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契嵩的《中庸》诠释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张培高
-
机构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6-162,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宋<中庸>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5BZX06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北宋<四书>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2016T90867)
四川省教育厅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三苏的<四书>学研究"(SXJZX2015-014)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北宋中期,《中庸》作为"性命之书"已为儒士广泛接受,并发挥《中庸》的思想以回应佛教的挑战。因此,契嵩也解《中庸》与儒士辩,一方面,援儒入释,通过对《中庸》的"性"、"中庸"等概念的分析,强调了儒释之同,以调和儒释关系;另一方面,并没有改变佛教的立场,从多个层面证明佛道高于儒(含《中庸》)道,进而以佛教统括儒、道。既然《中庸》所讲的道理都比佛教低,那么以此来治心或治身所能达到的境界自然是低层次的。
-
关键词
契嵩
中庸
性情
儒释异同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宋明儒学与佛教——基于心性论视域中的比较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单正齐
-
机构
西南大学
-
出处
《求索》
CSSCI
2019年第1期180-188,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说一切有部基于诸法实有的解脱论建构"(项目编号:17BZX067)
-
文摘
以心性论为中心,围绕几个重要范畴对宋明儒学与佛教哲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诸如理论结构、运思模式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实质及具体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宋明儒学坚持道德本体论与心性论的合一,追求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合一,体现了道德的形上学特色。佛家则坚持超越的境界本体与心性的统一,追求以超理性的直觉智慧体证宇宙实相,成就宗教上理想的生命人格,体现了超道德的境界形上学特色。
-
关键词
心性论
儒释异同
实理
空理
-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