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儒家本位
1
作者
贾未舟
《肇庆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8,14,共9页
明末清初,因天主教来华而产生的"儒家天主教徒"这一独特群体,是当时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下耶儒融合的结果。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上,在救心、救世、救人的不同主题下,"儒家天主教徒"始终坚持儒家本位。
关键词
儒
家天主教徒
耶
儒
融合
儒
家本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阳明《书正宪扇》的道德教育意义
2
作者
彭传华
周昱池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中华文化中存在着灿若群星的诫子名篇,王阳明的《书正宪扇》正是其中之一。《书正宪扇》以“傲”“谦”二字作为切入点,提出“‘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深受道家与儒家谦虚思想的影响。王阳明...
中华文化中存在着灿若群星的诫子名篇,王阳明的《书正宪扇》正是其中之一。《书正宪扇》以“傲”“谦”二字作为切入点,提出“‘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深受道家与儒家谦虚思想的影响。王阳明认为“千罪万恶,皆从傲上来”,傲为病罪之源,谦为对症之药,谦为身正、家和、政兴之要领,谦者能孝父母、睦兄弟、兴国政。要做到谦,成为谦者,我们应当由心“恭敬、撙节、退让”,而不只是外表上的谦逊。王阳明所推崇的谦虚之德,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理念的组成部分,即使今天看来仍具有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另外,王阳明谦德思想在儒耶融合的过程之中可能也对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庞迪我的谦德思想形成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傲谦
儒耶融合
教育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君子“修身”到义人“成圣”——关系性“罪”论视角下的耶儒思想融合之尝试
3
作者
郭永新
《金陵神学志》
2020年第1期40-53,共14页
儒家[1]历来重视"修身",这是"成仁"之本。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而想要成为君子就要从修身开始。儒家的"修身"强调先天的善与后天的努力结合,从而实现从"现实的我"到"理想的我"的过...
儒家[1]历来重视"修身",这是"成仁"之本。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而想要成为君子就要从修身开始。儒家的"修身"强调先天的善与后天的努力结合,从而实现从"现实的我"到"理想的我"的过渡。基督教则主张悔罪、重生努力过圣洁的生活是达到"成圣"地步的一生操练。这两种获得理想人格的路径似乎看起来相行不悖,但二者对人的本性,特别是对"罪"的理解并不一致。缺乏罪感文化的国人对于"罪"、"犯罪"等话题的讳莫如深,并不能掩盖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存在的"罪"之理念。笔者想要尝试的是,基督教的罪观在中国文化中并不是陌生的,在关系性"罪"论的指引下找到基督教和儒家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性罪
修身
成圣
耶
儒
融合
原文传递
表里不一:19世纪初来华传教士的孝道观
4
作者
王毅
《近代史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63-74,共12页
本文采取中英文互证的方法,分析了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刊发的中英文期刊中关于"孝"的内容,发现传教士在中文书刊中赞扬孝道,并以倡"孝"的方式来传播基督教,但是在英文书刊中,传教士则对"孝道"予以驳斥和攻击,认为孝道是偶像崇拜,...
本文采取中英文互证的方法,分析了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刊发的中英文期刊中关于"孝"的内容,发现传教士在中文书刊中赞扬孝道,并以倡"孝"的方式来传播基督教,但是在英文书刊中,传教士则对"孝道"予以驳斥和攻击,认为孝道是偶像崇拜,表现的是伪善。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反映了传教士对待儒家文化的真实态度。"耶儒融合"的观点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传教士
耶
儒
融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再论19世纪晚期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以1885年亚洲文会孝道调查为中心
5
作者
王毅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4-233,共10页
19世纪晚期,部分来华传教士发表了数份针对儒学的传教宣言,由此引起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传教士儒学观的讨论,针对其中传教士有"耶儒融合"倾向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1885年上海亚洲文会在华的孝道调查活动的报告,不予认同;传教士的...
