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干扰素联合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沫 刘红兵 +2 位作者 周传新 许吕宏 方建培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142-149,共8页
目的研究α-干扰素联合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8例于2014年6月-2016年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或慢性ITP患儿参与此研究,他们被... 目的研究α-干扰素联合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8例于2014年6月-2016年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或慢性ITP患儿参与此研究,他们被随机按2.5: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患儿予以α-干扰素联合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8例患儿单用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根据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一步分为调节T细胞下降B细胞上升(Treg↓B↑)亚组和调节T细胞正常B细胞上升(Treg-B↑)亚组。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Krus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治疗后的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相比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组20例患儿用药前PLT的平均值为(17.90±6.43)×10~9/L,治疗后PLT的峰值平均为(117.45±50.14)×10~9/L,中位起效时间为26.7(9~72)天,中位疗效维持时间为10.5(6~34)个月。治疗24周后,Treg↓B↑亚组的有效率高于Treg-B↑亚组(P<0.05);Treg↓B↑亚组治疗后的外周血Treg%、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不良反应为1例出现流感样症状。结论α-干扰素联合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持续性和慢性ITP既能获得较短的起效时间,又能较长时间维持疗效,特别对于Treg↓B↑类型,其机制可能为促使淋巴细胞亚群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干扰素 糖皮质激素 儿童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1例海曲泊帕治疗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案例分析
2
作者 蔡泽政 梁凤玲 +1 位作者 刘洁 廖倩倩 《海峡药学》 2024年第2期78-80,共3页
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为1例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制定海曲泊帕治疗方案和监测目标,随后开展的药学监护。通过20+周的海曲泊帕治疗,患儿血小板达到并维持在目标范围,停药14周后血小板仍可保持在正常范围。用药期间未见明显药... 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为1例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制定海曲泊帕治疗方案和监测目标,随后开展的药学监护。通过20+周的海曲泊帕治疗,患儿血小板达到并维持在目标范围,停药14周后血小板仍可保持在正常范围。用药期间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为海曲泊帕治疗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实践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海曲泊帕
下载PDF
CD41单克隆抗体建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失败的初步分析
3
作者 张珺 朱瑞芳 +6 位作者 吕亚茹 李若兰 张淑文 力娜 宋凯 曾靖晖 韩世范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9-1145,共7页
目的:通过向Balb/c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次数和不同剂量CD41单克隆抗体(MWReg30),探究该方法能否构建出一种稳定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并在造模结束后采用党参提取液干预此模型小鼠,以明确其对造模小鼠异常血小板计数的调整作... 目的:通过向Balb/c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次数和不同剂量CD41单克隆抗体(MWReg30),探究该方法能否构建出一种稳定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并在造模结束后采用党参提取液干预此模型小鼠,以明确其对造模小鼠异常血小板计数的调整作用。方法:首先,使用MWReg30的常用剂量对Balb/c小鼠建立慢性ITP模型,并在抗体注射结束后探究党参提取液对造模小鼠的影响;随后,分别对不同组别的小鼠进行MWReg30的2次注射和2倍剂量注射,明确注射次数和剂量的增加是否有助于建立慢性ITP模型。结果:向小鼠体内注射MWReg30的造模方式不能使Balb/c小鼠血小板数量长期维持低水平,并且通过增加抗体注射次数和剂量的方法也难以实现此目的。但是,MWReg30的2次注射和2倍剂量注射分别使小鼠血小板计数在抗体注射结束7 d内和14 d内反弹升高至较高水平,且低剂量党参提取液干预造模小鼠可使其异常升高的血小板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对小鼠腹腔注射MWReg30的造模方法无法复制出稳定的慢性ITP模型,此方法能否成为一种理想的慢性ITP模型建立方式仍有待进一步证实。而增加MWReg30的注射剂量能够延长模型小鼠血小板计数低水平的维持时间;且低剂量的党参提取液可能会对造模小鼠异常升高的血小板数量起纠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CD41单克隆抗体 党参 模型构建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4
作者 刘娜 白涛敏 +3 位作者 李瑞 韩田田 马芳芳 林博浩 《河北医学》 2024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104例ITP患儿以及2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根据治疗结果分...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104例ITP患儿以及2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根据治疗结果分为完全反应组、有效组与无效组,所有儿童均进行PA-Ig水平检测。结果:观察组104例患儿中,有85例(81.73%)患儿治疗后为完全反应(完全反应组),11例(10.58%)为有效(有效组),其余8例(7.69%)为无效(无效组);观察组PA-IgG、PA-IgM、PA-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反应组PA-IgG、PA-IgM、PA-IgA水平低于有效组与无效组,有效组PA-IgG、PA-IgM、PA-IgA水平低于无效组,不同治疗效果的三组ITP患儿PA-IgG、PA-IgM、PA-Ig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TP患儿PA-Ig水平进行检测有利于临床针对患儿情况进行治疗与早期疗效评估,降低患儿治疗风险,在ITP患儿治疗效果评估中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相关抗体 儿童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辨治中的循证探索
