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 被引量:3
1
作者 冯学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4,共7页
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是西方美学引进的结果,这一西学脉络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然而,也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美育先贤引进西方美学的动机、接受西方美学的路径、阐释西方美学的方式,皆受到儒家心性之学的决定性影响。换言之,中国现代... 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是西方美学引进的结果,这一西学脉络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然而,也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美育先贤引进西方美学的动机、接受西方美学的路径、阐释西方美学的方式,皆受到儒家心性之学的决定性影响。换言之,中国现代美育话语是儒家心性之学选择西方美学的结果,从而构成另一条至关重要的本土谱系脉络。研究者极易因西方知识体系的强势介入,而忽略中国现代美育与本国学术传统斩不断的历史连续性。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等人对于西方美学的接受动机及本土化阐释等问题,将使这条内在的学术谱系变得更加清晰,从而凸显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本土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育话语 儒家心性 术谱系
下载PDF
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比较研究——对我国新课改及特殊教育的启示
2
作者 张银平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5-40,共6页
本文试图对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历史沿革、基本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东西方文化的认同和差异,让东方原有的人格心理学、人性理论与实践同西方现代的情商教育相结合,以此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新课改及特殊教育,以期对其有所助益。
关键词 儒家心性学 情商教育 新课改 特殊教育
原文传递
儒家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重读《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议 被引量:3
3
作者 余秉颐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64,共7页
孟子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后世儒家继承、发展孟子之说,构建了传统儒家心性之学的主流思想。现代新儒家对心性之学给予高度评价,视其为中国文化"神髓"之所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对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 孟子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后世儒家继承、发展孟子之说,构建了传统儒家心性之学的主流思想。现代新儒家对心性之学给予高度评价,视其为中国文化"神髓"之所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对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作出了颇为精到的阐发,说明了心性之学是道德实践的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思想的根据。当今学术界论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之说,多从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的角度立论,这固然不错,但其实"天人合一"思想首要的精义在于"内在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心性 现代新儒家 天人合一 内在超越
原文传递
论本体功夫思想的理论渊源
4
作者 屠承先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3期76-83,共8页
关键词 本体功夫思想 理论渊源 宋明道 本体论 认识论 中国佛教 人性论 心性 “体” 儒家心性学
下载PDF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及其真理问题——加达默尔对艺术的创造性诠释论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许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6-69,共4页
加达默尔对艺术的创造性诠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表现"是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的真理是诠释学真理。首先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他的这种结论的可能性,然后根据儒家的心性之学对该结论做出评价。
关键词 加达默尔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真理 实践哲 儒家心性
下载PDF
再论“弱德之美” 被引量:1
6
作者 曾庆雨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0年第2期226-239,共14页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论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弱德"与儒家心性之学颇有相通之处,具有柔韧性、内在性、亲证性等特点。"弱德之美"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生成过程亦可结合儒家...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论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弱德"与儒家心性之学颇有相通之处,具有柔韧性、内在性、亲证性等特点。"弱德之美"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生成过程亦可结合儒家心性之学来探究,却又不为儒家心性之学所拘囿。"弱德之美"固属文学范畴,然亦可引申开来,发掘其现实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弱德之美 儒家心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