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契嵩的儒释融合观——论《镡津文集》对儒释关系的调和
1
作者
郭玉贤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35-40,共6页
融儒入佛是宋代佛教发展的突出特征,在儒释融合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孝僧"契嵩,其所著22卷《镡津文集》便是体现儒释融合思想的典型代表。作为信奉佛教主体的士大夫在面临社会上下一致排斥佛教、力主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背...
融儒入佛是宋代佛教发展的突出特征,在儒释融合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孝僧"契嵩,其所著22卷《镡津文集》便是体现儒释融合思想的典型代表。作为信奉佛教主体的士大夫在面临社会上下一致排斥佛教、力主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背景下,宋代的佛教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契嵩将儒家的中庸、忠孝观念自然地融入佛教教义之中,此举促使宋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奠定了宋代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嵩
镡津文集
北宋
儒释关系
调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元通和:《白黑论》儒释关系思想新论
2
作者
宝贵贞
赵哲轩
《船山学刊》
2022年第1期80-88,共9页
《白黑论》是探讨南北朝时期儒释关系的重要著作,它假设了代表儒家的"白学先生"与代表佛教的"黑学道人"。慧琳对白、黑二人的往复论辩各有肯定,并借由其相互辩驳分疏儒释二教义理,进而以"六度与五教并行,信顺...
《白黑论》是探讨南北朝时期儒释关系的重要著作,它假设了代表儒家的"白学先生"与代表佛教的"黑学道人"。慧琳对白、黑二人的往复论辩各有肯定,并借由其相互辩驳分疏儒释二教义理,进而以"六度与五教并行,信顺与慈悲齐立"的调和观点融通二教,体现出其儒释关系思想的多样性与通和性。慧琳的儒释关系思想具有儒释互鉴的理论内涵与儒释共生的思想旨归,不是以儒为宗的"毁佛叛教",而是既提倡以儒家人文主义的道德义务论指引尘世道德修养,又主张以佛教形而上的空观构筑人的宗教信仰。由此,《白黑论》的儒释关系思想既弥补了当时儒家教化中形上世界观认识的不足,又为佛法信仰补充了人文主义的现实关怀,体现了儒释二教关系由分歧对立趋向融通调和的"多元通和"的思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黑论
儒释关系
道德义务论
空观
“多元通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登封古迹所折射的儒释道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邱洪瑞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9-12,共4页
河南登封古迹众多,儒释道三家文化都在登封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基于系统论的视域,考察登封古迹,可以发现儒释道在中华文化中所呈现的复杂微妙关系:一是尔消我长,各领风骚。嵩阳书院的盛衰兴废体现了儒释道三者在中国大地上尔消我长、各...
河南登封古迹众多,儒释道三家文化都在登封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基于系统论的视域,考察登封古迹,可以发现儒释道在中华文化中所呈现的复杂微妙关系:一是尔消我长,各领风骚。嵩阳书院的盛衰兴废体现了儒释道三者在中国大地上尔消我长、各领风骚的互动关系。它们的地位与影响常常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以及帝王的喜好而发生改变。二是彼此借鉴,相互吸收。嵩山少林寺和嵩阳书院新儒学的创立,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互相吸收、彼此融合的现象。三是和而不同,各具特色。嵩山少林寺钟鼓楼前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即是三教一体、相互取法又各具特点的一个证明。三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最终的共生共荣,在世界文化中堪称奇迹,这对于正确处理当代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的纷争问题具有极为重大的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封古迹
儒
释
道
关系
系统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冯友兰的三教关系论
4
作者
刘聪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38-40,共3页
三教关系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冯友兰以"同情之了解"的态度,运用现代哲学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儒释道三教各自的发展历程,指出宋明道学的形成是三教融合的结果,即三教合流,从而实现了对儒释道三教关系发...