5
作者 白玉盛 李晓征 +4 位作者 马西虎 黄志惠 吴雪琴 崔祎晢 魏建孔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111-113,共3页
目的:基于临床和中西医理论的整合,探索中医活血化瘀法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循证依据。方法:结合临床总结分析中西医对ITP的病机认知,结合临床辨证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比... 目的:基于临床和中西医理论的整合,探索中医活血化瘀法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循证依据。方法:结合临床总结分析中西医对ITP的病机认知,结合临床辨证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比照分析。结果:①慢性ITP虽然是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仍然有发生血栓的现象,即出血与血栓的发生并存;②由中医学理论和临床辨证对ITP出血与瘀血状态的认识可知两者互为影响,验证了“离经止血,虽为清血,亦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③IT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机演化对瘀血形成的认识,提示了“久病多瘀”的证据;④中医药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选择应用活血化瘀法,不仅有效地治疗了ITP的出血症状,而且通过活血化瘀法还能够预防血栓的发生,提供了临床疗效证据。结论:基于临床疗效和ITP病机、病程的综合分析,中医活血化瘀法在慢性甚至是难治性ITP的治疗中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能够预防血栓的发生,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很好的循证依据。部分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也有提升。至于提升血小板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慢性 活血化瘀 循证
下载PDF
伴抗核抗体阳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转归
6
作者 李卓 肖娟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32-235,共4页
近年来伴抗核抗体(ANA)阳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有报道认为其具有浓重的风湿免疫性疾病色彩,但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对儿童ANA+ITP的患病率、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疾病转归等进行总结,以提高对儿童ANA+ITP... 近年来伴抗核抗体(ANA)阳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有报道认为其具有浓重的风湿免疫性疾病色彩,但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对儿童ANA+ITP的患病率、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疾病转归等进行总结,以提高对儿童ANA+ITP的认识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抗核抗体 儿童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抗体的差异性分布对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的影响
7
作者 史洋溢 吴勇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8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3种血小板糖蛋白(platelet glycoprotein,GP)特异性抗体(抗GPIb/Ⅸ、GPⅡb/Ⅲa和GPIa/Ⅱa抗体)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中的差异分布对其一线治疗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探讨3种血小板糖蛋白(platelet glycoprotein,GP)特异性抗体(抗GPIb/Ⅸ、GPⅡb/Ⅲa和GPIa/Ⅱa抗体)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中的差异分布对其一线治疗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儿童ITP患者54例,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将其分为:A1组(抗GPⅠb/Ⅸ抗体阳性,18例)和A2组(抗GPⅠb/Ⅸ抗体阴性,36例),B1组(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30例)和B2组(抗GPⅡb/Ⅲa抗体阴性,24例),C1组(抗GPⅠa/Ⅱa抗体阳性,16例)和C2组(抗GPⅠa/Ⅱa抗体阴性,38例)。所有患儿均给予标准一线方案治疗。分析抗体分布与治疗后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变化趋势及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各组患儿的PLT计数均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24h、72h、7d,A1组患儿的PLT计数均显著低于同期A2组(P<0.05);B1组和B2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PLT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C1组患儿的PLT计数显著低于C2组(P<0.05)。治疗后1个月,A1组和C1组患儿的疗效分别显著低于A2组和C2组(P<0.05),B1组和B2组患儿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结论不同抗体分布的ITP患儿一线方案治疗后的疗效存在差异,抗GPⅠb/Ⅸ抗体和抗GPⅠa/Ⅱa抗体阳性的患儿疗效更差,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和阴性患儿的疗效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 儿童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国医大师丁樱“四期分论,气血同调”辨治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8
