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艺的依附者与保护者──《史记·儒林列传》评说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三夕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47-53,共7页
本文首先清理“原儒”的问题,扼要评述了现代人和汉代人有关“儒”及“儒林”含义的主要观点,论证了“儒林列传”为“通经博士列传”,“通经名家或专家列传”。其次,通过分析《儒林列传序》,阐明儒林和六艺的共生体关系。第三,总... 本文首先清理“原儒”的问题,扼要评述了现代人和汉代人有关“儒”及“儒林”含义的主要观点,论证了“儒林列传”为“通经博士列传”,“通经名家或专家列传”。其次,通过分析《儒林列传序》,阐明儒林和六艺的共生体关系。第三,总结司马迁“以经系人”的独特写法,按照《五经》顺序,逐一评说《儒林列传》正文中那些有特别意义的人和事。最后,简要回顾汉代儒林传经的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得出汉代儒林既是六艺的依附者又是六艺的保护者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儒林列传 六艺
下载PDF
《史记·儒林列传》写作旨趣考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文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9-82,共4页
《史记·儒林列传》的写作旨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司马迁颂扬了汉武帝君臣复兴儒学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儒学在汉武帝君臣的“独尊”下发生的学术质变。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但在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中又是统一的。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儒林列传 学术思想
下载PDF
《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艺文志》的学术价值及其互补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小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11,共7页
司马谈早就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先秦的学术流派做过总结,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对先秦和西汉前期的学术发展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其中多论今文经学,然亦及于古文经学,虽说不上全面,但有开创之功。后汉班固承司马之学,其《汉... 司马谈早就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先秦的学术流派做过总结,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对先秦和西汉前期的学术发展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其中多论今文经学,然亦及于古文经学,虽说不上全面,但有开创之功。后汉班固承司马之学,其《汉书·艺文志》分门别类,条理井然,于各家各派典籍记载分明,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以补《史记·儒林列传》之粗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儒林列传 艺文志
下载PDF
谈“白衣”的“平民”借代义--兼论《史记·儒林列传》相关用例一则
4
作者 陈长旭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09-113,共5页
“白衣”的“平民”借代义的形成,既有古代平民衣着特征的直接影响,又与官民之间服装颜色的对比关系以及“白”的“无,空白,不具备”引申义具有内在关联。“白衣”的“平民”借代义之所以能够突破汉文化习俗的障碍,广泛运用开来,则与“... “白衣”的“平民”借代义的形成,既有古代平民衣着特征的直接影响,又与官民之间服装颜色的对比关系以及“白”的“无,空白,不具备”引申义具有内在关联。“白衣”的“平民”借代义之所以能够突破汉文化习俗的障碍,广泛运用开来,则与“白衣”在外来佛教文化中“俗家”借代义的泛化影响有关。根据语料检索以及研究分析,我们推测,“白衣”的“平民”借代义的出现时间应该是在汉末时期,《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中的“白衣”较有可能是“自齐”二字在汉末魏晋时期出现的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衣 平民 俗家 借代义 《史记·儒林列传
下载PDF
从《史记·儒林列传》看汉初儒学发展的两大趋势
5
作者 李梦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49-150,共2页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集中的展现了自孔子卒后至汉武帝前期儒林发展的情况,透过诸儒的个人境遇,可以看到,汉初,儒学发展呈现出了以自救为主要方式,通过振兴教育,一方面壮大自己的学术队伍,与此同时也为大批儒生进入官僚统...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集中的展现了自孔子卒后至汉武帝前期儒林发展的情况,透过诸儒的个人境遇,可以看到,汉初,儒学发展呈现出了以自救为主要方式,通过振兴教育,一方面壮大自己的学术队伍,与此同时也为大批儒生进入官僚统治阶层奠定了基础。正是汉初儒生采取的积极态度才使汉朝独尊儒术,甚至儒学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显学地位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儒林列传 儒学自救 以学参政
下载PDF
说《史记·儒林列传》中的儒
6
作者 王景周 《东疆学刊》 1985年第1期27-30,共4页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了他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其中评论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短长,极力推崇了道家的思想,认为它是采各家之所长,“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如果为国者“欲与天地久长”,就应该接受道...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了他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其中评论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短长,极力推崇了道家的思想,认为它是采各家之所长,“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如果为国者“欲与天地久长”,就应该接受道家的“无为”又“无不为”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有以治天下”。根据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列传 董仲舒 司马迁 史记 儒家思想 汉武帝 太史公 司马谈 公孙弘 景帝
下载PDF
《史記· 儒林列傳》叙事法初探
7
作者 韓大偉 《中国经学》 CSSCI 2014年第1期167-190,共24页
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曾被視爲漢代經學大師之薈萃、六藝師承之淵源也。後世學者靡然就《儒林列傳》以騖經學之事,未嘗求其叙事中或字裏行間之義。茲略以叙事學理論數則及西方漢學創獲幾篇探賾《史記·儒林列傳》,擬藉叙事... 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曾被視爲漢代經學大師之薈萃、六藝師承之淵源也。後世學者靡然就《儒林列傳》以騖經學之事,未嘗求其叙事中或字裏行間之義。茲略以叙事學理論數則及西方漢學創獲幾篇探賾《史記·儒林列傳》,擬藉叙事學之"四分説"--情節、人物、觀點、意義--以勾稽其叙事之義,圖以充實吾輩於太史公撰本傳之意。司馬遷《儒林列傳》雖涉及經學諸事,未詳經學師承之途,其意諒必不在明六藝師承之道,更不在於尊儒;其旨蓋在責皇上以假儒之貌、廣學官之路而壓制經師之自我行事之地。其叙事法之義終能歸爲借漢初和武帝初大儒之威以爲自辯,昌私學而抑官學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學師承 儒林列傳》 司馬遷 叙事學