三教关系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冯友兰以"同情之了解"的态度,运用现代哲学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儒释道三教各自的发展历程,指出宋明道学的形成是三教融合的结果,即三教合流,从而实现了对儒释道三教关系发展历程及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奠定了后世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儒
释
道三教
关系
三教合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湛的交往与论辩及其对“心”的不同理解
5
作者
张细进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2-67,94,共7页
王阳明和湛甘泉虽然同属心学阵营,却对“心”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阳明主张“心体”是“无善无恶”与“至善”的统一,而甘泉认为“心体”只能是纯粹“至善”的;其二,二人都承认“本心”的“至善”性,但是阳明...
王阳明和湛甘泉虽然同属心学阵营,却对“心”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阳明主张“心体”是“无善无恶”与“至善”的统一,而甘泉认为“心体”只能是纯粹“至善”的;其二,二人都承认“本心”的“至善”性,但是阳明主张其“至善”性来源于“本心”自身,而甘泉则主张来源于“至善”之“天理”;其三,甘泉强调“心”是“体万物而不遗”的“大心”,“心”与“物”不存在内与外的分别,阳明则强调“心”在感应过程中的主宰作用。由此三方面的不同,就导致他们在儒释道之关系和“格物”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致思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湛甘泉
儒
释
道
关系
格物
本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探祆教的中国化——以入华粟特人墓葬为中心
6
作者
郑旭东
《唐都学刊》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祆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祆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祆教
中国化
儒
释
道
关系
入华粟特人墓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濂佛门交游研究
被引量:
3
7
作者
贾素慧
《昆明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07-114,共8页
宋濂生活阶段分入仕前、仕宦南京和致仕后三个时期。师从黄溍、结交千岩禅师作为入仕前佛门交友圈,仕宦南京以大天界寺形成交游圈,致仕后则以地缘及名望形成交游圈。这三个佛门交游圈呈现网状互相交织状态。宋濂与僧人的交游互动,形成...
宋濂生活阶段分入仕前、仕宦南京和致仕后三个时期。师从黄溍、结交千岩禅师作为入仕前佛门交友圈,仕宦南京以大天界寺形成交游圈,致仕后则以地缘及名望形成交游圈。这三个佛门交游圈呈现网状互相交织状态。宋濂与僧人的交游互动,形成了他以儒者立命、旁涉佛教的儒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佛门交游
交游圈
儒释关系
佛学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僧:儒释交涉的一个侧面
8
作者
王颂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1期255-267,共13页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有一个此前不太为人所专门研究的特殊群体,即放弃儒者身份,出家为僧的“儒僧”。历史上,皈依、亲近佛教的士大夫不在少数,而转变身份、出家为僧的儒士却并不多见。本文以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几...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有一个此前不太为人所专门研究的特殊群体,即放弃儒者身份,出家为僧的“儒僧”。历史上,皈依、亲近佛教的士大夫不在少数,而转变身份、出家为僧的儒士却并不多见。本文以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几类儒僧,并通过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儒僧,分析了他们的出家目的等细节,从而比较了自魏晋以降,唐宋乃至明清时代,儒僧的自我意识以及他人看待儒僧的态度的演变,从一个角度揭示出儒家与佛教在势力上的此消彼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
僧
儒释关系
三教合一
原文传递
气论视域下的儒释之辨——论周敦颐、张载对佛教徒批评的回应
被引量:
3
9
作者
张培高
张爱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2,共6页
宗密在《原人论》中,以“真心”为中心,论证了人与物之区别的依据、性之善恶发生的可靠原由及吉凶、祸福、贵贱、生死所产生的必然性,由此批评了儒道两家(尤其是儒家)的“元气”论。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率先分别以“太极”“太虚”为...
