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8篇文章
< 1 2 1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传统勇德思想探源——基于儒道释三家勇论的分析
1
作者 李保玉 《武陵学刊》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勇德是人之不惧且积极的生命力量,是一种向善与为善的道德科目,正是这种德性内涵才使其超越时空而备受古今中外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勇德思想,主要散见于儒道释三家的典籍之中,它们关于勇德内涵及弘扬之道... 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勇德是人之不惧且积极的生命力量,是一种向善与为善的道德科目,正是这种德性内涵才使其超越时空而备受古今中外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勇德思想,主要散见于儒道释三家的典籍之中,它们关于勇德内涵及弘扬之道的论述对当下国民道德人格培养与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启示意义。从内涵上看,儒家强调“道义之勇”,赋予勇德以道德德性,将其限定在知与仁的道德阈限内,认为勇德只有发乎仁、合乎知、导于义、成于礼,才能祛其劣性、扬其德性;道家主张“无为无待之勇”,赋予勇德一种顺应自然、遵循本性的自然德性,呈现出向往自由、追求独立、不断超越的行为特征;释家呼吁“放下之勇”,赋予勇德以坚韧、静修、劝善的精神德性,提倡一种放下执念、清心静修、普度众生的出世精神。从弘扬上看,儒家遵循的是由内而外的发现逻辑,而道家与释家遵循的是由外而内的生成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勇德 儒道 文化传承 精神弘扬
下载PDF
交叉学科视阈下儒道释三家静坐与中国古典舞身韵“坐之训练”的关联性探究
2
作者 杨明轩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静坐被古人视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在儒道释三家之中都有涉及。而中国古典舞“坐之训练”是课程中最基础的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腰部的运动以及形、气、心、意、神的统一。儒道释静坐与“坐之训练”无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在观念上都具有极... 静坐被古人视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在儒道释三家之中都有涉及。而中国古典舞“坐之训练”是课程中最基础的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腰部的运动以及形、气、心、意、神的统一。儒道释静坐与“坐之训练”无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在观念上都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故试图对此从盘坐形态、思想观念、审美追求上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古典舞“坐之训练”在“以虚为主,下实上虚”“以气为体,气韵生动”“以静为蓄,由静制动”与“以神为纲,以形写神”的基本审美范式下与儒道释静坐具有关联性,并且四者虽然具有各自的理想追求,但都是对中国美学“虚静”观念的身体化体现,并就“坐”这一方法上达成了行动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坐 坐之训练 中国古典舞身韵 儒道
下载PDF
至善与本真——先秦儒道“知止”观念的一个比较
3
作者 刘欢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51,共12页
先秦儒道两家都有“知止”的观念,且学贵“知止”,对于先秦儒道两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止于何的问题上,两家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思想旨趣。儒家以止于至善为宗,道家基于名言的有限性,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对应观念,但从道家思想的精神来看,... 先秦儒道两家都有“知止”的观念,且学贵“知止”,对于先秦儒道两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止于何的问题上,两家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思想旨趣。儒家以止于至善为宗,道家基于名言的有限性,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对应观念,但从道家思想的精神来看,《庄子》中已有苗头,后世加以运用的“本真”概念实质上可以作为“至善”的对应语,从而使我们能够借助“至善”与“本真”这两种价值类型对两家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儒家是在社群和定位中看待人,而道家则是在大化流行的背景下看待万物,这也就决定了以蕴蓄成德和性修反德为主要内容的不同的修止之方。由此,透过“至善”与“本真”这两个观念,借助于前人对“止”的工夫和本体义的挖掘,围绕止之目标、根据、方式,考察儒道在此问题上的一个差异,不惟能深入把握“知止”观念,还能增进对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止 至善 本真 儒道
下载PDF
郭象命论对儒道思想的融摄
4
作者 刘立夫 周寰宇 《船山学刊》 2023年第6期80-90,共11页
儒道两家都重视命,但与民间流传的“宿命论”迥异。儒家侧重于应然之命,即道德使命;道家侧重于本然之命,即本真之命。郭象对传统命论的最大贡献,是将儒道两家的命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玄学之命。郭象发挥了性命与遇命,前者主要基于道... 儒道两家都重视命,但与民间流传的“宿命论”迥异。儒家侧重于应然之命,即道德使命;道家侧重于本然之命,即本真之命。郭象对传统命论的最大贡献,是将儒道两家的命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玄学之命。郭象发挥了性命与遇命,前者主要基于道家,后者主要基于儒家。郭象通过《庄子注》,比较成功地调和了儒道两家的天然对立,不仅复活了道家,而且将儒家的入世主义和道家的出世主义融合创新,从而将中国文化的生命哲学和人生境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性命 遇命 儒道合流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儒道思想与屈原精神
5
作者 肖盈盈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8期87-91,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已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友善、诚信是儒家精神的传承,自由是儒道精神的融合,爱国则是屈原民族气节的现代回响。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已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友善、诚信是儒家精神的传承,自由是儒道精神的融合,爱国则是屈原民族气节的现代回响。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要义,并将之与当代主体精神相关联,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基石,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价值体系,在传承中创新以巩固文化自信。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从儒家精神、儒道思想与屈原风骨等三个向度进行深度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精神 儒道精神 屈原风骨
下载PDF
由儒道融合视角观周敦颐的动静论
6
