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意识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以客商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小立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0-163,186,共5页
不同类型的儒家意识对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的适应性影响不同。实证研究发现,背景取向型儒家意识可以通过增加同层次的企业家交易频率,来获得交易规模效率。而个人型儒家意识通过分工合作获得交易的合作剩余。为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企... 不同类型的儒家意识对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的适应性影响不同。实证研究发现,背景取向型儒家意识可以通过增加同层次的企业家交易频率,来获得交易规模效率。而个人型儒家意识通过分工合作获得交易的合作剩余。为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企业家需要针对儒家意识特性,选择合适的儒家意识进行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意识 企业家人力资本 产权
下载PDF
从孟子用诗看先秦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桂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1-174,共4页
孟子用诗,主要将《诗经》作为政治文本和思想文本使用,是在具体的文化历史语境中构建儒家建构意识形态话语的努力,既展示着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乌托邦精神,又彰显了儒家士人重新统一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用诗,主要将《诗经》作为政治文本和思想文本使用,是在具体的文化历史语境中构建儒家建构意识形态话语的努力,既展示着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乌托邦精神,又彰显了儒家士人重新统一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此之后,将古代经典文本解读为对上讽谕君主、对下教化百姓、对己"独善其身"的具有现实功用的话语系统,便成为历代儒家思想家千百年中一贯遵循的基本政治策略和文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经》 儒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
下载PDF
论传统中国儒家意识形态与法律的协调与冲突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波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研究任何法律都不可忽略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为考察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法律能够更加深刻体会法律的地位和特征。在传统中国,法律为儒家意识形态所支配。儒家意识形态与法律的关系既有协调和统一的一面,也有冲突和离散的一面。理解这些... 研究任何法律都不可忽略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为考察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法律能够更加深刻体会法律的地位和特征。在传统中国,法律为儒家意识形态所支配。儒家意识形态与法律的关系既有协调和统一的一面,也有冲突和离散的一面。理解这些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推动法律的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 意识形态 儒家意识形态 法律
下载PDF
西方语境与中国叙事画研究——评《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
4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4-134,共1页
段德宁在《西方语境与中国叙事画研究——评(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美国学者孟久丽立足于西方语境,提出了“叙事画”概念来审视中国传统的绘画分类原则。这一概念既有利于反思传统研究中以“文人... 段德宁在《西方语境与中国叙事画研究——评(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美国学者孟久丽立足于西方语境,提出了“叙事画”概念来审视中国传统的绘画分类原则。这一概念既有利于反思传统研究中以“文人画”为核心的话语模式,又客观还原了叙事图画在中国社会中所起的意识形态功能;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创见性看法,原因在于这些学者在西方艺术史论的语境中所建立的方法论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意识形态 中国叙事 西方艺术 叙述性 语境 图画 镜鉴 道德
原文传递
儒家慈善意识与现代慈善理念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5-149,共5页
儒家"仁"、"仁政"、"人本"、"留余庆"的思想及儒家"灾害观"、"贫困观"、"财富观"中的"慈善意识"经常会在引用中与现代慈善理念混淆。事实上,"博... 儒家"仁"、"仁政"、"人本"、"留余庆"的思想及儒家"灾害观"、"贫困观"、"财富观"中的"慈善意识"经常会在引用中与现代慈善理念混淆。事实上,"博爱"与"等差之爱"、"君王之惠"与"公民权利"、"慈善特权化"与"公民责任"以及"明哲保身"与"爱之慈善"有很多背离之处。认为"宗法"与"礼教"两大思想是导致"人本源"的儒家"慈善意识"与"神本源"的现代"慈善理念"发生冲突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必须扬平等、弃等差,扬责任、弃恩赐,纠正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越位"现象,克服"明哲保身"思想的局限,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社会新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现代慈善理念 儒家慈善意识