下载PDF
“学案体”的始末考析--由“儒林列传”到“学术史”
8
作者 武雪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16期65-68,共4页
“学案体”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独有的编纂体例。明清之际的“学案体”最早起源于《史记·儒林列传》,为儒林作传,承继了数代人的结晶而产生。同时,“学案体”的体例创新对学术的总结、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这种独特的形式在现代仍... “学案体”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独有的编纂体例。明清之际的“学案体”最早起源于《史记·儒林列传》,为儒林作传,承继了数代人的结晶而产生。同时,“学案体”的体例创新对学术的总结、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这种独特的形式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到现代的“学术史”。从“学案体”萌发、定型的始末,一窥中国古代学术源流编纂体例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案体 学术史 儒林列传
下载PDF
《后汉书·儒林列传》所记何休卒年献疑
9
作者 孟祥才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3-174,共2页
关键词 《后汉书·儒林列传 何休 古代史籍 历史研究 卒年 中国
原文传递
既仁且智——荀子儒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10
作者 刘东祥 王鹏 《炎黄地理》 2024年第4期1-3,共3页
荀子之学术传承自孔子,为儒者无疑。《史记·儒林列传》说:“孟子和荀子这些儒者,都遵行孔子的事业并对其发扬光大,凭借他们的学问显赫于当世。”荀子对儒学的贡献主要是:完善了儒学思想的“智性”,使其“内圣外王”的主张具备了极... 荀子之学术传承自孔子,为儒者无疑。《史记·儒林列传》说:“孟子和荀子这些儒者,都遵行孔子的事业并对其发扬光大,凭借他们的学问显赫于当世。”荀子对儒学的贡献主要是:完善了儒学思想的“智性”,使其“内圣外王”的主张具备了极强的可操作性或者说实践性。但荀学也因此遭受后儒之非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思想 智性 学术传承 内圣外王 儒林列传 荀子 儒者 孔子
下载PDF
秦汉时期齐鲁文化的风格与儒学的西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子今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8-52,共5页
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具有明显的优势,秦汉时期在仍然保持地域文化鲜明个性的同时,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作出了显著的历史贡献。所谓“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反映了齐鲁地区在政治文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他如经学、史学... 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具有明显的优势,秦汉时期在仍然保持地域文化鲜明个性的同时,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作出了显著的历史贡献。所谓“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反映了齐鲁地区在政治文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他如经学、史学、文学、医学、农学、算学、书学、乐学、历学等,都有齐鲁人的创造充盈了当时学术文化的宝库。齐鲁文化扩展其影响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儒学的向西流布。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齐鲁文化对于汉文明总体面貌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秦汉时期 儒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 儒林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 汉武帝时代 公孙弘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小树 《晋阳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69-75,共7页
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李小树东汉王朝是在长期动乱之后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王莽时期的天下大乱,数十年兵连祸结,留给这个新兴王朝的不仅是“城郭皆空,白骨蔽野”的极端残败凋敝的经济,还有“群雄竞逐,四海... 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李小树东汉王朝是在长期动乱之后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王莽时期的天下大乱,数十年兵连祸结,留给这个新兴王朝的不仅是“城郭皆空,白骨蔽野”的极端残败凋敝的经济,还有“群雄竞逐,四海鼎沸”的剧烈动荡着的政局①。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化 儒家伦理道德 《后汉书》 东汉王朝 儒家经典 《东观汉记》 地方官员 儒家知识分子 最高统治者 儒林列传
下载PDF
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质疑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桐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14-20,共7页
自宋人真德秀倡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文从司马迁博引古籍,不一定接闻于董生、《史记》《汉书》不载司马迁师承董仲舒之事、司马迁与董仲舒同居茂陵说不可靠、《史记》对董仲舒的评价远不及《汉书》、... 自宋人真德秀倡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文从司马迁博引古籍,不一定接闻于董生、《史记》《汉书》不载司马迁师承董仲舒之事、司马迁与董仲舒同居茂陵说不可靠、《史记》对董仲舒的评价远不及《汉书》、司马迁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价兼采《春秋》三传而不主公羊一家、司马迁与董仲舒相同是因为两人有相同的文化渊源等九个方面,说明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董仲舒 《史记》 《春秋》 《太史公自序》 《左传》 儒林列传 《春秋繁露》 《公羊春秋》 司马谈
下载PDF
墨子:孔孟之间的重要环节——以古今之辩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陈卫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31,13,166,共11页