作者 范淑华 丁樱 陈文霞 《中医研究》 2024年第2期12-17,共6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病程可长达1年以上。因该病导致的反复出血、活动受限及激素副作用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辨证论治的整体调控作用能显著促进疗效并有效平衡西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病程可长达1年以上。因该病导致的反复出血、活动受限及激素副作用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辨证论治的整体调控作用能显著促进疗效并有效平衡西药的副作用,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丁樱教授系全国第四届国医大师,行医50余载,擅长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儿科各种疑难病,尤其对儿童ITP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丁樱教授将ITP病机概括为“毒、虚、瘀”,提出了“扶正、祛毒、化瘀”的核心治疗原则。针对该病病机转化特点,又将其分为发作期和稳定期分别论治,提出了“四期分论,气血同调”的分期论治原则。主张发作期分早发、持续、慢性和难治4个阶段。早期以攻邪为主,持续期攻补兼施,慢性期养阴清热,难治期补虚为要。稳定期根据气血失调的情况,或益气养血,或行气活血,或补肺固表,或健脾温阳,或散瘀通络,灵活变通,守证而治,效如桴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樱 国医大师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分期论治 气血同调 伏毒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慢性病程预测分析
9
作者 史美龄 周敏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约有20%~30%患儿病程演变为慢性。该病预后目前仍然难以预测,在疾病初期寻找可以预测疾病慢性化的相关因素和指标,对于早期识别病程发展、避免过度治疗、优化...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约有20%~30%患儿病程演变为慢性。该病预后目前仍然难以预测,在疾病初期寻找可以预测疾病慢性化的相关因素和指标,对于早期识别病程发展、避免过度治疗、优化管理、提高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儿童ITP慢性化的相关影响和预测指标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慢性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回顾性临床分析
10
作者 王兆辉 王绪栋 +5 位作者 罗荣华 孙燕 常光妮 孙俊霞 刘亚蒙 高婷婷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6期76-79,共4页
目的提高对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再认识,为儿童ITP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50例初诊为ITP的患儿,并随访至发病后6个月。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非重型IT... 目的提高对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再认识,为儿童ITP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50例初诊为ITP的患儿,并随访至发病后6个月。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非重型ITP为单用糖皮质激素(GCs)组,重型ITP为GCs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组。对年龄、性别、初诊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初诊骨髓巨核细胞数目、治疗反应、预后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0例初诊ITP患儿发病年龄为[4.50(0.25,13.00)]岁,其中男82例(54.67%),女68例(45.33%)。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GPⅠb抗体阳性32例(21.33%),抗GPⅨ抗体阳性15例(10.00%),抗GPⅡb抗体阳性86例(57.33%),抗GPⅢa抗体阳性76例(50.67%),抗GMP-140抗体阳性23例(15.33%),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阴性42例(28.00%);完全反应(CR)+反应(R)组初诊巨核细胞数为[476.00(259.00,684.00)]个/骨髓片,无效(NR)组初诊巨核细胞数为[58.00(47.00,89.00)]个/骨髓片。住院时间为[5.00(4.00,12.00)]d;单用GCs组反应时间为[4.00(3.00,10.00)]d,GCs联合IVIG组反应时间为[3.00(2.00,8.00)]d。随访至6个月,CR 86例(57.33%),R 58例(38.67%),NR 6例(4.00%)。单用GCs组及GCs联合IVIG组比较,GCs联合IVIG组反应时间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6个月,两组患儿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核细胞数较多者,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患儿以学龄前儿童更为常见,男孩多于女孩。GCs联合IVIG比单用GCs治疗反应时间短,预后无明显差异。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数目低,提示预后不良。不同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阳性预后有差异,其中GPⅡb/GPⅢa阳性预后较好,GPⅠb/GPⅨ阳性预后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 预后
下载PDF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危险因素的调查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沈晨涛 夏亚林 +2 位作者 盛烨萍 褚培培 李建琴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1期84-91,共8页
目的调查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复发情况,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吴江院区)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诊的ITP患儿288例进行研究。收集可能影响儿童ITP复发相... 目的调查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复发情况,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吴江院区)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诊的ITP患儿288例进行研究。收集可能影响儿童ITP复发相关因素,将模型组患儿根据有无复发分为2组,比较2组各指标,并以LASSO回归筛选出潜在影响因素后以Log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儿童ITP患者复发的独立性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模型组201例患者中共有37例(18.47%)出现复发,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年龄、血型、治疗前病程、前驱感染、出血情况、初始治疗方案、抗核抗体、初诊血小板计数、初诊平均血小板体积、初诊血小板分布宽度、初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有效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型、治疗前病程、前驱感染、初始治疗方案、初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有效时间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转为典型哮喘的独立性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以R语言建立儿童ITP复发预测列线图模型。