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出版与制度化儒家的解体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钢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64,共4页
由于电力和蒸汽动力的使用,晚清出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儒家化"均形成了巨大冲击。借助媒介新技术催生的普适性的传播方式给吸附于经典之上的神秘性和高尚感"祛魅",儒家经典的... 由于电力和蒸汽动力的使用,晚清出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儒家化"均形成了巨大冲击。借助媒介新技术催生的普适性的传播方式给吸附于经典之上的神秘性和高尚感"祛魅",儒家经典的唯一性被取代,原先的权力均衡被打破并重新分配,对制度化儒家形成了强大的解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出版 制度化儒家 解构 解体
下载PDF
儒学研究的新视角——评《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 被引量:1
2
作者 方克立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2-24,共3页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短短30多年时间里,儒学由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社会秩序合法性的基础,转变为新派知识分子眼中走向民主和自由的障碍物,中国人的心灵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震荡和认同危机.
关键词 儒学研究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 书评 制度分析
下载PDF
汉初混合政体与儒家制度化的“间隙显现”——中华帝国初期政治发展的一种观察角度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妮妮 《东方学刊》 2019年第4期55-70,142-143,共18页
汉朝是中国传统政治要素形成的关键年代。汉朝前期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是儒学制度化。如果把这一时期视为一次重大权力结构转型和一种新兴政治发展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转型中儒家推动了一个主动的"间隙显现(intersticial emergence)... 汉朝是中国传统政治要素形成的关键年代。汉朝前期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是儒学制度化。如果把这一时期视为一次重大权力结构转型和一种新兴政治发展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转型中儒家推动了一个主动的"间隙显现(intersticial emergence)"的过程。在汉朝初期设计的兼具"周政"和"秦政"的混合政体结构中并没有儒家的位置,但随着混合政体内中央集权和分封元素间的紧张持续累积,儒家的边缘位置反而使它成为一种连接中介政治领域内诸要素、建立新的权力网络的潜在资源,将集权的目标转换成有效的政治和社会组织手段,同时赋予政治权力可欲性和延展的韧性,从而成为了中国政治历史结构和权力互动冲突的核心组织机制。涉及汉朝前期历史的传世文献呈现了这样一个间隙显现到儒家制度化的清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制度化 混合政体 间隙显现 政治转型
原文传递
儒家思想制度化的启示
4
作者 陈林堂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2-25,73,共5页
当代社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新儒学在亚洲国家的复兴,世界范围的经济伦理主义的出现,表明早期儒家思想恰恰与现代经济潮流相和,而制度化的儒家思想对超越农耕经济的新经济形式的排斥,则是我... 当代社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新儒学在亚洲国家的复兴,世界范围的经济伦理主义的出现,表明早期儒家思想恰恰与现代经济潮流相和,而制度化的儒家思想对超越农耕经济的新经济形式的排斥,则是我国近代落后的思想文化根源,也是我们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体制所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儒家的异化 制度化儒家
下载PDF
制度化儒家思想视域下李约瑟难题研究
5
作者 李淑梅 《高教学刊》 2015年第21期257-258,共2页
在阐述李约瑟难题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科技发展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破解该难题是极具有现实意义的。并从制度化儒家的形成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的视角,对李约瑟难题内容中的核心部分进行了试解,对如何消除这种思想的... 在阐述李约瑟难题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科技发展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破解该难题是极具有现实意义的。并从制度化儒家的形成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的视角,对李约瑟难题内容中的核心部分进行了试解,对如何消除这种思想的残余,进而加速中国的科技发展,给出一些建议性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制度化儒家 中国科技发展
下载PDF
制度与儒家之间--思想史视域中的制度儒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铁根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4,共7页