作者 赵云云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1期34-38,共5页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理论根源上来看,既有对道家思想体系的继承,也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将老子“静为躁君”的虚静论内化于其动静互为其根的思想当中,并在阴阳动静的化生过程之中体现了儒家的“至诚无息”论。唯有从儒道融合的角度进...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理论根源上来看,既有对道家思想体系的继承,也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将老子“静为躁君”的虚静论内化于其动静互为其根的思想当中,并在阴阳动静的化生过程之中体现了儒家的“至诚无息”论。唯有从儒道融合的角度进行考察,才能全面而彻底的把握周敦颐的动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儒道 动静 不息
下载PDF
李泽厚“儒道互补”论探析
7
作者 庞令强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4-101,共8页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居于儒家的补充地位,但这种补充使儒家获得了提升。李泽厚从自身思想体系出发审视道家,其结果是以儒家作为去取道家思想的标准,导致道家的价值实际体现为对儒家的补偏救弊,从而忽视了道家思想本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儒道互补 巫史传统 文化心理结构
下载PDF
中国先秦儒道墨三家“天人合一”技术观思想
8
作者 杨林 《哲学进展》 2023年第5期884-889,共6页
儒道墨三家是中国先秦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他们在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和对技术的认识和使用上都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其中,他们对人与“天”的理解构成了“天人合一”技术观思想的基础,并形成了对技术认识和使用的“... 儒道墨三家是中国先秦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他们在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和对技术的认识和使用上都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其中,他们对人与“天”的理解构成了“天人合一”技术观思想的基础,并形成了对技术认识和使用的“天人合一”技术观的思想观点。“天人合一”的技术观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与此同时却抑制了中国早期自然科学精神的萌芽,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独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儒道 技术观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比较研究
9
作者 陈澳慧 张晶 《哲学进展》 2023年第6期1234-1239,共6页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社会治理思想,但二者的社会治理思想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社会治理思想之基,社会治理方式和社会治理之理想社会三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进行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比较研究,对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社会治理思想,但二者的社会治理思想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社会治理思想之基,社会治理方式和社会治理之理想社会三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进行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比较研究,对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 社会治理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浅谈诸葛亮的儒道修齐与王霸治国思想及其当下价值
10
作者 闫春新 赵建华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13,21,共5页
诸葛亮在修身齐家尤其是道德修身上的外儒内道思想,在治国上的王霸并用思想(儒法兼容、德威并举)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学习诸葛亮的修身、齐家与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以优秀文化修身治国,坚持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诸葛亮在修身齐家尤其是道德修身上的外儒内道思想,在治国上的王霸并用思想(儒法兼容、德威并举)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学习诸葛亮的修身、齐家与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以优秀文化修身治国,坚持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儒道修齐 德法并用
下载PDF
“互文”与“互动”:儒道关系新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海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51,共4页
儒、佛、道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大课题,然而也是一项聚讼不已的课题。就目前的现状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就文献、方法,还是就角度、深度等方面评估,都似乎有些老态龙钟、停滞不前。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三... 儒、佛、道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大课题,然而也是一项聚讼不已的课题。就目前的现状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就文献、方法,还是就角度、深度等方面评估,都似乎有些老态龙钟、停滞不前。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三教”关系方面素有研究的年轻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希望能使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关系 “互动” “互文” 新论 儒道互补” 内在超越性 家哲学 家哲学 心理基础 生存模式 人生观 个代表 主义 林语堂 中国人 佛教
下载PDF
论儒道互补 被引量:14
12
作者 牟钟鉴 林秀茂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4期11-21,共11页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家思想 人文主义 儒道两家 《易传》 黄老之学 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文化 冯友兰
下载PDF
从郭店楚简看先秦儒道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泽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9-10,共2页
