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瘦素、β-EP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儿童期受虐和自杀行为的关系
1
作者 金程程 金青青 黄云卓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2期217-220,共4页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重性精神疾病,通常以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1]。BD病因包括生物学因素、遗传易感性、心理社会因素等,具有起病年龄早、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2]。
关键词 瘦素 Β-内啡肽 双相情感障碍 儿童虐待 自杀行为
下载PDF
606名成年男性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言平 段亚平 +4 位作者 孙殿风 依明纪 王玖 高风格 仇莉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4年第6期684-684,共1页
关键词 儿童 成年男性 虐待 问卷调查 男生 发生情况 学院 山东
下载PDF
701名成年女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长山 段亚平 +1 位作者 孙言平 孙殿风 《中国性科学》 2004年第10期1-2,9,共3页
目的:了解小城镇及乡村女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加强性健康教育、保护儿童期身心健康及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学院中专二年级、大专一年级≥18岁的女学生进行性虐待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结果:共发放... 目的:了解小城镇及乡村女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加强性健康教育、保护儿童期身心健康及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学院中专二年级、大专一年级≥18岁的女学生进行性虐待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721份,有效答卷701份,应答率为97.6%。被调查的701名女生中有155人回答18岁以前曾经历过至少1次1种或多种性虐待,发生率为2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女性 儿童 虐待 性教育 性健康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成年抑郁症患者HPA轴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隋云川 赵汉清 +3 位作者 纪菊英 刘羽 周蓉 汪卫华 《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对成年抑郁症患者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98例,使用儿童虐待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抑郁严重程度,根据CTQ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受虐组(31例)和无受虐组(67例),并设置健康对...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对成年抑郁症患者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98例,使用儿童虐待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抑郁严重程度,根据CTQ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受虐组(31例)和无受虐组(67例),并设置健康对照组30例。入院当天各组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抗抑郁治疗4周后,再次按以上步骤进行DST,测量各组血浆皮质醇浓度,并计算各组试验的脱抑制率。结果治疗前三组DST前后皮质醇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虐组和无受虐组DST前后皮质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DST的托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虐组和无受虐组DST的脱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AMD总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无受虐组HAMD总分低于受虐组(P<0.05)。抗抑郁治疗4周后,三组DST前后皮质醇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虐组和无受虐组DST前后皮质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受虐组DST前后皮质醇水平高于无受虐组(P<0.05)。受虐组和无受虐组DST的脱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受虐组的脱抑制率高于无受虐组(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HPA轴功能存在明显异常,有儿童期虐待史的抑郁症患者对抗抑郁治疗的阻抗作用与HPA轴功能的亢进有密切关系。儿童期受虐导致HPA轴功能亢进可能是成年后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儿童虐待 HPA轴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受欺负的关系: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性别的作用
5
作者 张梦萧 吴继霞 谢韵梓 《心理学进展》 2022年第10期3351-3360,共10页
探究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以重庆一高校58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网络受欺负量表及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 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 探究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以重庆一高校58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网络受欺负量表及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 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受欺负;2) 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受欺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性别调节中介路径的后半路径,具体来说,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大学生网络受欺负的负向预测作用只在男生群体中显著。本研究为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善及大学生网络受欺负问题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虐待 网络欺负 自我概念清晰性 性别 大学生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对多巴胺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牛威 赵汉清 +2 位作者 仲爱芳 丁松柏 林芝 《精神医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对血清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对101例抑郁症患者采用儿童受虐问卷(CTQ)、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自杀意念量表(SIOSS)及Beck绝望量表(BHS)评定儿童期受虐程度、抑郁严重...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对血清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对101例抑郁症患者采用儿童受虐问卷(CTQ)、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自杀意念量表(SIOSS)及Beck绝望量表(BHS)评定儿童期受虐程度、抑郁严重程度、自杀意念强度和绝望严重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测定血清DA水平。根据CTQ评分将总分≥50分,分量表≥10分定为被虐待。结果 (1)101例抑郁症患者中儿童期受过虐待的占67.32%,其中情感虐待74.52%,情感忽视59.40%,躯体虐待63.37%,躯体忽视66.14%,性虐待44.55%。(2)情感忽视组血清DA水平明显低于无忽视组(P<0.05)。(3)情感受虐组和躯体受虐组HAMD-24评分明显高于无受虐组(P<0.05);遭受性虐待组评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组(P<0.01);情感受虐组BHS评分明显高于无受虐组(P<0.05)。(4)儿童期情感被忽视和躯体被虐待评分与BH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5),被性虐待程度与SIOSS评分有明显相关(P<0.01)。结论儿童期情感被忽视的抑郁症患者血清DA水平偏低,儿童期受虐是抑郁发作的危险因素并使症状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虐待 抑郁症 多巴胺
下载PDF
共情、受虐待经历对校园欺凌的影响
7
作者 李艳兰 钟碧莲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基本共情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对10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校园受欺凌/欺凌现象比较普遍,但不严重,语言受欺凌/欺凌是主要方式;相关分析显示,认知共情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 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基本共情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对10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校园受欺凌/欺凌现象比较普遍,但不严重,语言受欺凌/欺凌是主要方式;相关分析显示,认知共情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情感共情与语言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共情与受虐待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初中生受欺凌/欺凌的发生,且认知共情比情感共情具有更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欺凌/欺凌 儿童虐待