本文试图通过制度与儒家之间的关联,来思考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以及儒家的特征。钱穆先生关于这个主题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切入视角,他在制度与人事之间更为注重人事,突出强调士人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但是未能充分地强调制度对人事的制... 本文试图通过制度与儒家之间的关联,来思考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以及儒家的特征。钱穆先生关于这个主题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切入视角,他在制度与人事之间更为注重人事,突出强调士人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但是未能充分地强调制度对人事的制约层面。而汉学家列文森则将儒家官僚制与君主制作为"理想型",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儒家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思想史上的梳理,这种思路受到了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分析的影响。列文森是以儒家的现代命运作为基本问题意识,将传统中国向现代的转型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而过于强调自宋至晚清这一阶段的思想史,忽略了秦汉以来的经学传统。在这一方面,陈寅恪从儒学内部对中国政治传统与经学关系的论述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尝试的思路,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理解干春松教授在《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一书中所做出的理论上的努力。《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以权力—真理的关系为枢纽,对自先秦至晚清儒家制度化以及制度儒家化的过程进行了内在融贯的阐述,为我们把握儒家与制度的关系提供了相对整全的视角,同时本书将儒家在现代面临的困境揭示了出来,从而使得本书兼具思想与学术的双重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儒家 官僚制 儒家官僚制 君主制 制度化儒家
下载PDF
儒学与制度之关系的生活渊源——评干春松著《制度儒学》 被引量:4
7
作者 黄玉顺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3,共4页
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制度忧患意识;而这种制度忧患意识又自然而然地与儒学的现代命运问题纠结在一起,从而也与儒学和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纠结在一起。中国现代思想领域的这种现象,其实早已在事实上构成了制度儒学的... 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制度忧患意识;而这种制度忧患意识又自然而然地与儒学的现代命运问题纠结在一起,从而也与儒学和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纠结在一起。中国现代思想领域的这种现象,其实早已在事实上构成了制度儒学的论域.然而却一直没有在学术上得到一种鲜明的专题化表达:直到干春松教授明确地提出了“制度儒学”这个标志性的概括,这个论域才在当代学术的问题意识域中得到应有的凸显。《制度儒学》是他继《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之后的最新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 渊源 生活 忧患意识 当代学术 近代以来
下载PDF
从思想史视角看儒家思想在近代的“衰落”——读《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想到的
8
作者 尤小立 《开放时代》 CSSCI 2004年第4期151-155,共5页
批评儒家者,多注意其制度化解体后的凄凉,但这也恰恰可能忽视了思想本身的超越性和自足性以及思想与历史的不对称(等)性。在这一点上,新儒家们倒是从危机意识中悟出了道理。
关键词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 儒家思想 时代精神 自由思想
原文传递
现代性与认同危机:新文化运动对儒家的批判
9
作者 王志远 《理论界》 2023年第6期80-86,共7页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大事件,在西方持续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借助现代刊物第一次集体反思传统。从对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推动孔教入宪的批判开始,新文化运动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它力图阻止儒家思想重新制度化的努力。...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大事件,在西方持续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借助现代刊物第一次集体反思传统。从对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推动孔教入宪的批判开始,新文化运动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它力图阻止儒家思想重新制度化的努力。面对复辟帝制及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等人将批判推进至中国传统伦理政治之根本——礼教,礼教既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制度。与此同时,《新青年》同人打出的“文学革命”旗号引起知识界广泛关注,文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通过文学革新推动国人思想变革,以此为中国社会种种制度的变革提供思想基础。由此对儒家的三重批判获得了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而对“现代性”和“儒家传统”的认知及想象主导着这场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制度化儒家 孔教 礼教 文学革命
原文传递
The Decline of Imperial China's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Confucianism 被引量:1
10
作者 Gan Chuns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2年第3期18-29,共12页
制度化儒家是传统儒家的基本存在方式。本文从讨论科举制与制度化儒家的关联入手,分析了科举制度在儒家制度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近代以来科举制的衰落对制度化儒家的影响。指出人口的压力、国内的社会动乱、科举体制的恶质化,导致了... 制度化儒家是传统儒家的基本存在方式。本文从讨论科举制与制度化儒家的关联入手,分析了科举制度在儒家制度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近代以来科举制的衰落对制度化儒家的影响。指出人口的压力、国内的社会动乱、科举体制的恶质化,导致了儒家与权力和“真理”的联系逐渐松散,而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与儒家教育观和人才观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科举制被最终废除,制度化懦家也就此逐步走向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地位 近代以来 制度化儒家 儒家教育 儒家制度化 科举制度 存在方式 传统儒家 教育观念 教育体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