下载PDF
儒家“内在超越”意识对当代中国制度创新的制约分析
6
作者 孙成竹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26-28,共3页
儒家"内在超越"意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制度创新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的设定,忽视了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内省和体悟的内在超越途径忽视了制度... 儒家"内在超越"意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制度创新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的设定,忽视了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内省和体悟的内在超越途径忽视了制度及其创新在个体人格完善中的作用;"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情怀,导致知识分子批判现实意识的缺失;注重个体价值实现,忽视了制度创新在群体价值实现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内在超越”意识 制约 制度创新
下载PDF
“空间时间化”:儒家空间意识的意义悖论和诗性惆怅
7
作者 田宏宇 《枣庄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儒家空间意识的“空间时间化”着重体现为自然空间的时间化、生命空间的时间化和审美空间的时间化。其中,自然空间的时间化是儒家空间意识的理论基础,它表现为整体性和动态性并存,以及气态性和链条性共在;生命空间的时间化由前者推演而... 儒家空间意识的“空间时间化”着重体现为自然空间的时间化、生命空间的时间化和审美空间的时间化。其中,自然空间的时间化是儒家空间意识的理论基础,它表现为整体性和动态性并存,以及气态性和链条性共在;生命空间的时间化由前者推演而来,生命空间因为面临终结性,所以用规避、咏而归和价更高的方式维持着它的整体性,却因为意义本身的矛盾性陷入了意义悖论之中;当生命空间转向审美空间时,它一方面开辟了审美空间的大自在和大通畅,另一方面却因理性干预而陷入诗性惆怅,失却了真正的性情。儒家的“空间时间化”决定了其思想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时间化 儒家空间意识 自然空间 生命空间 审美空间
下载PDF
意识形态与中国渐进式改革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3
8
作者 柳新元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3,共4页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应由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规定的制度变迁路径来得到说明。然而,国内外研究经济体制转轨的学者大多忽视了意识形态这个变量或把它外生化。因此,加上意识形态这个变量或缺环...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应由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规定的制度变迁路径来得到说明。然而,国内外研究经济体制转轨的学者大多忽视了意识形态这个变量或把它外生化。因此,加上意识形态这个变量或缺环,就是将来研究转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渐进式改革 方式选择
下载PDF
辽代诗词演进及儒学意识增强浅析
9
作者 陈磊 《科教文汇》 2007年第07X期165-166,共2页
辽代诗词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格局、体裁与文化意识的转折和流变,其间儒家意识随着辽代国家制度的完善与臻于渐进而逐步推广,并深刻地作用于其诗词创作中。辽代诗词的发展伴随着儒家意识的增强,并深刻的反映出这一变化规律。其... 辽代诗词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格局、体裁与文化意识的转折和流变,其间儒家意识随着辽代国家制度的完善与臻于渐进而逐步推广,并深刻地作用于其诗词创作中。辽代诗词的发展伴随着儒家意识的增强,并深刻的反映出这一变化规律。其间发展与觞变的过程,于今仍具考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诗词 儒家意识 演进 发展觞变
下载PDF
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以《考城隍》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包树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7-42,共6页
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为雅俗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其道德本体、赏罚主义、需要外在主宰力量等特征使《考城隍》以科举考试选拔城隍、因仁孝的儒家道德意识和关于"有心为善"的较好道德理论水平而施以"给假九... 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为雅俗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其道德本体、赏罚主义、需要外在主宰力量等特征使《考城隍》以科举考试选拔城隍、因仁孝的儒家道德意识和关于"有心为善"的较好道德理论水平而施以"给假九年"的奖赏,以及其他情节共同展现了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文化 儒家道德意识 道德宿命意识 《聊斋志异》 《考城隍》
下载PDF
儒家思想与中国艺术
11
