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吾尔麦西来甫中儒家礼法初探
1
作者 蒋玲 万素花 包朗 《海风》 2021年第1期44-45,共2页
维吾尔文化中的麦西来甫文化涵盖着维吾尔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维吾尔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中国历史上有着众多文化精髓,儒家文化则是作为主流文化一直延续到现今,更加和当今的社会主要文化导向有着相同之处。因此在儒家文化中体现着诸... 维吾尔文化中的麦西来甫文化涵盖着维吾尔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维吾尔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中国历史上有着众多文化精髓,儒家文化则是作为主流文化一直延续到现今,更加和当今的社会主要文化导向有着相同之处。因此在儒家文化中体现着诸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礼法文化为切入,找到儒家礼法文化和维吾尔麦西来甫的相通之处,从维吾尔麦西来甫的内在韵味与儒家礼法的契合之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文化 文化 儒家文化 儒家 文化导向 麦西来甫 主流文化 文化精髓
下载PDF
交往断裂:儒家礼法文化的隐含话语解读——以《论语》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李远华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文本实际上体现出了一种内在的反话语交往的特点。其话语结构中暗含了一种对于以言语为媒介的人类交往行为的压制与消解。我们可以将此概括为交往断裂。这种倾向主要从个体人格、家族关系与社会礼法关系等三...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文本实际上体现出了一种内在的反话语交往的特点。其话语结构中暗含了一种对于以言语为媒介的人类交往行为的压制与消解。我们可以将此概括为交往断裂。这种倾向主要从个体人格、家族关系与社会礼法关系等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这种反话语交往的倾向,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传统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 交往行为 隐含话语
下载PDF
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审视先秦儒家礼法观
3
作者 衣红梅 《神州》 2016年第18期70-70,共1页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具体包括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五个方面的教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先秦儒家礼法观深邃、广博,本文旨在梳理先秦儒家礼法观的形成过程,论述先秦儒家礼法观历史存在的合理性,挖掘有...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具体包括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五个方面的教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先秦儒家礼法观深邃、广博,本文旨在梳理先秦儒家礼法观的形成过程,论述先秦儒家礼法观历史存在的合理性,挖掘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成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先秦儒家
下载PDF
对异化的儒家礼法的超越——道家法哲学新探
4
作者 喻中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13-118,共6页
儒家礼法文化的异化促成了道家法哲学的应运而生。在批判和超越儒家礼法文化的同时,道家学派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了不同于儒家礼法的法律哲学。儒家法文化在传统中国的巨大影响离不开道家的批判与超越,因此,应重视思想批判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 儒家 道家哲学 批判 超越
下载PDF
從儒家的“違禮”到法家的“違法”——《論語》“其父攘羊”的歷史語言學、禮制史與思想史的意義新論
5
作者 《中国经学》 2020年第1期25-42,共18页
《論語·子路》篇中"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一段有關孔子與葉公的對話成爲當代儒家的批評者與支持者的一個闡釋灘頭堡,關乎儒家思想與現代,尤其是法律觀念是否相容的一個重要理論戰場。學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 《論語·子路》篇中"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一段有關孔子與葉公的對話成爲當代儒家的批評者與支持者的一個闡釋灘頭堡,關乎儒家思想與現代,尤其是法律觀念是否相容的一個重要理論戰場。學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至今還没有定論。本文認爲,對於"其父攘羊"中最重要的"攘羊"一語,學者没有從歷史語言學與社會制度史的角度來分析"攘"的語境涵義與"羊"的禮制涵義,所以始終没有合理地平息這個争論。另外有一個更爲重要的問題:絶大多數學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接受了近代"法律"意識主宰的研究視角並用以討論《論語·子路》里的父子相隱的問題。本文目的主要在重建解讀《論語》文本中"攘羊"的語境涵義,進而論證"攘羊"只是一種"違禮"而不是觸犯"刑律"的行爲。同時論證"攘羊"如何從一個儒家"違禮"的問題轉化爲一個法家的"違法"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禮法 道德 先秦 《論語》 “親親相隱”
下载PDF
论阮籍的精神抗争与自我拯救
6
作者 别海燕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7-42,共6页