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ITP复发的AUC为0.867[95%CI(0.796,0.938)]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73.1%;验证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95%CI(0.765,0.911)]灵敏度为82.3%,特异度为78.4%。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并以验证组进行验证,校准曲线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验证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提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模型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ITP复发的概率阈值为0.15~0.75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儿童ITP复发主要受患者年龄、血型、治疗前病程等因素的影响,根据上述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用于育儿儿童ITP复发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 多因素分析 列线图
下载PDF
两种出血评分量表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刘福 杜春燕 +1 位作者 胡陶 刘文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4-1530,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出血评分量表(2019版儿童ITP评分量表)在儿童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及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2013 ITP-BAT)对422例ITP患儿进行出血评分...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出血评分量表(2019版儿童ITP评分量表)在儿童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及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2013 ITP-BAT)对422例ITP患儿进行出血评分并统计其临床资料,分析两种出血评分系统与疾病分期、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种评分方法的评估时间、评价一致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及出血评分的变化,以检测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的反应度。结果: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以1分及2分为主,对应出血为皮肤及黏膜出血,404例(95.7%)患者有出血表现其中皮肤出血249例(59.0%),黏膜出血144例(34.1%),器官出血11例(2.6%)其中2例(0.5%)患儿严重出血。两种出血评分与ITP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_(s)=-0.5032,r_(s)=-0.6084),与疾病分期均无相关性(P> 0.05)。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与2013ITP-BA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_(s)=0.7638),但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所需平均时间[88.64(40-181)秒]低于2013 ITP-BAT [104.12(47-285)秒](Z=17.792,P<0.001)。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能很好反应儿童ITP的治疗情况。激素组、丙球组、激素联合丙球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及反应度,与2013 ITP-BAT比较评分所需时间短,可作为病情评估、疗效判定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出血评分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慢性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卞秋涵 周小帅 +8 位作者 金皎 黄璟 马健娟 王顶环 周明香 周曼 张芬莉 姚正联 杨小燕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83-1190,共8页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280例ITP患儿据病程分为慢性ITP(cITP,病程>12个月,n=67)组和非cITP组[含新诊断ITP(nITP,病程<3个月,n=159)和持续性ITP(pITP),病程为3~12个月,n=54],收集2...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280例ITP患儿据病程分为慢性ITP(cITP,病程>12个月,n=67)组和非cITP组[含新诊断ITP(nITP,病程<3个月,n=159)和持续性ITP(pITP),病程为3~12个月,n=54],收集2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起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前有无感染史、出血方式、住院日期及病程、治疗方案等),抽取外周血检测初诊和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LC)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采用Luminex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血小板抗体的强度和特异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明胶颗粒凝集法定量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Epstein-Barr(EB)病毒、巨细胞病毒的抗体及DNA水平;采集ITP患儿骨髓涂片,镜检计数原始、幼稚、颗粒、产板巨核细胞及裸核数目;有明显出血表现ITP患儿行激素、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及激素+IVIG治疗,检测治疗1周时出血情况、血小板数、评估治疗效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TP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独立影响因素对ITP慢性化的预测价值。结果280例ITP患儿中男女比为1.28∶1,诊断中位年龄为2岁9月,cITP患儿男女比为1.39∶1,慢性化率23.9%,男性与女性患儿慢性化率分别为24.8%和22.