作者 葛路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16,共6页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于今已经两千多年。在此漫长岁月中,儒家思想几经发展几经演变。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与老庄对立;魏晋之际,儒家与道释由对立而逐渐走向融合;宋明之世,理学家以穷极义理为己任,儒家意识形态又是一变;明朝中叶,...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于今已经两千多年。在此漫长岁月中,儒家思想几经发展几经演变。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与老庄对立;魏晋之际,儒家与道释由对立而逐渐走向融合;宋明之世,理学家以穷极义理为己任,儒家意识形态又是一变;明朝中叶,不堪儒家礼法约束,出现了主真情性灵的学派;总之,汉代以后,纯儒思想愈来愈少。儒家思想虽有几次历史性的转折,有的甚至离经叛道,走向异端,然就总体而言,自有不离其宗的核心内涵,即仁义和由仁义生发的伦理道德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中国艺术 儒家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 春秋战国 明朝中叶 离经叛道 道德意识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性别差等结构的隐固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现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6,167,168,共11页
男女两性的自然差异在向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化过程中被置换为男优女劣的性别差等,这是世界各文化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差等不是男性彻底压制女性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元格局下两性相依互动的男尊女卑,具有超强的隐固性。... 男女两性的自然差异在向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化过程中被置换为男优女劣的性别差等,这是世界各文化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差等不是男性彻底压制女性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元格局下两性相依互动的男尊女卑,具有超强的隐固性。这种隐固性不仅在于伦理—政治的一体化,更有着深层的经济、政治根基,它既是整个文化结构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又是其核心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的体现;父系家族所有制是这种一元格局下男尊女卑性别差等的经济基础,家国同构的政治组织形式非但没有触动家族内部的两性差等,反而为其提供了牢固的政治保障;而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的儒家意识形态则使这种性别差等被纳入到政治组织系统而更趋稳固,至于儒家意识形态与社会组织一体化的社会整合模式和传统哲学的天地—阴阳—男女的本体论系统,更是把这种性别差等贯彻到社会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宇宙自然的各个领域。正是经济所有制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哲学观念等各级因素的逐层包裹、叠加与固化,才使得中国性别差等结构成为一个集贯通性、隐蔽性、灵动性于一体的稳固结构系统,使国人长期受其控制而浑然不觉。剖析这一结构的内在层次是解除其魔咒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等结构 隐固性 所有制形式 家国同构 儒家意识形态
下载PDF
论书院教育仪式的文化传播 被引量:1
13
作者 盛况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第5期56-61,共6页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书院属于国家儒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之久,虽历经沉浮,但对倡导儒家观念、教化社会大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书院的教育仪式未能脱离官方教育仪式的大...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书院属于国家儒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之久,虽历经沉浮,但对倡导儒家观念、教化社会大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书院的教育仪式未能脱离官方教育仪式的大致框架,但它又不是官方教育仪式的简单复制。其中有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是祭祀对象更为泛化,二是参祭人员更加多元。书院的教育仪式,把经过改造的儒家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传播出去并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体认经过统治阶级认可的儒家思想的准则,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教育仪式 传播仪式观 儒家意识形态
下载PDF
入华佛教对应儒佛关系的三个典型
14
作者 顾伟康 《哲学分析》 2010年第4期71-84,共14页
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 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儒佛关系的三种不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佛关系 儒家意识形态 《牟子理惑论》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禅宗
下载PDF
出世与入世的抉择——张其昀从政原因浅析
15