宗密在《原人论》中,以“真心”为中心,论证了人与物之区别的依据、性之善恶发生的可靠原由及吉凶、祸福、贵贱、生死所产生的必然性,由此批评了儒道两家(尤其是儒家)的“元气”论。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率先分别以“太极”“太虚”为中心建构理论,对宗密的批评一一作了回应。但两者相较,张载的论证内容更加详实、逻辑性更强,因此在回应宗密的挑战上有效性更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回应佛教挑战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因为张载与周子一样,其理论体系仍有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引起了同时代佛教徒(如契嵩)的关注与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密
周敦颐
张载
本体论
心性论
儒释关系
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契嵩的儒释融合观——论《镡津文集》对儒释关系的调和
1
作者
郭玉贤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出处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35-40,共6页
基金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南岭民族走廊乡村宗教现状调查与宗教治理研究”(18BZJ058)
桂学研究院·协同团队阶段性成果
文摘
融儒入佛是宋代佛教发展的突出特征,在儒释融合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孝僧"契嵩,其所著22卷《镡津文集》便是体现儒释融合思想的典型代表。作为信奉佛教主体的士大夫在面临社会上下一致排斥佛教、力主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背景下,宋代的佛教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契嵩将儒家的中庸、忠孝观念自然地融入佛教教义之中,此举促使宋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奠定了宋代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方向。
关键词
契嵩
镡津文集
北宋
儒释关系
调和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元通和:《白黑论》儒释关系思想新论
2
作者
宝贵贞
赵哲轩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船山学刊》
2022年第1期80-88,共9页
文摘
《白黑论》是探讨南北朝时期儒释关系的重要著作,它假设了代表儒家的"白学先生"与代表佛教的"黑学道人"。慧琳对白、黑二人的往复论辩各有肯定,并借由其相互辩驳分疏儒释二教义理,进而以"六度与五教并行,信顺与慈悲齐立"的调和观点融通二教,体现出其儒释关系思想的多样性与通和性。慧琳的儒释关系思想具有儒释互鉴的理论内涵与儒释共生的思想旨归,不是以儒为宗的"毁佛叛教",而是既提倡以儒家人文主义的道德义务论指引尘世道德修养,又主张以佛教形而上的空观构筑人的宗教信仰。由此,《白黑论》的儒释关系思想既弥补了当时儒家教化中形上世界观认识的不足,又为佛法信仰补充了人文主义的现实关怀,体现了儒释二教关系由分歧对立趋向融通调和的"多元通和"的思想特征。
关键词
白黑论
儒释关系
道德义务论
空观
“多元通和”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登封古迹所折射的儒释道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邱洪瑞
机构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9-12,共4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32400410062)
郑州市软科学项目(121PPTGG362-15)
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2011BSJJ034)
文摘
河南登封古迹众多,儒释道三家文化都在登封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基于系统论的视域,考察登封古迹,可以发现儒释道在中华文化中所呈现的复杂微妙关系:一是尔消我长,各领风骚。嵩阳书院的盛衰兴废体现了儒释道三者在中国大地上尔消我长、各领风骚的互动关系。它们的地位与影响常常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以及帝王的喜好而发生改变。二是彼此借鉴,相互吸收。嵩山少林寺和嵩阳书院新儒学的创立,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互相吸收、彼此融合的现象。三是和而不同,各具特色。嵩山少林寺钟鼓楼前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即是三教一体、相互取法又各具特点的一个证明。三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最终的共生共荣,在世界文化中堪称奇迹,这对于正确处理当代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的纷争问题具有极为重大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
登封古迹
儒
释
道
关系
系统论
分类号
B920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冯友兰的三教关系论
4
作者
刘聪
机构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38-40,共3页
文摘
三教关系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冯友兰以"同情之了解"的态度,运用现代哲学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儒释道三教各自的发展历程,指出宋明道学的形成是三教融合的结果,即三教合流,从而实现了对儒释道三教关系发展历程及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奠定了后世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
冯友兰
儒
释
道三教
关系
三教合流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D61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湛的交往与论辩及其对“心”的不同理解
5
作者
张细进
机构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2-67,94,共7页
基金
