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乡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废名创作文化精神论
1
作者 王金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本文通过考察废名家乡黄梅所带有的儒禅文化精神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来揭示作者不僧不俗、亦僧亦俗的心理结构特征及超然物外的审美眼光所赖以形成的客观背景,指出黄梅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传统的乡土记忆对废名主体生命文化精神和... 本文通过考察废名家乡黄梅所带有的儒禅文化精神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来揭示作者不僧不俗、亦僧亦俗的心理结构特征及超然物外的审美眼光所赖以形成的客观背景,指出黄梅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传统的乡土记忆对废名主体生命文化精神和废名文本独特审美风格形成的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文炳 小说家 儒禅文化精神 废名 笔名 心理结构 黄梅地区
下载PDF
构建儒禅一体的新禅学 被引量:3
2
作者 葛学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6,共8页
20世纪后半叶在东西方两度兴起了"禅学热",回溯中国历史,宋明时期儒家学派中也出现了调息澄心禅坐,援禅入儒的文化现象,两者皆非宗教现象,而是一种偏重于身心修养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儒禅融合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 20世纪后半叶在东西方两度兴起了"禅学热",回溯中国历史,宋明时期儒家学派中也出现了调息澄心禅坐,援禅入儒的文化现象,两者皆非宗教现象,而是一种偏重于身心修养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儒禅融合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也表明在现代社会构建儒禅融合的新禅学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考察构建儒禅一体新禅学的社会文化背景,论述传统禅学与新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汇通,认为构建儒禅一体的现代心性论是新禅学的哲学基础,在这种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儒禅一体新禅学的内在结构——"新禅学五要素",以此作为对传统禅学现代性重构的尝试。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形成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禅定法",倡导人们实践这一禅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儒禅一体 现代心性论
下载PDF
儒禅互补与杜甫的精神世界
3
作者 王贞 《大连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44-46,共3页
禅宗以心性思想为核心,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儒禅互补影响下,杜甫逐渐在回问内心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从而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 禅宗以心性思想为核心,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儒禅互补影响下,杜甫逐渐在回问内心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从而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以有为本的儒者,与王维、白居易等儒禅兼具的文士不同,杜甫对儒禅的互补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儒禅 本体思考 中和心态 生命关怀
下载PDF
从汤显祖在抚州正觉寺的活动看儒禅相融
4
作者 万斌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272-278,共7页
汤显祖涉及故乡临川正觉寺的诗作颇多,从分析这些诗作入手,可以看出当时抚州儒生与正觉寺等寺院的关系十分密切,寺院已经成为儒生的书房、客厅、讲坛和外交窗口,由此亦可见证当时当地甚至整个社会儒家和佛禅的相亲相融。
关键词 汤显祖诗 正觉寺 儒禅相融
下载PDF
董源“儒禅一体”对赣人文价值的导向
5
作者 毛冰霜 《江西服装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0-45,共6页
五代儒禅文化之风是董源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的主要外因,也是影响后世文人理念的重要因素。探讨五代赣鄱地域文化”儒禅一体”的时代特征及其渊源,分析董源艺术形象蕴含的地域、时代背景,及其对后世赣人文价值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对当代... 五代儒禅文化之风是董源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的主要外因,也是影响后世文人理念的重要因素。探讨五代赣鄱地域文化”儒禅一体”的时代特征及其渊源,分析董源艺术形象蕴含的地域、时代背景,及其对后世赣人文价值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对当代人文传播的导向和意义予以客观的定位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禅一体 人文理念 价值导向
下载PDF
调和偕适:白居易诗歌的儒禅观 被引量:1
6
作者 沈文凡 徐婉琦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2-221,240,共11页