阮籍早期信奉儒家,有济世之志。魏晋时期政治黑暗让他理想碰壁,儒家教义本身劳而少功的特性使其在当时日益没落,难以负荷阮籍的理想。阮籍转而接受老庄思想,却意识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传统儒家礼法行为的悖离,但在... 阮籍早期信奉儒家,有济世之志。魏晋时期政治黑暗让他理想碰壁,儒家教义本身劳而少功的特性使其在当时日益没落,难以负荷阮籍的理想。阮籍转而接受老庄思想,却意识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传统儒家礼法行为的悖离,但在生命中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物,以求获得精神上的寄托与满足。他的言行不拘礼教直指“本心”,其理念的内核是以儒家礼法精神为基础,杂糅了春秋以来狂狷者的不顾世俗眼光的观点和道家不以他人毁誉为意的逍遥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儒家 老庄思想 精神抗争 自我拯救
下载PDF
晋元帝“中兴之主”的形象塑造与历史书写
7
作者 闫德宇 《华夏文化》 2023年第1期18-19,共2页
晋元帝司马睿作为西晋宗室疏属,其自即位之初就面临着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的危机。对此,晋元帝司马睿利用天命和谶纬符瑞之说,将自己塑造为顺应天命的“中兴之主”。同时,其严格遵照儒家礼法举行郊礼和以晋武帝为嗣父来加强自己继承帝位... 晋元帝司马睿作为西晋宗室疏属,其自即位之初就面临着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的危机。对此,晋元帝司马睿利用天命和谶纬符瑞之说,将自己塑造为顺应天命的“中兴之主”。同时,其严格遵照儒家礼法举行郊礼和以晋武帝为嗣父来加强自己继承帝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晋元帝驾崩后,东晋政府通过官方宣传与史官撰述最终完成了晋元帝“中兴之主”的形象塑造,使得东晋政权的合法性构建完成了关键性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晋元帝 形象塑造 正统性 儒家 东晋 晋武帝 天命
下载PDF
司法冤案与儒家礼法 以《窦娥冤》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陈颀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0-1269,共20页
窦娥冤案的成因不是古代司法科技不发达或程序正义的缺失,而是源于儒家礼法与蒙古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造成的司法冲突。冤案的平反有赖于官员有意愿和能力去维护民众以儒家礼法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从冤案法理学的角度来看,以儒... 窦娥冤案的成因不是古代司法科技不发达或程序正义的缺失,而是源于儒家礼法与蒙古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造成的司法冲突。冤案的平反有赖于官员有意愿和能力去维护民众以儒家礼法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从冤案法理学的角度来看,以儒家礼法为基础的司法模式代表了一种伦理与法律结合的政法制度。它虽属于具体语境下的地方性知识,但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仍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冤案 儒家 文化冲突 婚礼 丧服
原文传递
利玛窦僊花寺遗址位置的“文化整体”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凯文 龚智 《肇庆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6-22,共7页
确定利玛窦僊花寺遗址的较准确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文化整体"研究方法,可以还原历史上动态生成着的僊花寺建筑实践网络,找到明代儒家之"左尊右卑"的礼法和堪舆风水术这两个始终支... 确定利玛窦僊花寺遗址的较准确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文化整体"研究方法,可以还原历史上动态生成着的僊花寺建筑实践网络,找到明代儒家之"左尊右卑"的礼法和堪舆风水术这两个始终支配建造过程的不变规则。由儒家礼法和风水术分别推理得到相同结论:僊花寺原址在崇禧塔西边王泮生祠之西或西南附近。这为"现存的番鬼屋就是利玛窦僊花寺"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僊花寺 遗址位置 文化整体 儒家 风水术
下载PDF
《老子》的道德学说与魏晋时期道德重建之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良怀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老子》 道德学说 道德重建 魏晋时期 世说新语 道德观念 魏晋士人 养生论 自然之性 儒家
下载PDF
据于道,依于佛,奠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6
11
作者 寇丹 《农业考古》 1999年第4期209-210,共2页
关键词 《茶经》 文化内涵 道家 陆羽 颜真卿 独尊儒术 茶文化 儒家 道教文化 吃茶养生记
下载PDF
论阮籍的讽刺艺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立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98-102,共5页
论阮籍的讽刺艺术吕立汉古代诗评家论阮籍诗歌者可谓多矣,然很少有人从讽刺文学角度加以鉴赏评析。李善虽独具慧眼,认为阮籍赋《咏怀》八十二首是“志在刺讥”①,但语焉不详。其实,阮氏作品不啻诗歌,还包括其文、赋等都称得上是讽... 论阮籍的讽刺艺术吕立汉古代诗评家论阮籍诗歌者可谓多矣,然很少有人从讽刺文学角度加以鉴赏评析。李善虽独具慧眼,认为阮籍赋《咏怀》八十二首是“志在刺讥”①,但语焉不详。其实,阮氏作品不啻诗歌,还包括其文、赋等都称得上是讽刺文学的上乘之作。其秉持公心的讽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刺艺术 阮籍 司马氏 《咏怀》诗 之士 讽刺文学 公心讽世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秉持公心 儒家