下载PDF
童年时期虐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黄仕斌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童年虐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瘦素(L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童年创伤问卷(CTQ)评估童年受虐程度和种类,根据CTQ评分结果分为受虐组(... 【目的】探讨童年虐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瘦素(L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童年创伤问卷(CTQ)评估童年受虐程度和种类,根据CTQ评分结果分为受虐组(n=40)和非受虐组(n=72)。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P、5-羟色胺(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受虐组和非受虐组男女比例、首发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虐组CTQ总分及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受虐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虐组PANSS总分及一般病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受虐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虐组血清LP、5-HT水平显著低于非受虐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TQ评分与PAN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36,P=0.032〈0.05),CTQ总分与LP呈显著负相关(r=-0.511,P=0.039〈0.05)。【结论】存在童年虐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且精神分裂症首发年龄更早,临床症状更严重,而受虐患者血清LP、5-HT水平与非受虐患者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受虐待的成年幸存者 精神分裂症 瘦素/血液 血清素
下载PDF
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 被引量:28
9
作者 朱相华 杨永杰 +3 位作者 李娇 龚广厚 刘华 陶敏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8(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O.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自我概念 儿童虐待 横断面调查 虐待儿童 自我意识
下载PDF
儿童虐待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朱相华 李娇 +3 位作者 陶敏 杨永杰 乔娟 田玉湘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虐待 行为问题 横断面调查 小学生 虐待儿童
下载PDF
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虐待经历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靳自斌 朱相华 +3 位作者 刘华 左晓伟 乔娟 李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SIFS各因子分均低于无虐待组,9~10岁组... 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SIFS各因子分均低于无虐待组,9~10岁组在学习能力发展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34.20±6.02)分vs(31.85±7.92)分,t=2.26,P<0.05];男女生之间SIFS各因子分没有明显差异。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SIFS各因子分呈负相关(r=-0.154^-0.513,P<0.05或P<0.01)。忽视对大肌肉及平衡、触觉防御及情绪、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309,t=-2.126^-4.722,P<0.05或P<0.01);性虐待对大肌肉及平衡、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293,t=-2.778^-3.967,P<0.01);情感虐待对触觉防御及情绪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8^-0.201,t=-2.375^-2.771,P<0.05或P<0.01);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感觉统合能力 儿童虐待 横断面调查 虐待儿童
下载PDF
成年男性严重躯体暴力行为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柳娜 张亚林 +1 位作者 黄国平 张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08年第5期516-518,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成年男性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为家庭暴力行为的成因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独访谈及问卷评估(冲突策略问卷与儿童期虐待简式问卷),结合当地公安司法部门、妇联等机构备案登记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资料... 目的:通过研究成年男性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为家庭暴力行为的成因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独访谈及问卷评估(冲突策略问卷与儿童期虐待简式问卷),结合当地公安司法部门、妇联等机构备案登记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资料,对四川省绵阳市某社区38例严重躯体施暴者与38例非施暴者根据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基本一致配对进行研究。结果:①严重躯体施暴组年龄集中在18~29岁(65.8%);②严重躯体暴力组儿童期虐待问卷各分量表分值及量表总分均高于非暴力组(P<0.05);③严重躯体暴力组目前躯体虐待及躯体虐待严重程度、情感虐待、性虐待分量表分值均高于非施暴组(P<0.05),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④严重躯体施暴组的CTQ-SF躯体虐待分量表分值与CTS-2躯体虐待分值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男性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对其成年后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严重躯体施暴者存在其他施暴形式,包括情感虐待与性虐待,单一的施暴形式较为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躯体施暴 成年男性 儿童虐待
原文传递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世林 田国强 +4 位作者 梁胜林 蒋海潮 甘建光 钱超 徐政权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4年第1期67-69,共3页
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0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男/女为51/54例)以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调查儿童期受虐待事件,并以99例正常者为对照(男/女为51/48例).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后进入方程的自变量为情感虐待... 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0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男/女为51/54例)以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调查儿童期受虐待事件,并以99例正常者为对照(男/女为51/48例).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后进入方程的自变量为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β值分别为0.630和0.270,均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早期可能经历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尤其是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这可能对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虐待经历 精神分裂症
原文传递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金童林 陆桂芝 +3 位作者 张璐 魏列聪 马雪 锁海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7-170,100,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55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网络受欺负问卷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为60.8%;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55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网络受欺负问卷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为60.8%;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直接效应显著(t=8.13,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通过社交焦虑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1,0.07]。结论:社交焦虑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儿童心理虐待 网络欺负 社交焦虑