佛教东传,与传统儒学交织碰撞,始终处于矛盾与调和之中。至中唐时期,士人群体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儒禅思想矛盾对立的倾向。白居易作为崇佛文人的典型,礼敬佛教诸宗,却同时执着于儒家的济世怀抱,致力讽喻,对佛教有违王化处激烈批判;追求禅... 佛教东传,与传统儒学交织碰撞,始终处于矛盾与调和之中。至中唐时期,士人群体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儒禅思想矛盾对立的倾向。白居易作为崇佛文人的典型,礼敬佛教诸宗,却同时执着于儒家的济世怀抱,致力讽喻,对佛教有违王化处激烈批判;追求禅境的超脱拔俗,又尽享世俗之乐,重生惧死,充满人生焦虑;遭遇贬谪,流露出厌倦官场的避世之志,亦不加掩饰地表达对官阶及富贵的倾心,明确提出仕隐两全的“中隐”概念。白居易诗歌的仕隐矛盾正是中唐吏隐互融、佛隐交涉现象的文化体现。其“中隐”观暗合了大乘佛法的超越精神,圆融巧妙地迎合了渴望功名又不甚得志之士大夫的自尊与怀抱。面对人生焦虑、生死困惑,儒禅二道在“知命”观念上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学儒问禅均系白氏解惑“在欲行禅”矛盾表现的方式。白居易儒禅相契,以实用主义态度调和儒禅矛盾,适应了社会和自我需求,呼应了中唐农禅(洪州宗)“平常心是道”的理念与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诗 儒禅 “中隐”思想 洪州宗
原文传递
论韩贞的弃佛从儒与他的哑禅之修
7
作者 张树俊 《新余高专学报》 2010年第2期8-11,共4页
韩贞是王艮、王襞的弟子,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受王艮、王襞禅学思想特别是王襞的禅学影响的影响,韩贞虽然从学泰州后弃佛归儒,甚至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他一生也没有脱离佛、道的影响。韩贞修的禅是儒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 韩贞是王艮、王襞的弟子,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受王艮、王襞禅学思想特别是王襞的禅学影响的影响,韩贞虽然从学泰州后弃佛归儒,甚至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他一生也没有脱离佛、道的影响。韩贞修的禅是儒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韩贞强调内悟、静修,主张无说为妙,所以他修的禅也是一种哑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禅 之修 韩贞
下载PDF
儒的“天下理想”与禅的“活在当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再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1-107,共7页
如果说儒为我们指向了不无高远的“天下理想”的话,那么,禅则以极其直切的“活在当下”为自身的旨归。然而,为中国文化所共有的“根身性”却决定了二者看似分歧,实际上却难掩二者之间深深的相契。如禅的“当下”是基于我自身身体的当下... 如果说儒为我们指向了不无高远的“天下理想”的话,那么,禅则以极其直切的“活在当下”为自身的旨归。然而,为中国文化所共有的“根身性”却决定了二者看似分歧,实际上却难掩二者之间深深的相契。如禅的“当下”是基于我自身身体的当下,儒的“天下”亦是基于我自身身体的天下;禅以“身心一体”为通向道的不二法门,儒亦以“身心一体”为达至道的唯一途径;禅通过反求诸身为自己发掘出“无限生命能”,这种“无限生命能”无独有偶地亦为儒极力所宗。我们看到,正是这种深深的相契,不仅使禅“援儒于佛”成为彻底中国化的佛学,也使宋明之儒“援禅于儒”,并最终使一种“儒禅合流”的宋明新儒学的诞生成为真正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理想 活在当下 儒禅合流
下载PDF
禅儒一致构造与中世日本朱子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景彦 王玉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41,共6页
早在镰仓时期,伴随着日本临济禅宗的确立,在禅儒一致的构造下,朱子学的相关典籍就以禅僧为载体传入日本。就朱子学这一学问体系的承载而言,由于专门承载朱子学的日本儒者阶层的长久性缺失,导致中世日本的朱子学实际上不得不依托禅儒一... 早在镰仓时期,伴随着日本临济禅宗的确立,在禅儒一致的构造下,朱子学的相关典籍就以禅僧为载体传入日本。就朱子学这一学问体系的承载而言,由于专门承载朱子学的日本儒者阶层的长久性缺失,导致中世日本的朱子学实际上不得不依托禅儒一致的构造而得以被动地存在着。但是,正因为禅儒一致构造的存在,造就了以禅僧面目出现的儒学问僧,其对朱子学的钻研,为江户时代日本朱子学的兴盛提供了学术条件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朱子学 一致 临济 五山
下载PDF
试论苏轼儒道禅思想的整合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靖懿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6-89,共4页
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qu... 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有为而作"与"不能不为"几对范畴的表现上,苏轼明显呈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的融通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融通 超越
下载PDF
论晚明狂禅思潮中的禅儒互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晚明李贽、管志道、罗汝芳等人被程朱学者尤其是《四库全书》的编篡者称为“狂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思想与学说中的禅儒互释。狂禅派人物认为佛禅和儒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佛禅和儒学可以相互阐释,这样就能更容易明了佛... 晚明李贽、管志道、罗汝芳等人被程朱学者尤其是《四库全书》的编篡者称为“狂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思想与学说中的禅儒互释。狂禅派人物认为佛禅和儒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佛禅和儒学可以相互阐释,这样就能更容易明了佛禅和儒学的本旨。认识到狂禅思潮中的这种禅儒互释,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狂禅派人物看似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狂禅思潮为思想界和文学界带来了的活力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释 管志道