下载PDF
读伯3813号《唐判集》札记 被引量:2
13
作者 齐陈骏 《敦煌学辑刊》 1996年第1期16-21,共6页
读伯3813号《唐判集》札记齐陈骏这几年集中翻阅了敦煌遗书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卷子,特别是对唐代的几个判集很感兴趣,做了一些笔记。今将读伯3813号《唐判集》的笔记整理出来,用以求教学界的同好。伯3813号卷子在池田温先... 读伯3813号《唐判集》札记齐陈骏这几年集中翻阅了敦煌遗书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卷子,特别是对唐代的几个判集很感兴趣,做了一些笔记。今将读伯3813号《唐判集》的笔记整理出来,用以求教学界的同好。伯3813号卷子在池田温先生《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唐耕耦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律疏议》 儒家 《龙筋凤髓判》 《四库总目》 《孔子家语》 “礼治” 唐代前期 《唐律疏义》 贞观十七年 少数民族
下载PDF
戏剧《打金枝》民间欣赏视角分析
14
作者 张凌燕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3-76,共4页
从民间欣赏视角看,《打金枝》在儒家孝道和夫权意识两个方面迎合了大众对儒家礼法的尊崇;在"郭暧打金枝"这个经典情节上迎合了大众对皇权的约束心理。正是源于这普遍存在于大众之中的民间心态和审美趣味的满足,《打金枝》才... 从民间欣赏视角看,《打金枝》在儒家孝道和夫权意识两个方面迎合了大众对儒家礼法的尊崇;在"郭暧打金枝"这个经典情节上迎合了大众对皇权的约束心理。正是源于这普遍存在于大众之中的民间心态和审美趣味的满足,《打金枝》才能作为一部经典戏剧,长演而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欣赏视角 民间心态 儒家 皇权
下载PDF
儒家礼法“羞辱性惩罚”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文 钟志翔 《朱子学研究》 2020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受近现代以来世俗主义浪潮以及工具理性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法律在维系人们对生命根本目的和意义的集体关切方面的功能大为降低,所谓的"现代国家的法律并不反映生命的终极意义和目的意识;相反,其任务是有限、物化、不带情感色彩—... 受近现代以来世俗主义浪潮以及工具理性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法律在维系人们对生命根本目的和意义的集体关切方面的功能大为降低,所谓的"现代国家的法律并不反映生命的终极意义和目的意识;相反,其任务是有限、物化、不带情感色彩——就是把事情解决,让人们依特定方式行事"。~①所谓的"有限、物化、不带情感色彩",正是近代世俗主义以及工具理性对现代法治文明侵淫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文明 世俗主义 情感色彩 特定方式 儒家 工具理性 思想探析 目的和意义
原文传递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再审视
16
作者 戴文嘉 蒲圣 张祎文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8-94,共7页
自钱穆先生发表论文以来,皇权与相权关系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有学者以皇权多受宰相限制而得出相权加强的结论,未免有失公允。表面上皇权确实受相权限制,但只要深入考察,就会发现真正限制皇权的是宋代的士大夫群体、祖宗家法、儒家... 自钱穆先生发表论文以来,皇权与相权关系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有学者以皇权多受宰相限制而得出相权加强的结论,未免有失公允。表面上皇权确实受相权限制,但只要深入考察,就会发现真正限制皇权的是宋代的士大夫群体、祖宗家法、儒家礼法以及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理念。宋代之相权较唐代而言,确有削弱之势,且一直持续至明、清,这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大趋势相一致。而南宋权相的出现,一是皇权的主动授予,二是皇权的被迫让渡,即权相所行使的并非实际的相权,而是部分皇权。因此,南宋相权增强乃是一种假象,且这种假象给后世学者研究这一问题增加了很大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皇权 相权 士大夫群体 祖宗之 儒家
下载PDF
移民社会格局与民间规范生成机制——以影视剧《闯关东》中的相关情节为基本素材
17
作者 汪潇 《民间法》 CSSCI 2016年第1期277-291,共15页
电视剧《闯关东》以清末民初时代背景下移民群体为叙事主体,以朱家的闯关东历程为叙事线索,再现了这一移民现象及其所促成的民间规范。'闯关东'所促成民间规范主要由乡土社会的儒家礼法规范与江湖社会的江湖规矩构成,二者在自... 电视剧《闯关东》以清末民初时代背景下移民群体为叙事主体,以朱家的闯关东历程为叙事线索,再现了这一移民现象及其所促成的民间规范。'闯关东'所促成民间规范主要由乡土社会的儒家礼法规范与江湖社会的江湖规矩构成,二者在自生自发又相互影响的同时,共同或分别与当时的国家法产生了互动,在规范互动关系中显示了民间规范独有的功能样态和生成机制,这对当下转型期的社会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闯关东 移民群体 儒家 江湖规矩 社会治理
原文传递
清代满族的丧葬习俗 被引量:1
18
作者 岑大利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91-94,共4页
十七世纪中叶,满族自东北一隅的建州进入辽沈,继而入关南下统一全国,随着其政治地位的改变,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起了重大的变化,礼仪风俗也有许多演变,主要是被汉族的儒家礼法所同化。特别是在丧葬习俗方面尤为明显,“自疾革以至成服。
关键词 满族习俗 汉族人 十七世纪 清代满族 政治地位 满洲 儒家 礼仪风俗 汉人 丧葬习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