作者 郑素燕 方良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张其昀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学家。出世与入世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张其昀在1949年前,试图调和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兼任"政治人"与"文化人"的双重角色,便在1939年加入国民党,以学... 张其昀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学家。出世与入世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张其昀在1949年前,试图调和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兼任"政治人"与"文化人"的双重角色,便在1939年加入国民党,以学者的身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949年后,张其昀受儒家思想意识的影响,同时为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选择了入世,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弃学从政,进入台湾国民党政府。在政治领域,张其昀仍承担着一名"文化人"的职责,为台湾的文化出版事业和各级教育事业贡献良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其昀 出世 入世 儒家思想意识
下载PDF
中国古代儒学知识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维明 钱文忠 盛勤 《开放时代》 2000年第3期32-38,共7页
本文对儒家如识分子在古代中国的结构与功能作了分析。作者提供了轴心时代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现象描述,即儒家文化价值的制法,目的在于从总体上理解中国政治文化。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儒学知识分子 结构 功能 儒家意识
原文传递
纪昀的诗学品格及其核心理念再检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蒋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6-106,共11页
目前学界对纪昀诗学的评价大体不出儒家意识形态的捍卫者和官方文艺思想的宣传者这一角色定位,未能注意到其诗学话语背后的特定语境及他对儒家正统诗学的重新诠释和改造。本文从纪昀"酌乎中"的学术理念出发,紧扣乾隆诗学的特... 目前学界对纪昀诗学的评价大体不出儒家意识形态的捍卫者和官方文艺思想的宣传者这一角色定位,未能注意到其诗学话语背后的特定语境及他对儒家正统诗学的重新诠释和改造。本文从纪昀"酌乎中"的学术理念出发,紧扣乾隆诗学的特定背景,对纪昀诗学的折衷立场及具体理论展开进行新的分析和评价,并探讨纪昀对儒家诗学话语的重塑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品格 纪昀 儒家意识形态 检讨 心理 诗学话语 角色定位 文艺思想
原文传递
胡适儒学观述评 被引量:2
18
作者 闻继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23,共7页
在儒学问题上,胡适的思想具有一种表面反差。一方面,胡适对教化的儒家意识形态作了严厉的批判,并坚决反对任何以儒文化为基石的现代形式的“中体西用”论;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场合特别是在国际论坛上,胡适又多次衷心地赞扬孔子和儒学,... 在儒学问题上,胡适的思想具有一种表面反差。一方面,胡适对教化的儒家意识形态作了严厉的批判,并坚决反对任何以儒文化为基石的现代形式的“中体西用”论;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场合特别是在国际论坛上,胡适又多次衷心地赞扬孔子和儒学,认真指出其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真诚希望儒学的自由精神能在人类的将来发扬光大。由于这种反差明显而又强烈,导致当代学者对胡适文化观念的认识大相径庭,出现了结论相反的判断。如林毓生认为,胡适一贯坚持全面反孔的态度,表明他是一位“全面性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在某些场合所表示的对孔子、孟子和朱熹的尊崇,“只不过是东拼西凑的狡辩而已,是为了缓和他早期学说所受的压力”而“作出的修正”。而唐德刚认为,胡适对孔门儒学的肯定,表明他“骨子里是一位理学家”,是“儒家现代期”的“最后一人”。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胡适是一位“反孔非儒”的文化自由主义人士。 本文认为,胡适思想的表面反差,其实是对既定的思想文化观念变革的复杂性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它除了表明胡适对儒学的辩证分析的态度外,几乎没有别的意思。为了全面而又准确地认识胡适的儒学观,继而通过儒学观去把握他的中西文化观念,就应当通过其思想言论去寻找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正如胡适自己所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儒学观 儒学思想 儒家意识 儒家文化 自由精神 基本线索 宋代理学 人文意识 孔子
原文传递
—夫多妻制的锅,宦官来背
19
作者 徐英瑾 《中外文摘》 2019年第20期62-62,共1页
儒家意识形态一向仇视宦官。在关于汉代与三国的民间戏曲与小说中,“十常侍”一向被视为“奸贼”与“小人”的代名词。大枭雄曹操本人虽不是宦官,但仅仅因为老爸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照样被儒家名士陈琳骂成“赘阉遗丑”。
关键词 宦官 多妻制 儒家意识形态 民间戏曲 “小人” 代名词
原文传递
关系:当代艺术群展
20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1年第6期97-97,共1页
“关系”一词本意味着个体与个体、集体、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宗教,社会文化和语境下,“关系”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语义。古往今来,“关系”的语义学也不断变化衍生。从儒家意识形态中“伦”的概念到新中国时代“大集体... “关系”一词本意味着个体与个体、集体、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宗教,社会文化和语境下,“关系”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语义。古往今来,“关系”的语义学也不断变化衍生。从儒家意识形态中“伦”的概念到新中国时代“大集体”的生活网络,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反映着时代特征与社会形态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儒家意识形态 社会文化 社会形态 语义学 新中国 个体 集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