近些年关于儒墨关系的研究的深入,很重要的表现是不仅仅注意两者的对立,还注意到两者的会通,由此呈现了先秦诸子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图景。论及儒墨会通,往往想到两者的相类之处。其实,两者的会通还有另外方面:孟子在拒墨学的同时,又吸... 近些年关于儒墨关系的研究的深入,很重要的表现是不仅仅注意两者的对立,还注意到两者的会通,由此呈现了先秦诸子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图景。论及儒墨会通,往往想到两者的相类之处。其实,两者的会通还有另外方面:孟子在拒墨学的同时,又吸取了墨学,化解了墨子对孔子的质疑和挑战,从而深化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学,实现了“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史记·儒林列传》)。自汉代以来,已有学者对此有所提及,但大多语焉不详。先秦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政治思想领域首当其冲的是古今之辩即守旧与革新之争,力主变法革新的法家称其是“誉先王”和“与时转”,“学古”和“师今”①的对立。如此的古今之辩在孔子、墨子、孟子的思想脉络中,主要围绕礼与法、贤与能、王与霸、述与作而展开。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阐释墨子是孔孟之间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墨关系 儒林列传 墨学 社会大变革 先秦诸子 墨子 思想脉络 会通
下载PDF
略论东汉时期的中原教育
15
作者 吴宏亮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12-114,共3页
关键词 古文经学 东汉时期 今文经学 洛阳太学 后汉书 河南地区 儒林列传 儒家经典 东汉政权 中原地区
下载PDF
浅析我国古代的民办教育
16
作者 赵国权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5期85-89,共5页
我国的民办教育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前,与官办教育相辅而行,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对古代民办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 民办教育 我国古代 孔子 蒙养教育 学术思想 道德教育 《新唐书·选举志》 儒林列传 白鹿洞书院 奴隶主贵族
下载PDF
齐经学精神与21世纪国学研究
17
作者 郑杰文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57-58,共2页
孔子删定六经,至汉初只传《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汉初传五经之可考者如下:《诗》: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见《史记·儒林列传》、《汉书·艺文志》)。申培《诗》传自齐人浮丘伯(见《汉... 孔子删定六经,至汉初只传《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汉初传五经之可考者如下:《诗》: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见《史记·儒林列传》、《汉书·艺文志》)。申培《诗》传自齐人浮丘伯(见《汉书·楚元王传》),是三家中两家是齐学。三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经学 《春秋》 今文经 董仲舒 《公羊春秋》 儒林列传 国学研究 《汉书·艺文志》 合理性
下载PDF
论司马迁对孔子思想的取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大同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43-48,共6页
在《史记》研究中,很少有人注意从思想材料继承的角度来全面考察先秦和诸子对司马迁思想的影响.研究一个人物的思想,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物质生活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是必要的,但决不可以忽视社会意识的继承性问题。“每一个时代... 在《史记》研究中,很少有人注意从思想材料继承的角度来全面考察先秦和诸子对司马迁思想的影响.研究一个人物的思想,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物质生活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是必要的,但决不可以忽视社会意识的继承性问题。“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思想材料 太史公 无德而称 司马相如列传 采善贬恶 伯夷列传 没世无闻 儒林列传 《韩诗外传》
下载PDF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补证三则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家英 《哈尔滨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82-87,共6页
司马迁,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的行年,如他的生年和卒年,他所享的年寿,他所从事的重要活动的具体时间,现在都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说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既未明言司马迁的生年(当然不可能言其卒年),... 司马迁,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的行年,如他的生年和卒年,他所享的年寿,他所从事的重要活动的具体时间,现在都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说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既未明言司马迁的生年(当然不可能言其卒年),《汉书·司马迁传》中亦未对此作明确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王国维 《史记》 《太史公自序》 古文《尚书》 行年考 儒林列传 “古文” 诵古文 孔安国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各民族教育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若群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84-89,共6页
1 魏晋南北朝历经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十六国”和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北齐、北周)的对峙等几个历史时期;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凡369年(如果从213年曹操封立魏公起算,为... 1 魏晋南北朝历经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十六国”和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北齐、北周)的对峙等几个历史时期;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凡369年(如果从213年曹操封立魏公起算,为376年).300多年间,除西晋(265年至316年)曾维持短暂统一外,都处于分散割据的状态.很多民族首领率部众入迁中原内地,倚仗当地个民族之间教育和文化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是促成这期间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 魏晋南北朝,汉族建立的各封建政权都依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基本框架设立学校教育机构.随着时代的推进,学校教育机构的设立有新的发展.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224年)“夏四月,立太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十六国时期 各民族 儒林列传 晋书 三国志 国子学 学校教育 北魏 鲜卑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