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3,P=0.686);cITP组学龄期ITP患儿慢性化率最高(48.9%);初诊血小板计数、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起病年龄、前驱感染、出血方式与儿童ITP的预后相关(P<0.05);激素+IVIG治疗的ITP患儿慢性化率最高(31.4%);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初诊ALC、起病年龄、出血方式是儿童ITP进展为慢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ROC分析,初诊ALC(最佳截点值2.52×10^(9)/L)、起病年龄及出血方式预测ITP慢性化的AUC分别为0.739、0.707及0.544,3者联合ROC曲线的AUC为0.769、敏感性为62.7%及特异性为80.8%。结论ITP在幼儿期患病率高,感染是ITP在儿童时期发病的重要诱因;起病年龄、出血方式、初诊ALC可作为初次发病时判断ITP预后的指标,3者联合对cITP的预测价值更大;cITP组患儿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低下或无反应,需要依赖于其他二线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影响因素 预后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慢性 早期预测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征分析—来自12家中心的队列研究
14
作者 武奇 王向文 +13 位作者 侯慧 张称心 萨初然贵 王艳军 宁立华 萨日娜 经鑫爱 陈强 朱君 李朝晖 荣灵瑜 刘领灵 肖娟 张躲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40-248,共9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和更精准的分层诊疗提供依据,同时带动提升内蒙古地区ITP规范诊疗。方法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内蒙古地区12家医院近6年收...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和更精准的分层诊疗提供依据,同时带动提升内蒙古地区ITP规范诊疗。方法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内蒙古地区12家医院近6年收治的632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纳入研究的316例患儿中,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性别、ICR出血分级、黏膜出血、发病诱因、初诊PLT计数、MPV、ANA、A-ENA、免疫球蛋白、骨髓巨核细胞总数、骨髓粒系比例、不同的治疗方式及治疗后1、3、6、12个月的治疗效果、ITP的分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季节、补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蒙古地区儿童ITP发病高峰在4~18岁段,随年龄的增长女性逐渐多于男性;鼻黏膜出血占比、初诊PLT计数及MPV升高、ANA+、A-ENA+、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增高、骨髓粒系比例升高、GC+IVIG治疗、进展为慢性比率较高多分布在4~18岁组;<1岁组有起病诱因占比高于另外两组,且在第1、3、6、12个月的完全缓解率均高于另外2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临床特征 内蒙古
下载PDF
艾曲泊帕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综合评价
15
作者 万勃 尉耘翠 +5 位作者 曹旺 梅冬 李英 王晓玲 于锋 成晓玲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对艾曲泊帕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为药品说明书修订、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以中文关键词“艾曲泊帕/艾曲波帕/瑞弗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目的对艾曲泊帕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为药品说明书修订、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以中文关键词“艾曲泊帕/艾曲波帕/瑞弗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和对应的英文关键词“eltrombopag”“immune thrombocytopenia/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hild/children”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5月的文献。采用文献研究、成本效果研究等方法,比较艾曲泊帕与罗米司亭、海曲泊帕以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ITP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13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有效文献14篇。艾曲泊帕在减少出血事件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显著优于罗米司亭,并且艾曲泊帕的增量成本效果相较于罗米司亭具有优势。此外,艾曲泊帕在治疗儿童ITP方面并未出现明显有别于罗米司亭的安全性事件。结论艾曲泊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应开展更多的真实世界相关研究,为艾曲泊帕治疗儿童ITP提供更多临床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曲泊帕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16
作者 刘嘉榆 黄方 郝思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0,共4页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CMML和ITP的共存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维奈克拉联合抗CD20单抗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治疗该合并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维奈克拉 海曲泊帕 瑞帕妥单抗
下载PDF
杨濛从“玄府-三焦”论治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17
作者 谷文琪 杨濛 +9 位作者 翟文生 宋纯东 张霞 李冰 刘丽雅 张秋月 李鹏飞 王永欣 段永悦 张锐洁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5期196-198,202,共4页
“热、毒、瘀、虚”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之源。杨濛从“玄府-三焦”学说提出其起病是由玄府中伤,牵连三焦而诱发,上焦受风产热毒,中焦伤热酿瘀毒,下焦失温生瘀虚,故治疗本病应首先明确病位,再运用祛风清热、益气解毒及温阳化瘀之... “热、毒、瘀、虚”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之源。杨濛从“玄府-三焦”学说提出其起病是由玄府中伤,牵连三焦而诱发,上焦受风产热毒,中焦伤热酿瘀毒,下焦失温生瘀虚,故治疗本病应首先明确病位,再运用祛风清热、益气解毒及温阳化瘀之品辨证施治。附典型病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府 三焦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杨濛 名医经验
下载PDF