儒道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从起源上的儒道异说,到学派上的儒道互黜,思想上的儒道互补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在考察先秦儒道关系时,司马迁的一段话,成为人们形成"成见"的一个重要依据:"... 儒道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从起源上的儒道异说,到学派上的儒道互黜,思想上的儒道互补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在考察先秦儒道关系时,司马迁的一段话,成为人们形成"成见"的一个重要依据:"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道 楚简 今本老子 简本《老子》 儒道关系 郭店 司马迁 学术思想史 政治斗争 中国哲学
下载PDF
试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宗美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5-27,共3页
中国古代的“悼亡诗”是一种独特的写作范型,完整意义上的“悼亡诗”应该包括悼妻诗与悼夫诗。儒道思想在悼亡诗的两个核心主题———生死观和情爱观两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 儒道生死观 儒道情爱观 悼亡诗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涂阳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6-60,69,共6页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儒道互补人格的变动机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人格 儒道互补人格 文化人格
下载PDF
论儒道融通——《论语》和《道德经》比较
16
作者 陆卫明 宋希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86,共6页
儒道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与发展深刻的内在动因;学术界对于儒道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者对立、互补关系,却往往忽视了两者内在的相类、相通关系;通过对《论语》和《道德经》的比较,认为儒道存在颇多暗合与融通之处,从而使... 儒道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与发展深刻的内在动因;学术界对于儒道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者对立、互补关系,却往往忽视了两者内在的相类、相通关系;通过对《论语》和《道德经》的比较,认为儒道存在颇多暗合与融通之处,从而使儒道传统能够融为一体,共同促进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思想渊源、政治主张和本体论基础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传统 儒道融通 论语 德经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
17
作者 涂阳军 郭永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3-97,120,共6页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q...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道"的看法及面临乱世时解决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生观及心理行为层面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性,它正是儒道互补人格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传统文化 人格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人格
下载PDF
儒道文学理论在言意冲突中走向互补的学术文化背景
18
作者 杨乃乔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24-131,160,共9页
儒道两家文学理论从冲突走向互补有其相应的文化背景。经学是古代中国的学术宗教,在汉代经学推动儒家思想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地带,成为汉代的显学。在魏晋时期,道家思想通过彻底的解构性操作使儒家的经典文本在误读中走向坍塌,从而导致了... 儒道两家文学理论从冲突走向互补有其相应的文化背景。经学是古代中国的学术宗教,在汉代经学推动儒家思想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地带,成为汉代的显学。在魏晋时期,道家思想通过彻底的解构性操作使儒家的经典文本在误读中走向坍塌,从而导致了儒家思想的玄学化。因此,儒道两家思想的冲突和互补得以在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中形成了五种人格类型,即:“以儒攻道”、“以道攻儒”、“内道外儒”、“内儒外道”和“贵儒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儒道两家 儒道互补 经典文本 文化背景 学术文化 家经典 魏晋时期 “立意” 人主体
下载PDF
蝉纹:儒道佛文化下“蜕变”意象的展开——以汉朝至北朝为例
19
作者 吕猛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3年第6期16-19,共4页
蝉从蛰伏泥土至脱壳成虫,其历程被古人意象化为“蜕变”之象征。在巫术文化影响渐渐剥离、儒道佛系统化的汉朝至北朝阶段,蝉纹在多者间交融互渗,于不同的概念中在造物上装饰与耦合,完善了本身的意象特征表述。在蝉纹造型后,隐藏着深层... 蝉从蛰伏泥土至脱壳成虫,其历程被古人意象化为“蜕变”之象征。在巫术文化影响渐渐剥离、儒道佛系统化的汉朝至北朝阶段,蝉纹在多者间交融互渗,于不同的概念中在造物上装饰与耦合,完善了本身的意象特征表述。在蝉纹造型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玉蝉至蝉冠菩萨佛,蝉纹不同应用的流行均受到了上层社会自上而下、社会现实由表及里的影响。在大潮流之下,这种影响体现上下层社会对蝉纹不同的精神需求,也显现了历史演变过程中蝉纹与不同文化交织形成的丰富内涵,隐藏着古人对于死后世界认识的系统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纹 玉蝉 蝉冠 陶树
下载PDF
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具身认知观 被引量:16
20
作者 黎晓丹 叶浩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2-710,共9页
身心合一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观念。身是以"气"为根基,并通过"修身-修心"与"修心-修身"可至天人合一的身体。本文选取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儒道两家思想,融合现象学视角来诠释中国古代儒道思想... 身心合一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观念。身是以"气"为根基,并通过"修身-修心"与"修心-修身"可至天人合一的身体。本文选取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儒道两家思想,融合现象学视角来诠释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身体观对身体主体性的生动凸显,以及从"身-心-世界"三者互为交涉的层次上所建构的特有的认知观。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具身认知观的日益关注,结合中国古代思想视角开展的具身认知研究可在促进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同时促进具身认知研究范式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中国古代儒道思想 身体主体 现象学 体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