”应始终重视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的根本地位,并努力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以实现国家富强。荀子“帝王之术”就是依托“圣王”以“政治”的方式来实现帝王之业,既体现了荀子政治儒学思想的本质特征,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帝王之术 政治儒学 政治家
下载PDF
能而不为:儒学中的意志无力问题
16
作者 吴先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意志无力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伦理学概念,西方更加关注“知”,主要是从知而不行来理解,而儒学则更加关注“能”,以能而不为来概括。这与二者面临的不同问题相关:西方是为了弥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与世俗当中知而不行现象之间的裂隙... 意志无力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伦理学概念,西方更加关注“知”,主要是从知而不行来理解,而儒学则更加关注“能”,以能而不为来概括。这与二者面临的不同问题相关:西方是为了弥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与世俗当中知而不行现象之间的裂隙;儒学则是为了杜绝人们以能力不足为借口而拒绝践行仁义。能而不为虽然与知而不行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它同样可以归结为意志无力,因为知而不行本身就预设了“能”,能而不为也包含了“知”,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更为重要的是,能而不为不仅强调了能知,而且强调了能为,并且突出了能感,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意志无力。儒学以能而不为讲意志无力,实际上是强调人们承担责任的合理性,反对人们以能力不足为借口来逃避责任,因而,能而不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蕴。人们不仅要为他者承担责任,而且具有完善自我的道德责任。儒学讲能而不为不仅丰富了意志无力的内容,而且推动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意志无力 知而不行 能而不为 道德责任
下载PDF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17
作者 黄玉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163,共11页
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旨来看,作为存在的生活就是教育。... 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旨来看,作为存在的生活就是教育。所谓“成人”,即“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按照“生活的本源结构”——“在生活并且去生活”,首先是生活给出了主体,然后是主体选择自己的生活。因此,不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是“在生活”中生成的教育主体,他们都在“去生活”中发挥其教育主体性。但“在生活”的教育现象乃是“他者教育”,包括受教者方面的受他者的教育和施教者方面的对他者的教育。而“去生活”的教育现象本质上是“自我教育”,这是主体自由意志的选择,意味着“教育自由”;而这种意志自由的实现,则指向“教育权”。教育权的本质是“自我教育权”,即主体“去生活”的自由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育现象学 生活儒学 生活现象学 成人
下载PDF
张謇“实业儒学”思想述评
18
作者 孙钦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5,共9页
张謇身为近代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之一,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工业化的先驱人物,更是经由传统儒学熏陶,投身实业的典范人物。他不仅将传统的“工商末务”观念转变为“国以农工为本”,强调“实业赅农工商”,而且由实业“及教育,又及慈善”。... 张謇身为近代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之一,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工业化的先驱人物,更是经由传统儒学熏陶,投身实业的典范人物。他不仅将传统的“工商末务”观念转变为“国以农工为本”,强调“实业赅农工商”,而且由实业“及教育,又及慈善”。他认可儒学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强调“立人之道,以义以仁”,呼吁资本与劳工的和解以及对贫富问题的调节。张謇所体现的儒学与实业的结合,说明“实业儒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种形态是值得探讨和践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业儒学 张謇 农工商 慈善 立人之道
下载PDF
中、朝、日儒学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26-31,共6页
儒学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并且,它还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等国,与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东方儒教文化圈”,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中、朝、日儒学思... 儒学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并且,它还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等国,与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东方儒教文化圈”,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中、朝、日儒学思想有不少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1)社会政治思想基本相同;(2)制定典章制度和法令的依据相同;(3)教育制度和内容相同;朝鲜和日本依照儒学思想,建立了儒学教育制度;朝鲜和日本以汉文字为参照系各自创制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朝鲜和日本各自发展了本国文化艺术。其不同点表现在:(1)儒学的作用不同;(2)宇宙观有所不同;(3)伦理思想不同;(4)文化教育思想同中有异;科举制的有无不同,私学的有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思想 朝鲜儒学 社会政治思想 日本儒学 教育思想 科举制 儒学伦理思想 典章制度 身份等级制 儒学教育
下载PDF
“四端不中节”何以可能?——兼论中韩儒学视域下的“中节”概念
20
作者 张立文 王茂林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5,139,共12页
韩国儒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了宋明理学,这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阐释的问题,而围绕“四端不中节”产生的一系列争论则是其中颇为重要的切面。“四端”在《孟子》的语境中无疑是纯善的,然而在理气与性情的框架中,却难逃“不中节”的质疑... 韩国儒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了宋明理学,这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阐释的问题,而围绕“四端不中节”产生的一系列争论则是其中颇为重要的切面。“四端”在《孟子》的语境中无疑是纯善的,然而在理气与性情的框架中,却难逃“不中节”的质疑。对于“四端”,文章通过言说方式的视角还原了《孟子》所论“四端”的意涵。对于“中节”,以往学者多关注“中节”在性情论意义上的“情合于性”,却忽视了其在制度层面的“合于礼乐”,而二者皆与“中礼”关联甚深。正是道德和制度之间的张力,才使得四端不中节成为可能。这不仅提示出重新审视韩国儒学与宋明理学之间连续性的必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儒学不同文本之间概念拼接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 中节 孟子 朱子 韩国儒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