下载PDF
儒道禅与董其昌绘画美学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志伟 刘高存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49,共3页
董其昌的美学思想深受儒、道、禅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他的"南北宗论"中,也体现于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及画论对三家思想的融汇中。
关键词 董其昌 南北宗论
下载PDF
儒禅相通:韩愈与大颠关系的实质
13
作者 郑智勇 《揭阳论丛》 2004年第1期69-73,76,共6页
本文通过对韩愈《与孟尚书书》的研究,对韩愈贬潮前与众多僧人交往历史的研究,对韩愈与潮阳灵山寺大颠和尚的密切关系作了深刻的剖析,认为韩愈贬后结交大颠,是他能够正确区分天竺佛教与个体僧徒两种不同对象的一贯做法的继续,其实... 本文通过对韩愈《与孟尚书书》的研究,对韩愈贬潮前与众多僧人交往历史的研究,对韩愈与潮阳灵山寺大颠和尚的密切关系作了深刻的剖析,认为韩愈贬后结交大颠,是他能够正确区分天竺佛教与个体僧徒两种不同对象的一贯做法的继续,其实质就是儒禅相通。这是目前对韩潮关系认识上.认为韩愈“悔过妥协说“、“前后矛盾说”、“爱才说”、“反佛策略说”等几种说法之外的“儒禅相通说”。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与孟尚书书》 大颠和尚 潮阳灵山寺 儒禅相通说” 家思想 佛教理论
原文传递
禅儒之争:陆九渊教育思想与佛学关系考辨
14
作者 张学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年第3期66-72,共7页
作为宋明理学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的陆九渊教育思想,与佛学尤其是禅宗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受佛学的影响很深,但从其性质来说,则属于儒家,从其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对佛教教育思想的批判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作为宋明理学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的陆九渊教育思想,与佛学尤其是禅宗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受佛学的影响很深,但从其性质来说,则属于儒家,从其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对佛教教育思想的批判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朱熹之以陆学为禅学主要是从其外在方法论的特征而言,并非深入到其内在的思想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争 陆九渊 教育
下载PDF
试论韦应物的吏隐心态与儒道禅思想之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蔚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4-37,共4页
在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中 ,韦应物的吏隐心态最为复杂 ,儒道禅的合力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对世俗人生的向心力 ,道禅的超脱态度则成为离心力。在这三种思想的支配下 ,韦应物成功地走上了身心... 在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中 ,韦应物的吏隐心态最为复杂 ,儒道禅的合力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对世俗人生的向心力 ,道禅的超脱态度则成为离心力。在这三种思想的支配下 ,韦应物成功地走上了身心相离的吏隐之途 ,将困扰中国古代士人的吏与隐的矛盾完美地统一起来。韦应物这种二元的人格心态影响到他的创作。使其诗歌风貌也具有二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物 吏隐心态 思想 诗歌风貌 诗人 仁政思想
下载PDF
中和、天和与心和——儒道禅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塑造
16
作者 吴庆玲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和,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具特色的审美特征,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这种特质,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历代匠人的传承。其中,文化的力量是关键,而儒道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而是核心的力量。一方面三家各有所秉,但另一方面都讲求一... 和,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具特色的审美特征,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这种特质,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历代匠人的传承。其中,文化的力量是关键,而儒道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而是核心的力量。一方面三家各有所秉,但另一方面都讲求一个"和"字,因此,在三家思想的交融塑造下,中国传统建筑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和"之美——儒之中和、道之天和及禅之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天和 心和 传统建筑
下载PDF
试论王维引儒入禅以禅化儒思想模式之形成及其效应
17
作者 董国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5-18,共4页