原文传递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大学新生适应性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于增艳 杨盼盼 +3 位作者 曹雪莲 付伟 王玉花 赵呵勐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3-545,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干预研究及有效降低心理虐待经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以随机整群抽取的黑龙江某高校553名大学新生为被试,运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异常自我...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干预研究及有效降低心理虐待经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以随机整群抽取的黑龙江某高校553名大学新生为被试,运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异常自我图式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及"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异常自我图式和情绪智力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中起中介作用(χ2/df=3.82,P<0.01,RMSEA=0.06,CFI=0.93,TLI=0.91,SRMR=0.04)。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异常自我图式作为中介效应的95%CI值为-0.164^-0.009,情绪智力作为中介效应的95%CI值为-0.126^-0.004,前者路径的中介效应大于后者。结论异常自我图式和情绪智力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适应性之间多重中介作用显著,故可以从改变负性认知及提高情绪智力2个方面对儿童期心理虐待大学新生进行干预,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受虐待的成年幸存者 适应 心理学 学生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血浆瘦素水平与童年受虐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汪卫华 隋云川 +3 位作者 刘丽 刘羽 周蓉 赵汉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与抑郁症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发抑郁症患者152例,使用儿童受虐问卷(CTQ)、汉密顿抑郁量表-24(HAMD-24)、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及抑郁与焦虑严...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与抑郁症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发抑郁症患者152例,使用儿童受虐问卷(CTQ)、汉密顿抑郁量表-24(HAMD-24)、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及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根据儿童受虐问卷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受虐组(55例),无受虐组(9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瘦素水平。各组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测量各组血浆皮质醇浓度,并计算各组脱抑制率。结果:152例入组患者中55例(36.18%)有儿童期受虐史。儿童期有无受虐组在首次发病年龄、性别比、HAMD-24总分、HAMA总分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期受虐组的血浆瘦素水平[(5.164±2.754)ug/L]低于无受虐组[(7.234±4.892)ug/L;P<0.05]和正常对照组[(9.791±7.433)ug/L;P<0.000],无受虐组的血浆瘦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儿童期受虐组和无受虐组DST前后皮质醇水平[(578±126,374±139)ng/L和(562±131,333±135)ng/L]和脱抑制率(71%和68%)高于对照组[(416±104,225±86)ng/L;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浆瘦素及HPA轴均存在明显异常,有儿童期虐待者表现更严重,儿童期受虐导致血浆瘦素水平下降及HPA轴异常可能是成年后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儿童虐待 瘦素 HPA轴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下载PDF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9-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 目的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虐待的成年幸存者 攻击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对BDN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隋云川 程祺 +2 位作者 汪卫华 赵汉清 蒋倩芸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5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98例,使用儿童受虐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意念量表(SIOSS)及贝克绝望量表(BHS)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抑郁...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98例,使用儿童受虐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意念量表(SIOSS)及贝克绝望量表(BHS)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抑郁严重程度、自杀意念强度和绝望严重程度;根据儿童受虐问卷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受虐组(32例),无受虐组(66例)。并选择3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水平。结果依据CTQ评分结果,98例入组患者中32例(32.65%)有儿童期受虐史。儿童期受虐组与无受虐组在首次发病年龄、性别比、HAMD-24总分、BHS总分、SIOSS总分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期受虐组的血清BDNF水平[(627±36)pg/ml]低于无受虐组[(743±28)pg/ml;P<0.01]和健康对照组[(1320±39)pg/ml;P<0.01]。无受虐组的BDNF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对BDNF水平有明显的影响,儿童期受虐导致BDNF水平下降可能是成年后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儿童虐待 BDNF
原文传递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金凤 戴江红 +2 位作者 茹建国 刘维 刘继文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口学特征,探讨其与儿童期不良经历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并开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理状况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和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口学特征,探讨其与儿童期不良经历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并开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理状况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和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量表,使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75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心理状况异常检出率为35.58%。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出现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经历的大学生,成年后发生心理状况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无此经历大学生的2.42(95%CI:1.38~4.23)、2.65(95%CI:1.79~3.92)和1.66(95%CI:1.07~2.58)倍。儿童期有家庭暴力、家中有物质滥用者经历的大学生,成年后发生心理状况异常的风险是无此经历大学生的1.97(95%CI:1.31~2.96)、1.69(95%CI:1.13~2.54)倍。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其发生心理状况异常的风险性就降低0.15(95%CI:0.01~0.27)倍;出现1种或多种ACEs经历的医学生分别是无ACEs经历医学生的1.89~6.97倍。结论儿童期各种不良经历是成年后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期不良经历对于成年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儿童期受虐待的成年幸存者 家庭暴力
原文传递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性 被引量:33
20
作者 苏静 陈静 +7 位作者 万宇辉 钟超 胡晓 陶芳标 彭菲 陈钰 朱阿然 陈英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χ...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χ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受虐待的成年幸存者 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