确诊年龄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王艳珍 刘峥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1206,共6页
目的:探讨确诊时年龄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患儿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于本院就诊的cITP患儿117例,根据患儿确诊ITP时年龄将其分为2组:<10岁组和≥10岁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结局。Logistic回归分... 目的:探讨确诊时年龄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患儿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于本院就诊的cITP患儿117例,根据患儿确诊ITP时年龄将其分为2组:<10岁组和≥10岁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确诊时年龄对cITP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年龄对结局的预测评估价值。结果:相较于确诊年龄<10岁组,确诊时年龄≥10岁组患儿应用二线药物治疗比例(41.46%对18.42%)明显更大,≥3级出血的比例(36.59%对13.16%)明显更大,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确诊5年后无治疗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是应用二线治疗、出现≥3级出血情况的不利/危险影响因素(OR>1,P<0.05)。但年龄不是确诊5年后无治疗出现CR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应用二线治疗与否及出现≥3级出血情况有一定的预测评估效能,AUC分别为0.741(95%CI:0.549-0.938)、0.786(95%CI:0.605-0.940),但对确诊5年后无治疗出现CR情况无预测评估价值。结论:确诊时年龄较大不利于cITP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病程 年龄
下载PDF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LyS及其受体BAFF-R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
19
作者 王婧妍 高大 +2 位作者 赵亚男 陈康 闵亚楠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0期1480-1485,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及其受体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BAFF-R)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ITP患者50例行回顾性分析,将其设... 目的探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及其受体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BAFF-R)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ITP患者50例行回顾性分析,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接诊的50例健康体检者,将其设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BLyS、BAFF-R、免疫学指标。将观察组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11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10例),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组血清BLyS、BAFF-R、免疫学指标;ITP患者均给予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泼尼松等对症治疗,比较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血清BLyS、BAFF-R、免疫学指标,Pearson分析BLyS、BAFF-R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BLyS、BAFF-R、免疫学指标对ITP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BLyS、BAFF-R、外周血IgG、IgA、IgM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BLyS、BAFF-R、外周血IgG、IgA、IgM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BLyS、BAFF-R、外周血IgG、IgA、IgM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BLyS、BAFF-R与IgG、IgA、IgM均呈正相关性(P<0.05)(r值=4.034、3.986、4.134、3.964、4.006、4.086)。BLyS、BAFF-R、IgG、IgA、IgM联合检测预测ITP预后不良的AUC是0.801(95%CI:0.734~0.95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93.62%、90.24%,均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ITP患者BLyS及其受体BAFF-R表达量随着疾病的加重会逐渐增高,与血清免疫学指标IgG、IgA、IgM均呈正相关性,联合检测可提高对预后不良的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 免疫学指标
下载PDF
160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20
作者 梁亚丽 严媚 +1 位作者 宁建英 陈波 《新疆医学》 2024年第6期660-664,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判断患儿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6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判断患儿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6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可能影响儿童ITP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16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首次就诊出血方式、病原体感染情况与缓解率无关,而初诊血小板计数、25-(OH)D3、C3、IgG与缓解率有关。运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结果显示儿童ITP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初诊血小板计数,其次为IgG。以3~12个月获得缓解为状态变量,初诊时IgG水平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初始IgG达26.27g/L时,显示出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5,敏感性为50.00%,特异性为91.50%。结论在儿童ITP中初诊血小板计数、诱因、25-(OH)D3、C3、IgG与缓解率有关,对于ITP患儿预后判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