王维少年便有积极出世之心,又一生参就佛理,遭诸多打击后生出出世之念。后受南宗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亦彼亦此、非彼非此”的“引儒入禅、以禅化儒”之思想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解决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矛盾,而这种模式真能让王维达到... 王维少年便有积极出世之心,又一生参就佛理,遭诸多打击后生出出世之念。后受南宗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亦彼亦此、非彼非此”的“引儒入禅、以禅化儒”之思想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解决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矛盾,而这种模式真能让王维达到“何往而不适”之境界吗?王维既想有儒家的事功作为,又想“空”物“空”心,保持出世之超脱,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理论上他能做到引儒入禅、以禅化儒,可实践上他却永远不能完全做到“何往而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模式 实践 理论
下载PDF
论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的影响
18
作者 沈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2期66-68,共3页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文人画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绘画观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品评理论体系。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体反映在画家对造形、笔墨、构图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上。文人画以抒发性灵、彰显个性为旨归,不求形似、重神甚于重形,以逸笔抒写逸气,重在写意、力求表达意境。文人画家认为笔墨具有不依附于表现对象的独立的形式美,并能表达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笔墨语言。文人画在色彩表现上重主观性,重水墨轻彩色,色彩表现追求意尽不求颜色似。文人画的画面构图崇尚简洁和留白,并打破时空的限制,依据主观感受经营画面,又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从风格的整体倾向性而言,文人画呈现出淡、雅、拙和荒寒的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 品评
下载PDF
儒、道、禅审美观素描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长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48-54,共7页
本文对儒、道、禅的审美观作了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认为儒、道、禅三家不同的人格理想便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或审美观的三种不同境界。中国古典美学所谓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简淡之美,并非凭空产生,都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 本文对儒、道、禅的审美观作了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认为儒、道、禅三家不同的人格理想便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或审美观的三种不同境界。中国古典美学所谓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简淡之美,并非凭空产生,都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积淀,即儒、道、禅的培育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审美观 古代艺术 古典美学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简淡之美 文化心理 积淀
下载PDF
借儒弘禅布道法——略述天童如净的禅学思想
20
作者 湛空 《中国佛学》 2014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曹洞智鉴禅师之法嗣天童如净把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推展到了极点,在当时影响巨大。如净一生思想极其丰富,是借用儒家文化弘扬家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继汾阳善昭、雪窦重显之后做得最圆满成功的。其禅机锋利,文字生命力极强,字字... 曹洞智鉴禅师之法嗣天童如净把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推展到了极点,在当时影响巨大。如净一生思想极其丰富,是借用儒家文化弘扬家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继汾阳善昭、雪窦重显之后做得最圆满成功的。其禅机锋利,文字生命力极强,字字见佛之面目,悠远空灵。其弟子永平道元传承家风,成为日本曹洞宗初祖。如净成为在宏智正觉之后的另一主轴人物,在禅宗思想史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性的人物,其禅法在当时亦称'如净禅'。本文主要从《如净禅师语录》与《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对其师资传承、禅学思想、弘法特色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作一略述,以望诸大德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洞宗 默照 天童如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