2024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诠释学视域下明代《传习录》经典化研究”(批准号:GD24YZX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王阳明和湛甘泉虽然同属心学阵营,却对“心”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阳明主张“心体”是“无善无恶”与“至善”的统一,而甘泉认为“心体”只能是纯粹“至善”的;其二,二人都承认“本心”的“至善”性,但是阳明主张其“至善”性来源于“本心”自身,而甘泉则主张来源于“至善”之“天理”;其三,甘泉强调“心”是“体万物而不遗”的“大心”,“心”与“物”不存在内与外的分别,阳明则强调“心”在感应过程中的主宰作用。由此三方面的不同,就导致他们在儒释道之关系和“格物”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致思趋向。
关键词
王阳明
湛甘泉
儒
释
道
关系
格物
本心
Keywords
Wang Yangming
Zhan Ganqua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Conscience
分类号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探祆教的中国化——以入华粟特人墓葬为中心
6
作者
郑旭东
机构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
出处
《唐都学刊》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文摘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祆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祆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关键词
祆教
中国化
儒
释
道
关系
入华粟特人墓葬
Keywords
Zoroastrianism
Siniciz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Buddhism,and Taoism
Sogdian tombs in China
分类号
B983 [哲学宗教—宗教学]
K85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7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77.4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濂佛门交游研究
被引量:
3
7
作者
贾素慧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文摘
宋濂生活阶段分入仕前、仕宦南京和致仕后三个时期。师从黄溍、结交千岩禅师作为入仕前佛门交友圈,仕宦南京以大天界寺形成交游圈,致仕后则以地缘及名望形成交游圈。这三个佛门交游圈呈现网状互相交织状态。宋濂与僧人的交游互动,形成了他以儒者立命、旁涉佛教的儒释关系。
关键词
宋濂
佛门交游
交游圈
儒释关系
佛学思想
Keywords
Song Lian
social activities in Buddhist circle
circle of friends
Confucius-Buddhist relation
Buddhism thought
分类号
I207.9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僧:儒释交涉的一个侧面
8
作者
王颂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1期255-267,共13页
文摘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有一个此前不太为人所专门研究的特殊群体,即放弃儒者身份,出家为僧的“儒僧”。历史上,皈依、亲近佛教的士大夫不在少数,而转变身份、出家为僧的儒士却并不多见。本文以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几类儒僧,并通过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儒僧,分析了他们的出家目的等细节,从而比较了自魏晋以降,唐宋乃至明清时代,儒僧的自我意识以及他人看待儒僧的态度的演变,从一个角度揭示出儒家与佛教在势力上的此消彼长。
关键词
儒
僧
儒释关系
三教合一
Keywords
Clergy-monk
Buddhism
Confucianism
three teachings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气论视域下的儒释之辨——论周敦颐、张载对佛教徒批评的回应
被引量:
3
9
作者
张培高
张爱萍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衢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2,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宋《中庸》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5BZX06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北宋《四书》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2016T90867)阶段性成果。
文摘
宗密在《原人论》中,以“真心”为中心,论证了人与物之区别的依据、性之善恶发生的可靠原由及吉凶、祸福、贵贱、生死所产生的必然性,由此批评了儒道两家(尤其是儒家)的“元气”论。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率先分别以“太极”“太虚”为中心建构理论,对宗密的批评一一作了回应。但两者相较,张载的论证内容更加详实、逻辑性更强,因此在回应宗密的挑战上有效性更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回应佛教挑战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因为张载与周子一样,其理论体系仍有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引起了同时代佛教徒(如契嵩)的关注与回应。
关键词
宗密
周敦颐
张载
本体论
心性论
儒释关系
理学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契嵩的儒释融合观——论《镡津文集》对儒释关系的调和
郭玉贤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多元通和:《白黑论》儒释关系思想新论
宝贵贞
赵哲轩
《船山学刊》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登封古迹所折射的儒释道关系
邱洪瑞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冯友兰的三教关系论
刘聪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王、湛的交往与论辩及其对“心”的不同理解
张细进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试探祆教的中国化——以入华粟特人墓葬为中心
郑旭东
《唐都学刊》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宋濂佛门交游研究
贾素慧
《昆明学院学报》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儒僧:儒释交涉的一个侧面
王颂
《哲学门》
CSSCI
2015
0
原文传递
9
气论视域下的儒释之辨——论周敦颐、张载对佛教徒批评的回应
张培高
张爱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