19世纪晚期,部分来华传教士发表了数份针对儒学的传教宣言,由此引起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传教士儒学观的讨论,针对其中传教士有"耶儒融合"倾向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1885年上海亚洲文会在华的孝道调查活动的报告,不予认同;传教士的儒学观呈现出宗教中的"东方主义"现象,也反映着近代西方中国观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儒
学观
孝道
亚洲文会
耶
儒
融合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儒家本位
1
作者
贾未舟
机构
广东财经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
出处
《肇庆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8,14,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20020)
文摘
明末清初,因天主教来华而产生的"儒家天主教徒"这一独特群体,是当时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下耶儒融合的结果。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上,在救心、救世、救人的不同主题下,"儒家天主教徒"始终坚持儒家本位。
关键词
儒
家天主教徒
耶
儒
融合
儒
家本位
Keywords
Confucian Catholics
the fusion of Christianity and Confucianism
Confucian standard
分类号
B979 [哲学宗教—宗教学]
K248.3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阳明《书正宪扇》的道德教育意义
2
作者
彭传华
周昱池
机构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项目编号:18ZDA019)。
文摘
中华文化中存在着灿若群星的诫子名篇,王阳明的《书正宪扇》正是其中之一。《书正宪扇》以“傲”“谦”二字作为切入点,提出“‘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深受道家与儒家谦虚思想的影响。王阳明认为“千罪万恶,皆从傲上来”,傲为病罪之源,谦为对症之药,谦为身正、家和、政兴之要领,谦者能孝父母、睦兄弟、兴国政。要做到谦,成为谦者,我们应当由心“恭敬、撙节、退让”,而不只是外表上的谦逊。王阳明所推崇的谦虚之德,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理念的组成部分,即使今天看来仍具有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另外,王阳明谦德思想在儒耶融合的过程之中可能也对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庞迪我的谦德思想形成了影响。
关键词
王阳明
傲谦
儒耶融合
教育意义
Keywords
Wang Yangming
proudness and modesty
fusion of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君子“修身”到义人“成圣”——关系性“罪”论视角下的耶儒思想融合之尝试
3
作者
郭永新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基督教恩泉堂
出处
《金陵神学志》
2020年第1期40-53,共14页
文摘
儒家[1]历来重视"修身",这是"成仁"之本。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而想要成为君子就要从修身开始。儒家的"修身"强调先天的善与后天的努力结合,从而实现从"现实的我"到"理想的我"的过渡。基督教则主张悔罪、重生努力过圣洁的生活是达到"成圣"地步的一生操练。这两种获得理想人格的路径似乎看起来相行不悖,但二者对人的本性,特别是对"罪"的理解并不一致。缺乏罪感文化的国人对于"罪"、"犯罪"等话题的讳莫如深,并不能掩盖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存在的"罪"之理念。笔者想要尝试的是,基督教的罪观在中国文化中并不是陌生的,在关系性"罪"论的指引下找到基督教和儒家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关键词
关系性罪
修身
成圣
耶
儒
融合
分类号
B825 [哲学宗教—伦理学]
B97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表里不一:19世纪初来华传教士的孝道观
4
作者
王毅
机构
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近代史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63-74,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CZS019)资助成果
文摘
本文采取中英文互证的方法,分析了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刊发的中英文期刊中关于"孝"的内容,发现传教士在中文书刊中赞扬孝道,并以倡"孝"的方式来传播基督教,但是在英文书刊中,传教士则对"孝道"予以驳斥和攻击,认为孝道是偶像崇拜,表现的是伪善。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反映了传教士对待儒家文化的真实态度。"耶儒融合"的观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
孝道
传教士
耶
儒
融合
分类号
B975 [哲学宗教—宗教学]
K2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再论19世纪晚期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以1885年亚洲文会孝道调查为中心
5
作者
王毅
机构
中原工学院思政部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4-233,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从亚洲文会看近代西人中国观的演变"(07CZS019)阶段性成果
文摘
19世纪晚期,部分来华传教士发表了数份针对儒学的传教宣言,由此引起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传教士儒学观的讨论,针对其中传教士有"耶儒融合"倾向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1885年上海亚洲文会在华的孝道调查活动的报告,不予认同;传教士的儒学观呈现出宗教中的"东方主义"现象,也反映着近代西方中国观的一些特征。
关键词
传教士
儒
学观
孝道
亚洲文会
耶
儒
融合
分类号
B97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儒家本位
贾未舟
《肇庆学院学报》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王阳明《书正宪扇》的道德教育意义
彭传华
周昱池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君子“修身”到义人“成圣”——关系性“罪”论视角下的耶儒思想融合之尝试
郭永新
《金陵神学志》
2020
0
原文传递
4
表里不一:19世纪初来华传教士的孝道观
王毅
《近代史学刊》
CSSCI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再论19世纪晚期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以1885年亚洲文会孝道调查为中心
王毅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